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0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兒童的學前階段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時期。 當前兒童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繪本閱讀,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繪本共讀中完成傳統文化教育是可能的。 《十四只老鼠》故事中形成了典型的餐桌文化,餐桌文化蘊含了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機,它彰顯出飲食與勞動、傳統節日、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省。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文化切入點是借助繪本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典型范例。
關鍵詞:飲食 勞動 節日 人倫 自然
習近平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1]p110高度的文化自信來自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教育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精神,于2014年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一項戰略任務。 這項任務的完成需要從學前兒童開始,“學前階段是人一生的啟蒙教育時期,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在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2]
目前學前教育仍然是我國各階段教育中的短板,在繪本閱讀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可以提升學前教育水平,補學前教育之不足。 繪本教學在學前教育中已經普及,而繪本閱讀的教育主題各異,尤其很多經典繪本來自國外,自帶其所屬國家的文化背景。 但是任何繪本教學都需要放置于中國文化背景之下開展,在繪本閱讀中為兒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完全可能的,關鍵在于切入點的尋找。 下面以日本繪本《十四只老鼠》為例展開討論。
《十四只老鼠》是日本作家巖村和朗的作品,共2輯,每輯6冊,共12個故事。 此書1994年在日本出版,經由彭懿翻譯、接力出版社出版、于2010年在國內發行,至今已經第19次印刷,屬于暢銷繪本。 據彭懿介紹此套繪本主要采用直譯的方式,盡量保持原貌,從譯文和圖畫來看,可以說圖文并茂,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尤其與最早在臺灣地區翻譯出版的9冊相比,此12冊不但冊數齊全,且譯文質量更高。
這套繪本講述的是老鼠一家的生活,老鼠一家是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十個孩子組成的大家庭,其中被描述次數最多的就是吃飯:“大搬家““搖籃曲”“蜻蜓池塘”“秋天進行曲”“賞月”“搗年糕”“種南瓜““挖山藥”等描繪了吃晚餐,“吃早餐“本身是一個關于準備早餐的故事,“去春游”描繪了對出游食物的準備和吃午餐,“過冬天”描繪了晚上吃點心,也就說11個故事中,講到了12次吃飯。 對于日常生活而言,吃飯是必須的,但也最平常,然而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是一家人生活的核心,也是家庭快樂的重要源泉。 “繪本是符合兒童認知科學規律的童書,是振興兒童教育事業的希望所在。 ”[3]《十四只老鼠》這套繪本的餐桌已成為故事的重要載體,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機。
一.餐桌、傳統飲食觀與勞動教育
一套12冊的繪本中,11冊都要花費篇幅來敘述吃飯,頻率頗高,這本身已經凸顯出飲食的重要性,飲食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不同國家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
日本飲食往往追求強烈的季節感,一般認為:“對于日本飲食文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日本人細膩的感情,以及對大自然熱愛之心。 ”[4]p148繪本中擺上餐桌的飲食都非常應季,菜湯、樹莓、南瓜、山藥、橡子、年糕等,這些菜式全部保持了最原始的樣子和做法,保持食物最本質的味道也是日本料理的一大特征。 并且一家人對食物的感情投入也充分體現了日本飲食的特點,呈上餐桌的食物全部由家庭成員親自去自然中采集而得,互相協助完成加工,食物中最飽滿的就是感情。 因此勞動與感情可以成為兒童教育的契機,放置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來解讀同樣可以。
中國飲食文化非常發達,首先就是一直以來對飲食的重視。 在儒家文化中,飲食被定義為人類基本的、正常的欲求,所謂“食色,性也。 ”[5]p326“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6]p103同時肯定了滿足這種基礎欲求的重要意義,如管仲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7]p2136隨著儒家文化的發展,飲食作為人的基本欲求一直沒有被否定,比如明代陽明心學對此非常肯定,然而歷代儒學更為強調的是飲食與餐桌禮節的關系,餐桌禮儀是儒家禮教的重要構成。 對于飲食作為欲望的肯定,這是對人個性的肯定,對飲食作為禮教內容的肯定是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做出的規定,二者都是對飲食的重視。 在道家文化中,飲食有一種特別的地位,一些與眾不同的飲食被專門提出,比如桃子,西王母昆侖山的仙桃、王母娘娘蟠桃園的仙桃、乃至長在某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澗中的桃子①,這種自然特別孕育出的食物在人吃了之后就可以延年益壽,甚至飛升為仙,最終則可以拒絕人間的飲食,其實它所彰顯的是純粹自然飲食的魔力和對世俗的拒絕。 綜合來看,無論從對人類基本欲望的肯定,還是對個人追求超越的肯定,還是從倫理規范的執行,其中都反映出飲食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這一背景可以作為十四只老鼠餐桌文化解讀的重要背景,讓兒童從中領略中國傳統飲食觀,然后具體到飲食的獲得過程,從而開展勞動教育。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實際上是勞動的直接成果。 《種南瓜》是春種秋收的故事,孩子們在春天種下南瓜籽,陪伴、保護南瓜成長,直到秋天結出大南瓜。 這是一個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認識生命的過程。 收獲的快樂最終體現在餐桌上,老鼠一家享用了一頓豐盛的南瓜大餐:南瓜湯、南瓜餅、南瓜派、炒南瓜籽。 《挖山藥》,老鼠一家一次集體勞動,挖山藥需要一家人的配合,尤其需要爺爺的經驗,經過這次鍛煉,老大成了挖山藥的能手。 這次勞動的成果也是一頓豐盛的山藥晚餐。 《吃早餐》《秋天進行曲》與此類似,每一次集體勞動后都會有一個豐盛的餐桌供大家享用,而每一個故事中的飲食都是勞動得來,無論勞動過程如何,最終的落腳點都在餐桌。
古代對于田野勞動的態度是肯定的,《憫農》這首詩在兒童教育中的意義就在于對勞動的肯定,以此達到對食物的珍惜。 我國的教育體系是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從幼兒到大學,勞動教育都必不可少。 《十四只老鼠》對餐桌對勞動的定位本質上包含著最好的勞動教育意義。 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說,勞動是謀生的唯一手段,勞動滿足老鼠一家最基本的人類生理欲求,其實就是在謀生,這一點從爺爺奶奶那里一直傳遞給老鼠孩子,所以即使最小的老鼠,他們也會參與到勞動中。 勞動并不是只有辛苦,更伴隨著收獲的快樂,《種南瓜》最具典型意義,孩子們的辛苦付出換來了豐碩的成果,這個碩大的南瓜和晚上的南瓜大餐都是孩子們勞動的結晶,對生命的感知則是勞動帶來的內在教育。 另外,2020年8月11日,習近平主席對禁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這一點完全可以借此傳達給幼兒,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是豐盛的,但是從來沒有浪費,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勞動的參與者,因此他們既可以體會到勞動的滋味,也能夠感知到食物的珍貴,這一共同認知從本質上保證了老鼠餐桌的快樂氣氛。
飲食的首要意義在于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是值得肯定的需求,從對飲食的肯定中甚至生發出一種幻想,即借助飲食超越自身生理極限,這種幻想甚至延續到現代社會。 在《十四只老鼠》繪本共讀中,可以借此傳達給兒童飲食的重要意義,及其寄托在此之上的幻想,而從具體的角度來說,則可以落在勞動教育上,飲食的獲得需要付出勞動,勞動過程包含著對生命的肯定,而勞動的成果需要特別的珍惜。
二.餐桌、節日與傳統繼承
《十四只老鼠》中的《賞月》和《搗年糕》敘述了兩次特殊的節日飲食,節日的氣氛也是通過餐桌的飲食獲得最熱烈的呈現。
《賞月》的日本節日背景是月圓節,日語叫“月見”,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日和九月十三日都是月圓節,其中八月十五宴飲賞月是一個一直流傳下來的習俗,這個習俗在平安時代由貴族階層流傳到中下層社會。 不過,“日本的賞月習俗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的”[4]163,因此日本過節的習慣與中國很類似,“晚上全家聚在院子里拜月,用酒、瓜果和米團等供奉,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 ”[4]163在中國,中秋節是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在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瓜果等,它最特別的意義就在于家人的團聚,其中的飲食一方面是團圓的象征,另一方面是對月亮所代表的自然力量的供奉。
回到《賞月》故事本身,它從老鼠一家爬上橡樹枝頭講起,在橡樹高高的枝椏間,老鼠一家搭起了賞月臺,在這里供奉上了飯團、橡子和栗子,一家人在這里看著月亮冉冉升起,一起來拜月,隨后分吃飯團等食物,在月亮溫柔的月光下聊天。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老鼠一家在祭拜月亮時說的是:“月亮,謝謝你! 謝謝你給了我們這么多好吃的,謝謝你溫柔的月光。 ”它透露出在日本賞月文化中,感恩自然是一個核心的主題。 雖然沒有明確地說爺爺奶奶在講月亮的神話,不過一家人都在溫柔靜謐的月光中聊月亮的話題,其實這也是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
放在我國文化背景下,《賞月》的兒童教育契機首先在于對我國中秋節日的講述,共讀的重點放在節日的準備和團圓的氛圍上,月亮的象征意義可以結合古典詩詞給予更多的引申解釋。 月亮是在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詩人借此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對團圓的向往,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出了古今之人的共同心愿。 但是又不得不說,對于詩人來說,月亮的團圓內涵只是表層,深層則往往是對于個體人生發展與境遇的反思,顯然這一點對于兒童來說還難于理解,因此只宜將賞月這種傳統的習俗對兒童進行強化,讓孩子能夠理解到它的儀式感。 另外,《賞月》中的飲食可以忽略,代之以講述中國食物,曾強對這一傳統節日的認知。
《搗年糕》的節日背景是新年,日本稱為歲暮,其中包含年終的各種例行活動,具體時間都是在十二月,可以說這個月是最繁忙也是最有過節氣氛的月份,做年糕就是在這個月的月底進行,它是迎接除夕的一個重要安排。 搗年糕的準備工作在頭一天,繪本中奶奶在頭天晚上已經泡好了米,第二天從早起開始搗年糕,全家參與,最小的孩子也很樂于去試一下,晚上則一家人享用了豐富多樣的年糕,總體來看,搗年糕的過程比賞月更具有儀式感,節日氣氛彌漫在這個過程中,在餐桌上達到高潮。
搗年糕的風俗也是來自中國,在江浙地區由來已久,一般在過年前三天,家家戶戶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年糕”有“年高”之意,可以討得年年登高的好彩頭,因此也成為贈送親朋的傳統禮物。 實際在中國傳統年俗中,年既不是除夕一天,也不是春節一天,而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至正月十五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年前與年后的講究很多,且南方和北方不同,比如搗年糕就是來自南方的習俗,除此之外,還有掃塵、祭灶、做豆腐、蒸饃、貼春聯等活動。 在與兒童共讀《搗年糕》時,過年的氣氛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實際上也就是強調這個過程的細節、年糕的多樣、尤其是餐桌上的歡快,這都能夠令人孩子感受到過年的氣氛,進而對過年有更多的理解。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引導兒童感知傳統節日,從本質上說是情感教育,長遠而言是民族情感,具體而言則是家庭人倫情感。 《賞月》《搗年糕》的繪本共讀是完全可以放置于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來進行的,節日食物的準備過程和餐桌都可以成為講述傳統節日的契機,讓兒童成為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其實也只有如此,才是發揮了這套日本繪本的真正作用。
三.餐桌、人倫與傳統自然關系反思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無時無刻不呈現著老鼠大家庭的人倫關系及其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倫是家庭內部關系,人與自然是家庭外部關系,二者都體現著“和諧”的特征。
作為日常生活的用餐,餐桌呈現出一種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強烈契合感的人倫關系。 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核心家庭并不存在,而是以宗族式大家庭存在,這種家庭形式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而解體,然而大家庭的觀念一直傳承,即使當下中國的家庭組成,雖然家族觀念在淡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是核心家庭。 《十四只老鼠》與中國當下社會中存在的大多數家庭一樣,是由三代人構成的家庭,這一家庭模式體現出的是對家庭整體的重視,而不是對個體的重視。 古代親子關系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礎上的,儒家文化對親子關系的強調是以禮為基礎,以禮來規范秩序進而強調責任和義務,在禮的基礎上來強調情,這一點當下社會是有所繼承的,禮由法取代,然而親子關系間的禮節大部分保存下來。
從性別的角度來說,古代倫理文化中的性別具有等級性,男性參與社會生活,活動范圍在整個社會,女性的活動空間主要在家中,不參加社會生活,任務是相夫教子。 中國當代男女性別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不得不說,傳統觀念依然存在于社會的潛意識中。
從我國的視角來仔細觀察《十四只老鼠》的性別與行動可以發現,老鼠子女的比例是6:4,在這個家庭中男性占主體。 在十四只老鼠的家庭勞動中,奶奶、媽媽、年長的姐姐的主要勞動空間是廚房,最終目的是為餐桌服務,同時,奶奶和媽媽的一個重要工作是照看孩子,比如給孩子講故事、唱搖籃曲,而這也體現在餐桌上,年幼的孩子往往更與奶奶、媽媽靠近。
另外有一點也值得一提,在《搖籃曲》中,一家人輪流洗澡,爺爺、爸爸和孩子們都洗完上床休息后,奶奶和媽媽才進入洗澡間,故事的最后寫到在安靜的夜中傳來洗澡水的聲音、奶奶和媽媽的笑聲,這個意味深長的結尾暗示了奶奶和媽媽的和諧關系,奶奶和媽媽的和諧還經常體現在廚房的合作中,而一個成年人則可以理解到奶奶和媽媽作為婆媳關系的和諧必然是全家和諧關系的關鍵,是一個大家庭美好生存與關系和諧的關鍵。
綜合上面家庭模式和性別兩個方面來看,《十四只老鼠》講的一個道理是,餐桌是保持家庭親子關系和諧的重要體現,也是重要方面。 親子共同用餐可以增進感情。 家人聚集在一起最頻繁的地方就是餐桌,餐桌既滿足了人的基本欲求,也為交流提供了時空,交流與溝通是維持良好親子關系的重要途徑。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也體現著合作的快樂,每一頓大餐的得來都是共同勞動的結果,這無疑提醒了一點,家人的團結并不是口頭的,團結的情感應該建立在一家人共同勞動的基礎上。 孩子雖小,但是參與家庭生活是必須的,從大哥到老十全部如此,這為現代家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可行的親子關系改善方式。
另外,十四只老鼠長幼之間的關系是由傳統禮節在維持的,這一禮節本質上是對傳統的繼承,老鼠孩子與長輩之間的尊敬與愛護,這體現在生活的各種細節上,如孩子們的禮貌、餐桌座次等。 家長相對孩子來說,他們是老師,傳授孩子們勞動的知識; 是愛護者,保護孩子們的安全; 是孩子們的陪伴者,參與孩子們日常的游戲、夜晚的講故事、唱搖籃曲; 是裁判官,當孩子認為遇到不平時,他們代表的就是公平和正義,比如一起吃豆包,老八就會請奶奶裁決,一個人只能吃兩個豆包對不對。 這種親子關系其實就建立在基本的長幼之禮的基礎上的,這也是值得現代家庭值得借鑒的地方。
但其中需要注意性別教育的誤區。 家庭中的廚房是奶奶、媽媽、姐姐的領地,爸爸做菜湯、搗年糕等都并不是常態化的,只有廚房的勞動才是常態的。 如果將餐桌也放在時空上,根據餐食制作來看,男性老鼠的工作主要在前面、在室外,而女性勞動則主要在后面、在室內,這種家庭勞動分工在現代社會并不合適。 而奶奶和媽媽總是全家最后上床睡覺的人,這一對女性的定位本質是對女性家庭屬性的強調。 顯然這些都容易誘發性別歧視。 總之,十四只老鼠家庭中的儒家性別文化的一面并不代表積極的一面,由此而引發的性別的問題并不值得去與兒童分享。
老鼠家庭關系的外部是他們與自然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被尊重的,比如儒家文化對于上天的敬畏,道家文化對自然的肯定,自然田園生活的敘述作為文學傳統也一直存在。 對平常百姓而言,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意味著溫飽的解決,對于士人來說,自然田園是人生永久的歸宿。
《十四只老鼠》的生活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方式。 他們的食物來源于自然,去自然界中去采集食物是十四只老鼠的主要生活內容,并嚴格遵循季節規律。 未曾加工的純天然食品比如樹莓、橡子等會直接呈上餐桌,這也正是老鼠們對著月亮感恩自然饋贈的原因。 他們的房子是一個天然的樹洞,自來水來自小溪。 他們的鄰居是長尾山雀、獨角仙、蜻蜓、青蛙等,彼此互不打擾。
他們平時的活動是去春游、滑雪,去蜻蜓池塘玩耍,去小河里洗衣服等。 在老鼠家中能夠見到的非自然的事物很少,帶有現代文明特征的僅僅包括書、蠟筆,然而閱讀和畫畫又并不是老鼠的主要生活。 綜合而言,十四只老鼠的生活是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生活,它們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對自然的態度是感恩的,生活的狀態是自在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期待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解釋老鼠餐桌上的快樂除了來源于內部人倫關系的和諧,同樣來源于外部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他們從自然中獲得食物和樂趣。 再看第一個《大搬家》的故事,老鼠們之所以要搬家,是因為森林被砍伐、被破壞了,它們只能繼續向森林深處走去,很顯然這是反面的例子。 由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作為話題向兒童提出,食物是人與自然建立關系的日常重要的方面,在大力倡導環保的今天,在食物獲得上怎樣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需要思考,需要正確認識。
由人與自然而引發的另一個思考點是對城市生活的反思。 當代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信息化非常強,每一個人都處在各種喧囂中,喧囂來自于真實存在的噪音,也來自于信息大爆炸,人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即使偏遠的山村也難以保持自然的生活狀態。 十四只老鼠的生活與現代生活恰好相反,它的生活方式接近于古代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正所謂道法自然,這可以理解為一種生存心態,這種心態的建構對于成年人有特別意義,對于兒童同樣可以起到一種正確向導的作用。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在整套繪本中占據中心位置,但顯然不宜簡單地將它視為來自日本的一系列餐桌故事,而是必須將它放置在中國文化背景,它所呈現出來的餐桌文化可以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 餐桌可以視為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圍繞著餐桌來講授繪本時,可以傳達給兒童的包括傳統文化中的飲食觀念、節日、勞動、人倫、人與自然關系等積極向上的內容,讓兒童初步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意義。
繪本論文范例: 小學高段班級繪本作文的實踐探索
餐桌作為每個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兒童最容易接觸,最習以為常,將它引入到繪本共讀中,其所能引發的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將是由淺入深、出奇制勝的。 由此及彼,繪本中跨國家、民族、地域的內容都可以成為解讀的切入點,教師從傳統文化視角深入分析探究,使其作為繪本教育的一大主題,就可以做到在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前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兒童從小樹立文化自信,從根本上提升學前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曉慧.習近平同志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陳瓊、游達.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幼兒園鄉土優秀開展現狀研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0(3).
[3]韋慧伊.論兒童繪本的圖像教育特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4]吳松芝,劉君梅,董江洪.日本文化探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漢)戴圣.禮記[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7](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
作者:張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