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省部級發表論文之理性考慮社會保障水平

時間:2014年10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五大任務之一。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社會保障水平是關鍵因素之一。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會給國家、企業和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社會保障水平過低,一些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證,會導致社會動蕩

  摘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五大任務之一。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社會保障水平是關鍵因素之一。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會給國家、企業和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社會保障水平過低,一些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證,會導致社會動蕩和不穩定。因此,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問題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關鍵詞:省部級發表論文,社會保障,水平,目標模式

  一、社會保障的介紹

  當代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是隨著市場經濟制度改革的啟動和深化而不斷推進的。如果把社會保障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割裂開來,社會保障改革必將失去其生命力。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發達國家的歷史早已證明,沒有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分工,也就沒有產生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動力。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根本作用在于以公共手段來防范工業化帶來的新的風險,并在收入再分配等市場機制沒有做的環節上發揮作用。

  二、社會保障水平的含義

  (一)保障水平的含義

  楊翠迎、何文炯(2004)認為,社會保障水平是指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經濟待遇的高低程度,常用人均社會保障支出或社會保障支出與GDP的比值來反映。劉鈞(2003)認為,社會保障水平是一定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發生年老、疾病、失業貧困等原因而造成經濟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保障的能力。社會保障水平是指社會保障費用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社會保障水平是一個質與量相統一的概念,從量上講,社會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從質上講,社會保障水平有“適度”、“不適度”之分(穆懷中,1997)。

  (二)影響社會保障水平的因素

  1.經濟增長因素。從社會保障供給條件來講,社會保障基金是社會保障制度運轉的資金基礎,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要受經濟與非經濟因素雙重制約,但主要是經濟因素,二者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9以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濟水平越高,社會保障水平越高。因為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還受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2.老年人口和貧困人口比重。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中的重中之重,而養老保險又是社會保險的重要險種,養老保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保障水平。

  (三)社會保障水平的發展特點

  社會保障水平呈曲線型發展,中國理論界在分析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模式和保障水平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倒U型曲線假說理論,其基本內容是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發展軌跡呈現為一個倒U型曲線。

  三、社會保障水平對經濟的影響

  (一)社會保障水平對消費的影響

  消費可分為現期消費和預期消費兩個方面。通俗地講,現期消費是指“現錢現花”;預期消費是指“將來要花哪些錢”。按照不同的消費主體來劃分,消費可以劃分為:個人消費、企業消費和國家消費。我們這里只分析社會保障水平與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影響個人消費的兩個主要因素是收入和消費預期。對于一個普通的工人來說,工資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主要有:個人工資、企業繳費和國家資助。由此可見,社會保障資金的一部分來源于工人的工資收入。在不考慮社會保障水平對個人消費預期影響的情況下,顯然社會保障水平對人們的預期消費的影響是不能被忽略的。社會保障制度水平比較高,可以減少人們為將來的不確定性消費預留款項的預防性行為,從而降低未來預期消費的邊際效用,提高現期消費的邊際效用,進而促進消費增長;相反,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很難給人一種安全感,人們會在滿足現期基本消費和必要消費的基礎上,把剩余的收入在儲蓄和投資方面進行分配,從而減少了消費。

  (二)社會保障水平對失業率的影響

  1.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或者沒有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水平為零),很難實現社會保障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個人自然稟賦不同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會造成一些群體失去收入來源。如果沒有社會保障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或幫助不足,這些人的基本生活將得不到保證,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2.社會保障水平很高,不僅會給國家、企業、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會給就業帶來不利的影響。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是以高水平的社會保障稅(費)率為保證的。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是以工人工資總和為基數進行社會保障繳稅(費)的,社會保障繳稅(費)是要列入企業成本的,高水平的社會保障稅(費)率會增加企業的成本負擔。企業要么降低工人工資,要么減少用工數量。降低工人工資,會減少工人的工作意愿,導致工人放棄當前工作尋找更高待遇水平的工作,從而造成自愿性失業;減少用工數量,會產生被迫性失業。

  (三)社會保障水平對儲蓄的影響

  儲蓄與國家的經濟增長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經濟學界認為,高儲蓄率會形成高投資率,進而可以帶來高經濟增長率。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人們對未來的生活消費預期增加,將較多的資金進行儲蓄,以備將來之需,從而增加了儲蓄。社會保障水平過高,一方面,人們對將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因為有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會刺激消費需求,從而減少儲蓄;另一方面,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靠較高的社會保障稅(費)來支持,從而減少了人們的可支配收入,人們在進行消費、投資、儲蓄三個方面的資金分配時會相對減少用于儲蓄的收入。

  四、社會保障水平的現狀

  由于各級財政投入不足、社會保障立法滯后,相當一部分群體仍未被社保制度覆蓋,且保障總體水平不高。盡管國家將連續三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月人均養老金從714元提高到963元,但僅為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 750元的55%,也大大低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尤顯得偏低。經濟發達的上海市,城鎮居民低保標準2008年8月起為每人每月350元,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每年2 800元。經濟較為發達的山東萊州市自2007年1月1日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260元/月;農村則提高到1 200元/年,經濟落后的安徽省潁上縣自2007年8月1日起,居民調整為月人均165元,安徽省農村低保的標準則為年人均不低于260元。

  這些還都是比上年調增后的數據,而增長的背景則是: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已連續三個月超過3%。對低收入者生活水平影響很大的糧食、鮮蛋、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大幅上漲。許多省市現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涉保對象日子過得越來越緊。

  五、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模式

  深刻認識加強中國社會保障理論和戰略研究的重要性。

  1.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保障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它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也關系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就必須要研究如何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求,為全體國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提供制度上的保證。

  2.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障最早可能是從17世紀就開始萌芽了,但是世界各國真正全面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還是20世紀初的事情。實踐證明,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閥”,所以有人說資本主義國家它能夠發展、延長它的壽命,很重要的是有社會保障體系。

  3.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城鄉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建立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如果制度不科學、不合理、不可持續,不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國家和相關的社會群體將會承擔巨大的代價。

  “系統”是指政策、制度和體制要健全完善。我認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個完善的系統應該包括以上四個方面,另外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四個層次,以及政府、單位在農村集體、個人和社會四支力量。要有這么三個方向的綜合,才能夠真正形成一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應該說要包括各個方面,另外,還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層次這四個力量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社會保障不單純是政府的責任,而且是要社會單位和個人不同層次的參與。而且根據我們國家的情況還應該研究建立企業年金等補充社會保險措施,以及遺屬年金、殘疾年金等向特殊社會群體傾斜的措施。

  “適度”是指要按照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確立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相適應的保障水平,按照政府和單位能承受、個人能接受的原則,建立社會保障費用在政府、單位和個人之間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公平”是指要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注意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努力實現社會保障資源在城鄉居民、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合理分配。

  六、確立適度社會保障水平的主要策略

  1.要確定合理的社會保障總體水平。要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政府財力狀況來確定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鑒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于發展中國家,為了避免由于社會保障水平的剛性增長對中國未來造成財務負擔,中國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上保持低水平。

  2.要確定合理的各個保障項目的社會保障水平。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為解決先于經濟發展出現的老齡化問題,為實現“兩個確保”等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應該保持低水平。其中養老保險應逐漸降低養老金替低率,增加社會保險金的積累;社會救助應滿足群體的最低生活水平,社會福利要考慮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因素,但是要避免高福利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3.優化社會保障資源配置,促進社會保障區域平衡。中國的區域社會保障水平存在著東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高于農村的現象。而中國的中部和西部尤其是農村,都是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地區,人口眾多,需要社會保障的人口多,從社會公平的原則出發,社會保障資源應該向這些地區傾斜,以避免社會保障水平差距的進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