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17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以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為研究對象,探究現階段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醫學院校要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加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明確幾大培養方向,只有解決好其中的問題才可以全面提升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為醫學院校該專業的教學提供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超過16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其中醫學院校開設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顯得獨樹一幟。由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管理類學科,而醫學院校主要是關注醫學類專業,對非醫學類專業的關注度相對偏低,由此阻礙了該專業在醫學院校內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影響本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弊端,突破發展瓶頸,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提高學生自身整體素養,使其更好的融入當展的大環境,已成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醫學院校內部立足的重要基點。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自己院校內部的發展定位經常偏離初衷,導致其無法與社會需求對接。矛盾產生的根源主要由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較其他專業學生和行業職工相比并不存在明顯優勢,發展欠缺動力,發展目標模糊不清,方向拿捏不準確。加強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的研究,即喚醒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與深入探究,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二)改善學生能力素質培養是時代的強烈呼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適應我國基本國情應運而生的,加大對該學科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后備人才,能夠把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推向新的高度。但是,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培養不能很好的符合社會快速發展需要,專業發展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加強此方面人才的培養尤為急迫。
(三)專業對學生能力素質要求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特定性,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工作人員,并且在以后學有所成,需具備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單一片面的知識是不能勝任該方面工作的。高等院校在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時,主要學習的課程包括管理類課程、經濟類課程、勞動法學和基本的公共課程等。對這些復雜知識的學習,也從側面反映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對學生的自身素質要求之高。
(四)就業形式嚴峻。目前針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而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明朗,而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就業面更為狹窄。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能力素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由此加重了他們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醫學院校如何構建可行有效的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增強學生自身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尤為重要。
(五)培養體系發展不健全。醫學院校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醫療機構、保險公司、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等單位從事社會保障有關的工作。而我國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質量和數量還遠遠滿足不了實際的基本需求,其發展面臨著多種嚴峻挑戰。因此,要求我們對該專業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體系進行深入探索,強化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存在的意義,建立一套醫學院校獨有的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
三、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學背景的師資力量缺乏。在醫學院校內部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但是在師資隊伍方面也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由于教師的知識體系不健全,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嚴重,導致師資力量嚴重與需求不匹配;另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教師大都出身于管理類專業,不具備現代醫學知識,無法很好地將專業與醫學相關知識相融合。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內容設置不嚴謹,課程鮮有特色,不能體現醫學院校的特點,其不完善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無法隨著學習時間的積累而循序漸進的提升。在應用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程中,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儲備與實際操作相互脫鉤,學生的現實動手能力和技術水平相對較差,與所需要掌握的理論素養不相符合,不能成功的把理論知識輸送為實際生產力。因此,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融合性不明顯,相互脫節,學生能力素質自然也就會出現短板問題。
(三)同質化的培養模式。同質化的培養模式,導致的學生創新性和靈活性不足問題也應引起重視。教學手段單一,培養過程枯燥乏味,學生能力素質培養形式沒有創新性,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會與其他高校的學生產生同質化的結果,體現不出醫學院校學生能力素質的獨特性,無法為社會提供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四)培養經驗不足。醫學院校在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制定的教學大綱與教學進度缺乏目標與明確性,無法與社會需求相銜接。培養出來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自身素質普遍缺乏競爭力。這些都是由于缺乏經驗,導致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過程中走了彎路。
四、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自身能力是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的基本前提,這也是醫學院校內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壯大的后備力量源泉。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教師加入,特別是具有現代醫學知識背景的教師加入到專業的建設中,培養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教師隊伍,讓教師享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鼓勵他們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全面發展型的應用型學生。因此,在日常學習中要加強對學生職業操作技術能力的鍛煉,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科學培養,充分利用模擬教學、基地值班等多重方式深化專業基礎的實踐。以學校為紐帶,以實習單位為平臺,以合理科學的組織學生外出實習為途徑,為他們步入勞動力市場打下堅實基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改善教學方式。醫學院校要加大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經費投入力度,給師生群體配置更優越的教學設備,教師要注重改變授課方式,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要主動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教學環節更具靈活性。采用案例式教學法、課堂討論教學法、人物扮演教學法、實地考察教學法等方法優化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授課內容。
(四)完善專業課程設置。首先,為了突出醫學院校背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要在課程設置方面科學的增加有關現代醫學類的課程,從而促進學生相關能力的提升。其次,優化課程時,應根據本校具體情況及時更新課程體系設置,確保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基礎地位得到切實的鞏固,強化學生基本功底的扎實性。最后,科學的課程設置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要充分調動學生、教師、領導等多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及時對課程做出調整。
五、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目前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體系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通用能力要求、可轉移能力要求、獨特能力要求三方面。
(一)在通用能力要求方面。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全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素質,用正確而堅定的三觀指引人生道路,使其牢固的樹立為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事業而奮斗的神圣使命感,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促進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為日后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創造條件。
(二)在可轉移能力要求方面。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管理學、社會保障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及社會學、會計學等基本的知識與實務,在日常的工作中還要著重培養能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分析調查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在教育學生深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還要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三)在獨特能力要求方面。要求培養出的學生具有熟練掌握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基本能力,把握從事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時還要求掌握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這一點是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能力素質區別于其他院校學生能力素質的關鍵所在,是畫龍點睛。總之,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背景具有特殊性,受到醫學院校的整體醫學氛圍的影響極為深刻,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過程較為復雜,形式也更為多元化。因此,科學有效的構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能力素質培養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學生、學校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協同配合。
參考文獻:
[1]李文琦.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誤區與對策[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7:40.
[2]吳傳儉,丁元林.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需求調查[J].經濟研究導刊,2011,36:116-118.
[3]蔣雪.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J].經營管理者,2012,(13):133.
[4]周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困境與發展思路[J].特區經濟,2014,01:215-216.
[5]趙艷.關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才智,2012,05:275.
[6]吳傳儉,丁元林.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34:266-268.
推薦閱讀:社會保障方面論文怎么選題
無論社會保障職稱論文還是職稱論文發表,論文選題是職稱論文開始的第一步。有了好的選題,在文章內容方面就可以有更高的建樹、更大的發揮空間;有了好的選題,在論文發表時就可以先聲奪人、獲得編輯老師的青睞,文章發表成功幾率就會擴大。但是很多社會保障方向的作者在選題方面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與挫折,不知道到底什么樣的選題能展現出優秀的研究成果?下面本網站編輯分享一些選題的基本技巧及社會保障方面論文題目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評職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