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4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 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央電視臺反應迅速,迅速派遣 記者、攝像前往災區,此次報道中中央電視臺力求客 觀、高效、透明,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5.12大地震震驚了全國,全國各地的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央電視臺反應迅速,及時作出準 確、全面、客觀的報道,從報道效果來看,中國媒體面對突發事件的政治傳播日漸成熟,發揮了較好的媒體宣傳和 輿論引導作用。本文系統的分析了央視對汶川地震報道的特點,并闡述了突發事件中政府、媒體和公眾三者的互 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政治傳播會更加緊跟時代步伐.
關鍵詞:汶川地震;央視報道;政治傳播
5月12 日,新聞頻道在地震發生后32分鐘首發新聞,52分鐘 后即推出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從5月12日 15:20-5月13日20:00,節目跨度超過26小時,以“同 一主題不間斷播出”,對白天和午夜時段實施了直播 全覆蓋“。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綜合頻道還與新 聞頻道實現了同步并機播出。直播節目首播新聞200 余條次,成為國內外新聞媒體獲取震區新聞的主要信 息源。直播報道第一時間滿足了觀眾的信息需求,并 及時進行權威發布,對于地震的流言及時辟謠,穩定 了人心。” ① 這一次對地震的報道,我們可以看出中央 電視臺在對突發事件的電視新聞報道和政治傳播方 面已經成熟.
一、突發公共事件與政治傳播 汶川地震屬于突發公共事件,突發公共事件是指 “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 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 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 類:(1)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 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 等。(2)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 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 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3)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 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 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 的事件。(4)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 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
② 所謂政治傳播,從其字面意義上來說,就是指政治 信息的傳播。廣義的政治傳播不僅包括大眾媒介參 與的政治信息的傳播,而且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 對政治信息的傳播。狹義的政治傳播是指大眾媒介 產生以后政治信息的傳播,也就是大眾傳媒產生以后 政府和公眾之間進行的政治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政治 傳播是政治家、新聞媒體和公眾之間有關信息傳遞的 一個交互式的過程。” ③ 大眾傳媒出現之后,政治傳播從 內容到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一般意義上 的政治傳播指的是狹義的政治傳播,也即大眾傳媒參 與的政治信息的傳播。政治傳播可以定義為,一定的政治傳播主體(民眾、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組織)運用有 意義的符號,通過大眾媒介與政治傳播的對象之間進 行的政治信息的傳遞、接受、反饋的行為和過程。政 治傳播者一般通過多通道、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 信息,來推動政治過程,影響受傳者的態度與行為.
一旦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大眾媒體的信息傳播發 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之 時,公眾處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緊張、恐慌會引 起嚴重的后果,及時準確的信息傳播有利于讓民眾了 解事態的發展,穩定民心,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
大眾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傳播,很大一 部分是政治信息的傳播,特別是在以政府為主導,大 眾傳媒是政府和執政黨的喉舌,國家對媒體和輿論實 施嚴格的控制的情況下,政府占有權威的信息源。報 道什么、報道多少取決于政府公開什么、公開多少;以 及政府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做了些什么,采取了 什么行動,這些都屬于政治信息傳播的范疇。因此, 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對事態的發展、大眾輿論 的引導以及政府形象的塑造都有重大的意義.
二、央視對汶川地震報道的特點 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大眾傳播媒體的運作機制和 危機應變能力就受到嚴峻考驗。從央視對汶川地震 這一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窺一斑而見全豹,從中可 以看出當前媒體對突發事件的政治傳播的特點: 1.迅速實效 迅速實效是突發事件報道的生命,是突發事件新 聞價值得以凸顯的主要原因,是衡量突發事件報道水 平的重要標志,是民眾掌握信息的平臺,是爭奪受眾 的關鍵所在。雖說中央電視臺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 現場直播以來,現場直播已經成為一種應對突發事件 的常規性工作機制,但很少有能這么快的.
12日汶川地震發生在14點28分,新華網在18分 鐘后即5月12日14點46分29秒發布消息。15:00,中 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整點新聞頭條報道地震消息,在與 國家地震局保持緊密聯系的同時,及時介紹地震后當 地百姓生活秩序、交通及市政設施等狀況,并不斷遞 進更新來自震區的最新消息。此間,新聞頻道將15: 00整點新聞版面順延至16:00,推出直播特別節目,深 入關注震情。在當地通訊嚴重受阻的情況下,新聞頻 道第一時間播發成都現場最新畫面.
④ 央視在15時播出的第一條與災情相關的新聞,距 離地震發生只有32分鐘。隨后,在經過僅20分鐘的 準備后,15點20分開始,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取消原有節目,開始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此時距 離地震發生只有52分鐘。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 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已經正式啟動了24小時直播,打 破了原有的節目板塊,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特別節目,并以播報、訪談、連線等形式,同 時借助畫面、圖像等手段不間斷地向觀眾提供災情信 息,呈現政府與民眾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的場景.
⑤ 同時,第一批趕赴災區的記者已經啟程甚至親臨 一線,以高效的報道在第一時間把災情傳達給觀眾.
在溫家寶總理乘坐的飛機降落成都10余分鐘后《,溫 家寶總理趕赴四川災區在專機上發表重要講話》就在 央視當晚的《新聞聯播》節目中及時播出了,準確傳達 了中央對救災工作的指示,影響全國.
汶川大地震后,中央電視臺迅速啟動抗震救災報 道應急機制,全方位、高密度地展開抗震救災報道,及 時發布災情權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災工作進展,大力 報道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親切關懷,報道災 區各部門抗災救災的措施成效,生動反映抗災救災中 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廣泛報道各地區各部門支援幫 助受災地區的感人事跡。央視如此高的工作效率使 許多重要資訊得以在第一時間報道,使公眾在第一時 間了解災情信息,為政府立即開展抗震救災指揮工作 提供了可靠的平臺保障,也幫助政府掌握了災情發布 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2.公開透明 對媒體而言,重大突發事件尤其是對災難性事件 的公開報道,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很多突發事 件的報道,要么語焉不詳,閃爍其詞,沒有公眾想獲知 的信息;要么言不及要,避重就輕,不披露大眾關注的 核心內容。在當代中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對 災難報道的控制是比較嚴格的,災難發生后的責任主 體與傳播主體都把災難當成所謂的\"負面新聞\"而刻意 回避,也許只是幾句話的一個通報,群眾想知道的往 往聽不著,群眾很難從媒體了解災情的最新情況。像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萬多人的事實,直到事隔三 年之后的1979年底才首次披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特別是2003年非典事件的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 府信息公開條例》終于在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
這次報道空前的透明,媒體對信息的公開程度是 大幅度的。報道中,媒體公開的信息很廣泛:隨時發 布死亡人數,實時播出救災的進展情況,及時通報救 援隊伍情況和中央的最新部署,公布救災款項的信 息,公布災區急需物資情況和數量,關注幸存者的生活情況和受傷者的救治情況......在新聞中,不掩飾、不 夸大地播報死者數目、傷者數目、城市損毀程度、遇到 的困難及救援進展程度等等.
另外,從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起,國務院 新聞辦、四川省政府每天舉行一場新聞發布會,分別 邀請政府職能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以及有關領域的專 家,發布災情震情及救災動態信息,公開回答中外記 者的現場提問,而且對每場新聞發布會都進行現場直 播,不遮掩,不回避,真實而公開,透明而權威。葡萄 牙《快報》在《另一個中國》一文中高度稱贊中國媒體 對災情報道公開、透明,并說“這次地震檢驗了中國領 導層的能力”.
3.全面持續 中央電視臺對汶川地震的報道形式多樣、內容豐 富。有反映震情災情、死亡人數的即時消息,有反映 抗震救災感人場面的通訊、特寫,有報道抗震防震、衛 生防疫基本知識的介紹,有現場采訪,有連線訪談,有 重點新聞節目,也有全頻道整體直播。在直播初期, 央視的報道集中在報告最新消息、救人救命上,以滿 足公眾對信息的需要。從16日開始,央視對地震的直 播進入突發事件的常規報道階段,報道的主題逐漸向 防疫、災民安置等議題過渡.
中文國際頻道開設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 直播專題除整點新聞追蹤最新動態外,重點圍繞災區 群眾安置、災區防疫等內容展開解讀,有關專題重點 報道中國政府妥善安置災區群眾的不懈努力;英語、 法語、西班牙語國際頻道編譯播出《抗震救災進行時》 等系列專題片,展示中國政府和軍民上下一心、抗震 救災,以及全國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的感人事 跡。《科技博覽》60分鐘特別節目《災后心理干預》,分 析災害后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供心理疏導的科學 方法和建議;《心理訪談》聚焦地震災區開展的\"我要愛 \"心理援助行動,廣泛傳播心理救災知識;《健康之路》 關注地震災害后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社會與法頻 道近期推出特別報道《抗震救災進行時》播發第一線 消息,《今日說法》特別節目《和你在一起》、《道德觀察》 特別節目《生命的救助》、《法治視界》特別節目《5·12 親歷者說》,《攜起手來重建家園》和《向抗震救災英 雄致敬》兩部標語短片,以及《有你有我有家園》 抗震救災公益廣告等。同時,CCTV還十分重視發揮 新媒體的傳播優勢,CCTV.COM網站聯合新浪、搜狐、 騰迅等各大門戶網站第一時間引用CCTV的直播專 題信號,并專門推出了\"中國汶川抗震救災網\",重點打造《尋親問友》、《領養孤兒》等20多個版塊,受到廣泛 關注。據統計,5月12日至23日,央視網共發布新聞 15100條,圖片6700張,視頻6529條,時長約335小 時,推出的抗震救災報道頁面日均訪問量達2.06億頁 次,最高達2.47億頁次.
⑥ 中央電視臺24小時持續報道持續量大。四川汶 川大地震以來,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中斷正常節目, 持續直播抗震救災情況。截至5月20日,中央電視臺 各頻道推出的直播特別節目總時長達676小時,創電 視直播史紀錄。其中,綜合頻道、新聞頻道分別直播 151.5小時、156.5小時,中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國 際頻道分別直播126小時、80小時、69小時、54小時, 經濟頻道直播25小時,科教頻道、社會與法頻道分別 直播7小時。此外,中央電視臺播出新聞9330條、時 長258.5小時,播出專題節目78期、時長29.5小時.
⑦ 形式多樣、全方位的報道,深度觀察和分析的專 題節目,與動態信息高密度的播出規模互補,不僅滿 足了受眾實時的信息需求,也使人們對關注的熱點有 了更為立體的認識,這一突發事件的政治傳播做到空 前優秀.
4.科學人性 在這次CCTV對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過程中, CCTV快速反應,確立了以\"綜合\"型報道為主的整體 直播策略,在直播的過程中報道的核心是災害,第二 個層次是受災者的個體生命及國內外的援助,第三個 層次是專家解讀、答疑釋惑、心理疏導,第四個層次是 社會動員、衛生防疫、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和環境污 染等話題。這種直播的模式在于表情豐滿,圖層豐 富,信息傳播及時立體,新聞語言的表情也更趨理性 化.
在報道中,感性和理性的把握恰到好處。沒有一 味地報道悲痛、哀傷和淚水,也沒有過多地說教。極少 涉及財產損失方面的數據,所有數據都是與“人”密切 相關的,包括成功營救的人數、不幸死傷的人數、各地 救助捐款的數目,以及道路、通訊、電力等方面恢復的 數據。救災報道和心理援助宣傳相結合,更加科學和 人性化,體現了對生命的極大尊重和政府“以人為本” 的執政理念。《金融時報》在一篇社論中稱,中國政府在 這次救災中展現了對人權的基本尊重.
5.震撼感染 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會帶給人們絕對震撼的感 覺。而利用先進的電視手段將震撼場面或更深層次 的內涵表現出來是電視相比廣播和報紙的優勢之一。一張張鮮活的圖片,一幅幅沖擊視覺的畫面真實 可信,富余震撼效果.
以“生命大營救”“、救災快報”“、新聞特寫”“、DV 回放”等形式及時播出的畫面素材,以藝術的形式展 現了人文關懷。直播中插入救災動感畫面、中央領導 同期聲、生動的現場聲等,有效烘托了報道氣氛。無 數民眾被央視的報道感動得熱淚長流,在感動中加入 到抗震救災的行列中。央視的主持人趙普也在直播 之時,忍不住留下了淚水。這種感染力能通過電視媒 體這樣一個\"圖、文、聲\"并茂的媒介傳達出來,通過\"動 之以情\"的手法,有效地達到傳播效果.
正如國家民政部一位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所說, 這次救災借助現代傳播技術,使社會救助力量得到了 更好的凝聚,提升了救災的整體水平。政府借助傳媒 的力量,提升了人氣,樹立了威望.
三、三者互動,實現良好的政治傳播 央視對汶川地震的報道,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
從政治傳播的含義中可以看出,在政治傳播過程中有 三個主要因素,即政府、媒體和公眾。政治傳播是這 三個要素之間進行政治信息傳播和反饋的過程。由 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決定,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就要 求這三者形成互動的三角關系,互相影響制約,發揮 各自優勢,使事態向好的方面轉化,實現良好的政治 傳播,維護和提高政府形象.
1.政府與媒體 (1)政府對媒體的控制與依賴 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恐慌、謠言、輿論壓力等一系 列不利因素都會朝向政府,而媒體是把雙刃劍,既能 “滅火”,也能“助燃”。所以“,危機突發期政府必須包 媒體管理納入危機管理的范疇,在滿足媒體信息需要 的同時實現危機管理的目標”.
政府應采取公開與控制相結合的原則,為媒體提 供相應的新聞空間,把權威性信息及時通報給相關媒 體,滿足媒體的需要,控制媒體發揮積極作用,降低媒 體的消極作用。我們國家建立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 度,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起到了及時向媒體通報信 息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依賴媒體向公眾傳遞有力 的、也是政府希望向公眾傳遞的信息。借助媒體有效 引導輿論,使政府的輿論導向與公眾的輿論導向基礎 趨于協調一致.
(2)媒體對政府的支持與壓力 在突發事件中,媒體的積極作用在于:按照傳播 的自身規律,對突發事件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及時傳遞信息,避免恐慌和惡化,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有 效引導輿論,正確樹立政府形象。這些積極作用都會 對政府的決策和行動給予支持和宣傳。而如果控制 不當,媒體也會產生一些消極作用,如夸大負面影響, 破壞公眾情緒,瓦解社會心理防線,激起負面情緒,造 成人的精神松懈,危害社會穩定。這些消極作用都會 對政府造成一定的媒體壓力,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 嚴重的后果。所以,政府與媒體要形成二者良好的互 動,政府要對媒體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媒體也要 發揮積極作用,確保對突發事件的正確報道和政府形 象的維護.
2.媒體與公眾 (1)媒體對公眾的信息傳播 在突發公共事件政治傳播中媒體與公眾關系上, 媒體占主導地位,媒體發布什么樣的信息,怎樣發布,直 接關系到公眾接受到什么樣的信息以及接受到多少 信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媒體是公眾獲取危 機信息的基本渠道。如果媒體缺席或失語,公眾則會 通過其他渠道獲得信息,可能導致所獲信息的不實或 片面,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 要作出迅速及時的報道,做到不缺席,不隱瞞。注重 報道的真實性和導向性,做到客觀、公正、積極,讓真 相跑在謠言和恐慌的前面.
(2)公眾向媒體的信息反饋 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可以向媒體提供大量的信 息反饋,包括事件之內的公眾反饋事件發生時的真 實情況和事件之外的公眾反饋急于了解的事件態 勢。特別是處于事件之中的人民群眾對于事件本身 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媒體及時將大眾輿論反饋給政 府,對政府了解社情、民情可以起到積極作用。當人 民群眾中存在有不滿情緒時,媒體及時反饋這一信 息,政府可以據此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突發事件的影 響擴大.
3.政府與公眾 (1)政府給公眾以信心 在突發事件發生期,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和形勢的 緊迫,公眾的不信任很容易非理性的膨脹,政府的公 信力和政治認同最容易缺失。所以,政府必須樹立強 勢的政府形象,以理性的判斷和果斷的行動給公眾以 信心。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全面抗擊危機.
(2)公眾給政府以信任 公眾在突發事件中,則要以理性的判斷和分析甄 別來自各個渠道的信息,正確的對待事態的發展,充分信任和積極配合政府采取的對突發事件處理措施, 抗擊恐懼,阻斷謠傳,凝聚力量,齊心合力,共同度過 危機.
政府與公眾的互動,在網絡媒體出現后,達到了 極致。互聯網為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政治溝通提供了 方便,在危機事件發生期,政府可以借助網絡公布事 件發展情況、宣傳最新采取的行動措施;同時,借助互 聯網的交互性,政府可以直接與公眾對話,在網上就 某個措施或計劃的實施與公眾一起討論聽取公眾的 意見,公眾可以及時地發表看法,為政府決策出謀劃 策,反應事件發展的情況、公眾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 他們的所需所求。網絡背景下的新型政治溝通都極 大地縮短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距離,使雙方的互 動更直接、更真實、更快捷、更多樣,使得政府的形象 更具親和力.
從央視對汶川地震這一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 我們看到了中國媒體面對突發事件的政治傳播有了 很多新的突破,打破了許多舊的傳播模式,更加成熟 并逐漸趨于國際化。在突發事件發生期,政府、媒體 和公眾三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是政治傳播順利開 展、突發事件成功解決、政府形象塑造和維護的基礎 和關鍵。
參考文獻:
[1]高世屹.政府危機管理的傳播學研究[M].濟南,山東 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元書.政治體系中的信息溝通--政治傳播學的分 析視角[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周鴻鐸.政治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5.
[4]邵培仁.政治傳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閱讀期刊:《國際新聞界》
(月刊)創刊于1964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新聞傳播學綜合性學術月刊。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之一。本刊對來稿實行同行專家匿名評審制度,請作者依照本指南進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