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3月26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小學科學課程在小學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但是,在剛剛接觸科學課程的學生們來說,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是老師們的重點培養對象。有學校針對小學生對科學課程興趣的培養方面立項做了課題,這是一篇關于此方面的課題報告范文,小編進行了相關整理,以便于您學習和參考。
根據科學課程的特點,教師必須引領學生從提出各種問題,并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在學生的觀察與實驗中發現規律、建構科學概念、形成科學素養。所以,只有借助于豐富有趣的探究活動,才能達到科學教學的目的。下面是我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新理念引領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科學,提高能力,形成科學素養的一些做法。
一、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適當的問題是探究的起點。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學生會感動親切、自然,同時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而問題的產生必然會激發學生去動手、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斷,從而自主地形成知識、發現規律。引發問題,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運用懸念、實物、實驗、故事、錄像、游戲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某種現象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
如教學《風的觀測》一課時,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提出問題:“你已經知道了有關風的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關于風的哪些知識?”并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你看到風車轉起來之后,有什么問題?”,當風車停止轉動后后又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看了現象你有什么疑問嗎?”,“誰能解決這個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為學生經歷自行探究的過程打下了基礎。
二、引領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方法
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假設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假設作為科學認識程序中的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設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當學生發現問題后,他們很想知識“為什么?”他們的腦海中即會出現一個個猜測性的答案。
如《風的觀測》一課中,風車為什么會停止轉動?學生的推測是,“可能是與風有關”,“與風的大小有關”,“與空氣的強弱有關”如此等等一連串的答案,學生的思考是積極主動的。但假設畢竟是假設,實際究竟是不是這樣呢?對剛才提出的種種猜測性的答案還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實驗時,教師要保證學生實驗探求活動時間,讓學生玩得盡情盡興,使探究活動深入有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設計,要特別表揚那些有獨特見解、別出心裁的學生;對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也要鼓勵,指導他們繼續嘗試。總之,讓全體學生都經歷探究的全過程,并在這些過程中促進他們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風的觀測》一課中,學生根據設計出的各種實驗方法來證明我們的周圍存在著空氣。有的學生看紅旗,發現它的飄動,根據它的方向來判斷風的方向;有的學生觀察樹葉,看到樹葉樹枝的搖晃,根據它的方向來斷定風的方向; 有的學生用風向標,把風向標放到一個沒有遮擋的空地上,發現風向標的箭頭發生了改變,根據箭頭指向的方向來知道風的方向;有的學生用手拿一些比較輕的物體,把它放在一個沒有遮擋的空地上,發現這些物體隨風飄動,證明有風,并且根據他們飄動的方向來判定風的方向等等。學生的思維活動十分活躍,神情也是十分地專注。經過這一階段的探究,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三、搭建平臺,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
每一個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應該有一定的選擇探究問題的權力,如果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非常濃厚,探究也會更深入、更持久。
學習《蝸牛》一課,一上課我便發現學生的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再看各組早把一只只小蝸牛擺好了。在課前我了解到學生們對蝸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這節課我便大膽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擺在材料臺上,對學生們說:“大家都非常喜愛小蝸牛,那么你對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請各小組來討論一下!”學生們立刻投入到討論中。經過討論,學生們要研究的內容真是五花八門,“請各組來對你的小蝸牛進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邊來找,沒有的老師再給大家想辦法,好不好?”話音一落,學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組員來尋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準備了菜葉、蘿卜、水果、粉筆、放大鏡、玻璃板、木板、線等。只見各組有的研究蝸牛怎樣吃,吃什么?;有的把蝸牛放到玻璃板上從背面觀察研究蝸牛是怎樣爬的;有的拿放大鏡研究蝸牛身上的花紋;有的在試著讓蝸牛走“鋼絲”;有的在進行爬行比賽……有一組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所需的材料,一問才知他們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問:“你們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們想研究蝸牛會不會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嗎?”學生的回答讓我吃了一驚,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沒想到,我趕緊找來水槽,這時另一個學生走到我面前問:“老師能給我點油嗎?”“油?”這更讓我意外了。“你們組要油做什么?”“我們透過玻璃板看見蝸牛是怎樣爬的了,我們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蝸牛是不是也跟我們一樣?”……課堂上熱鬧非凡。在匯報時關于蝸牛研究的結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門。這節課對我觸動很大,平時我低估了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們自己對所定研究內容急為感興趣,所以在研究過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給他們定題,有的學生只做旁觀者,看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沒想到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學習,會得出出乎意料的驚喜。這是我在教學當中感受最深的。
四、挖掘生活素材,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中不僅僅要認識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認識周圍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因此,要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聯系生活實踐,加深理解已學過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怎樣加快溶解》一課中,已經證明“通過攪拌、碎、熱水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此后,教師還作出了適當的引導,如提問“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應用了這一知識?”或提出某些現象,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便會浮想聯翩地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綜上所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只要我們科學教師時刻準確把握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那么學生的科學素養將會得到長足的提升。
推薦閱讀:做課題整理資料時應該掌握哪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