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14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文化自信是學校美育的方向指南,文化自信教育是學校美育的獨特優勢,厚植文化自信是我國中小學美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學校美育在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中升華著學生的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認同與中國文化自覺精神。瞄準中華元素、選擇欣賞視角、創作藝術作品,是全方位培育中小學學生中國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學校美育中國文化自信內在邏輯實踐路徑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無疑,學校美育是借助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來培育學生審美意識、愛美追求與美好心靈的重要育人形態,它在造就學生中國精神、塑造學生中國價值、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特殊功能與優勢。
文學論文范例:論書法的藝術價值和美育價值
一、學校美育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定位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美育在新時代中國學生文化塑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強調其在國民文化自信精神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其內在科學性與現實必要性。
1.文化自信是學校美育的方向指南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生存之基、生命之基、繁榮之基。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國民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自覺擔當精神,其核心構成是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認同與自覺意識。學校美育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內在契合性,因為它們共同指向一個客體:中國優秀文化。培育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是學校美育的方向指南。盡管新時代中小學美育肩負著多重育人目標,如愛美的意識、尚美的精神、創美的能力等,但文化自信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靈魂所在。
換一個角度看,美的形式與文化內容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在中國河山之美、藝術之美、社會之美背后隱含的是中華民族倡導的價值判斷標準與審美文化氣質。學校美育的核心目標是在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同時,將其背后負載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文化揭示出來,藉此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知、文化體驗、文化認同。因此,文化自信是學校美育的方向所指,學校美育必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指向“以中國美孕育中國人”“以中國文化美涵養中國心”的至高追求。
2.文化自信教育是學校美育的獨特優勢
文化自信不是一種盲目自信、感性自信,而是一種理性、深刻的文化認知,一種自覺、充分、堅定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信念感,一種深刻文化認知、體驗、升華之后形成的深沉文化情感、堅定文化信念。單純的中國文化知識學習、中國文化立場灌輸、中國文化現場感驗等手段不可能達成文化自信養成的最終目的,必須借助學校美育這一特殊教育手段來實現。眾所周知,美育育人的特殊機制是理性與感性融合互滲的機制。“美育是一種特殊的滲透著理性的感性形象的教育”,其借助的思維手段是直覺形象思維,其特殊功能是“在感性中積淀著理性,具有感性與理性的相融性”[3]。從這一角度看,美育育人具有潤物無聲、持久長效、潛入心靈的特效與優勢。
3.厚植文化自信是學校美育的核心目標
傳承中國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是中小學美育的核心目標而非附帶目標,是其獨特目標而非普泛目標。在中小學美育中,教師必須借助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來引導學生樹立“民族文化主位”的立場,進而走進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全力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培元”的教育目標。所謂厚植文化自信,就是在學校美育中要將美的形態、文化載體與育人目標三者有機耦合起來,努力踐行學校美育要求,即“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5]。
要將文化自信教育厚植于學校美育機體之中,需要學校美育教師從兩個方向努力:其一是找到美育與文化自信教育間的鏈接點、融合點,將美育工作與中國文化無縫結合、深度融合、共生共榮,努力構筑有靈魂的學校美育;其二是引導學生用中國立場、中國價值、中國標準來開展審美活動、美育實踐,在學校美育實踐中激活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將中國文化自信精神嵌入審美教育活動中。
二、學校美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邏輯分析
文化自信的形成要經歷三個階段——文化認知、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其中,文化認知是文化自信形成的物質基礎,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形成的情感依托,文化自覺則是文化自信形成的最終體現。所以,要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就必須經由這三個環節才能實現。從這一角度看,學校美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邏輯是:用感受美深化學生的中國文化認知,用欣賞美催生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用表現美誘導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
1.用感受美深化學生的中國文化認知感受美是指審美主體全部感官向審美對象開放,在與之多角度、多維度接觸中捕捉審美對象中美的元素,并將之突顯出來的過程。感受美不具有定向性,而是多感官自由參與、自然生成的過程,該環節理性因素介入相對較少。在學校美育中,如若能夠引導學生特別留意藝術作品、自然景觀、社會生活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學生就可能將之確立為焦點感受部位,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更容易生成。從這一角度看,感受美的過程盡管是學生主體自由意志的呈現,但如果給予科學的啟發與引導,學生就會特意關注中國文化,并在理性與感性交互中激發學生的深刻文化認識形成。可見,引導學生如何感受美,如何幫助學生選擇感受角度與焦點,是將美的感受與中國文化認知相關聯的鏈接點。
2.用欣賞美催生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欣賞美的實質是理解美、體驗美,是對美的內涵、內容、內核進行深度琢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審美欣賞走向何方,取決于審美主體的文化經驗與引導者的點撥導引。在學校美育中,教師是具有豐富文化經歷與體驗的審美導師,是經受過專門審美教育訓練的專業指導者,其在這一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是:在和學生共同欣賞美的作品與現象中挖掘其中潛藏的中國文化內容。
分析其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中國文化元素、中國文化精神,引導學生從“美的外部現象”向“美的內部文化”升華,實現從“感性喜歡”向“理性追求”的質變,最終產生對中國文化的“共鳴”,將其悄然帶入中國文化的殿堂與世界。所以,教師參與的中小學生賞美活動能夠打通藝術作品、美麗景觀與中國文化系統間的通道,順利達成文化化人的教育目的。
3.用表現美培育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表現美是中小學生最為喜歡的一種實踐形態。藝術創作如手工彩繪、繪畫雕塑、戲劇表演等,都是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美育實踐形態。理清表達美、表現美與中國文化創造間的內在關聯更有助于學校美育工作的科學化推進。
在三個美育環節中,表現美是最為主動、靈活、自由的一個環節,是學生審美創造力、想象力、思維力得到綜合施展與全面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借助表現美來培育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具有其獨特優勢與科學道理。一方面,任何藝術創作都是作品內容與文化內涵的有機統一,在描繪、拍攝中國自然景觀中會參入作者的文化理解、文化情感、文化立場,該過程其實是表達美與表達文化合二為一的過程;另一方面,缺失文化靈魂的文藝創作是毫無價值與意義的,引導學生用藝術的形式、美的作品來表達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情懷與價值,是美育育人實踐的至道。所以,表現美是中小學生學會中國文化自覺、推進中國文化自強、創造光耀民族的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途徑,將表現美與表達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是中小學美育的根本理念。
三、學校美育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如上所言,學校美育參與學生中國文化自信培育的三個環節是感受美、欣賞美與表現美,在這三個環節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啟迪對于彰顯美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培育學生的中國文化認知、認同與文創意識具有特殊功能。學校美育是培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自信、自強意識的重要路徑。
在藝術創造、作品創作中,中小學美育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確立一種理念,即“用藝術手法來表達中國精神”,讓創作成為一種有靈魂的藝術創作、一種有文化植入的藝術創作、一種弘揚中國文化的藝術創作,否則,中小學美育將失去其生存之基、民族之魂。所謂“美育”,其本意就是用美的精神、形象、作品來育人的教育實踐,“有美無育”的“美育”是空洞的,是遠離美育本真追求的異化形態。因此,引導學生帶著一顆“中國心”來創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是學校美育培育學生文化自覺意識與自信精神的有益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10-16(04).
[3]趙洪恩.試論美育的機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2):40-44.
作者:衛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