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

時間:2020年11月12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確立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牢牢把握的共同信念,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邏輯必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確立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牢牢把握的共同信念,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邏輯必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也是借鑒現代政治文明成果中“主權在民”理念的必然結果。 進入新時代,要從確保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夯實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筑牢人民的創造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共享主體地位、落實人民的評價主體地位等多個維度,努力落實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實踐要求。

  關鍵詞:人民主體地位; 理論邏輯; 實踐要求

人民主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確立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牢牢把握的共同信念,黨的十九大報告繼續強調了這一不可動搖的原則。 這一關于人民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在新時代的新論述,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近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一系列偉大成就,從根本上講就是緊緊依靠人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結果。 進入新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進入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們黨面臨任務之繁重、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 因此,更加需要全方位夯實人民主體地位,充分激發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概念是理論的支撐,明晰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的人民主體概念,才能深入把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

  一、核心概念闡釋:“人民”“主體”

  準確厘清“人民”“主體”等概念的內涵,是深刻把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到底“堅持什么”和“怎樣堅持”的前提,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

  (一)“人民”概念的由來與內涵

  在現代社會,“人民”是一個熱點詞匯,特別在政治領域,使用頻率更高。 但“人民”究竟是誰,在不同文化中、不同人那里,理解往往不盡一致。 因此,要準確把握“人民”這個概念,首先要弄清其由來和本義。

  在西方,較早被廣泛使用、與我們今天說的“人民”接近的概念是“公民”和“平民”。 在希臘文中,代表“人民”的詞是demos,與此相對的polites一詞則指“公民”,二者都與城邦政治生活密切相關。 demos的詞根與democracy(民主)的詞根相同,意思是“普通人”或“平民”; “polites”的詞根則是“polis”(城邦),指有權參加議事、審判等城邦公共事務的人。

  在西方,“人民”的另一個詞源是populus,源于古羅馬的政治實踐。 在古羅馬共和國,是由元老院、人民大會和執政官共同管理公共事務,人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羅馬本土的成年男公民組成。 羅馬發展靠的是軍事擴張,被征服的地方就成為羅馬的行省,這就產生了“人民”與“平民”之分。 只有羅馬本土居民才能成為羅馬人民,享有政治權力和義務; 而被征服地的居民,即“外邦人”只能是“平民”,是不能享有政治權利的。 隨著羅馬版圖的不斷擴大,被征服地居民也被納入《羅馬法》保護的范圍,才被賦予“羅馬人民”的法律身份。 可見,在古羅馬“人民”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概念,也即“公民”,是由《羅馬法》確認的一個身份概念。

  在中國古代,“人”和 “民”一般是分開來使用的。 如西周時就有“明德慎刑,敬天保民”之說,《尚書》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流傳更廣。 “人”和 “民”有時也合起來使用,如《孟子·盡心上》曰:“諸侯之寶三: 土地、人民、政事。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自古就有“人最為天下貴”的觀念。 當然,人是分三六九等的,王侯將相、君子大人等上層人群是真正的“人” ,與之相對的則是 “民”,即地位等級處在下位的人群。 可見,在中國古代,“民”主要指同“官”(官方、官家)相對而言的“百姓”,也即被統治者。 正是從與“官”相對的意義上,有“四民”之說。 “四民”指士、農、工、商,他們構成“民”的主體。 因此,《說文》將 “民”字解為:“眾萌也,從古文之象。 ”這里,“眾萌”意思是眾人懵懂無知的樣子。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人民”是同“敵人”相對應的一個政治概念,是一切對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社會大多數成員的總稱。 “人民”常常與“群眾”連為一體,稱作“人民群眾”或“群眾”。 作為政治概念,人民具有質和量的雙重規定性,在質上指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或歷史活動的積極主體,在量上指歷史活動主體的大多數。 “人民”又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具體含義和范圍往往有所不同,但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始終是人民群眾的主體。

  綜上所述,“人民”概念的最初含義就是居民,通常指某一領土的居民的全體。 公民,即享有一定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人的集合體。 在古代的城邦民主共和國,除了奴隸以外,整個城市公社的成員都是“人民”即公民,“人民”的范圍與統治階級的范圍大體一致。 在現代社會,“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通常指一國之具有合法公民身份的居民的絕大多數。

  (二)“主體”概念的哲學內涵

  “主體”(Subject)是一個典型的西方哲學術語,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有了這個詞。 但在日常生活中,“主體”一詞使用非常廣泛,還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者指法律上權利與義務的承擔者,即公民或法人。

  在西方哲學史上,通常在三種意義上使用“主體”這一概念。 在邏輯學意義上,“主體”指主語或主詞,即一個判斷中賓詞的承擔者; 在形而上學意義上,“主體”相當于實體,指屬性的承擔者; 在認識論意義上,“主體”指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即具有感知、想象、認識對象的能力的人,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 第三種意義是近代以來“主體”概念的主要哲學含義。 與之對應的“客體”則指人的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人是主體,主體也只能是人。 客體則既可以是客觀事物,也可以是人及其感受、精神體驗等,只要是能夠被人所感知、想象、認識的對象都可以是客體‍‌‍‍‌‍‌‍‍‍‌‍‍‌‍‍‍‌‍‍‌‍‍‍‌‍‍‍‍‌‍‌‍‌‍‌‍‍‌‍‍‍‍‍‍‍‍‍‌‍‍‌‍‍‌‍‌‍‌‍。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主體指認識或實踐活動的承擔者,客體則是認識或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由于人的認識活動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因此,只有深入到實踐層面,才能真正理解主、客體概念的科學內涵; 也只有放到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才能深刻把握主、客體概念的哲學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主、客體本質上是一對實踐范疇,在這里,實踐既是主、客體得以區分開來的基礎,又是二者聯系起來的橋梁。 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二者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當雙方都為人時往往是一種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只有從上述實踐論意義上理解“主體”概念,才能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

  二、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論邏輯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其根本標志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是管理國家各項事務的主體。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的根本要求。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根本使命,“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都是我們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鮮明體現。

  (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方略首要的和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理論依據,就蘊含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及其唯物史觀之中。

  首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必然要求。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實踐指主體能動地改造客體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在實踐這種對象化活動中,自然界不斷人化,即轉化為人的能力和本質; 同時人也不斷自然化,即自然界被打上人的烙印,成為屬人的或人化的自然。 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主體,是以其對象性的客體,即屬人的或人化的自然界的存在為條件的。 “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1]57,即證明自己是能夠進行自由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的主體,而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即自然界則成為客體。

  當然,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人的主體地位并不是通過單個的人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無數個體的實踐活動的集合體現出來。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 體現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決定歷史發展方向和進程的,正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而不是哪一個人的活動。 因此,人民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講是由人民的實踐主體地位決定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必然要求。 無論是人的認識主體、價值主體、評價主體地位,還是人的創造主體、發展主體、改革主體地位,都是由人的實踐主體地位決定的。

  其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實踐觀點為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創立了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東西。 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1]

  158這里,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實踐的主體正是人民群眾。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它們馳而不息的矛盾運動推動和支配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其中生產力起著決定作用。 而在生產力系統中,作為唯一活的要素、起著決定作用的勞動者的主體,也正是廣大勞動群眾。 可見,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要通過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活動來實現,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作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把尊重歷史規律與尊重人的活動規律統一起來,才能透過把握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方向,認清歷史趨勢,順應時代潮流。

  與群眾史觀相對的英雄史觀,則夸大觀念、理論、人的意識等精神性因素的作用,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把創造歷史的主體歸結為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等少數人。 二者的根本區別,并不在于是否承認個別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在于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 群眾史觀并不否認英雄、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認為不是英雄創造歷史,而是歷史創造英雄。 英雄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中孕育成長,并歷經大浪淘沙才錘煉成的。 孤立地看,英雄人物的確比普通個人的歷史作用更大,但他們的歷史活動必須以把握歷史大勢、順應民心所向為前提。 而人民群眾的意愿、人民群眾的追求本身就是歷史大勢。

  因此,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力量。 正如列寧所言:“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 ”[3]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4]人民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主體,也是發展主體、改革主體。

  最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價值追求。 價值根源于人類所特有的實踐活動。 人民的實踐主體地位、歷史創造主體地位,決定了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已闡明了這一點,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 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1]411‍‌‍‍‌‍‌‍‍‍‌‍‍‌‍‍‍‌‍‍‌‍‍‍‌‍‍‍‍‌‍‌‍‌‍‌‍‍‌‍‍‍‍‍‍‍‍‍‌‍‍‌‍‍‌‍‌‍‌‍。

  為什么人的問題,始終是一個根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人類求解放的理論,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就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5]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理想社會目標,其根本價值追求就是“每個人”和“一切人”都自由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

  綜上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人民主體地位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實踐論、歷史觀以及價值觀等不同維度的豐富內涵。 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推動歷史變革的根本動力,因而是歷史的創造主體、發展主體和改革主體。 人民是實踐主體,因而必然是認識主體、評價主體。 人民既然是實踐主體、創造主體、發展主體、改革主體,因而也應當是實踐、發展、改革成果的享有主體,這樣才能成為權利與責任、共建與共享相統一的價值主體。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中國文化基因及其理論邏輯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也是我們黨對中國文化傳統中“天下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

  一方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對中國古代“天下為公”政治理想的揚棄和激活。 《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上古時代的政制想象就是“天下為公”。 在古人的觀念中,“天”的屬性是大公無私,代表公正; 與“天”對應的概念是“人”,是復雜混沌的,人的欲望都是偏私的,需要由天理來凈化它。 因此,“天下為公”,指天下是屬于公眾的、公共的。

  只可惜,這份思想遺產,在自秦朝至清朝的君主制的“家天下”秩序里,逐漸消亡了。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確立了為絕大多數人求解放的價值追求。 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守人民大眾政治立場,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執政理念,把黨員干部定位為“人民公仆”,等等,是對古代“天下為公”政治理念的揚棄和激活。 即是說,拋棄了“天”觀念中的神秘色彩,繼承了“天”的公正無私、代表公眾屬性,并把它與共產主義政治理想結合起來,把這種“公共主義”追求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

  另一方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塑造了中國政治結構的基本框架。 《尚書》中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記載。 《孟子·盡心下》也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則用舟水關系表達了重民思想,指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

  (《荀子·哀公》)這些觀點在“家天下”的傳統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重視,具有合理性、進步性。 但這些觀點在當時沒有形成理論,在提出者的思想體系中既沒有占據主導地位,也沒有貫穿始終。 而且,這些民本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君主及其統治穩定性,貴民、重民在王朝時代只是手段,人民并沒有被當作真正的歷史主體,因而并沒有超出英雄史觀的范圍。 有鑒于此,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所堅持的人民主體地位,則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

  (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現代政治理論邏輯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現代政黨對現代政治文明成果的借鑒和發展。 從“人是主體”,到“人民主權”,再到“人民主體”,現代政治理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首先,“人是主體”的提出意味著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在西方,雖然古希臘就有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但整體上古代哲學體現的是自然本位,漫長的中世紀則是神本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是重新發現人的過程,也是人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的過程。 直到康德明確提出“人是主體”,人的主體地位最終得以確立。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既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Humanism)發展的邏輯必然,也是啟蒙運動以來推崇理性的直接成果。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表現為對人的需要、欲望等自然本性的肯定。 而啟蒙運動以來,從洛克等人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到法國大革命喊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意味著人本、人權的范圍已經向經濟、政治等領域擴展了。 到了德國古典哲學那里,人本思想發展為在哲學層面高揚人的主體意識、理性精神等,諸如“人是主體”“人是目的”“人為自然立法”等論斷,都意味著對人的理性的肯定和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人”,首要的和主要的含義是個體的人,即個人。

  因而,“人是主體”是以肯定個人及其權利、意志、自由為出發點的,其落腳點始終是個人本位、個體自由,要充分肯定和保障私人權利。 近代西方思想家從“人是主體”立場出發,倡導“以人為本”,主張“權利本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進步意義。

  其次,“人民主權”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人民主權”思想是現代國家權力合法性的最主要來源,但其形成同樣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所謂“人民主權”或者“主權在民”,指的是統治者的權力在世俗意義上來自于人民。 但是在前現代社會,這種合法性卻來源于天或神等外在神秘力量,即盛行的是“君權天授”或“君權神授”邏輯。 比如中國古代一直有“天命”“天道”“以德配天”的觀念,并把皇帝稱為“天子”; 再如西方傳統中“神”“上帝”一直占據至高無上地位,君王需要教皇加冕,權力需要教會確認。

  在西方歷史上,霍布斯在《利維坦》中首次把國家的建立同維護個人權利聯系起來,為 確立“主權在民”奠定了思想基礎。 盧梭、洛克等人的社會契約論,進一步把平等、自由、人民意愿、公共意志、財產權利等納入契約的范圍,“人民主權”逐漸發展為現代政治理論的基本原則,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現代國家都是建立在“人民主權”理念之上的‍‌‍‍‌‍‌‍‍‍‌‍‍‌‍‍‍‌‍‍‌‍‍‍‌‍‍‍‍‌‍‌‍‌‍‌‍‍‌‍‍‍‍‍‍‍‍‍‌‍‍‌‍‍‌‍‌‍‌‍。 人民的這種權力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制定憲法上,一旦憲法制定完成,就退居幕后,而由熟悉政治統治技術的個體化的公民履行統治的職能。 憲法明確授權“統治者”行使“統治”權力,人民則是權力的監督者和發展成果的享有者。

  最后,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現代政治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在西方文化傳統滋養下產生的,在繼承了西方的人本傳統、人是主體理念和人民主權思想基礎上,發展出了人民主體思想。 啟蒙運動以來,“人是主體”理念已經確立。 但是,究竟怎么理解作為主體的人呢? 不同歷史觀的回答有著本質區別。 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認為,歷史的主體是作為少數的英雄豪杰、杰出人物;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則認為,歷史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作為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群眾。 因此,馬克思主義當然是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精神的,但卻沒有把主體概念局限在認識論范圍,而是拓展到了實踐論層面,由此才確立了主體概念的哲學意涵,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人民主體”思想。

  新中國作為現代國家,奠基于人民主權思想之上。 中國共產黨作為現代政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對現代政治文明成果的借鑒和發展。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已從理論真正變成了現實。 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公共權力合法性來源,因此,權力必須接受人民監督,同時權力也必須用于為人民謀利益。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實踐要求

  進入新時代,世界局勢的風云變幻、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艱巨等,都對我們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實踐要求。

  (一)不忘初心立場,牢記使命宗旨,確保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

  在實踐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首先意味著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做到這個三個根本,才能牢固樹立人民的價值主體地位,才能在改革、發展等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 從革命時代尋求人民“解放”(翻身做主人)和民族“獨立”(站起來),到建設時期為人民的“溫飽”“小康”和民族的“富起來”而不懈奮斗,再到新時代迎來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的“強起來”的光明前景,在不同時期我們黨的初心使命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本質始終未變,且歷久彌堅,更加明確。 黨的初心立場、使命宗旨,既從出發點上又從目標歸宿上深刻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干事創業為了誰、為了什么的問題,因而是人民主體地位在價值追求上的根本體現。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就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擔在了肩上。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又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確立為奮斗目標,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拓寬了奮斗目標的內涵。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 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世界范圍內不確定性的增強也讓我們的發展面臨諸多風險挑戰,但只要我們黨能夠始終牢記初心使命,永遠堅守人民立場,扎扎實實從人民生產、生活的實事做起、大事抓起,就能穩住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帶領人民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

  (二)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夯實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

  人民主權、公共意志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抽象主權容易遭受竊取,抽象公意容易被虛化,因此要通過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來夯實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

  夯實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關鍵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最高政治原則,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最重要標志。 對于我國而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既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也不能疾風暴雨式地推進。 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并從六個方面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出部署: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要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 要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 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 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 要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和保障人民權力主體地位角度講,關鍵在于加強人民當家制度體系建設,以便支持和保障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國家權力。 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以便能夠更廣泛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發揮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社會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擁有國家主權。

  人民的這種權力主體地位,既體現在國家意志、社會共識的形成過程中,又體現在國家權力運行的全過程。 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在前一過程中要通過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來實現,而在后一過程中則要通過健全權力監督體系來實現。 只有人民能夠對國家意志、公共意志的形成有話語權、選擇權和決定權,并且能夠對國家權力的運行、決策部署落實效果也有話語權、評判權,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

  (三)激發人民首創精神,釋放改革發展活力,筑牢人民的創造主體地位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回答了共產黨干事創業“依靠誰”的問題。 因此,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

  過去干革命、搞建設靠的是人民,現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加需要緊緊依靠人民。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作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這些艱巨任務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的擁護和積極參與。 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激發人民首創精神,充分釋放改革發展活力,才能更好發揮人民的創造主體作用,順利實現目標任務、創造歷史偉業。

  人民的創造主體地位,決定了人民是發展的主體,也是改革的主體。 人民群眾的參與、支持和擁護,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動力源泉。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因此既要總體謀劃,做好頂層設計,更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走新時代群眾路線作為形成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把“人民參與”作為達成改革共識的主要途徑; 要虛心向人民群眾求教問策,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政治智慧、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 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法律授權和合理簡政放權擴大人民群眾的權利范圍,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推動制度理性和基層民眾訴求的平衡與融合,更加彰顯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我們黨的事業就會順利向前。

  (四)改善民生水平,推進共同富裕,保障人民的共享主體地位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邏輯和辯證法。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人民的共享主體地位,既體現為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也體現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追求,還體現為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格局。

  人民的創造主體、發展主體、改革主體地位,決定了人民應該也必須成為發展成果的享有主體。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既要體現為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更要體現為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讓人民群眾得實惠,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所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事業的最終落腳點。 黨的十九大把“人的全面發展”寫進了主題報告,明確提出“全面”這一人的發展的新目標。 努力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堅持人民共享主體地位在人的發展問題上的具體體現。

  進入新時代,在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發展理念等問題上,我們黨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在“共同富裕”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突出富裕的全覆蓋,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又突出富裕的全面性,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都達到更高水平。 因此,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可以看作是堅持人民共享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本質上的具體體現。 與此同時,新時代還特別強調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格局,這是堅持人民共享主體地位在發展理念上的體現。

  (五)強化教育引導,培育理性公眾,落實人民的評價主體地位

  人是主體,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過程,就是人類成熟的過程。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還需要讓人民群眾自覺意識到自己是主體,激發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同時要強化教育引導,培育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精神、責任意識。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要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評價主體作用,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 因此,首先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和監督職責。 這里,關鍵要探索如何運用制度化、規范化的手段,來充分保障人民行使評價主體、監督主體的權利和責任,這樣才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能力和素質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強大主體力量。

  政工師論文范例:人民法院民事審判輔助業務的視角界定

  發揮人民的評價主體作用,還要強化教育引導,培育和塑造更多具有批判反思精神的理性公眾。 因為民意需要合理規范、正確引導,才能避免民意變成“民粹”或者“狹隘的民族主義”,那樣的民意不僅是危險的,而且具有破壞性,會反噬人民利益,危害政治秩序。 民意不能變成“任意”,甚至“任性”,訴求不能變成無休止的“索求”。 真正的人民主體意識,應當兼具公民意識、理性參與、人人有責等。 真正的人民主體,不僅要求社會提供更好的基礎,國家提供保護和服務,其本身也需要有責任擔當,需要理性愛國,維護國家憲法,遵守國家法律和制度,做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作者:曹延莉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邁出我們合作第一步

符合規范的學術服務 助力您的學術成果走向世界


點擊咨詢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