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9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期刊之家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服務。
摘要:鄧小平把握了“三個世界”格局向“東西南北”格局轉化的規律,揭示了整個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從而作出了對當代世界的新的戰略判斷:“東西”問題是政治問題,“南北”問題是發展問題。鄧小平形成時代主題判斷的思維方式是他對政治與經濟、戰爭與革命之間相互關系認識的調整。他觀察和分析社會形勢,實事求是地對世界范圍的政治與經濟、戰爭與革命的相互關系重新進行認識,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論斷。
關鍵詞:時代主題;判斷;世界格局;思維方式;和平與發展
鄧小平關于當代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的判斷,是鄧小平理論的立論根據之一。深刻領會這一判斷的精神實質,必須對鄧小平理論在形成這一判斷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作一番考查,揭示它所蘊涵的哲學含義。
一、時代主題問題的提出: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
把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的主題,是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作出的概括。黨的十三大在敘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揮和發展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時,把“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觀點”,列為12個觀點之一。十四大在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時,更明確地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環境和時代條件時,是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兩大問題提出來的。1984年5月29日,他提出:“現在世界上問題很多,有兩個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二是南北問題。”1985年他進一步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一般說來,它產生于三種情況:一是新的觀察與舊的理論的矛盾;二是原有理論之間或某一理論內部的矛盾;三是要有創新的理論思維和超越傳統的價值觀念。鄧小平之所以能把和平與發展作為世界兩大全球戰略問題揭示出來,既基于一定的事實判斷,又包含新的價值判斷。
鄧小平對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世界形勢變化作出的事實判斷是:在東西方關系上,一方面,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只有美、蘇兩家。因其在進行軍備競賽,因而世界戰爭的危險還存在。另一方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深刻地改變了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現代戰爭的高科技條件成為美、蘇兩家企圖直接毀滅對方的冒險舉動的制約因素;用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似乎已走進了“死胡同”。在南北關系上,一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殖民體系瓦解后,集中在南方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解決發展問題,它們同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因而矛盾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在70年代,北方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南北合作的重要性,并開始了南北對話;南北合作形成了一股改變南北不平等關系的力量,從而促進了南北關系的改善和矛盾緩和。
鄧小平在考察世界形勢變化時所蘊涵的超越傳統的價值判斷是:在東西方關系上,和平問題之所以凸顯,重要原因之一是,現在有核武器,一旦發生戰爭,核武器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同時,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世界任何國家,包括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綜合國力,乃至不同對外政策的國家,都不得不認真對待。
就南北關系而言,發展問題之所以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南北差距的拉大阻礙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由于人口數量同國民收入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使發展成為南方國家最突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北方國家的資本、貿易和市場的出路受到限制;同時,社會主義優越性沒能充分發揮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發展與提高。因此,發展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這些判斷,同樣也反映了鄧小平對整個人類的憂患意識,以及對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強烈愿望。
很明顯,鄧小平的思維判斷所包含的價值觀念,一是以人類的利益為重,二是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沒有這樣的價值觀,是不可能從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強烈地意識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二、時代主題的概括過程:對世界格局的變化與時代主題相互關系的把握
鄧小平對當代全球性戰略問題的概括,是在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基礎上,對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一步變化了的世界格局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面對60年代開始的世界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以及蘇聯對中國威脅的增加,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新形勢,毛澤東在1971年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國屬于第三世界。1974年,在第六屆聯合國特別大會上,鄧小平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兩個陣營”的傳統觀點,客觀地反映了世界局勢的新變化,也為調整中國的外交戰略提供了理論根據。
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沒能透過世界的變動進一步揭示出蘊涵其中的時代主題演變的端倪,以把握時代變化的脈搏。他正確地看到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后果的嚴重性,卻夸大了戰爭的現實危險性;他正確地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反霸斗爭形勢的發展,卻忽視了這些國家反霸斗爭的注意力已更多地轉向發展經濟的事實,從而高估了它的革命性質以及世界革命的形勢。
鄧小平考察了8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新變化,把它概括為“東西南北”四個字。這一概括繼承了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格局的基本思想。首先,在劃分標準上,同“三個世界”理論一樣,“東西南北”格局的劃分也超越了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統劃分方法;其次,在基本態勢上,“東西”格局包含了“三個世界”格局中的“第一世界”的內部矛盾,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間的矛盾。而“南北”格局則體現了“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間的矛盾。因此說,“東西南北”格局的概括發展了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鄧小平把握了“三個世界”格局向“東西南北”格局的轉化,揭示了整個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從而概括出對當代世界最突出問題的新的戰略判斷:“東西”問題是政治問題,其實質是要不要和平;“南北”問題是經濟問題,其實質是要不要發展;由于和平離不開發展,因此,“南北”問題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核心問題。鄧小平對當代世界格局和問題的分析,體現出了當今偉大無產階級政治家放眼全球,透析世界政治與經濟發展趨勢的氣魄與膽識。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才把和平與發展概括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和“時代主題”。這是完全符合鄧小平的思維邏輯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戰后形成的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兩極格局已經終結,世界各種力量開始重新分化組合,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鄧小平從“東西南北”格局中揭示出來的時代主題,是否會因兩極格局的終結而改變呢?鄧小平的回答是:我們過去對國際問題的許多提法,還是站得住的。首先,蘇聯解體后,和平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一方面,西方某些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延續了冷戰思維,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繼續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兩極對抗時期被掩蓋著的、反映大國利益的一些地區性矛盾,不時釀成局部沖突。其次,發展問題更加嚴重,南北差距仍在擴大,而冷戰思維也被一些人用于對付落后國家。再次,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兩極對抗時期一些世界熱點趨向緩和,加之反對霸權主義意識的增強,表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希望依然存在。總之,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但是“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因此,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小編推薦優秀政治期刊 《理論建設》
(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中共安徽省委黨校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刊物,讀者對象為:各級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理論、宣傳工作者,黨校、高等學校、干校的教學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