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7月0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實踐教學是培養人文社科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傳統實踐教學存在教學設計陳舊、教學資源短缺等問題,使得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面臨困境。基于新媒體技術而產生的混合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而逐漸延伸到實踐教學中。混合式實踐教學利用實體實踐和在線實訓相結合的方式,能夠革新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理念、更新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從而提升其教學質量,實現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混合學習,混合式實踐教學,人文社科類專業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培養的重要目標。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是達成這一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形式。然而,實踐教學尤其是人文社科專業實踐課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重重難題。因此,筆者嘗試以實證調研數據為基礎,將先進的教學方式,即混合式實踐教學引入到實踐教學體系中來。
一、傳統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
在教學數量上,學生使用網絡平臺的時間總體很少,82%的被調學生每次使用網絡平臺的時間不足 2 小時。在教學質量上,大多數同學登錄網絡平臺是為了查看所選科目是否為必修、上課地點和時間,更多的是查詢教務相關的內容,而不是課程疑惑解答、內容介紹等學習教學內容。教師上課時的材料、對于問題的解答,多是從老師與學生個人的接觸中,通過 QQ、郵件、手機等方式,而不是通過一個共同的公共平臺來得到這些學習信息。四是專業實踐教學指導老師不足。
高校教師不僅承擔繁重的理論課教學任務,而且還承擔科研任務,這就導致他們很難投入精力到實踐教學指導中去。調查顯示,半數的學生希望能由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自己的實踐。面對傳統實踐教學存在的種種難題,需要革新實踐教學理念,整合并拓展實踐教學資源,從而推動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的發展,實現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二、混合式實踐教學開展的意義
針對傳統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混合式實踐教學的開展能夠紓解傳統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
1. 創新實踐教學理念。混合學習作為 20 世紀末興起的一種新學習方式,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盡管其核心是因為新技術的引入,但其后續結果卻革新了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說,學習不僅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因素,而且涉入了學習空間與學習環境因素。學生的學習空間由實體教室拓展到虛擬的網絡,最后是二者的結合。這種新學習空間隱喻著教學過程中主體不再是教師或學生的單一主體,而是雙主體,二者的平等互動才是教學的核心。
因此,這種理念引入到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必然激發其理念的革新。首先,實踐教學不再只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它是大學生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其次,在實習實踐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平等互動不僅生動地實踐了實踐教學,而且也是理論實踐、規則實踐和道德實踐的過程。教學理念的革新,必然意味著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與評價體系進行相應的革新。混合式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定位于傳承實踐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優化實踐策略、生成實踐智慧。一般來說,總體目標需要分解成層次化、序列化的單元(活動)目標,并思考和確定哪些目標適合于面對面教學,哪些目標適合于在線學習,以利于實踐教學的順利展開,從而進一步明確實踐教學活動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制訂實踐教學目標,再將目標轉化為問題情境加以闡述。通過教師結合混合學習方式的特點重新設計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對實踐教學的多元化需求,解決指導教師與學生缺乏溝通等問題,從而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2. 整合實踐教學資源。
混合式實踐教學結合人文社科類專業特點,運用網絡實踐教學平臺,豐富實踐教學的形式,實現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可操作性,打破傳統實踐教學資源的瓶頸。混合式實踐教學運用新媒體技術,在實體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銜接實體實訓基地與網絡教學平臺,從而能拓展實體實訓教學,學生和指導老師能及時就實訓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溝通、討論、反饋,還可以運用模擬、仿真等彌補傳統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混合式實踐教學所建立的教學平臺,首先方便教師(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和教學單位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這種溝通既有延時溝通,也有共時溝通,還可以通過討論組的設置,來拓展和深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其次實踐教學平臺還可以將很多相關案例和資源在平臺上構建起來,方便學生開展多種教學實踐,通過仿真、情境設置開展小組討論,以彌補實體實踐活動的隨意性和日常化的不足,以解決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充分了解、經歷和理解人文社科專業的主要內容。
3. 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混合式實踐教學豐富易操作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有利于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索創造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保障和措施。混合式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教學策略選擇上重在突出以學為主,綜合應用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自我反饋式教學和協作學習策略等,讓學生面對真實問題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資料,最終達成問題解決。
混合式實踐教學包括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教學方式,分別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內容設計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和組織單元(活動)主題。面對面單元(活動)主題選擇和組織應強調其實踐性,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具體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主選擇真實的任務。
然后幾個學生形成課題組,聘請相關的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課題展開研究。在線學習單元(活動)主題選擇和組織應關注其開放性和互動性,注重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交互,具體結合面對面單元(活動)主題,利用網絡進行查找資料、調查、訪談、與他人就研究主題進行交流、討論,促進面對面單元(活動)主題的縱深發展。
混合式實踐教學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記錄、展示實踐教學過程及其成果,為合理評價實踐教學提供了直接的資料或證據,有助于反思實踐教學,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切性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修正和完善實踐教學,促進實踐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混合式實踐教學評價設計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拿出像樣的成果;另一方面,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既是一個學習過程,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學習的效果。
基于此,混合式實踐教學評價設計應強調非量化的整體評價,重點關注過程,兼顧結果。具體可以采用電子學檔評價,記錄和展示學生的時間過程及典型作品,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真實性評價。評價主體應是多元的,有教師、學生、學校、學生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員,評價內容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協商的,過程是民主的。
在新媒體日新月異的今天,基于新技術而產生的混合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而逐漸延伸到實踐教學中,成為人文社科類專業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如何將新技術運用于教學,真正實現混合學習,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推薦期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月刊)曾用刊名: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大型學術理論刊物。創刊于1979年,2000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