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網絡時代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與創新發展成為大學文化傳承職能實現的重要選擇。大學要充分發揮智庫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積極建設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網絡傳播陣地,堅持實踐傳承為本,突出國際視野與地方情懷,構建要素完整、良性運作的網絡傳播體系,加強合作創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大學職能;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文化傳承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世界推向了以信息化為重要特征的網絡時代。網絡以其巨大的信息承載量,能夠實現教育主客體間的平等對話,成為人類傳播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中華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蘊含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大學肩負著文化傳承的職能使命,在網絡時代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大有作為。
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擺在大學面前的重大課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以及政治理想。“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辯證思維、“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禮思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德行堅守、“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求學法則、“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運動觀、“滿招損,謙受益”的成長啟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務實作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親情感恩等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教學相長、禮尚往來、鍥而不舍、三思后行等源于先賢的優秀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現代人的行事作風,是現代社會應該繼承與借鑒、發揚與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1]。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2]。繼承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如何全面、系統、準確地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擺在大學面前的重大課題。
二、網絡傳播陣地建設要在國際視野與地方情懷上強化合作
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是網絡時代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途徑之一。要“綜合運用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4]。大學要善于借助網絡陣地,創造性建設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時代精神印記的網絡傳播陣地平臺,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合時代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美國學者Cowan[5]提出公共外交宣傳有三個層級,即“獨白”“對話”“合作”,三個層級之間沒有上下的區別,需要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地綜合運用。當前,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呈現“獨白式”發展的特征,限制了傳播廣度。
為此,要突破網絡分享限制,建立無障礙對話的交流平臺,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基因網絡有效傳播的實現。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具有較大國內影響力和傳播力的網站或平臺主要由官方媒體和地方傳統文化研究會創建。
官方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重點在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戰略意義、歷史與現實價值以及發展途徑建議等,主要是宏觀層面的指導意見;地方傳統文化研究會能夠主動適應時代要求,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層面開展論壇講座、技能培訓等,建立和完善傳統文化網站,以影、音、圖、文等多種傳播方式傳播優秀文化。
研究協會還聯合地方院校建立書院,開展國學文化線下教育和線上傳播。各省研究會在網絡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的能力有強有弱,在網絡陣地建設方面呈現“各自為戰”的特點。各大文化網站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多集中在國學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重復性,在融合新時代文化精神上缺乏全新表述,缺乏國際視野,未對國外優秀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借鑒。“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需要全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各領域的通力合作與協調共建,深化外部跨界與內部融合”[6]。
開展傳統文化網絡傳播陣地建設,要強化地方傳統文化機構與大學間的協同合作。大學要協同地方文化機構,做好本土文化挖掘,建設具有國際視野與地方情懷、理念傳授與實踐培訓相結合、具有吸引力和時代性的優秀傳統文化網絡陣地,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更廣、更深入地傳播。
三、網絡傳播要以實踐傳承為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代先祖留給中華民族最美好的禮物,是現代中國精神的生命之源。大學以其天然的傳承優勢,從這座寶庫中不斷地吸取營養,繼承優秀基因,展示其精神魅力,產生巨大的思想價值。大學要善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揭開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直觀地將這些優秀基因簡潔地展示給全人類,以力行實踐的方式促進其接納與認同、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推動其廣泛傳播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
但是,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力與我們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內容理解難度大,缺乏與現代人思維相適應的表述;二是技藝要求高,需要改造創新與發展;三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實踐探索的熱度不高與持續度有限。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了挖掘這些寶貴資源的認識方法。文化源于實踐,是實踐的系統表述。文化是實踐的產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其深刻內涵,才能切實領會其博大精深。
要加強傳統文化網絡傳播與實踐傳承的聯動呼應。“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4]。網絡傳播把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融于具體的影、音、圖、文之中,以故事、事件等為載體,展示給觀眾,引發短時的精神共鳴。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網絡傳播時,不宜做簡單的內涵闡述,而要在意境烘托上下功夫,要把具體的案例生動地講述給觀者,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浸入人們的心靈。因此,我們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時要以現實土壤為藍本,以演繹的形式引導觀眾身臨其境。只有不斷強化網絡與現實的結合,才會引發更大的心靈共振,更有效地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構建完整的網絡傳播體系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文化全球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受到劇烈沖擊,面臨很大挑戰。一是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否定傳統文化的聲音撲面而來。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呈現“短平快”的特點,嚴重影響傳統文化對人自身修養的熏染效果。三是中華傳統文化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其影響力和生命力嚴重下降。
四是傳統文化研究傳承與創新發展措施不力,許多優秀傳統文化消失、消解、扭曲、變異。因此,加強傳承體系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科學體系意義重大[7]。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是網絡時代傳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它依托網絡,實現文化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與接受、循環與擴展。傳播是人對思想理念認同后的自覺行動,具有主動性和持續性。接受是人對某種或某些思想理念的認同,具有被動型和過程性。
二者同樣具有方向性,傳播是向外的,接受是向內的。“傳播-接受”式的循環是良性的傳承,反之,則出現傳播阻斷。從體系構建的角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是包含傳播者、接受者、傳播工具、內容、方式、載體、保障體系等要素在內的復雜的交互體系,體系內各元素對體系的良性運行不可或缺。傳播者與接受者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并可以相互轉化。網絡或者社會空間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介質工具。
大學校園傳播表現為網絡空間或課堂等,傳播內容以影、音、圖、文等載體形式表現出來。由于傳播的方向性特征,可采用單向傳輸和雙向互動的方式。當前,各類傳播媒體多選擇雙向互動方式增強傳播效力。此外,必要的保障體系,包括組織機構、運營隊伍、法律政策、經濟資助、運行體制、監控機制等,也是保證傳統文化網絡良性傳播的重要措施[8]。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是一件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事,要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政治立場堅定、文化鑒別力強的管理隊伍,建立由國家牽頭、地方主管、大學參與、公司運營、社會監督的網絡傳播保障體系。
在傳統文化網絡傳播的構成體系中,人自始至終都是傳播的核心要素。要不斷地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認真發掘具有吸引力的傳播內容,運用現代智慧加以轉化、吸收,仔細分析接受者的文化特征,創新傳播方式,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充分調動各類構成要素,使各要素間彼此協調、相得益彰,進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有效傳承。
五、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加劇,必然引發社會文化思潮的激蕩交鋒,中華傳統文化發展自然受到影響和沖擊。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及信息革命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文化產業對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綜合實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將其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
美國憑借著經濟技術優勢,將以好萊塢、迪斯尼、麥當勞、耐克等為代表的大眾文化,以文化產業鏈的形式,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區,使其成為全球大多數人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為保持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與鮮明特色,我們要不斷挖掘強化、創新發展自己的優秀文化,吸引人民、影響人民和凝聚人民,捍衛自身的文化安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客觀科學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禮敬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敬重和珍視先人創造的優秀精神文化財富,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堅決維護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獨特性”[7]。
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要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這既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戰狼2》《流浪地球》等國產電影的成功實踐證明,中國文化產業化發展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增強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守住文化根基[9]。
要充分利用網絡工具及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思維方式,創作具有吸引力和傳播力、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且彰顯時代內涵的文化作品。近年來,一批傳統文化產業網絡傳播公司應運而生,一些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優秀節目引人注目,成為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共享中國古代文明成果的窗口。
央視推出多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質節目,如《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謝謝我的家》《經典詠流傳》《平“語”近人》等,承載了五千多年積攢下來的文化印記,并與現代人的生活巧妙融合,感染和熏陶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它們有共同的特征:一是研究團隊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二是對文化源的挖掘透徹;三是賦予當代價值,展示的文化精神切合當代人的心理特征,引發極大的心靈共鳴,展示強大的感染力;四是形式上不斷創新;五是外國人的參與度明顯增強;六是片段化傳播特點凸顯,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特點,易在網絡中流行傳播。
這些優秀文化作品充實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數字資源庫,拓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海外空間,賦予中華傳統文化新內涵。這些實踐給我們許多啟示:中華傳統文化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一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借助高校的資源和科研優勢,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延伸和拓展其符合時代特征的精神價值;二要建立強大的創新創意團隊,把具有內涵的文化融入到作品創作中。
六、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人類智慧,擁有巨大的時代價值和強盛的生命力。在人類發展進入網絡時代的今天,大學要勇于承擔文化傳承使命,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促進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把握網絡時代的特征,建設輻射強度高、傳播效果好的網絡傳播陣地,構建良性互動的網絡傳播體系,推進產業化發展與市場化運作,加快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促進世界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包容共鑒、友好和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9-25.
[2]王偉光: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J].求是,2016(24):31-3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4]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
文化方向相關評職知識:傳統文化論文可以投稿哪些期刊
《新文化史料》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