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26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是馬克思為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自由與解放所提供的科學理論依據,這種真正歷史向度的勞動解放思想試圖回答勞動解放的實質即勞動社會關系的回歸,回歸的邏輯遵循勞動客觀自然性、精神能動性和社會性之間的辯證矛盾,其歷史展現則蘊含勞動力解放、勞動者解放和勞動過程的解放三重基本維度,這種勞動解放的現實進程總是要面對勞動本身自然能動性與社會性之間“正合”與“反裂”的關系演變。
關鍵詞:勞動解放;客觀自然性;精神能動性;社會性;人類解放
“勞動”作為政治經濟學范疇,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重要考察對象,原因在于馬克思進行哲學思考的階級立場即是探求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解放。勞動尤其是物質生產勞動,是無產階級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唯有人類勞動獲得解放,才能為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解放提供實體性基礎。馬克思對“勞動”的考察,經由早期《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勞動”的抽象人本主義詮釋,轉向成熟時期對“勞動”具體的、歷史的闡述,以期獲得勞動的政治經濟學或勞動科學,探尋勞動者或工人階級自己的、科學的勞動實踐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并未生硬地將勞動割裂為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對勞動的抽象性與具體客觀性考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認識路徑。
勞動本身既擁有抽象的精神能動性,又包括客觀自然性和社會歷史性,只不過此時的“抽象”早已揚棄人本主義的倫理色彩,而是以客觀現實性為基礎,為全面自由人的實現蓄積主觀精神性的力量,因而馬克思的“勞動”概念通過對斯密式外在工具性勞動、①黑格爾抽象精神性勞動以及費爾巴哈靜態孤立式感性勞動的超越,獲得具有客觀自然性、精神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的豐富內涵。只有對這種現實性“勞動”進行唯物史觀的哲學考察和全面辨析,人們才能獲得勞動解放的科學路徑,并借此通往工人階級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
一、勞動解放的實質
馬克思對勞動概念的界定與勞動的三重基本屬性相統一。馬克思曾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①在任何時候,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發生的物質生產勞動,這種勞動不是僵硬地存在于勞動主體與客體之間,而是既具有主客體雙方的客觀自然性,又具有主體調整、控制勞動過程所熔鑄的精神能動性。它由此區別于漢娜·阿倫特筆下的“人作為動物的生物生命”,②超越斯密式僅作為財富來源的“工具性勞動”和黑格爾自始至終的“抽象勞動”,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中,勞動總是人類面向客觀世界展現精神能動性的客觀自然性活動。
其次,馬克思曾說,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③尤其是隨著商品社會的發展,人類“勞動”從私人走向社會,正式具備社會性,成為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生產實踐。因而,馬克思視域中的勞動尤其是物質生產勞動,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總是擁有自然能動性④和社會歷史性,是相對于勞動產品而言的生產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⑤
于是,勞動的解放就是使勞動的社會關系回歸于勞動的人,從而使那些束縛勞動自然能動性發展的社會關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被揚棄。然而這并不是“關于勞動解放的高談闊論和巨著”⑥所能夠直接解決的問題,勞動者們知道,為了謀求解放,他們“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⑦這是一場生產者同占有者之間的斗爭,其要義是勞動者們通過現實的勞動,既改造外在環境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又改造和豐富人本身,二者缺一不可,這也正是勞動解放使勞動社會關系回歸于勞動本身的內在張力。
勞動的社會性發端于共同體內簡單的自然分工,隨著商品的發展而發展,當勞動產品成為商品具備交換價值的時候,真正社會性的勞動正式生成。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對商品的考察,不能被忽視的潛在維度即商品與勞動社會性的本質關聯:首先是“勞動力”的社會性。當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形式”⑧時,勞動產品的重要性不再是其使用價值,而是其作為價值表現形式的可交換性,人類勞動作為勞動產品的價值實體,由此具備商品性,從而為“勞動力”所有權的社會性“讓渡”提供可能。其次是“勞動者”的社會性。
當“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形式”⑨時,人類的具體勞動以其自然實在性成為抽象價值勞動的表象,具體勞動之于社會的原初重要性被抽象勞動的本質重要性所取代,勞動者作為具體勞動的主體,其發展全面人類個性的現實訴求被忽視,吊詭的是,勞動者之于社會的符號化價值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內容。最后是“勞動過程”的社會性。當“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⑩時,勞動過程擺脫了私人一般性的束縛,卻陷入狹隘社會性的窠臼,因而,伴隨著商品社會的發展,勞動社會性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勞動異化的發展史。
因此,勞動解放的實質就是要揚棄勞動社會關系的“反裂”性,發展其之于勞動的“正合”性,①由此獲得豐富現實性的勞動,既改造環境又改造人本身,從而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提供實體性基礎。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當普通勞動者獲得勞動的解放,市民社會層面的狹隘社會性成為歷史,自由人所聯合起來的勞動共同體才會實現。在勞動解放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的勞動解放思想為我們指向三重基本的發展維度,即從勞動力解放到勞動者解放,再到勞動過程的解放。
二、勞動力的解放
勞動力的社會性解放為勞動的解放提供可靠的現實性基礎,因而勞動力的解放歷程是勞動解放的第一重維度。勞動力是人們調整、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現實能力,這種現實能力既是人類客觀的、自然的能力,又離不開勞動主體所熔鑄的精神能動力,隨著勞動從私人走向社會,人類勞動能力的鍛造與發展便帶有社會關系的標簽,馬克思曾說:“所有制是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
②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著勞動力的所有權,勞動力歸誰所有的問題便成為勞動力社會性的核心。盡管在生理學意義上,勞動力始終歸勞動者直接所有,但是勞動力實質性的權屬狀態則由勞動力所有權界定。勞動力解放的實質,即最終揚棄勞動力所有權的社會性“讓渡”,實現勞動力的“個人所有”,并由此獲得“以人為本”的發展向度。勞動力所有權作為勞動力社會關系的核心,其歷史性嬗變關涉到兩種辯證對立的發展邏輯,即現實的異化邏輯和潛在的解放邏輯。勞動力所有權的現實發展取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遷。
正如在原始社會,生產資料歸共同體集體所有,勞動者人身依附于共同體,相應的勞動力由集體所有,于是原始共同體真正占據勞動力的所有權。在奴隸社會,生產資料歸奴隸主所有,勞動者人身依附于奴隸主,因而奴隸主掌握勞動力的所有權。在封建社會,生產資料主要由封建主所有,少量由小農和手工業者所有,從而部分勞動者以此為基礎,獲得一定的勞動自主空間,在一定范圍內享有勞動力所有權。恩格斯曾經對封建時期勞動者的勞動生活有過這樣的描述:“工人們就這樣頗為愉快地度過時光……他們的物質狀況比他們的后代好得多;他們無須過度勞動,愿意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工作,但是仍然能夠掙得所需要的東西。”③
因此,封建社會的勞動者能夠在小塊產業的基礎上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完全歸資本家所有,勞動者擺脫封建勞役的同時一無所有地進入市場,通過貨幣交換將勞動力出讓給資本家,前者獲得生存的必需,后者則最大化地榨取勞動力,勞動者“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④因而,勞動力以商品的形式通過交換淪為實質上的“他人所有”,即勞動力的資本家所有,在此階段勞動力所有權的異化狀態達到頂峰。
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這個時期是勞動力所有權最終通往“自由人聯合體”意義中的勞動力個人所有的過渡時期。伴隨勞動力所有權的現實變遷,勞動力內在的解放邏輯則往往不易被察覺,其要義在于勞動力的自然能動性與社會性的辯證互動。
正如原始社會的勞動力所有權歸共同體享有,除卻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緣由之外,究其根本,勞動力落后的自然能動性只有在共同體范圍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但也在共同體社會中受到束縛,這種辯證的張力推動勞動力進入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奴隸社會的勞動力所有權歸奴隸主占有,源于勞動力改造客觀世界的實力尚不足以打破勞動奴役性的社會關系,并且在既定的社會關系中,勞動力的自然能動性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封建社會的勞動力,其自然能動性超越奴隸社會的發展樣態,伴隨勞動產品的剩余,勞動者之間的社會交往日益頻繁,這種社會性使勞動力的自然能動性具備了更有活力的發展條件。
因此封建社會的農民“既是莊稼漢又是工業生產者”,①這個時期勞動力的所有權以封建主所有為主,一定范圍內的個人所有為輔;歷史發展至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所播下的社會因素迫使勞動者從分散的各地加入到現代工業的大生產浪潮中,勞動者之間建立起以相互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勞動力的自然能動性得到快速發展,但其所受的束縛也因為片面分工的存在達至歷史最高點,這個時期勞動力的所有權是資本占有者的“實質所有”和勞動者的“表象所有”的組合,是歷史發展至此的怪胎,勞動力自然能動性的全面發展向度在極其艱難的社會環境中尋求突破。
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的自然能動性同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社會主義社會旨在改革勞動社會關系對個人勞動力發展的束縛,為勞動力的全面自由發展開辟道路,正如習近平同志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所強調的,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即關注一線職工、農民工等群體,完善制度,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②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社會在尊重勞動力自然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的改革完善不斷打破社會性束縛,全面發展勞動力,從而最終為勞動力的解放提供堅實基礎。
總之,勞動力的解放并非一蹴而就。與勞動力發展相適應的一定社會關系,在其尚能推動勞動力發展的條件下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隨著勞動力內部辯證矛盾的運動,勞動力自然能動性的發展終將揚棄其社會性發展的束縛,為實現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提供現實性基礎。
三、勞動者的解放
勞動者的社會性解放是勞動解放的主體性基礎,它以勞動力的發展為實踐性前提,因而勞動者的解放歷程是勞動解放的第二重維度。勞動者作為勞動的主體,其自然能動性與社會性共同構筑起勞動者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的解放實質在于揚棄勞動者自然能動性與社會性在市民社會的悖離。正如馬克思所同意的:“隨著勞動的社會性的發展……勞動者方面的貧窮和愚昧、非勞動者方面的財富和文化也發展起來。”
③由資產階級所領導的社會政治解放,一方面消除國家之“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另一方面卻刻意保持勞動者之“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④不僅如此,資產階級占有者甚至在無產階級承擔起自身解放使命的現實道路上設置種種阻礙,然而“無產階級并不是白白地經受那種嚴酷的但能使人百煉成鋼的勞動訓練的”,⑤無產階級最終會自己解放自己,超越資產階級社會政治解放的局限,實現勞動者的全面主體性。
四、勞動過程的解放
勞動過程的解放以勞動力和勞動者的社會解放為歷史性前提,因此,勞動過程的解放是勞動解放的第三重維度,意味著勞動解放的完成。勞動過程是勞動的展現過程,其自然能動性關涉到勞動過程的嚴肅性、緊張性和科學性:勞動過程的嚴肅性源于勞動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統一的特征,勞動者要想獲得理想的勞動產品,就要認真深入地研究客觀對象的內在性質,并且找出利用這些客觀性質的方法,在此由不得絲毫馬虎,切不可逍遙視之。
勞動過程的緊張性源于勞動主體和客體的互動,一方面,勞動對象即客體的復雜性迫使勞動主體集中精力對待勞動;另一方面,勞動者為獲得理想的勞動產品則被客體緊緊地吸引,因而在勞動過程中,無論勞動強度如何,必須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勞動過程的科學性主要指科學技術在勞動中的廣泛應用與發展。勞動過程的自然能動性受其社會性的制約和影響,只有擺脫狹隘的社會性,勞動過程才能真正屬于勞動者。
正如馬克思所同意的,“在奴隸勞動、徭役勞動、雇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②這些社會性勞動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但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即勞動者對這些勞動形式的厭惡,以及勞動外在于勞動者的強制性。這種勞動的過程,其嚴肅性是為了他人的嚴肅,緊張性是為了他人的緊張,科學性成為壓制勞動者的重要媒介,勞動不是勞動者本人所愿,亦非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情。
勞動發生社會性的異化,成為“屬他”的勞動,在資本主義時代發展至極端,雇傭勞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勞動形式,這種勞動的本質是生產性勞動,區別于非生產性勞動,前者追求剩余價值,后者則直接服務于消費,同一個勞動者既可以是生產勞動者,又可以是非生產勞動者。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依靠的是生產性勞動所提供的剩余價值,因此,馬克思曾說:“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③可以說,資本的出現開啟了以生產性勞動或雇傭勞動為代表的新的社會生產模式。
政工師評職知識:馬克思專業研究生核心期刊投稿推薦
馬克思主義研究(月刊)是全國唯一以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理論體系為宗旨的大型學術理論刊物。本刊面向現實、面向當代,刊登探討深層次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論文,提供豐富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信息,是一切從事教學、科研和宣傳的理論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黨政干部以及所有關心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人們的忠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