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03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陜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引入紅色文化內容,通過建立紅色文化研究機構、與思政課教學融合、新媒體文化傳播和群眾路線實踐等,對高校學生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其革命傳統教育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陜西紅色文化;高校;基層黨建
政工師論文投稿刊物:《黨政干部學刊》是中共遼寧省委黨校主辦的綜合性理論刊物,擔負著全面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完整、準確地宣傳、闡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廣大黨員和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馬列理論素養和實際能力,促進黨的事業發展的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總要求是要“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高等院校學生黨建工作是國家黨的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而且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推動力,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黨建工作既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也是文化的孕育過程,扎根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不可或缺的土壤。紅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圍繞先進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核心共同創造的凸顯中國特色的優勢文化。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工作創新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紅色文化是革命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用生命和鮮血凝結的寶貴精神財富。結合紅色文化創新陜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將是培養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1紅色文化在陜西地區的孕育、發展及空間分布
陜西地區的紅色文化自1922年陜西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成立后便開始醞釀形成了。隨著五四運動的廣泛影響和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陜西地區黨組織正式建立。自此,中國共產黨即在陜西地區積極開展工農運動,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開創了陜西革命的新局面,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國民革命時期,在陜西地區黨組織的率領下,陜西人民開展了針對北洋軍閥專制統治的斗爭,并間接打擊了帝國主義在陜的部分勢力,并極大地配合了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土地革命時期,又在陜北及陜甘寧邊區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創建了覆蓋陜西關中和陜北地區的西北革命根據地,西北革命根據地在近代中國革命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首先,它不僅是當時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而且從全國范圍來看,是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前進的中心點。其次,也為隨后諸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重要理論的形成和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也因此培育出了習仲勛、馬文瑞、劉志丹、謝子長等黨政軍高級干部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據此形成了西北根據地的革命精神。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黨中央領導集體,以延安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中心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十三年堅持不懈的奮斗,建立了以陜甘寧邊區為核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在實踐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這就是延安精神的內涵,延安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紅色首都”。
至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率領黨中央進行了扭轉戰局的延安保衛戰,先后經過榆林戰役、西府戰役、澄合戰役、荔北戰役、陜中戰役、華山戰役、扶眉戰役、陜南戰役等,最終取得了解放陜西的勝利。據此,從時間發展線索看,陜西紅色文化孕育于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在陜建立,發展于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壯大于抗日戰爭時期,至陜西全境解放期間正式形成。從內容上看,其囊括了在陜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遺址遺物,及在此期間創作的進步詩歌、戲劇等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偉大精神。從地域分布上看,陜西共產主義團組織和黨組織在成立初期主要活動于今西安、三原、華縣高塘鎮等地區。土地革命以后,黨組織和紅軍逐漸向南挺近。中共鄂豫陜特別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分別在漢中和安康建立了陜南游擊根據地。
此外,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以陜南鎮巴、西鄉、南鄭、寧強、勉縣為核心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建立了以商洛為中心的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而關中及陜北地區革命勢力也有一定的發展,例如紅二十六、二十七軍在渭北、照金及陜北根據地的基礎上建立了西北革命根據地。至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率領的北路突圍部隊與陜南黨組織和游擊隊共同創建了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由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兵團創建豫陜鄂革命根據地①。陜西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資源。它不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可資利用的重要資源。充分挖掘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學生黨建中的特殊價值,使其能夠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2結合紅色文化創新陜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加強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
陜西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展現出的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和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對開展高等院校學生黨建活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和神圣責任。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在陜西得到廣泛深入的傳播,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目標,長期以來在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予以堅持和奮斗。在此前后,陜西旅外的革命知識分子是馬克思主義在陜西傳播的生力軍,一方面他們自辦刊物,以陜西為中心,向家鄉寄送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書刊。1920年1月,劉天章同李子洲、魏野疇等創辦《秦鐘》月刊,向陜西人民傳播新文化和新思想,其開宗明義寫到:“喚起陜人之自覺心”“介紹新知識于陜西”,以及“傳播陜西社會之狀況于國中”。
另一方面,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旅外學生和外省籍學生黨員陸續回陜,以學校為陣地,創辦報刊和參加實際革命活動,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武止戈同鄒均、屈武等十幾位旅津的陜籍學生組織南開學校陜西同鄉會,并于次年創辦《貢獻》月刊,其中刊登了多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進而指出社會主義“實是浪滾潮涌的彌漫全世界了”。這些典型案例彰顯出陜西共產黨人的價值導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弘揚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大學生堅定人生理想信念,引導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無限忠誠。尤其在當今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的情況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在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愛戴祖國和人民,地方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不斷得到增強。
2.2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陜西紅色文化傳承了中國共產黨員高尚的品格、英勇的精神和優良的作風,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陜西地區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具體實踐,對推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加強大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回顧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期,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啟示。首先,對理論創新的高度重視,標志著黨在理論上走向成熟。延安時期,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實際出發,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和重要綱領上的與時俱進。
其次,對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標志著我們黨在組織上走向成熟。在此期間,我們黨開展整風運動,嚴明黨的整合紀律和政治規矩,確保了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高度團結統一。再次,對辯證思維的成功運用,標志著我們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面對敵對勢力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我們黨堅持統一戰線下的獨立自主原則,創造性地實行了精兵簡政、發展生產、減租減息等十大政策,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各方力量。最后,對群眾路線的始終堅持,標志著我們黨在作風上走向成熟。
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群眾打成一片,形成“只見公仆不見官”的生動局面,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一切都證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革命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質,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動力源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融入陜西紅色文化學習,有利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弘揚民族精神,追思革命歷程,引導大學生學習革命傳統精神,弘揚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能夠讓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地抵御社會上各種消極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使得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得到增強。
2.3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創新意識的培養,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
陜西紅色文化根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指導,并將其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斗爭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對推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加強受教育者創新意識培養具有積極的實踐作用。1942年,為全面糾正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機會主義等錯誤思想,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展了一場“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整風運動。
毛澤東同志帶領全體中國共產黨人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的經典著作和建黨以來的相關文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建黨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針對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堅持抗戰中獨立自主的原則,在具體工作實際中對照檢查黨員的思想,發動廣大黨員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既弄清了思想,又團結了同志”,提高了全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使得廣大干部和黨員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針,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延安紅色精神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據此,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學習和弘揚陜西紅色文化,對于加強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引導樹立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為創辦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學奠定思想基礎,因而永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
3運用紅色文化創新陜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路徑
3.1以校黨委、團組織為核心加強紅色文化與黨課及各類培訓課的對接
校黨委和團組織是開展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主陣地,黨課培訓是針對思想進步積極進取的大學生,開設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除黨課外的各類培訓課程則是針對興趣廣泛、好學上進的大學生,開展以提高綜合素質和激發創造力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將陜西紅色文化作為它們重要的教學內容是必不可少的,作用也是十分鮮明的。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如何科學設置教學計劃、科學運用教學手段、科學配置高水平師資等問題,一方面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梳理陜西紅色文化備好課,結合多種新媒體的教學手段增強感染力;另一方面高校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聘請或者邀請校外的黨史專家、革命后代等來校進行實踐教學,組織開展專題講座、學術沙龍,并且可以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會等聯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