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14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網絡文化的帶動下不斷建設,這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形態”,網絡文化和網絡技術之間存在著共通性,他們具有快速傳播,影響力較大的特點。在不斷的發展中也體現出了監管不力,缺乏統一指導,道德缺失等不足,網絡文化對于社會主義價值觀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下面文章就根據網絡文化的特點進行研究,總結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并且對如何弘揚網絡文化提出相關看法。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體系,網絡文化,網絡技術
一、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內在聯系
如課題名稱所述,兩者對比會讓人產生突兀、生硬之感。一方是起源于草根階層的“網絡文化”,其中心思想是“去精英化”。一方是經過長期論證、實踐、完善的體系性和理論性文化——前者“出江湖之遠”,后者“居廟堂之高”,彼此存在天然的“二元性”生存環境分隔;但事實上,透過這些表象特征,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
第一,共同的精神特質。無論網絡文化形成于何種機制,它都無法脫離人類社會而獨立構建,在文化建設目標上與其它類型文化是“殊路同歸”的,只是在表現上更多地突出了網絡技術特征。網絡文化建設并不依賴某一個機關或某一個單位,而是全體應用者。基于網絡技術構建的空間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現實中最微弱的聲音也可以引起關注,現實中精英的權威、地位、成就也會遭到質疑和批判,推崇人性可貴的精神特質——而這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目的和愿景勾勒。
第二,一致的創新需求。“創新”是網絡技術賦予網絡文化的重要基因,網絡文化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構建體系,與它不斷突破、不斷質疑、不斷探索有直接關系。幾乎每一種網絡技術創新,都能夠帶來網絡文化的變革,每一種文化互動要素的刺激,都能導致網絡文化快速認同和吸收,并轉化為網絡文化的組成部分,如博客文化、拍客文化、創客文化、閃客文化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從一個概念演變為一種戰略,被廣泛地應用到經濟發展、體制改革、文化建設等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包括了“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實踐中表現出勇于探索、不甘落后、奮勇向前的精神意志。因此,網絡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創新需求層面具有一致性邏輯。
第三,同源的文化情懷。從宏觀角度說,網絡文化集中了全世界的“草根力量”,通過對“文化碎片”的收集、整理、歸納,最終形成了網絡文化普適價值觀。但當前網絡技術還沒有成熟到“無疆界”的程度,文化情懷更沒有上升到“全球性”的高度,家國情懷依然是網絡文化重要的精神契合點。網民作為網絡文化的基本構成分子,在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國家利益等方面與現實中態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如2016年奧運會期間,廣大網民通過網絡平臺為中國女排喝彩,彰顯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而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二、網絡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面影響
2.1 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擴散
網絡文化所具備的載體優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擴散提供了良好途徑。隨著中國網絡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社會成員接觸網絡文化的技術門檻和經濟成本則越來越低,幾乎每個社會成員都直接或間接的擁有了“網民身份”——在消費網絡文化的過程中,積極、健康、先進的文化要素是精神文明的主要締造成分,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和重建,將高深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化內容,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消費需求。
網絡文化的載體優勢是傳統文化載體不可媲美的,從文化市場角度來說,傳統的主流文化理論主要通過書報雜志、電視廣播等媒介傳播,不僅受眾有限,且技術層面也存在很大的狹隘性。網絡文化基于網絡技術傳播,不僅速度快、范圍廣、互動性強,同時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做到隨時隨地接收瀏覽,其宣傳功能超越了空間和時間限制。同時,相關數據顯示,網民群體中青少年比例居高,而他們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的擴散對象,通過與網絡文化相結合,可以提高宣傳力度、增進感染力、提高時效性。
2.2 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
從學術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轉化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政黨理論向社會共識的轉化,其二是精英學術向大眾意識的轉化,兩者在思想上具備共識性,即滿足最廣大人民意見、觀點和質疑,實現最廣泛性民主、公平和透明。網絡文化形式為達成共識提供了可行性,基于網絡技術,大量網民可以聚集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互動,每一個體都可以發表見解,現實中,這是任何一個政府在都不可能提供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來歸納整理言論。同時,網絡文化也作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驗證層面,一個先進的、完善的、優秀的價值觀理念經得起質疑和評價,反之,則需要主動吸收網民意見進行改革。
2.3 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強化的動力來源于外界促進,這也正是它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目的,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等多個層面來管理個體行為,明確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該避免;很顯然,這無法單純依賴個人內在驅動力完成。網絡文化不僅能夠平等地對待“草根網民”,同時也具有放大個體行為的能力,通過網民力量聚集,可以將常規渠道無法獲得關注的事件推至風口浪尖,產生巨大的社會輿論效應。例如,近年來網絡已經成為曝光貪污、腐敗的社會不良問題的重要途徑。
客觀上說,網絡文化在反應社會現象的同時,也代表了社會公眾的道德觀念走向,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力度,提高相關文化要素比例,可以更好地對民眾展開德育教育,促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同時,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廣泛性”特點,反過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強化效應。
三、網絡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負面影響
3.1 監管不力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被網民排斥
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面向全體文化受眾,它在構建過程中就必須考慮普適性原則,而網絡文化是基于個體價值觀為出發點,很容易在“非主流文化”領域達成認知一致,這就造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被接受難度大的客觀現實。由于網絡文化監管不力的影響,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如恐怖分子、民族主義分子、犯罪分子等,成為顛覆國家、發展邪教、散播恐怖的工具。例如,近年來我國網絡文化中備受關注的“謠言”問題,表現為大量不實信息在網絡中廣泛流傳,引起人們恐慌,嚴重干擾了社會正常秩序。
網絡文化的“虛擬性”決定了它監管困難的特點,大量消極信息的傳播,不僅表現在社會穩定性干擾和公眾情緒煽動層面,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作用于社會公眾思想中,如炫富行為、特權行為等,容易擴大不公平心理,消解人們誠實信用、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進而動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信念基礎,降低黨政公信力、國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3.2 網絡低俗文化造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侵蝕
毋庸置疑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包涵的是積極的、健康的、先進的、文明的文化內容,這與網絡文化中的低俗成分形成尖銳的沖突。應該說,網絡文化主體成分是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但不能排除一些低俗內容,如色情、暴力、迷信、賭博等,且在以娛樂性為主的網絡文化體系中存在大量低俗文化生存土壤,是網絡文化治理過程中的“頑疾”。
網絡低俗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侵蝕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它擠占了核心價值要素的傳播空間,尤其對于廣大辨別能力較差的青少年網民而言,低俗文化的生理、心理刺激更明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容易陷入低俗文化泥潭;另一方面,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本質性矛盾,歪曲文化受眾的價值觀,使其喪失正常的判別分析能力。
3.3 多元文化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沖擊
網絡文化的“碎片性”導致兩種文化形態出現:其一是多元文化價值觀,海量網絡文化主體的參與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要素,不同的要素按照價值觀重新聚集,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現象,聚集特定的文化消費群體。其二,缺乏文化主體構建,沒有任何個人、組織甚至國家可以統一網絡文化潮流,它的開放性也決定了任何一種文化價值都能夠找到棲息地。
在多元文化價值觀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唯一的選擇,在表象上也不具備特別的優勢,客觀上造成了網民文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中,一些文化精華自然值得推廣,然而一些文化糟粕的沖擊,必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惡意沖擊,如拜金主義、極端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取向,如缺乏有效遏制,則會嚴重削弱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我認同,甚至會造成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崩潰。
參考文獻:
[1]李文亮,王因.試論大學生微群體亞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影響[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2:34-36.
[2]陳志勇.網絡新媒體視域下以文化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7-29+74.
[3]高強,左永強,李紅梅.論網絡文化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5,06:14-16.
推薦期刊:科學社會主義核心論文投稿
《科學社會主義》(雙月刊)是由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主辦的理論刊物。1983年10月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成立時辦的《科學社會主義通訊》是它的前身。后更名為《科學社會主義》,公開發行,曾由中國工運學院承辦。1991年經新聞出版總署重新登記,改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承辦,2001年轉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