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中華神經醫學范文李東垣升陽法研究

時間:2016年02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 中華神經醫學 》發表的一篇醫學論文,(月刊)創刊于200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 第一軍醫大學珠江醫院主辦。雜志主要刊載神經醫學的新理論、新進展、新技術、新業務等,內容涵蓋神經外科、神經內科以及神經生物等基礎神經科學領域。

  本篇文章是由《中華神經醫學》發表的一篇醫學論文,(月刊)創刊于200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 第一軍醫大學珠江醫院主辦。雜志主要刊載神經醫學的新理論、新進展、新技術、新業務等,內容涵蓋神經外科、神經內科以及神經生物等基礎神經科學領域。其特點是神經內外科相結合,基礎與臨床相結合,適應了當前神經醫學整合與發展的趨勢。2004年第一軍醫大學集體移交地方,改名為南方醫科大學。鑒于《中華神經醫學雜志》在短短兩年的辦刊時間里取得的巨大進步,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同意接收我刊成為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自2005年1月起我刊的主辦單位由改為中華醫學會,成為了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一員。

  摘 要:李東垣升陽法是東垣創立脾胃內傷學說基礎上形成的獨特治法,是東垣以脾胃為中心的學術思想在治法層面的突出表現,從古到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各科。升陽法作為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論濫觴于《黃帝內經》,治法肇始于仲景《傷寒雜病論》,歷經唐宋時期的探索和學術積淀,至金代李東垣《脾胃論》問世,升陽法的理論、具體治法和臨床應用等,初成體系。

  關鍵詞:李東垣 升陽法 具體分類

  升陽法始萌于《內經》,發展于仲景,形成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內經》對脾胃之生理、病理論述極為詳盡,為升陽法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至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對顧護脾胃之重要性及其處方用藥對脾胃病之治療,多啟迪后人。東垣著《脾胃論》及《內外傷辨惑論》,對脾胃之功能特性及與其他臟腑之內在聯系無不詳盡論述,倡飲食勞倦之因,辨內外傷感之異,創益氣升陽等法。自此脾胃學說及升陽法始自成體系,確立了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升陽法其理論濫觴于《內經》,治法肇始于仲景,至李杲《脾胃論》而形成。

  一、李東垣升陽法的理論基礎——“脾胃內傷”說

  李杲精研《內經》理論,師承張元素臟腑辨證方法,通過對脾胃內傷的臨床實踐,對脾胃在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闡發,并對內傷脾胃的病變提出了完整、系統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李東垣根據“脾陽升則陰火降”,創“補中升陽”治療方法,主用益氣升陽,少佐甘寒瀉熱,治脾胃內傷,陰火上乘之見身熱而煩,頭痛而渴等證。綜上所述,脾胃學說與治法至李東垣而系統建立;脾胃之病機經過李東垣闡發而愈明確;脾胃之治療經李東垣發展而更加豐富。

  1、元氣充足,脾胃為本

  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故元氣對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起著重要作用。而脾胃為元氣之本,對元氣的盛衰,起著決定性作用。東垣在引申和闡發《內經》所謂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之后,在其所著《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中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1]”,《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云“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1]”這里強調的是脾胃為元氣之本,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生。這也是東垣內傷學說的基本點。闡述了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人體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脾胃升清降濁以滋潤之,即脾胃為后天之本。

  2、精氣升降,脾胃為樞

  李東垣根據“天人相應”之理,認為五臟之中,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腎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上連下,為精氣升降之樞紐。可見脾胃健運,升則上輸心肺,降則下歸肝腎與膀胱。若脾胃升降失常,則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九竅,都會發生種種病變。李杲特別強調生長和升發的一面,他認為只有谷氣上升,脾氣升發,元氣才能充沛,生機才能活躍,陰火才能潛藏。若谷氣不升,脾氣下流,元氣將會消沉,陰火即可因之上沖而產生各種病證。

  3、內傷熱中,陰火為論

  3 .1 陰火的概念與辨析:

  李東垣明確了陰火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之火,非為從外感受之火,陰火乃內生之火。《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日:“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1]” 《內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云:“茍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優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弱,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2]”。總之,陰火乃飲食勞倦、情志內傷、脾胃虛損所致之內生虛火,有虛有實,可見于各個臟腑,陰火為脾胃氣虛的內傷發熱。氣虛不足,清氣下陷,下焦陰火升騰作亂致內傷發熱,此為陰火的概念。

  3 .2陰火的病因病機:

  第一,飲食不節。脾氣虛弱,則肢體倦怠,腹脹納少,大便溏薄;胃失降濁,則濁氣阻于中焦而生熱。

  第二,勞倦過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曰:“形體勞役則脾病。……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1]” 又曰:“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說明了勞役過度損傷脾胃,致使陰火上升沸騰而發病。

  第三,情志內傷。喜怒憂恐過度,耗損元氣,火與元氣不兩立,心火獨盛,火盛則乘其土位,更傷于脾胃,導致元氣更虛。

  3 .3陰火的癥狀:

  陰火的臨床特點如《脾胃論》云:“脾證始得,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1]”“陰火”還有各種表現,如《蘭室秘藏·勞倦所傷論》云:“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3]”。內科疾病中的許多其他見證,如肢體麻木,頭痛、腰痛、大小便不利等,也是陰火的表現。五官疾病中有因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陰火熾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而出現各種病證。

  4、 甘溫除熱,補中升陽

  李東垣強調“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 [1],提出“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6]”的治療大法,立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等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補中升陽法是貫注《脾胃論》全書內容的主要精神。東垣深究病機所在,以《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理論為指導,創甘溫除熱法,立補中益氣湯。該方用人參、黃芪、炙甘草大補脾胃元氣;白術健脾燥濕;陳皮理氣;升麻、柴胡引脾胃之氣上升而挽其下陷之陽氣。諸陽氣根于陰血之中,用當歸少許以養血通脈,使諸甘溫之藥,補氣有根。脾胃氣足,清升濁除,則陽生陰長,氣血旺盛,則虛熱自除。

  二、李東垣升陽法的具體分類

  1、升陽益胃

  升陽益胃是升發脾陽,以治脾虛氣陷,胃失降納之法。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如升陽益胃湯[6],方用黃芪、半夏、人參、甘草、獨活、防風、白芍、羌活、茯苓、柴胡、白術、黃連等。治脾胃虛弱,肺氣素虛而感風寒,內蘊濕熱之證。癥見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行令,濕熱少退,體重節腫,口苦舌干,大便不調,小便頻數。

  2、升陽散火

  “火與元氣

  不兩立”。陰火勝則元氣負,元氣旺則陰火降。就人體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言,陰火之根在少陰,藏于腎中,它能溫養脾胃,腐熟水谷。若脾胃虛弱,清陽下陷,相火就會離位而成為食氣的“壯火”,東垣名日“陰火”。所以東垣制方,把益氣升陽放在首位,次位則是瀉陰火。代表方如升陽散火湯[1],方中以黨參補中州之元氣;炙甘草健脾和胃;生甘草瀉郁火于脾;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葛根鼓動少陽生氣;白芍瀉土中之木。諸藥合用,共奏升陽散火、甘溫除熱之功。功用升陽散火,甘溫除熱主治四肢發熱,神疲乏力,或骨蒸勞熱。

  3、升陽舉經

  凡婦人經水不止,因脾胃氣陷日久,命門火衰,氣血俱脫,陰火亦亡,并見熱證于口鼻眼或渴,方用升陽舉經湯[3]治之。東垣謂“此皆陰躁,陽欲先去也,當溫之,舉之,升之,浮之,躁之,此法當大升浮血氣,切補命門之下脫[3]”其意乃謂本證乃命門火衰,陰躁陽脫所致。故本方以升陽舉陷,溫補命門之下脫,附子、肉桂溫補命門之火,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黃芪、炙甘草大補氣血治氣血俱脫,重用柴胡、防風、羌活、獨活、細辛大舉升浮下脫之陽氣,少加桃仁、紅花以去其血滯。

  李東垣升陽法在當代臨床的應用是相當寬泛的,廣泛的應用于內、外、婦、五官等科,涵蓋了臨床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某些階段適應癥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在治法的具體配伍、方藥選用、對應的具體病證、辨證要點、方藥用量等環節有待更深入的實踐和探索以及更好的繼承發揚。

  參考文獻:

  [1] 金·李東垣著,脾胃論[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2、4、33、32、33、16、74、78、51、16、67、74、5、33.

  [2] 金·李東垣著,內外傷辨惑論[M],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18.

  [3] 金·李東垣著,蘭室秘藏[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1、99、109、95、6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