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0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這里生活著哈尼、彝、漢、苗、傣、壯、瑤、回等民族,保留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各種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等外來文化的交融極為突出。 紅河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是中原文化、外來文化和邊疆各少數民族文化共生互融的典型代表。 由于受歷史、地理、民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紅河文化有著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特征,紅河文化始終與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少數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其民族文化特色,大部分地區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對紅河民族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尤為突出。
關鍵詞:云南 紅河 文化 特征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南部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占紅河州總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區占紅河州國土面積的98%。 紅河州有滇南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中心蒙自,有舉世聞名的錫都個舊,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文獻名邦石屏,有云南通向東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河口,紅河州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在云南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文所論及的紅河文化,并非指傳統意義上的紅河流域文化,而是特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所轄區域的文化。 由于各地區地理位置及政治、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文化差異,使得紅河文化色彩斑斕、異彩紛呈,成就了紅河文化的多源性,是中原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等外來文化和邊疆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發展和融合的典型代表。 紅河文化尚未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而是一個民族文化綜合體,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各種文化都能在這里發展并得到應有的尊重。
一.受居住地民族影響,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發展
云南在正史中的記載首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但史書中對云南并無詳細記載,當時的云南閉塞落后且對中原文明并沒有太多認識。 云南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觸應該是從明代開始,而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的狀元楊慎于嘉靖三年(1524年)被貶官云南,楊慎在滇三十年,對云南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明代統治者為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派漢族軍人及移民大量入滇,由于漢族移民的到來,儒學在云南得到了推廣,云南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因此有了很大的變化,最能代表中原儒家文化在是建水和石屏的文廟。 建水文廟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距今已有700多年,是我國西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在全國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的大型文廟之一,是儒家文化在西南邊疆發揚光大的歷史見證,文廟在邊疆的建成也兼具教化邊民,傳播儒家政治思想的作用。
紅河文化是云南文化的縮影,是中原文化及其他外來文化和邊疆各少數民族文化共生互融的典型代表。 紅河文化內容豐富,包括紅河哈尼族、彝族文化,建水文廟與紫陶文化,石屏鄭營村的宗祠文化、個舊沙甸村的伊斯蘭文化,彌勒的佛教文化、蒙自西南聯大文化等。 紅河文化就像是一個文化的綜合體,在這里既有儒家、道家、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文化的流傳,同樣這里也保存了哈尼族、彝族的優秀少數民族文化,各種文化并生共存,互相滲透和影響,這在內地是絕為少見的,這也同樣是紅河文化最為獨特的地方。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由于生活有漢族和大量的少數民族,漢族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中原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很突出,如建水、蒙自、個舊。 建水文化主要呈現出顯著的中原文化特色,這里不僅建有儒家文化標志的文廟,還有大量的佛寺和道觀; 個舊斑錫文化的發展是在近現代伴隨著錫礦的開采而發展起來的,比建水、石屏的漢文化及少數民族哈尼族和彝族的文化要晚得多,斑錫工藝品文化主要呈現出中原文化的特征,后來也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的器物和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 個舊雞街鎮的沙甸村由于主要居住的是回族,當地是典型的外來文化伊斯蘭文化; 建水、石屏和彌勒,乃魚米之鄉,自然條件優越,主要居住民族是漢族和彝族,漢文化和彝族文化共存。 石屏寶秀鎮的鄭營村保存有大量的漢族古祠堂,彝族海菜腔和舞蹈煙盒舞在彝族聚居地依然盛行; 彌勒錦屏山擁有目前云南最大的一尊彌勒佛塑像,中原文化的印記尤為突出。 彌勒彝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舞蹈; 紅河、元陽、金平和綠春,到處是深山河流,與外界接觸有限,主要居住民族是哈尼族,受中原和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哈尼族文化是這些地區的主流文化。
二.受地理、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地域特征突出
中國文化的地域特征從古至今都尤為突出,建安文學集中于鄴都; 梁陳文學集中于金陵; 河南、山西兩地在唐朝涌現的詩人多,而明清兩朝則比較少; 江西在宋朝涌現的詩人特別多,此前和此后都特別少; 江、浙兩地在明清兩朝文風最盛、作家最多; 嶺南文學在近代特別值得注意。 文學的地域特征在中國文學中是極為突出的,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就是最早的范例,不同的文化、信仰及風俗的影響,導致了各地區文化的差異性,紅河文化也是如此。 受地理位置、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文化差異明顯。 建水、石屏、蒙自、彌勒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很早就通公路和鐵路,漢文化影響較為突出。 加之這些地區有大量的漢族移民,受漢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較大,漢文化的特征突出,尤其是建水和石屏儒家文化氛圍最濃。 個舊的錫工藝制品和大清真寺、建水的文廟和紫陶工藝制品、石屏的家族宗祠和文廟、蒙自的海關和碧色寨小火車站建筑、彌勒的錦屏山佛寺都深深烙上了漢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印記。 紅河、元陽、金平和綠春地處邊疆,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山路崎嶇,交通阻塞,較少與外界接觸,受漢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少,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異于其他地區。
建水是紅河州內中原漢文化保存最為完整和最突出的城市,是一座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自然氣候和特定的區位優勢,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文化特征。 建水古城擁有大量的古寺廟、道觀、民居、書院、古井、古塔、古橋等,既是建水古城的歷史標志,同樣也是中原文化的歷史記憶。 追憶建水的文化歷史,建水文廟是最具代表性。 古代文廟,廟祠與學校結合,形成了廟學合一的格局,在古代既是祭祀文化圣人孔子的場所,同樣也是進行文化教育、傳播儒家思想的機構。 元、明、清時期,建水是作為滇南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文廟的作用尤其重要。 文廟的建制,一般是一廟一學,左廟右學,明清時期建水文廟卻有一廟三學,即臨安府學、建水州學和元江府學,在全國文廟是獨一無二的,建水文廟是儒家文化在西南邊疆發揚光大的歷史見證。
有著“文獻名邦”美譽的石屏,由于明清時期有大量的漢族移民遷入,中原儒家文化的特點突出,走在石屏縣城的老街小巷中總有種穿越到了中原小城的感覺,城里古色古香的宅院民居現在還保存有中原儒家文化的印記。 石屏最著名的文化名人當屬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是自元朝中央政府在云南設置行省以來 600年中唯一考中的狀元,其位于石屏縣城的南正街156號故居,是一座小巧玲瓏、典雅清幽的清代中式四合院的建筑。 在離袁嘉谷故居不遠的北正街上,至今仍然保存有一個坐北朝南,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9年)的文廟古建筑群,現在還能見到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先師殿、尊經閣等古樸莊嚴的文廟建筑。 距石屏城不遠的寶秀鎮鄭營村,目前還保存有建于光緒8年(1882)的鄭氏宗祠和建于民國13年(1924年)的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是目前云南保存規模最大的宗祠,占地2577平方米,祠門為牌坊式建筑,祠堂建筑為磚石結構建筑,祠門中軸線以南有石橋、中殿和正殿。 中殿和正殿前面均有庭院,兩側是對稱的偏殿樓閣,中殿前有池塘、三孔石橋,橋上有欄板望柱,望柱頭為十二生肖石雕。 正殿分上下兩層,由于有石獅柱的抬高,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完整保留著中原漢族宗祠的建筑特色。
紅河、元陽、金平和綠春等邊疆地區卻呈現出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尤其哈尼族文化的特征尤為突出。 哈尼族是居住于云貴高原以農耕為主的少數民族,哈尼族農耕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態就是舉世聞名的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耕種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云南紅河州哈尼族聚居地區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源于農耕文化的哈尼族宗教信仰屬于原始宗教,主要表現為自然崇拜,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及各類動植物均是哈尼人崇拜的對象,由于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哈尼族的文化知識只能通過口頭傳播,形成了哈尼族博大精深的口傳文化,涵蓋了哈尼族的社會意識和生產生活知識,哈尼族的歷史、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道德、社會規范和生產生活技藝均包含在內,比較著名的大型古歌有《窩果策尼果》、《阿培聰坡坡》等,其凝聚了哈尼族勇敢、樂觀和勇于奮斗的民族精神,對哈尼族文化、社會道德規范和農業知識的傳播具有規范和指導作用,已被列為世界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漢族及外來文化影響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獨具魅力
紅河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各族兒女,尤其是哈尼族和彝族最多,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由于受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至今還保存有非常完好的民族文化特征,很多地方都成了著名的景區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基地。 建水孔廟和紫陶文化,石屏的家族祠堂和古建筑,個舊的斑錫工藝文化和沙甸村的清真寺,彌勒的彝族文化和佛教文化,蒙自近代的西式建筑,邊疆紅河、元陽、金平、綠春保存完整的哈尼族文化,現在都是紅河文化的名片。
而建水和石屏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在政治文化和軍事上的意義,在加之有大量的中原漢族軍人及家屬的大量遷入,保存了完好的中原文化特征,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老百姓重視教育,人才輩出,是紅河州文化發達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建水、石屏都建有文廟,尤其是建水文廟,是目前國內第二大孔廟,對紅河州文化的影響尤為突出。 文廟作為中國歷代王朝祭祀孔子的禮制建筑,是傳統儒家文化最主要的標志性符號,也是傳播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在當今全球文化不斷合作、相互融合的背景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建于南疆邊陲建水、石屏的文廟,其作用、意義及影響對紅河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其上鐫刻的文人字畫、花鳥、植物栩栩如生,還有其獨創的“殘貼”工藝,其濃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對當地民族的藝術、文化均有很大的影響。
個舊除了有聞名遐邇的斑錫文化之外,所轄雞街鎮的沙甸村是云南有名的回族穆斯林聚居村,村民擅長經商,富甲一方,素有“滇南小麥加”之稱。 沙甸村建有西南最大的穆斯林清真寺-大清真寺,大清真寺大殿典雅氣派,典型的伊斯蘭建筑,禮拜殿建筑面積有17700平方米,可容納10000人同時做禮拜,正院為中國傳統的宮廷式建筑,沙甸大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筑和中國傳統宮廷式建筑的完美融合,每年都有大量的穆斯林和游客前往禮拜和觀光,是穆斯林文化和中國漢文化融合的見證。
紅河文化最有特色就是保存完整的哈尼族文化,哈尼族文化隨著漢族移民的到來,或多或少也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但卻一直保存著自身顯著的特色,尤其是哈尼族口傳原始說唱藝術哈巴。 哈巴以說唱、吟唱為主,最早是巫師的歌唱和咒語、祭詞,并由哈尼族的文化傳承者(莫批)繼承和傳播,這些咒語和祭詞展示了哈尼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涵蓋了哈尼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迥異于中原儒家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杰作。 哈尼族文化的物態形式哈尼梯田,居住于紅河州的哈尼人利用當地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創造的梯田農耕文化,哈尼梯田遍布紅河、元陽、金平和綠春四縣,總面積近100萬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狀各異、四季景色不同,其中最有名的是元陽梯田,是紅河州著名的自然景點,每年都吸引著海內外大量的學者和觀光者來此進行研究和旅游,成為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民族文化論文范例: 當涂民歌的審美特征與文化價值
紅河州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區,有著自己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蒙自的西南聯大遺址、海關、碧色寨火車站和個舊沙甸的大清真寺,見證了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 建水的文廟、寺廟和紫陶,更多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滲透。 石屏寶秀的宗族祠堂和彝族海菜腔、彌勒的錦屏山彌勒大佛和彝族舞民間舞蹈“阿細跳月”,外來中原文化和當地民族文化的共存的特點較為突出。 瀘西彝族城子古城的彝族土掌房、元陽舉世聞名的哈尼梯田和古歌,則基本上保存了彝族、哈尼族的民族文化的特征……所有這些,既是紅河州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當地著名的文化符號。 紅河州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隨著紅河州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高鐵、機場的開通和運營,豐富而獨特的紅河文化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接納。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李子賢.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學-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學比較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4]張寶華.論古代云南建水的文化交流[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5]殷國禺.論中原文化對云南文化的影響[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6]陳慶江.明代云南府州縣儒學考論[J].學習探索,2000(5).
[7]陶應昌.楊慎與明代中期的云南文學[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作者:萬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