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1月0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民主改革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及支持下,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與發展,藏語言文字的普及、文物古跡的保護、藏醫藥的發展、文學藝術的繁榮、出版事業的興旺、《格薩爾》的搶救與保護、貝葉經的挖掘研究等有力見證了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民主改革;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舉措;原因
一、引言
西藏傳統文化是由歷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并且通過與其他民族不斷交流、相互交融而變得豐富多彩。但是,在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社會的統治下,由于長期遭受封建農奴制度的剝削和壓迫,到了封建農奴制后期,西藏社會失去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政治經濟制度和教育制度變得極為落后,極大地限制了西藏文化事業的正常發展,尤其是占西藏人口總數不足5%的統治階級壟斷著西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使得西藏社會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廣大勞動人民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無法得到保障,更不要說享受文化教育了,傳統文化日益走向衰敗。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后,在中央的高度重視、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西藏各族人民繼承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攜手共進、共同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二、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
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是由西藏各族人民創造的,反映了西藏真實的歷史,在語言文字、藏醫藥、藏學、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并對維護祖國統一、捍衛西藏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西藏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不利于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明確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定義及其積極作用。
(一)明確“文化”內涵有利于對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1]。“人類學之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說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含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2]。
給文化下一個精準的定義很困難,它不僅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如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字、文學、習俗、藝術等。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需要有物質載體,同時可以轉換為物質力量,影響社會的發展。優秀的文化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消極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西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獨具的特色,記載了西藏各族人民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以堅忍不拔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創造了民族的歷史,推動了社會進步;反映了各族人民之間長期以來相互交往、和平共處、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事跡,如“清朝官方刊刻的《四體清文鑒》《五體清文鑒》及章嘉活佛編撰的漢藏梵三體的《賢者之源》等文獻,都是當時有關漢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辭書”[3];佐證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實施管理的過程。
如,“《漢藏史集》《新紅史》《青史》等藏文典籍,把西藏地方與西夏、中原、蒙古等民族、地方同屬一個中國的思想和認識寫入書中”[3];凝聚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如藏醫藏藥、古代建筑、手工藏香、繪制唐卡、制作酥油花、繪制曼陀羅、《格薩爾》說唱傳承,等等。這些珍貴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得到很好的弘揚和傳承,這也是黨和政府一直倡導和保護的。
(二)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西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西藏的發展、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等具有重大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方面
從西藏大量文物古跡可以反映出漢藏民族間的友好關系、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施政等事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各民族間的團結。如忽必烈賜予八思巴的白海螺法號、羅布林卡內的壁畫十三世達賴喇嘛朝覲圖,還有各種金品、銀品、玉器等都表明了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事實,可以有效制止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謬論,有利于祖國的統一。
2.經濟方面
優秀傳統文化大大促進西藏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全區的名勝古跡基本上已修復完成且已對外開放,吸引了大量游客來西藏旅游,這大大推動了西藏旅游產業的發展,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西藏的經濟發展蒸蒸日上。“2017年,全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56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79.4億元,旅游占全區經濟比重達28?95%”參見搜狐網,《2018年西藏旅游目標旅游接待人數3360萬,旅游收入400億元,https://www.sohu.com/a/227882748_545092,2018年4月11日。。這些數據足以證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3.文化方面
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中華文化,為這一“集大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和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對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僅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措施。
4.生態方面
西藏傳統的生態倫理觀符合現在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能使人與自然更好地和諧相處。由于特殊生存環境、文化背景,西藏自古以來所形成的尊重生命、不過度開發、保護物種多樣性、保護生態多樣性等傳統生態觀,能夠有效約束人們的行為,自愿去保護環境、保護文物、保護生態不被破壞,使之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
(三)認識西藏傳統文化的幾點誤區
一直以來,人們對西藏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些人對西藏文化的認識存在著一些誤區。
1.片面地認為西藏的傳統文化都是優秀文化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1]。
西藏傳統文化并非全是優秀的,其中也存在消極甚至落后的因素,如,五世達賴喇嘛時期頒布的《十三法典》中將人分成上、中、下不同等級,并且通過對不同等級的懲罰方式來保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又如,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內收藏著一份《不準收留鐵匠后裔的報告》,檔案明確記載,在過去凡是出身于金、銀、鐵匠和屠夫等家庭的屬于下等人,不能同其他等級的人通婚,不能從事其他職業。所以,我們在認識西藏傳統文化時一定要區分精華和糟粕,真正做到對傳統文化進行選擇性繼承和創新。
2.將西藏文化等同于宗教文化
某網站上關于西藏旅游的宣傳詞是“感受雪域神秘宗教文化”,而不是感受雪域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此類宣傳詞沒有認識到西藏文化與宗教文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將西藏文化同宗教文化等同起來,這種觀點是狹隘的、不準確的。西藏傳統文化不可以同宗教文化一概而論,我們需要認識到宗教只是西藏傳統文化中較為有特色、影響力較大的一種,因為事實上西藏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要比宗教文化大得多,歷史也要悠久得多。
除宗教文化外,西藏還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語言文字、建筑裝飾、文學藝術、藏醫藥、民俗、天文歷算、工藝美術等。西藏文化的實質應是以上多種文化融合的整體,發展西藏文化就必須是多種文化綜合發展。
3.把錯誤的宗教迷信視作“真理”
在舊西藏,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以藏傳佛教為統治工具,利用“輪回”“因果”等教義對民眾實行精神控制。西藏廣大農奴受到宗教意識的影響,篤信自己今生所受到的苦難是前世造孽的結果,被動地追求虛無縹緲的來世。因此他們在生活和生產中,重視來世,輕視現實,缺乏反抗統治階級壓迫的勇氣,缺乏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進取,缺乏獨立思考和追求現實幸福的動力。時至今日,在農牧區仍有少數人生了病不愿就醫,認為請僧人念經就可以消災,拒絕接受科學醫治;一些農牧民家庭還選送年幼的孩童進寺廟當僧尼。這種停滯不前的落后觀念不利于、甚至會阻礙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三、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別是民主改革以來,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致力于西藏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與進步,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注重對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和發展
西藏民主改革以來,藏語言文字得到有效的學習、使用和發展。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使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規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系統在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階段大力推行包含藏語文授課的雙語教學體系,藏語文納入考試范疇。藏文也被應用在計算機系統、手機系統、電子出版系統和網絡等現代科技方面。政府的公告、決議、文件也由藏、漢兩種文字進行傳達。在法律訴訟中,藏族訴訟參與人可以使用藏、漢兩種文字。“
1999年10月1日西藏電視臺衛視頻道開播之后,每天都播放藏語節目和藏語譯制片。電影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牧區,每年保證有25部新譯制的藏語電影在各地放映。藏文圖書報刊發展很快,僅1989年以來的10年間就出版藏文圖書441種,許多高質量的藏文圖書還在國內外獲獎。據統計,西藏現有藏文雜志14種,藏文報紙10種。
《西藏日報》藏文版每天出版,大量稿件直接用藏語文采寫、編輯,此外還投入巨資建立了計算機藏文編輯排版系統,結束了鉛字排版的歷史。《西藏科技報》和《西藏科技信息報》都創辦了藏文版,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西藏所有文藝團體都用藏文創作節目,用藏語表演”[4]。
(二)加強對文物古跡的保護
文物古跡作為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見證了西藏各族人民與內地其他民族的友好往來,記錄了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1959年,成立了中共西藏工委文物古跡檔案管理委員會。1964年,成立了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1984年,成立了自治區文物普查隊。1989年,成立了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各地市文物管理局也相繼成立。
1995年成立了副廳級自治區文物管理局。1998年以來,國家提供資金、人力支持,加強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建設。1999年10月,西藏成立了第一所綜合博物館——西藏博物館。在中央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西藏文物得到了全面的保護。“目前,西藏自治區有各類文物古跡2000余處,其中石器點62處,古巖畫20處,古墓葬群244處,古建筑1000余處(組)。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自治區級64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拉薩、日喀則、江孜),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西藏擁有館藏文物數十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萬余件”[5]。
(三)積極開展對藏醫藥的保護和研發
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為推動藏醫藥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在推動藏醫療事業、藏醫藥產業發展和培養人才方面下了大功夫。1959年5月,藥王山醫學院、藏醫院合并。1964年建立西藏藏藥廠。1997年,開展了西藏重點科研項目“傳統藏藥治療疑難疾病秘方、驗方收集和整理”,已經正式成冊出版(藏文版)。
1989年成立了西藏藏醫學院。截至2018年,西藏藏醫學院培養了一大批藏醫醫藥學人才,為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外,七地市也相繼成立了藏醫院、藏醫科。除了藏醫藥的傳統醫技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隨著時代發展,也吸收融入了現代醫療技術成果。“西藏和平解放后,藏醫與西醫的結合就已經開始,上世紀八十年代時,現代醫療設備已經在藏醫院得到初步的應用。僅2014年以來,國家就投入2.56億元,加大藏醫院軟硬件設施建設”[6]。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開展了“瀕危藏藥材人工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藏醫藥學科研成果豐碩,如《四部醫典》(藏漢文版)、《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西藏分卷》《藏醫診斷學》等藏醫學著作已問世。
(四)促進文學藝術的繼承創新
西藏的文學藝術是指借助語言、文字、表演等手段反映西藏社會生活的意識形式,包括藏戲、電影、小說等。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的文學藝術在其形式、風格和特色方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60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戲團,挖掘整理了八大藏戲。1963年,舉行了全區第一次群眾文藝匯演。1981年10月16日,成立了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6年3月,西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面反映西藏民間文學狀況的《中國西藏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藏文版)。
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文化藝術發展需要的硬件設施得到大大加強,各級群眾藝術館、綜合文化館和文化站為西藏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提供了必須的場所。政府還積極組織、扶持、創辦了各類文藝雜志、報紙,如1977年創辦的《西藏文學》。近50年來,以文學藝術工作者為主體的西藏的廣大人民群眾創作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有新時代氣息的一系列文學藝術作品,得到國內甚至國外的強烈反響、一致好評。如《北京的金山上》《文成公主》《幸存的人》等。“近30年來,西藏先后派出文化藝術團(組)360個,訪問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訪人員達4320人(次);先后接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名藝術家前來演出交流”[7]。
(五)重視西藏出版事業的發展
西藏所蘊藏的藏文古籍數量眾多,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學等各個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遺產,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各類讀物尤其是藏文古籍類圖書得到出版。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后,印刷事業快速發展,西藏新華書店更名為西藏自治區新華書店。1971年12月,成立了西藏人民出版社。其出版的圖書成果頗豐,如《中國藏戲藝術》《四部醫典要注》《漢藏小朋友手拉手相約在21世紀》等等。
1989年,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文古籍出版社。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出版社,截止2018年,出版了大約1500部種類圖書筆者于2018年12月21日,采訪了西藏自治區藏文古籍出版社副社長雄努洛桑,數據來源于該社的統計。其中包括《西藏簡明通史——松石寶串(上、下冊)》《西藏反分裂斗爭簡史》等一系列極具研究價值的學術著作。民主改革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藏自治區開辦了幾十家印刷企業、幾十家出版物發行單位,不僅推動了西藏現代文化事業的發展,而且使得諸多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全面搶救和有效保護,重新煥發出光彩。
(六)加大對《格薩爾》的搶救與傳承
《格薩爾》在西藏流傳了一千多年,深受西藏人民的喜愛。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也非常重視《格薩爾》的保護和傳承工作。1980年,國家設立了西藏自治區《格薩爾》搶救辦公室。1984年,西藏自治區《格薩爾》搶救辦公室正式劃歸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管理,在那曲、阿里、昌都等地設立了搶救點,先后多次派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搜集等工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提出建立“《格薩爾》學”。2000年,啟動了《〈格薩爾〉藝人桑珠說唱本》的文化工程。
2001年10月,“《格薩(斯)爾》千年紀念活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的周年紀念活動之中。“2009年9月,《格薩(斯)爾》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里”[8]4。2011年,西藏自治區圖書館申報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建設項目。截至2015年底,全區先后搜集和發現了多種《格薩爾》舊版本和舊手抄本,以及與史詩《格薩爾》有關的民間人物傳說和實物,現已完成錄制100多部《格薩爾》藝人說唱本,整理磁帶5000多盤,筆錄成文90多部,并根據磁帶整理出版100多部藏文專著,已被翻譯成漢文、蒙古文、英文等。“藏文版《〈格薩爾〉藝人桑珠說唱本》叢書于2016年出版,該部叢書系世界史詩領域里個體藝人說唱史詩記錄最長的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套完整的單個藝人全套《格薩爾》說唱本”[8]7。
(七)加強對貝葉經的保護與研究
貝葉經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交流的文化精品和重要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佛教歷史、佛教教理、古代印度文化歷史以及科技史等方面具有重大價值,而且對研究和了解中印、中尼文化交流,佛教傳入西藏的過程,藏族文學的發展史以及藏文翻譯史等也具有重要的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西藏珍藏的梵文貝葉經寫本,胡錦濤同志等中央主要領導就西藏梵文貝葉經保護與研究工作親自做過兩次重要批示。2006年2月9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西藏梵文貝葉經保護和研究工程協調小組。2月21日,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自2006年以來,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進行了大量的普查、搜集、整理、影印等工作。通過6年多來的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完成了《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總目錄》等8項階段性成果。為了開發和利用好西藏自治區潛藏的貝葉經寫本資源,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在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貝葉經研究所。貝葉經研究所從2014年開始每年出版的《西藏貝葉經研究》(藏、漢版),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為使從事貝葉經寫本研究的人員能夠較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梵文字體的多變性和發展規律,豐富寫本校勘方面的經驗和知識,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專門邀請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及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副教授薩爾吉舉辦了“2018年梵學相關知識高端培訓”。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和西藏大學、西藏日報社等單位的30余名研究人員接受了為期15天的培訓,此次培訓影響良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目前,國內外未見梵藏漢英四種文字對照的字典,編纂這樣一部工具書迫在眉睫。因此,于2015年年初正式啟動的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貝葉經研究所所承擔的院級重點科研項目“梵藏漢英常用詞典”,目前已完成收集和篩選詞條,預計2019年年底出版。
四、民主改革以來西藏文化領域得到重生的原因與舉措
民主改革以來,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重視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現代文化,西藏文化得以重生并展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一)西藏文化得以重生的舉措
西藏民主改革以來,文化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國家及自治區黨委政府采取了完善法律法規、發展教育事業、重視文物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措施。
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自民主改革以來,為改變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衰退的局面,為確保西藏全體人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擁有受教育的權利,為使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良好的繼承以及充分的發展,國家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均明確規定,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
西藏自治區還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和《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在西藏實行藏、漢語文并重,以藏語文為主;2002年,西藏自治區將原來試行的有關規定修訂為《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規定》,從而使藏語文的學習、使用和發展獲得了法律保障。
“2005年,審議制定了《新詞術語翻譯和借詞使用規則》的原則,共審定統一了3500余條有關市場經濟和中小學教育等方面的藏文術語,審定了近6萬條科技術語,翻譯審定了8000多條計算機界面術語”[7]。西藏自治區頒布了《文物保護條例》《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寺廟文物管理暫行條例》等十幾個法規,使文物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都是根據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所制定的,可以使其更好更快地發展。
2.發展西藏教育事業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能接受文化教育的只有統治階級,廣大勞動人民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西藏自民主改革以來,在國家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鼓勵支持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投入資金方面,1952—2007年,國家累計投資225.62億元人民幣(其中近5年就投入139.89億元人民幣),各省市也對西藏教育事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有力支援;教師援藏方面,迄今全國已選派7000余名教師援藏,幫助發展西藏教育;學校數量方面,西藏現有小學884所、初中94所、教育點1237個、高級中學14所、完全中學9所、中等職業學校7所、高等院校6所;西藏班方面,全國有33所學校辦有西藏班,其中初中19所、高中12所、師范2所,招收西藏插班生的內地重點高中53所,到2008年6月底,已招收藏族學生34650人,在校生達17100人,內地西藏班學生的高考合格率和升學率達90%以上;內地高校方面,內地有9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學生,已畢業1.5萬人,在校5200余人,一大批博士、碩士、科學家、工程師等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推動西藏發展的生力軍”[7]。
3.妥善保護文物古跡
民主改革以來,黨和國家為使西藏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提供了資金、技術支持并積極培養相關人才。資金方面,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投入巨額資金,對西藏重要文物古跡進行保護維修,恢復開放了一大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80—90年代,國家共投資3億多元人民幣,幫助西藏修復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特別是1989—1994年,國家撥出5500萬元人民幣和大量黃金、白銀等珍貴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修。2001年起,又撥專款3.3億元人民幣,用于維修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文物古跡。2006—2010年,國家將再次撥出5.7億元人民幣,對西藏22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保護”[7]。
技術方面,文物古跡修復是一項相當復雜且難度極高的工作,需要高科技作為支撐,現在在保護文物遺產過程中采用的是3D建模技術。“3D建模技術包括三維掃描、數字軟件、三維打印三個方面,該技術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完整,同時提升文物遺產保護工作效率”[9]。人才方面,“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專門舉辦了兩期西藏文博管理干部培訓班,培養了140多名西藏文博骨干;中日韓絲綢之路文物保護培訓人員中,也有一部分來自西藏;通過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進行‘傳、幫、帶’,為當地文物保護事業培養人才,培養專業隊伍”[10]。
4.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
為了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繼承、發展和分享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權利,確保西藏傳統文化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做了大量工作。如,西藏自治區和各地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門的工作機構,對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進行了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普查,對瀕臨失傳的遺產進行有效保護。“
全區命名的自治區級民間藝術之鄉19個,120個項目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大批藏文文獻典籍得到及時搶救,編輯出版了《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諺語集成》《曲藝集成》《民族民間歌曲集成》《戲曲音樂集成》《民間故事集成》等十大文藝集成志書西藏卷,結束了西藏文化藝術缺乏文字記載的歷史,使大量重要文化遺產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7]。
(二)西藏文化領域得以重生的原因
1.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尤其是民主改革以來,國家對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將西藏作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地。國家采用政策傾斜、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項措施,實施了西藏“十一五”“十二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并積極穩妥地開展西藏“十三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正因為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有了資金、技術、人才的保障,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物質需求,團結了各族人民,也有助于弘揚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2.廢除落后的封建制度
民主改革廢除了統治階級所擁有的一切封建特權,廢止了舊西藏法典及其野蠻刑罰,廢除了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廢除了阻礙西藏傳統文化發展的殘酷、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與此同時,為保護發展西藏傳統文化,對有歷史意義的寺廟和文物古跡進行了保護,并實行“政治統一、信教自由、政教分離”的方針,同時采取措施推動西藏現代文化事業的發展,確保西藏人民走向現代文明生活。此后,西藏傳統文化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西藏的指導地位不斷確立,封建農奴制的意識形態不斷消退和瓦解,為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開闊了非常廣闊的前景。
3.消除殘酷的階級壓迫
1959年平息叛亂后,中央政府立即解散了噶廈及其所屬的軍隊、法庭和監獄,并且在農區、牧區、寺廟、城鎮開展了反對叛亂、取消烏拉差役等運動,并對邊境地區也進行了民主改革,從根本上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西藏廣大農奴翻身做了主人,徹底改變了貴族和僧侶階層壟斷西藏文化資源的局面,人民群眾成為西藏文化的繼承者與創造者。國家通過興辦學校加強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學到了知識,成為文化發展的主體,徹底激發了西藏各族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同時,讓站起來的西藏人民昂首挺胸,增強了文化自信,極大地調動了西藏人民文化創造的主觀能動性。
4.改變單一化的發展模式
在長期的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統治者只重視藏傳佛教的繼承與發展,出現了佛教文化獨尊的局面。自民主改革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西藏傳統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氣象。藏醫藥得到有效的研發,文學藝術得到空前發展,藏文典籍得到廣泛挖掘,音樂、舞蹈題材更加多樣化,在舊西藏難登大雅之堂的《格薩爾》受到極大的保護與傳承等,西藏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藏傳佛教,而是所有優秀傳統文化齊頭并進共同發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變得更加明媚璀璨。
5.加強與各民族間的交流
西藏的傳統文化是自古以來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創造的,并且通過與我國其他兄弟民族間的交流而變得多姿多彩。但是,在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下,西藏整個社會處于封閉狀態,經濟社會舉步維艱,更不用說文化事業的發展。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民主改革以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一種包容、開放、自信的心態面向國內走向世界,加強了與內地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讓更加燦爛多姿的西藏傳統文化展現在世人眼前。
6.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民主改革以前,只有少數統治階級掌握著受教育的權利。民主改革以來,黨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積極發展西藏教育事業,并根據教育發展現狀,制定出有利于其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西藏的文盲率從舊西藏的95%以上降至目前的4.76%。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從舊西藏的2%上升到現在的98.2%,初中入學率達90.97%,高中階段入學率為42.96%;中等職業學校入學率17.4%。一大批博士、碩士、科學家、工程師等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推動西藏發展的生力軍”[7]。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的視頻賀詞中提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參見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的視頻賀詞。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西藏各族人民才能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才有能力去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五、結語
西藏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歷史悠久,但到了封建農奴制后期,西藏優秀的傳統文化趨于保守、停滯,甚至走向沒落。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別是民主改革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消滅了階級剝削的大環境下,在改變了單一的發展模式、加強了各民族間的交流、提高了教育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發展教育事業、保護文物古跡、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措施,經過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藏語文、藏醫藥、文學藝術、出版事業、《格薩爾》、貝葉經等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很好的繼承發展。
這充分證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取得更好的成就,才能讓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更好地領略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學方向論文范文:網絡時代大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路徑研究
[摘要]網絡時代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與創新發展成為大學文化傳承職能實現的重要選擇。大學要充分發揮智庫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積極建設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網絡傳播陣地,堅持實踐傳承為本,突出國際視野與地方情懷,構建要素完整、良性運作的網絡傳播體系,加強合作創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