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廣西是中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鄰的省份,與東南亞各國的交往歷來十分密切,教育交流也十分頻繁,每年來廣西留學地東盟學生眾多。 螺螄粉作為廣西地域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文化和經濟價值。 在此,本文特意選取了“螺螄粉”這一地域飲食文化符號,嘗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資源,并將其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豐富語言課和文化課的內容和形式,并借助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留學生漢語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促進廣西和東盟國家之間的交流,提升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關鍵詞:螺螄粉文化 地域飲食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開展語言教學的同時,離不開對和語言相關的文化的教學。 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李泉,丁秋懷(2017)認為,文化教學與傳播應該凸顯當代視角和當代內涵,以滿足學習者對中華文化的實用性需求。 [1]因此,在廣西,將具有地域特征的螺螄粉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去,體現地方特色,十分有必要。
一.以螺螄粉為代表的廣西地域飲食文化資源
柳州螺螄粉是廣西米粉文化的代表之一。 螺螄粉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特質,體現著獨特的地域飲食習慣。
(一)螺螄粉中蘊含著廣西米粉文化的歷史
螺螄粉,顧名思義就是螺螄+米粉,其最主要的原料是米粉和螺螄熬制而成的濃湯。 米粉在廣西地區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喻震,唐善茂,2007)[2],相傳廣西米粉的代表之一——桂林米粉起源于秦兵侵入嶺南期間,由于北方士兵吃不慣嶺南米飯,而將稻米制成與面條相似的米粉,于是便有了廣西米粉的最早形態——桂林米粉。 彼時桂林與柳州同屬于桂林郡,由此可知螺螄粉中的米粉原料也同樣來自于桂林米粉。
螺螄,也叫田螺,是廣西地域飲食文化中比較獨特的內容,在廣西各地有田螺釀,田螺鴨腳煲,炒田螺等菜品。 螺螄也是形成螺螄粉豐富口感的原料之一。 廣西人食用螺螄的歷史比制作米粉的歷史更為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在柳州的白蓮洞的“柳江人”遺址中曾經出土過陶罐中有食用螺螄的痕跡。 學者推測在距今約2萬年前,“柳江人”就開始捕撈螺類食用,并學會用火,現在白蓮洞遺址內還留下當時原始人“火燒石螺”的遺跡。 [3]
(二)螺螄粉中體現出廣西地理文化的特質
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廣西人民的飲食習慣。 廣西地處熱帶和南亞熱帶,氣候和水熱條件優越,水稻安全生育期在250天以上,所以,本地區的光、溫、水資源條件良好,適合發展雙季稻。 [4]故此,區內居民的主食以大米為主,在長達千百年的大米食用歷史中,人們對大米的加工方式千變萬化,將大米做成粽子,糍粑,米餅,米糕,米粉等食物。 其中米粉在廣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雖然區內各地人民飲食口味多樣,但不同的市縣有食米粉的習慣,桂北有桂林米粉,桂南有南寧老友粉,欽州豬腳粉,柳州螺螄粉是桂中地區米粉的代表。
地理和氣候條件還影響著當地人們的口味。 廣西地貌多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和地質環境,氣候條件,食物原料以及居民主食結構的影響,廣西區內人們有食酸的習俗。 [5]另外,廣西地處濕熱地帶,新鮮食材易腐爛,腌制成酸食有助于保存,且廣西夏季漫長,氣溫高,悶熱的天氣會使人食欲不振,食用酸食有助于健脾開胃; 廣西多熔巖地貌,水質偏硬,長期飲用,有較高的產生結石的風險。 據此,廣西民間有著多食用酸食有助于維持身體酸堿平衡的說法。 再者,由于地理上的親緣關系,廣西飲食或多或少受到四川,湖南,貴州地區的影響,四川湖南喜辣,貴州菜偏酸,受此影響,桂中北飲食也偏酸辣。 在廣西的各種米粉中,酸筍都是必不可少的調料,螺螄粉也不例外,酸筍是螺螄粉中最能體現其口味特點的調料之一。
(三)螺螄粉代表了廣西地區的飲食習慣
廣西米粉口味偏酸辣,米粉中的內容十分豐富。 廣西各類米粉的組成基本都包含了熬制的湯,米粉和多種配菜。 受地緣影響,廣西各類米粉中的湯都非常有講究,往往都是由豬骨加香料熬制數小時而成。 廣西米粉一般分為干的生榨粉和濕的扁切粉,或干拌食用后喝湯,或與湯水制成一碗食用。 廣西米粉往往搭配有新鮮的時蔬。
螺螄粉集中體現了廣西米粉的特點,是廣西地區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螺螄是螺螄粉湯料的主要原料,也是其獨特口感的來源之一。 螺獅中先加入沙姜,八角,干辣椒,蒜瓣,蒜葉,酸筍等材料爆炒,再與豬骨一起熬制成濃湯,味道淳厚。 將提前泡軟的生榨粉在開水中煮熟,搭配新鮮時令蔬菜,經油炸過的腐竹,花生,腌制好的酸筍,炒熟的木耳和黃花菜等配料,舀上濃湯,便成了一碗螺螄粉。 此外,人們還喜歡在螺螄粉中加入鴨掌,豬手,豆腐泡等配料,以滿足食欲。
受地理環境影響,廣西夏季的悶熱而漫長。 區內人民多有夜晚外出食用宵夜的習慣。 相傳螺螄粉便是偶然起源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宵夜攤。 由于口感酸辣,口味厚重,螺螄粉多食用于午后,傍晚甚至多數是晚上的宵夜時間。
(四)螺螄粉文化體現著當代區域飲食文化的經濟價值
在全國范圍看來,螺螄粉起初非常小眾,具有地域性,僅流行于廣西區內。 在柳州,好吃的螺螄粉小店往往流行于某個社區,比如“五里亭愛民螺螄粉”、“燈泡廠螺螄粉”、“水南路張姐螺螄粉”、“谷埠街梁氏老牌螺螄粉”等等。
從2011年開始,由于綜藝節目和紀錄片的宣傳,螺螄粉開始名聲鵲起; 柳州本地的商人開始抓住時機,研發袋裝螺螄粉。 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袋裝螺螄粉的銷售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2014年第一家袋裝螺螄粉企業誕生到2020年12月袋裝螺螄粉產銷量達到105.60億元,日產量最高達325萬袋,產品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 [6]螺螄粉的營銷成功,除了本身口感深受大眾喜愛之外,還得益于當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和監管。 2018年,柳州市政府發布了柳州螺螄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申請注冊和保護、使用管理規則、證明商標樣式,以及出臺了專門的地方標準文件來規范螺螄粉的生產。 在網絡營銷方面,柳州螺螄粉精準定位目標消費人群,主打年輕人市場,借助網絡直播的東風,多個網絡平臺聯動,全方位提高產品的市場覆蓋率。
“柳州螺螄粉”是互聯網經濟時代商業成功的典型,螺螄粉也成為了工業城市柳州的一張新名片。
螺螄粉產業的成功,代表著互聯網背景下,地域飲食文化在電商營銷、網紅經濟和政府決策中所創造出了的巨大經濟價值。
二.螺螄粉文化資源之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包括語言中的文化教學和文化課教學,前者側重的是交際文化, 后者則側重知識文化。 (曲鳳榮,2008)螺螄粉文化內涵豐富,其中蘊含的地域飲食文化,生活習俗和經濟生態,都是可被應用于在對外漢語教學之中的豐富資源。
針對廣西地區的對外漢語教學而言,無論是從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出發,還是從擴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出發,都應該重視螺螄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是傳播地域文化的主要平臺,也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與紐帶。 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螺螄粉文化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豐富漢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留學生的交際需求
語言教學必然會涉及到相關文化的介紹和傳播。 在進行漢語言教學的時候,融入當地的飲食文化,可以豐富漢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例如,針對初級班的學生,我們在學習“吃”這個詞語的時候,一般會連著學到“吃飯”一詞,此時,我們因地制宜,趁熱打鐵,用圖片的形式教給學生“吃米粉”,“吃螺螄粉”這兩個詞,并告訴他們這是我們當地街頭隨處可見的有名的小吃,學生掌握了以后,很方便地就可以在課后運用到實際的交際生活當中,并且在與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吃米粉”、“吃螺螄粉”這兩個詞時常可以聽到,課上的學習會在不經意間得到復現,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螺螄粉文化作為地方飲食文化,較普遍宣傳的典型中國飲食文化而言,小眾而新穎,更容易在文化課上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留學生來廣西留學,除了掌握言語技能以外,從近處看,還有跟當地人交際的需求,從長遠看,有用漢語工作,與中國做貿易等就業需求。 螺螄粉文化中蘊含的“互聯網經濟”、“網紅經濟”等形態,對身在廣西的外國留學生而言,是一種新的見識和體會。 如何從螺螄粉的成名成功這件事情上,挖掘一種當地食物的經濟價值,得到營銷啟示,對留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目前,廣西與東盟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日漸頻繁,需要很多既懂漢語,又了解當地文化和經濟運作模式的人才。 將螺螄粉文化引入對外漢語的文化課中,正好契合留學生來桂學習的需求。
(二)凸顯地域飲食文化特征,提高地區知名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中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豐富多彩。 在籠統而典型的大中華飲食被作為文化常識而為人熟知的基礎上,地域飲食文化應該被融入到當地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去,以凸顯當地特征。 留學生到廣西留學,日常的飲食文化是其最直接的文化接觸面。 螺螄粉文化在廣西區內既具有傳統特征(米粉文化),又具有當代特征(經濟生態),是不同于中國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特點。 螺螄粉文化起源和成功于廣西的工業城市柳州,螺螄粉的受歡迎程度和成功經驗,本身離不開某個區域飲食文化背景和一個城市的商業運作底蘊。 東南亞留學生到廣西留學,多得益于臨近東南亞的地緣優勢。 但是除此以外,廣西也應該努力挖掘自身的經濟文化優勢,主動吸引更多的各國學生到廣西留學。 目前,螺螄粉已經沖出廣西,走紅全國,也將繼續進軍海外市場。 在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螺螄粉文化,把螺螄粉這一鮮明的地域飲食文化符號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柳州乃至廣西的地區知名度,帶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促進廣西和東盟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螺螄粉作為一種地域性很強的小眾食品,憑借其艷麗的色彩,獨特的口味和營養價值在全國范圍內獲得廣泛歡迎。 色香味俱全又極具地域特色的食品,符合世界人民對美食的獵奇心理,同時,螺螄粉在某一地區經濟上的成功,也可以為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東盟各國和廣西地區氣候相近,風物相似,飲食習慣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例如,東盟各國和廣西地區都多以大米為主食,幾個常見的到廣西留學的國家中,越南,泰國,印尼,老撾和馬來西亞等國都有喜食辛辣食物的習慣,餐食中多有伴以蔬菜的傳統做法。 加上受華人移民的影響,東盟各國都有食用米粉(米線)類食物的傳統。 飲食習慣有相通之處,是進行飲食文化交流的基礎,螺螄粉所具備的食物特點符合廣西地區和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的要求。 近年來,廣西地區和東盟各國在教育辦學,經商往來等方面的交流逐漸加深,雙方有“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經濟合作平臺。 以螺螄粉商業模式的成功為例子,在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當地飲食文化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可以為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范例,促進兩地之間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螺螄粉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地域飲食文化不僅是當地區別于別處文化的獨特之處,也是外地人融入當地生活最直觀之處。 對于留學生來說也是如此,接觸當地的飲食文化可以提高留學生的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豐富生活體驗。 目前的文化教學多集中在中華文化的通識課程,螺螄粉文化要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不妨在以下兩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樹立地域飲食文化意識
要樹立地域飲食文化的意識,就是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從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但要宏觀地掌握中國經典飲食文化,還要自覺地細致了解一些自己所處地域的飲食文化常識,做到心中有系統,能夠清晰地把握當地飲食文化的脈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眾所周知,中國北方以面食為主食,南方則以米飯為主食,北方有各種面點面條,南方多米粉米線。 而南方的米粉,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做法和名稱,每個地方又都有代表性的米粉,如云南的過橋米線,廣西的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等等。 這些個性鮮明的小吃在各地飲食文化中獨放異彩,更加接近當地留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果這些活生生的地域飲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被忽略掉,就如同給留學生在當地的交際生活蒙上了一層紗,使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似乎對當地的飲食文化有所耳聞又不甚了解。 在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如何系統地把地域飲食文化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這方面地探索和研究還不多,對于地域飲食文化資源的宣傳做得也不夠。 對外漢語教學除了語言和經典中國文化教學以外,還應該結合留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地域飲食文化進行整合利用,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提高留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完善對外漢語教學中有關地域飲食文化的課程設置
幾十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其體系,基本上保持了“語言技能類、相關知識類、知識與技能綜合類”的課程設置體系。 [7]其中,相關知識類的課程包括語言知識類和文化知識類的課程,地域飲食文化應屬于文化知識類的課程。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針對留學生的文化知識類的課程,形式主要有必修課、選修課以及講座或者專題等形式,而在具體的文化項目中,又以書法、國畫、武術等代表性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主。 針對身在廣西的留學生來說,這樣大眾化的文化課設置,存在課程內容固化、單一,課程安排欠合理等問題。
從課程內容上看,應該充分開發利用本地資源,以文化體驗和社會實踐為目的,開設與地域飲食文化有關的課程。 螺螄粉文化在廣西區內的發展處于上升趨勢,螺螄粉店遍布廣西區內各大縣市,在柳州,有關螺螄粉文化的博物館,主題小鎮,螺螄粉工廠等場館設施一應俱全,以上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 在課程安排方面,應該合理配置課堂文化講授課、實地文化體驗課以及社會實踐課,與聽說讀寫綜合等課程相互配合,補充主修課程的內容,以求提高學生了解當地飲食文化的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當地社會的機會。
四.螺螄粉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為使螺螄粉文化更好地融入對外漢語教學,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本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通過課上教學和課外實踐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留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螺螄粉的文化魅力。 因此,筆者結合所搜集的的資料,針對漢語中高級的學習者,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方案。
活動名稱:螺螄粉文化調查研究
活動對象:高級班留學生18人,共分為3組。
活動形式:課上介紹,課下實踐,課上報告。
活動目標:
①通過螺螄粉美食文化課,讓學生掌握有關螺螄粉文化的相關詞匯,增進對螺螄粉文化的了解,增強對廣西飲食文化的認同;
②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進一步熟悉螺螄粉的組成,制作過程等,幫助學生進一步融入當地生活,提高學生的日常交際能力;
③通過搜集網絡資料,實地參觀螺螄粉產業園等形式,了解螺螄粉的經濟生態,進一步了解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營銷等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注意事項:
①實踐活動的首要原則是人身安全第一,確保學生外出實踐的地點是熟悉,安全的地點,比如學校附近常有眾多市民光顧的小店,允許被參觀的博物館,體驗館等等。
②要避免文化沖突,注重跨文化交流。 來廣西留學的學生大多數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有很多來自印尼和泰國南部的學生是穆斯林,他們不吃豬肉,忌諱接觸到有關豬肉的食物,而螺螄粉的濃湯由豬骨和螺螄熬制而成,這一點與穆斯林學生的宗教信仰相矛盾,所以,在安排文化實踐的準備中,可以把有穆斯林學生的一組安排到參觀博物館,調查螺螄粉經濟生態等活動中,而避免安排他們實地調研螺螄粉店鋪。
具體操作:
①課堂教學部分。
第一部分:螺螄粉與廣西米粉的關系。
第二部分:什么是螺螄粉? 包括螺螄粉的原料,烹飪過程,人們的食用方式,場合等等。
第三部分:螺螄粉經濟。 介紹螺螄粉從當地街頭小吃到流行全國的網紅美食的發展歷程。
第四部分:布置任務。
②實踐活動部分
課后將全班同學分成三個組,分別布置任務,任務完成后,以PPT文檔或者海報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
第1組參觀柳州螺螄粉博物館,調查廣西米粉文化背后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和螺螄粉的歷史;
第2組調查螺螄粉的原材料,對比3家螺螄粉店內螺螄粉在配料,口感,價格,顧客評價方面的異同;
第3組調查袋裝螺螄粉在淘寶店鋪上的情況,內容包括:選擇銷量最高的三個品牌,對比這三個品牌在包裝,宣傳,顧客評價方面等方面的特點。
“民以食為天”,地域飲食文化往往是留學生到當地學習生活后必然要接觸到的層面。 發揮地域優勢,挖掘地域飲食文化的價值,并且將其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有助于促進留學生的漢語學習,也有助于弘揚地域飲食文化的魅力。 廣西區內各民族眾多,地域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大力開發和利用當地資源,借助東盟經濟文化圈的地緣優勢,將會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也會中國文化的國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泉,丁秋懷.中國文化教學與傳播:當代視角與內涵[J].語言文字應用,2017(01)
[2]喻震,唐善茂.桂林米粉飲食文化旅游雜談[J].廣西輕工業,2007(04)
[3]梁慶平,黃少軍,吳獻強.早中熟雜交早稻新組合比較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08)
[4]劉覃波,滕蘭花.廣西民族地區酸食習俗及其成因初探[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6
[5]李泉.對外漢語課程設置:總反思與再規劃[J].語言戰略研究,2017,2(02)
[6]曲鳳榮.對外漢語教學中本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課程設置[J].教育探索,2008(05)
[7]劉惠,王鵬輝.劉三姐文化的傳播價值與活動設計——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融入案例[J].教育觀察,2019,8
注 釋
[1]李泉,丁秋懷.中國文化教學與傳播:當代視角與內涵[C].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孔子學院總部.第十二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孔子學院總部:世界漢語教學學會,2015:222-228.
[2]喻震,唐善茂.桂林米粉飲食文化旅游雜談[J].廣西輕工業,2007(04):12-14.
[4]梁慶平,黃少軍,吳獻強.早中熟雜交早稻新組合比較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08):1814-1816.
[5]劉覃波,滕蘭花.廣西民族地區酸食習俗及其成因初探[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6(05):1-5.
[6]柳州袋裝螺螄粉今年產銷超百億元,較去年增68.80%
[7]李泉.對外漢語課程設置:總反思與再規劃[J].語言戰略研究,2017,2(02):84-90.
(作者:焦小玲;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