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石膏臨床應用及其用量

時間:2019年12月04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整理古醫籍及現代醫家臨證經驗及臨床應用,總結石膏具有以下特點。1)臨床多用3.45~500g。2)結合疾

  摘要:整理古醫籍及現代醫家臨證經驗及臨床應用,總結石膏具有以下特點。1)臨床多用3.45~500g。2)結合疾病、證型、癥狀選擇石膏最佳劑量:如生石膏發揮宣肺透表功效時,治療外感熱病及肺系疾病(咳喘、肺癰、時行感冒、過敏性鼻炎),為9~110g;清泄里熱,治療陽明熱盛證(腮腺炎、肺炎、登革熱、牙痛、頭痛、三叉神經痛)、皮膚病(銀屑病、蕁麻疹、皮炎)、熱病氣血兩燔證(急慢性睪丸腫大、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中樞性高熱),為3.45~500g。3)根據疾病、證型及癥狀配伍相應中藥,如宣肺透表配伍麻黃、杏仁、甘草等,清泄里熱配伍知母、青蒿、犀角等。

  關鍵詞:石膏;量效研究;配伍;解熱抗炎;鎮痛止渴

石膏

  石膏屬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主要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不少于95.0%。臨床常用生石膏、煅石膏等。石膏甘、辛,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等功效。對劑量的合理把控是取得臨床療效的關鍵,中藥的量效關系更是近年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旨在探討石膏的臨床用量以及常見配伍,通過對經典名方、名老中醫、方藥量效研究委員會專家以及現代醫家臨床運用等多種角度進行梳理,進而為石膏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經典名方用量與配伍

  中藥在不同朝代劑量換算也不同,如東漢1兩約13.8g,宋金元1兩約41.4g,明1兩約37g,清1兩約37.3g[1]。古代醫家常用石膏配伍治療外感熱病、胃火牙痛、肺脹、斑疹等。如麻杏甘石湯(漢《傷寒論》),石膏(8兩約110.4g)配伍麻黃,治療邪熱壅肺之喘咳;大青龍湯(漢《傷寒論》),石膏(如雞子大,約70.99g[2])配伍麻黃,治療太陽傷寒兼陽郁內熱證;白虎湯(漢《傷寒論》),石膏(1斤約220.8g)配伍知母,治療陽明熱盛傷陰之證;竹葉石膏湯(漢《傷寒論》),石膏(1斤約220.8g)配伍竹葉、麥冬,治療熱病后期,余熱未清。

  麻黃升麻湯(漢《傷寒論》),石膏(6銖約3.45g)配伍升麻,共治上熱下寒、正虛陽郁之證;越婢加半夏湯(漢《金匱要略》),石膏(8兩約110.4g)配伍半夏,治療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等;玉女煎(明《景岳全書》),石膏(3~5錢約11.1~18.5g)配伍熟地黃、知母等,主治胃火旺而腎陰不足的牙痛、牙宣,亦用于治療消渴、消谷善饑等;化斑湯(清《溫病條辨》),石膏(1兩約37.3g)配伍玄參、犀角,主治溫病氣血兩燔之熱盛、發斑。

  2名老中醫用量及配伍

  孔伯華有“石膏孔”之美譽。孔師應用石膏非常廣泛,謂石膏“凡內傷外感,病確屬熱,投無不宜”。治療內科疾病如溫熱病、瘧疾、中風、神志病等,石膏6錢(18g)和8錢(24g)居多;治療兒科疾病如外感、咳喘、痘疹、驚風等,石膏5錢(15g)和6錢(18g)居多;治療婦科疾病如閉經、崩漏、胎漏等,石膏4錢(12g)至8錢(24g);治療外科疾病如內癰、肺癰等,石膏3錢(9g)至1兩(30g)[3]。配伍麻黃,用于中風初、中期,以麻黃0.09~0.6g的微量配伍石膏9~24g(先煎去沫)[4];治療驚風抽搐時,常用少量麻黃(0.3g)伍以生石膏(24g)[5];配伍細辛(5分,1.5g)治療牙疼久不愈者,石膏為30g[6]。周仲瑛善用含石膏方治療肺系病證、風濕熱痹、皮膚病及疑難雜癥等。

  用于治療表里熱盛之外感熱病、時行感冒、寒包火證之哮喘,石膏劑量以30g居多;石膏配伍麻黃、杏仁、連翹等,治療肺炎、喘咳證屬邪熱壅肺、里熱偏盛者,多為30g[7];配伍大青葉、白茅根、青蒿、野菊花等,治療登革熱氣分熱盛及氣營兩燔證,多為30g(先煎)[8];配伍大黃、蒼術、黃柏、苦參等,治療濕熱內蘊之局限性膿皰型銀屑病,其用量為25g(先煎)[9]。胡希恕石膏的應用指征為:口干舌燥,薄白苔,白苔發燥,不水滑,并指出很多人只有見到口渴苔黃燥才敢用石膏,苔若不黃燥便畏之如虎,其實臨床只要見到上述指征便可放心應用石膏,擴展了石膏的應用范圍[10]。石膏與麻黃配伍治療汗出時,石膏用量須明顯大于麻黃[11]。

  配伍麻黃6錢(18g)治療大葉性肺炎,證屬太陽陽明合病,為3兩(90g);配伍麻黃(18g)、桂枝(10g)、蒼術(12g)等治療陽水,為45g[12]。生石膏用于“解凝”,治療急性腮腺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慢性睪丸腫大[11],常配伍小柴胡湯加減,石膏為1~2兩(30~60g)。顏德馨擅長用生石膏治療急性熱病、血液病,主張熱病初期里熱始盛即用生石膏,且劑量宜大,迅速祛除病原,杜絕熱勢蔓延。用清瘟敗毒飲治療風毒大疫、發疹、發斑,石膏可達90~250g[13]。

  治療血液病急性發作時“藥不厭涼,涼不厭早”,及早控制高熱制止出血,曾治1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熱,石膏用至3斤,高熱始撤。大劑量石膏配伍犀角、紫雪散同服,每可使熱撤血止[14]。李士懋以石膏配伍防己治療正虛郁熱、寒邪凝滯之痰喘,為30g[15];配伍麻黃治療寒束熱郁證,為30~40g,麻黃:石膏為2:1之比例,并主張麻黃與石膏的比例應以寒束和熱郁的程度為依據,非必僅守麻黃6兩、石膏雞子大,應根據臨床情況隨癥加減[16];配伍知母、生地黃、水牛角等治療皮肌炎之熱毒熾盛,迫及營血,痹阻脈絡,為30g[17]。

  3方藥量效研究委員會專家用量與配伍

  仝小林白虎湯中重用生石膏,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見大熱、大渴者,為120~500g[18]。仝小林教授認為石膏并非大寒之藥,之所以把它列為寒藥,是因其發汗作用強,汗出而身涼,故臨床上用生石膏治療熱病時把它當作發汗藥,而不是寒涼藥,為30~120g[19],最多可用至300g,對于流行性出血熱、SARS等急進性高熱疾病效果顯著。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治惡寒不甚、高熱為主的病證,為30~60g[20];配伍生地黃等,方以犀角地黃湯合安宮牛黃丸治療中樞性高熱,為60g[21]。

  黃煌以石膏大劑量(30~100g)配伍知母用于清熱止渴止汗,小劑量(15~20g)配伍麻黃用于平喘。指出生石膏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中現代參考用量為30~60g,在麻杏石甘湯中為15g[22]。配伍知母等,方擬白虎湯,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為50g;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30g[23];配伍小柴胡湯,治療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證屬伏熱在肺者,為15~30g[24]。

  李賽美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辨證為陽明證者,用藥多選生石膏、玄參、知母、夏枯草,幾乎每案必用[25]。配伍知母、人參等,方擬白虎加人參湯合生脈散,治療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證屬肺胃熱盛、氣陰兩傷證者,用量為30g[26];配伍小柴胡湯治療糖尿病口苦、咽干、心情煩躁屬少陽證者,用量為10g[27];配伍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口臭屬三陽并病者,用量為20g[28]。馬融以生石膏配伍寒水石等,方擬風引湯,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癲癇,為15~18g[29]。

  4現代醫家用量與配伍

  4.1配伍附子

  治療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肺心病、口腔潰瘍等,屬寒熱互結證、上熱下寒證、寒熱錯雜證者,生石膏清熱瀉火,附子溫陽扶胃,清溫并用,生石膏50~100g,炮附子5~7.5g[30]。

  4.2配伍竹葉

  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濕熱蘊結證)[31]、急性放射性食管炎[32],生石膏清熱生津,竹葉清熱除煩,2藥共用益氣生津、輕清透熱,生石膏30g,竹葉10~12g。

  4.3配伍蒼耳子、白芷

  治療鼻淵頭痛(肺熱熏蒸鼻竅證),生石膏清宣肺熱,蒼耳子祛風通竅,白芷通竅止痛,生石膏100g,蒼耳子10g,白芷30g[33]。

  4.4配伍知母

  治療濕熱汗證[34],生石膏清解,透熱汗出,知母既助石膏除肺胃熱,又滋陰潤燥以補損傷之陰津,2藥相須為用,生石膏15~60g,知母10~20g。

  4.5配伍梔子、淡豆豉

  治療小兒外感熱病(外感風邪夾里熱證)、小兒不寐(肝熱氣郁證)、小兒厭食(脾胃蘊積夾肝熱內郁證)、小兒癇證(濕熱內蘊、外夾風邪證),生石膏清熱瀉火,梔子、淡豆豉清熱除煩止渴,注重疏清兩用,生石膏20~30g(先煎),梔子10g,淡豆豉10g[35]。

  4.6配伍細辛

  治療三叉神經痛(風寒入絡、胃熱上炎證),生石膏清散陽明之郁火,細辛祛風散寒止痛,2藥配伍功能清透郁火、散寒止痛,生石膏30g,細辛3~6g[36]。

  4.7配伍青蒿

  治療流感高熱,生石膏清熱解肌發汗,青蒿善于清透熱邪,石膏30g~60g,青蒿30g[37]。

  4.8配伍甘草

  外用治療褥瘡、外傷性皮膚潰瘍,煅石膏收濕生肌、斂瘡止血,甘草外敷清熱解毒,煅石膏20g,甘草15g[38]。

  4.9配伍枯礬、黃丹

  煅石膏生肌斂瘡,枯礬和毒止癢,黃丹以毒攻毒,共同配伍以燥濕祛毒,調成糊狀外敷,治療皮膚鱗癌(熱毒痰瘀證),煅石膏20g,枯礬30g,黃丹10g[39]。

  4.10配伍青黛

  煅石膏收濕斂瘡,青黛清熱解毒、散瘟消腫,同用以清熱祛濕斂瘡,外治潰瘍不斂、濕疹瘙癢,煅石膏20g,青黛10g[40]。

  5小結

  石膏臨床用量多為3.45~500g,且應依據疾病種類、證型、癥狀而靈活掌握。如生石膏宣肺透表,可配伍麻黃、杏仁、甘草、黃芩,治療外感熱病及肺系疾病(咳喘、肺癰、時行感冒、過敏性鼻炎)、驚風抽搐,為9~110g;生石膏清泄里熱,可配伍知母、黃連、大青葉、青蒿、玄參、犀角、芒硝,治療疾病屬陽明熱盛證(腮腺炎、肺炎、登革熱、牙痛、頭痛、三叉神經痛)、皮膚病(銀屑病、蕁麻疹、皮炎)、熱病氣血兩燔證(急慢性睪丸腫大、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中樞性高熱)、濕熱病證(汗證、水腫、風濕熱痹)、血液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小兒抽動癥及癲癇,為3.45~500g;生石膏生津止渴,可配伍竹葉、麥冬、人參、熟地黃、天花粉,治療內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癥、糖尿病酮癥、更年期綜合征、痛風性關節炎)、熱病后期、放射性食管炎,為10~220g;煅石膏收濕生肌、斂瘡止血,可配伍枯礬、黃丹、青黛、甘草,外用治療瘡瘍性疾病(褥瘡、皮膚潰瘍、燙傷)、皮膚病(皮膚鱗癌、濕疹),為20~100g。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石膏具有解熱、抗炎、鎮痛、止渴等作用。石膏臨床用量的安全范圍較廣,正常劑量(15~60g)(《中國藥典》2015年版)未見毒副作用。臨床應注意其用法及配伍禁忌,如生石膏與煅石膏其藥效側重點不同,石膏外用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反應以及石膏與臨床常用西藥(如強心苷類、抗酸藥等)的配伍禁忌。綜上,筆者總結治療不同疾病、證型、癥狀時石膏的用量范圍及配伍,以期為石膏的臨床合理使用提供參考。

  臨床方向論文范文閱讀:生理學教學與臨床醫學有效融合方法探究

  生理學是醫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科目,更是醫學專業的必修課之一。 臨床醫學實踐和生理學基本知識有著十分緊要的關系,想要清楚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就一定要對人體的生理變化有足夠的掌握,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展開臨床實踐。 將生理學教學和臨床醫學有效的融合,無論是對教學還是對臨床,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會對兩者的發展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