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6月1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科幻電影是日常生活與科幻世界的復合體,其中不乏體育元素的嵌入與表達。科幻電影中的體育元素所承擔的功能包括:傳播健身意識,科幻電影對身體肥胖的嘲諷,在潛意識中激發人們的健身沖動;明確背景環境,引入體育元素有助于營造一個真實的科幻故事情境;創新工程設計,一些健身工程的創意設計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表現素材,為現實生活啟發了思路;明辨主體身份,借助豐富的體育活動,對智能機器、有機自然與人類身份進行界定,完成科幻電影中人類身體的呈現;建構人類主體性,體育元素的所指與隱喻,指向對人的真實存在這一本體問題的思考,人會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詮釋了人類主體性的價值。旨在為中國科幻電影制作打開思考空間。
關鍵詞:科幻電影,體育元素,功能,身份,主體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作為“深描”的藝術,不僅記錄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成就,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建立人類主體性和現代性意識,同時為展示人類對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宏大圖景,充分釋放人類的科學想象力提供了熒幕呈現的方式。
作為類型化電影的重要門類,科幻電影受到科幻迷和電影迷的熱情追捧。人類社會實踐和情感世界的復雜性,讓科幻電影不單純以展示科學幻想為價值旨歸,在愛情、倫理、人際關系、社會、家庭、情感認知等方面,觸碰人類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的深處。科幻電影毋寧說是當下日常生活世界的延伸,是日常生活與科幻世界的復合體。體育(Sports)這一植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人體活動,如何與科學想象力緊密結合,柔和地嵌入科幻電影敘事中,連接當下與未來、已知與未知兩極,或者說科幻電影中體育元素承擔的角色和功能有哪些,又是如何予以呈現與深化的,這是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
1傳播健身意識
科幻電影描畫了人類科學技術建構的未來世界,讓人憧憬的、美好的、驚奇的新世界,同時反諷風格的融入,讓人印象深刻的價值與倫理批判,更多地指向當下生活、社會與倫理的反思。由于科學技術的加速變革,先進的和新興的市場都對技術創新表現出十足的興趣,將技術創新當作生產持續增長的物質產品并最終用以提升生活品質的手段,從玩“蘋果”手機到微信朋友圈、追看電視節目、網上沖浪與購物等,年輕人找不到時間駐足思考和反思他們周圍的世界,這是道德和志向迷失的一代[1]。
為保持合理的人體機能水平和身體活力狀態,健身活動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和消耗品,成為日常生活的累贅與負擔,消逝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世界,人類的一切生活由系統與機器代勞,身體功能由醫學和儀器保障,身體活力由娛樂和保健解決,人類參與健身活動的動機和意義在哪里?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嘗試運用生動有趣的動畫影像告訴我們答案。
《機器人總動員》是一部科幻、動畫、喜劇主題的電影,影片融入大量體育元素的敘事表達,在傳播環保與健身意識、反思機器倫理(正視人性)等方面具有明確的價值指向。在《機器人總動員》的開篇講述中(00:04:01①),“BNL艦隊中的鉆石Axiom號,讓您5年的太空旅行豪華舒適,全天24小時無間斷的周到服務,由全自動的機組人員提供,艦長和機器人舵手,也將為您呈現無盡的娛樂。”
這是在到處充斥垃圾的地球上,為太空旅行做的廣告,廣告畫面迅速切換到打高爾夫的場景,以及在太空船模擬海灘中戲水和玩氣球的娛樂場景。《機器人總動員》劇情設計的是太空旅行,這是一段充滿樂趣并值得期待的時光,乘坐太空船的人們不會像太空移民一樣,為到達遙遠的宇宙空間,而選擇漫長的冬眠方式。當人經歷漫長的太空旅行時,無聊和孤獨感侵襲而來,這就需要找樂子,與古羅馬角斗競技一樣,打發無聊的人生。
這是當今社會無數人想要的生活———除了吃喝玩樂,其它什么事都不用干。當想象變為虛構的現實,結局就是肥碩的身體布滿整個熒屏。體育思想者李力研對“金邊眼鏡”和“大腹便便”的嘲笑[2],預示這個時代正處在身體變得肥碩的路上。清掃型機器人瓦力追隨機器人夏娃進入太空歷險,無意將沉醉在太空旅行的乘客驚醒(00:41:26),肥碩的乘客從虛擬現實技術這種精神麻醉的方式中抽離出來,一句看似漫不經心的感悟道出了玄機,“我都不知道我們還有游泳池”。驀然驚醒,當下的生活狀況觸目驚心,年輕人不知不覺淪為“低頭客”,移動互聯網設備使人類意識獲得極大延伸,卻使人類身體機能持續退化。
乘坐太空船奢華之旅的人們個個身體肥碩(00:40:00),甚至連摔倒了爬起來都需要機器人幫助。人類憑借科學技術、儀器與藥物的支持獲得了免疫的生理機能,卻體態臃腫、形似滾筒,男人一臉福態,挺著大肚腩,很難想象這是一種如何扭曲的社會審美觀。“讀圖”可以形象呈現這一審美扭曲的過程,將變異的美感拉長削平,讓身體丑態映襯在喪失立體感的平面上,借用觸碰心靈的滑稽“審丑”形式,將扭曲的審美觀消解在影像的價值拷問中。
太空船艦長的照片一張張掠過(00:42:45),艦長英俊苗條的身體向臃腫肥碩的身體、不辨五官的臉龐轉變,并與隨后影像展現的人工智能杰作———人類一切日常活動由機器人代理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反諷效果。太空船系統不時播發提示:“由于太空的微重力,乘客可能會出現輕微的骨質疏松,只要在飛船的跑步機上稍加鍛煉,就能馬上恢復正常的體型。
”艦長與乘客一樣,已經因懶惰淪為技術奴役的對象,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跑、跳、攀等身體能力。艦長感到疑惑:“我們還有跑步機?”技術便利產生的倫理困境指向了反諷形式,輔以系統程序冰冷的回答:“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只要參閱手冊就好了。
”這確實是一個由科學技術主導,并面向人體功能解決的身體墮落時代。人類只負責將身體養得肥碩即可,剩余的一切由系統、程序和機器人效勞。《機器人總動員》中艦長爆棚似的吶喊:“我不能就這么坐著無所事事,我一直以來干的就是這種事!也是這艘該死的飛船上所有人干的事!那就是無所事事!”太空船系統程序回應:“只有在Axiom號你才能生存”,艦長質問:“我不想‘生存’,我想要‘生活’。”(01:08:10)
人們整日癱坐在高級睡椅上,維持生理機能水平,精神世界在虛擬現實技術中遨游,身體的存在感已然失去,大腦停止思考,精神世界跟隨機器程序的指令予以格式化和模塊化。日常生活猶如網絡游戲“打怪”般,謀求通關升級的惡趣。人類的轉世與輪回,陷于原始社會尋求基本生存所需的境地,只是當代的“生存”不是指向物質的豐富性,而是重新發現人類生存的意義。參與健身活動,真切感觸身體的存在,成為激活身體意識的有效方式。
我們有必要騰出時間,回望走過的路,反思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毋庸諱言,《機器人總動員》對環保主題的批判發人深省,對于影片中若隱若現的體育元素所呈現的身體意識批判同樣振聾發聵。試圖以生硬的宣講增強人們的健身意識,常常不見效果。以影像(圖配文)深度娛樂化的建構形式,由娛樂反諷激發的主體性意識,往往事半功倍。這是電影產業高附加值的奧秘所在,既打造了大產業、大文化格局,又強化了社會倫理和正確價值觀。讀圖時代下體育影像的呈現與表達具有社會規訓與教育的功能[3],健身意識就這樣滲入人們的思維深處,在潛意識中激發人們的健身沖動,匯聚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2明確背景環境
科幻電影旨在展現人類對未來世界的憧憬或想象,這種想象關系從始至終建立在虛擬的奇觀敘事上。科幻電影偏向于激發創作者的畫面想象力,畫面的質感和鏡頭的真實性無比重要,一個真實的科幻故事情境的營造,需要一個真實的背景環境的確立。簡單來說,在宇宙飛船的敘事情境中,如何讓觀眾置身于太空的情境,或者說讓觀眾明確感受艦長在太空船上作業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敘事情境的建構與強化,不能僅靠一套太空服和虛擬的鋼鐵艦倉設計這一“物”化的形式。
觀眾不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在太空船上,為什么不是在潛水艇的艦倉,或模擬宇航員訓練的環境中?如果艦長是在模擬地球重力的環境中直立行走,又如何區分艦長是在太空、航母或地球上。如果采用生硬的拍攝與剪輯,在鏡頭和場景的切換中,就會缺乏主體身份與情境的代入感。值得嘗試改進的劇情場景是,艦長經過一個鋼鐵通道,通道旁邊有一個綜合健身房,健身房中央有一個臺球桌,太空船的輕微轉向讓臺球桌上的臺球發生傾斜滾動。
太空服、鋼鐵通道、臺球的滾動、機械聲效等元素,一同構建了艦長身處太空船情境的真實性與獨特性,影片虛擬的太空背景環境得以確立。在《地心引力》的劇情敘事中,探索者號航天飛機遭遇太空碎片襲擊,男女主人公幸運生還,在太空漂流中進入“神州2號”飛船,影片并未以字幕顯示這一生硬的表達形式,來展現主人公進入中國飛船這一背景環境,而是巧妙地在主人公進入太空艙的一瞬間,一個漂浮在失重空間環境的乒乓球拍映入眼簾(01:15:34)。
《地心引力》基于一種人性的“密閉空間”敘事設計,與《月球》旨在展示人類內心的孤獨與恐懼主題相似。影片盡量減少場景對話,而以默示的形式,即讀圖的方式來傳遞影片所要表達的信息。引入乒乓球拍這一關涉“物”的讀圖形式,明確主人公身處中國飛船的背景環境,與影片沉悶、孤寂的默片格調保持一致。
在《星際穿越》的劇情敘事中,引入了少年棒球玩耍的鏡像,在空間站建立的極樂世界里,少年在室外玩耍棒球,一球棒揮過去,被擊中的棒球從空間站圓周的一端飛向另一端,砸碎了鄰居家屋頂的玻璃,鄰居家中響起呵斥的聲音。一個棒球質點的運動狀態,呈現了影片虛構的四維空間環境,這種創意設計想象力十足,讓人印象深刻。
青少年預示人類的美好未來,表征自然界的勃勃生機,人類在空間站建立的極樂世界里安逸地生活、自由地嬉戲,不帶一絲煩惱。主人公完成了星際穿越這一幾乎無法挑戰的任務,挽救了人類這一物種,人類香火在極樂世界得以延續。主人公在病榻中蘇醒,恍惚間推開了窗戶,看到少年玩耍棒球這一幕,隱喻人類世界存在千萬種可能性,呈現了人類世界最誠摯的情感表達。
3創新工程設計
面向未來想象世界的科幻電影,致力于展示沖破藩籬的創意世界,體育工程設計屬于技術創新的形式,一些健身器械的設計構想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足夠的創意,也為現實生活啟發了思路。技術創新的歷時性和超前性特征,決定了技術發展必須前所未有,讓人驚嘆技術的存在及功能運用。
按照“技術是你出生后發明的任何東西”這一定義,汽車、冰箱、晶體管是父輩眼中的新技術,光盤、網絡、手機是我們眼中的技術,但不是孩子們眼中的技術,孩子們未來將有自己的技術,即剛剛發明出來的技術。也就是說,在你出生時,世界上已經存在的一切,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技術,卻是過去那個時代的新技術[4]。
早在1968年,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為我們開啟了健身工程設計新思路,影片不惜大篇幅描畫在空間站里跑步鍛煉的情景,空間站已實現模擬人體重力系統,解決了人類失重帶來的不便。輪形空間站的內艙走廊,即連接工作區和生活區的環形走廊,兼具田徑場的功能,宇航員環繞太空艙走廊慢跑鍛煉(00:56:14)。
影片中《藍色多瑙河》配樂響起,伴隨太空獨有的美景,空間站飄浮旋轉的意境,讓枯燥、危險的太空旅行,變得優雅、高貴并令人神往起來。電影藝術的魔力不僅在于創造凝視的快感,引領社會批判和正確的價值導向,更在于游說的社會效應,將充滿不確定性、冒險、艱苦的職業類別,打造成人類執著向往的崇高事業。
浩瀚星空的美景、優雅淡然的音樂、探索的魅力、未知的旅程,一并構筑了太空神話的主體架構。《2001:太空漫游》中太空艙環形跑道的功能設計,無法說是嚴格意義上的技術創新,但這種引領技術創新思維的多功能設計,為科幻電影的后續創作提供了靈感。
人類存在先天的身體缺陷,需要睡眠,需要健身,《遺落戰境》沿襲了《2001:太空漫游》的體育構思,以跑步這一簡便易行的鍛煉方式,展示健身工程設計新思路。《遺落戰境》主推技術美學路線,跑步機具有獨特的設計(00:02:47),形似輸油管道,植入后工業設計美學和簡約主義風格,一個近兩米寬的管道式跑步機映入眼簾,配合主人公杰克矯健的跑姿,以及在管道式跑步機旁邊做瑜伽健身的維卡(克隆人杰克的搭檔),每天保持規律的生活和必要的身體活動,成為克隆人杰克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西塔”網絡(一個人工智能體系)監控并支配杰克行為的目的所在。
相比較而言,《異星覺醒》并未突破《2001:太空漫游》的體育構思,一臺簡易的跑步機安放在太空艙通道,宇航員在失重的環境下進行慢跑鍛煉,與《2001:太空漫游》中的太空艙走廊功能設計極為相似。
《火星任務》同樣延續了經典科幻電影中環形重力的構思設計,住宿倉相當于私人空間,健身器是多功能設計的產物(00:30:55),為宇航員提供身體活動的場所。《明日世界》中關于跳水運動的技術創新設計,由于想象太過于超前,只能付諸于電影奇觀的展示,至少21世紀中葉難以實現“明日世界”中的透明游泳池設計。
影片主人公進入明日世界中,被眼前看到的奇幻世界深深吸引,跳水運動愛好者在一個個透明的圓餅游泳池中,從上至下層層穿透式跳下,這種連續穿越式跳水設計讓人腦洞大開。游泳池的底層設計不僅能承載水的重量,發揮游泳池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底層材料具有穿透性,跳水愛好者可以穿透而下,進入下一層游泳池。同時,通透的游泳池設計,輔以天然藍的色彩渲染,讓人觸碰蔚藍的心境,藍色基調對未來世界想象的寓意和象征,十分貼近《明日世界》所要深化表達的主題。對后工業設計的構思,也讓我們陷入當下科技倫理和人類夢想的沉思中。影片中對透明泳池的設計堪稱后工業美學的驚嘆之作,此種想象力的延伸正是科幻電影的魅力所在。
4結語
電影屬于精耕細作的藝術,一部好電影更是電影人職業精神的反映,細微之處見功夫。影史上有大量成功的電影系列,卻不是部部精彩,例如《異形》《變形金剛》等電影系列,也有一些敗筆摻雜其中,體現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商業性取向。能夠在整個科幻電影的宏大布局中,思考體育鏡像的表達方式,這種注重細膩的創作精神和表現手法本身能夠說明電影人的職業情懷。總之,體育元素越來越被重視和運用,為科幻電影增色不少,為中國科幻電影制作打開了思考的空間。
參考文獻:
[1]車仁錫.主體性和團結———人文主義的重生[J].李紅霞,譯.第歐根尼,2014(1):160.
[2]李力研.“世界3”與“人造動物園”———文明歷程中的靈肉分裂與體育運動(上)[J].體育文化導刊,2004(12):14.
[3]張新萍.電影《卡特教練》對“教體結合”的詮釋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1,18(6):63.
[4]凱文·凱利.技術元素[M].張行舟,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20-21.
[5]YoungD.Fightingoneself:theembodiedsubjectandfilmsaboutsports[J].SportinSociety,2017,20(7):816.
體育方向刊物推薦:體育文化導刊是我國中文體育類的核心期刊,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主辦。《體育文化導刊》創刊于1983年,原名為《體育文史》,2002年更名為《體育文化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