時間:2016年11月0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文化產業論文發表了傳統文化與孝文化的研究,孝文化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孝文化可以促進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論文探討了古代孝文化的內涵與特征,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作用。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為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我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洗禮,我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將時代精神和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介紹了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孝文化的內涵、特征、歷發表展及其元素,分析了孝文化對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的重要作用,最后從規范家庭成員行為、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社會行為示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將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文化產業論文,傳統文化,孝文化,研究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古以來就對“忠孝”特別重視。孝文化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伴隨著我國歷史的演進,孝文化不斷被繼承和發展。現今社會,人們對孝文化等傳統文化的研究逐漸增多,通過對傳統孝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深入發掘孝文化的現代價值,使得傳統的孝文化很好地促進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孝文化
我國一直以來注重“家國同構”,在這種環境之下,孝文化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當代背景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就要求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孝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和認識。
(一)古代孝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它為我國農耕文明和封建社會處理、調整各種關系提供了相應的規范標準。伴隨著孝文化的不斷發展,孝文化逐漸的系統化、穩定化,“養親”“敬親”“順親”“榮親”“祭親”“念親”等逐漸成為孝文化豐富的內涵。從自發階段到自覺階段,孝文化在“家國同構”的政治大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其鮮明的特征。孝文化是建立在血緣情感上的文化,具有血緣原始性;孝文化規定了父子君臣之間的倫理綱常,具有倫理政治性;《孝經》《二十四孝》等對不同的社會階層所應該履行的行孝義務做了具體的規定,具有普遍義務性;孝文化的普遍性,使得它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傳播,發揮著良好的教化功能,具有實踐教育性。
(二)歷代對孝文化的重視和倡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經歷了先秦時期的雛形、漢代的政治化、魏晉隋唐的弱化、宋明的系統化、新文化運動的反思,總的來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孝文化逐漸的系統化、理論化、愚昧化和絕對化[1]。先秦時期處于孝文化的雛形時期,在這個時期孝文化還沒有形成具體的理論,只是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孝”的一些內容而已。漢朝建立之后,統治者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治天下”等治國理念,將先秦尚處于雛形階段的孝道予以實踐,孝文化逐漸具有了政治色彩。漢代大一統時期的形成,為孝文化的實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孝文化的教化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是這個時代的孝文化,對后世產生的影響既有積極方面的,也有消極方面的。例如,“父母在,不遠游”在很大程度上就對人的自由形成束縛。魏晉隋唐時期的孝文化,從整體來看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此時,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盛,對孝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統治者依舊重視孝文化,到了隋唐時期,一方面由于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和佛教的廣泛流傳,另一方面由于唐朝民族大融合的影響,孝文化的地位有所下降。宋明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弱,孝文化逐漸的系統化和完備化。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影響,孝文化雖然有積極的發展,但消極方面也逐漸加強。例如程朱理學提倡的“三綱五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得愚忠、愚孝逐漸的普遍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一時期人們對傳統的思想文化進行大規模的反思,一方面批判孝文化的愚昧性,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的倫理綱常,這些都為自由平等、民主科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2]。
(三)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孝”
元素殷商時期,卜辭中的“爻”字,是對孝的一種最早的定義,雖然這個時期的孝道并沒有系統化,但是人們在觀念上已經有了孝的意識。《論語》中有關于孔子對“孝”的見解:“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是《弟子規》對孝的解釋。《孝經》是我國古代對孝文化詳細闡述的著作,書中對“孝”深入細致的敘述,為人們理解認識孝文化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準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孟子對孝的觀點和見解,在性善論當中,孟子對孝文化有具體的闡述,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孝文化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為后來“以孝治天下”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孝元素,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孝文化也逐漸成型。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作用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它經過歷史的積淀成為人們普遍認知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精神。不論對于傳統社會還是對于現代社會,孝文化都在塑造個人、約束家庭以及引導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孝文化對社會的引導作用
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西方國家逐漸加強對我國的文化滲透,另一方面為了解決改革開放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建設,使得人們在正確的意識形態下,用正確的價值觀念服務社會,孝文化的弘揚,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傳統的孝文化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使用能夠引導養成敬老愛老的習慣,從而促進良好和諧的社會關系的建立,增強社會的穩定性。發揮岳飛以及董永等孝子的榜樣作用,引導社會大眾向名人學習,使得我國的民族精神能夠很好弘揚。自古以來,我國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孝文化的核心就是“愛”,利用孝文化能夠培養人們熱愛自然的意識,幫助人們樹立生態和諧的觀念,從而促進人與大自然之間矛盾的緩解。
(二)孝文化對家庭的約束作用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孝文化的落實現狀令人堪憂。我們知道,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單位,家庭的融洽與和諧對于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其重要。孝文化在對家庭的約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親子關系方面當今社會關于父母被子女遺棄、子女拒絕贍養老人的現象非常多,同時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丟棄子女的現象也同樣普遍,這種情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孝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缺失造成的,因為孝文化強調感恩,孝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能夠培養人們學會感恩,從而協和親子關系。[3]2.在夫妻關系方面我們知道,其實夫妻雙方之間并沒有血緣關系,不過正是這種不具血緣的關系構成了家庭關系的核心內容,孝文化在夫妻關系中能夠起到和睦夫妻、增進情感溝通等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和諧融洽的夫妻關系的建立和發展。3.在婆媳關系方面作為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派生關系,婆媳關系一直以來在家庭關系中備受人們的重視,由于婆媳關系的特殊性,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思想的解放,婦女的地位逐漸提高,婆媳矛盾逐漸升級,我們知道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對于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孝文化對于婆媳關系的處理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婆婆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嫁過來的媳婦,另一方面媳婦要理解婆婆們的辛苦,愛屋及烏,像對待自己父母那樣對待老公的父母,這樣婆媳之間的矛盾就會逐漸淡化,從而建立融洽的婆媳關系。孝文化對于家庭的約束作用,很好地體現在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等家庭關系方面,發揮孝文化的重要作用,構建和諧融洽的家庭關系。
(三)孝文化對個人的塑造作用
與西方的社會道德觀不同,我國的社會道德與人身心具有緊密的聯系,孝文化經歷了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階段,逐漸地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在規范個人行為、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對“孝”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和闡述,“能養”(養活父母)、“弗辱”(不讓父母感到恥辱)、“尊親”(尊重父母)———這是對行孝的三個要求,這三個層面的要求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規范的標準,讓人的行為無論是從行為方面,還是從言語情緒方面,都能夠達到“和諧”,從而進一步使得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個人性格的塑造奠定堅實的基礎。人們在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當中,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德行以及品行方面,按照社會道德標準對自己進行要求,這就有利于人德行的塑造[4]。人們從性格和德行等方面不斷地完善自己,將有利于促進人的身體和心理達到和諧的狀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將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發揚光大
(一)以孝敬規范家庭成員行為
孝文化強調感恩,家庭成員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它是由具有血緣關系的人和不具有血緣關系的人共同構成,當復雜的多元化的家庭成員共處一室之時,難免會產生矛盾和糾紛,對于這些矛盾和糾紛的處理,我們需要有相應的規定和準則進行約束和規范。傳統孝文化中所倡導的“三從四德”,雖然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但是這種規范性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應該發揮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用符合現代化建設的孝文化對家庭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避免不孝、愚忠以及愚孝等現象的出現。
(二)以孝敬促成良好人際關系
現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弊端逐漸顯現,另外,由于深受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物質至上的現象漸趨普遍化,人與人之間關系漸趨物質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提倡互尊互愛,因此,加強孝文化的宣傳和學習,為人們的社會人際關系注入新的活力,讓人們在人際關系當中感受到愛的存在,促進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這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利益矛盾等的產生,從而用孝敬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以孝敬形成社會行為示范作用
當今社會長幼、家庭等矛盾突出,我們可以通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活動,引起人們對孝文化的重視和學習,讓人們加深對我國孝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社會大眾正確孝道觀念的樹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發揮孝文化的教化功能,發揮模范榜樣的示范作用,用孝文化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和道德行為進行規范,從而形成互幫互助、和諧友好的社會氛圍[5]。
(四)以孝敬構建和諧社會
利用孝文化促進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以及婆媳關系等家庭關系的建立,利用孝文化對個人進行塑造,利用孝文化對社會進行引導,以達到家庭成員行為的規范、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社會行為的示范的效果。發揮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重要作用,用孝敬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從而加強對社會行為和道德的規范,營造和諧友愛、團結互助的氛圍,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化解,從而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余玉花,張秀紅.論孝文化的現代價值[J].倫理學研究,2007,(2).
[2]李翔.試論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歷史變遷及其價值[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5).
[3]張洪玲.家庭養老的孝文化透視———試論孝文化與家庭養老的“本原關系”[J].社會工作,2007,(2).
[4]韓文根.中國傳統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發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1,(6).
[5]陳曉明.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論[J].求索,2008,(3).
作者:米雨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
推薦期刊:《北京文史》是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館主辦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