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在新的時代境遇下,經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趨勢交織,價值多元化和民粹主義的觀念碰撞,網絡虛擬空間和社會現實生活互相映照,學生處于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情境之中,學校德育也面臨著無可避免的時代變局。這意味著,未來的學生道德發展和學校德育定位將會發生明顯的改變。面對新的時代境遇,學校德育何為?德育研究者何為?2020年8月18日,華中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德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面向未來的德育變革”的云端學術研討會。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和中小學的七百余位專家、學者、師生參與了本次研討會,通過主題報告、代表發言、互動交流的形式,圍繞道德教育研究的現實與前瞻、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與變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道德教育研究的現實與前瞻
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和國家對學校德育的期望,德育研究應該如何應對,德育思想應該如何發展,德育專家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回應。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中心主任檀傳寶教授關注德育課程問題,精要地梳理出主要發達國家德育課程實施情況,藉此提煉出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內在結構和模式,并從德育目標的內容維度和形式維度指出,所謂的“一體化”只能作生態學的理解,而不能忽視德育的生命力維持僵硬的上下一體。這種以西鑒中的思考,為我國未來的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工作提供了國際視域。
德育教育論文范例:紅色文化背景下學校德育教育體系的完善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所所長、長江學者馮建軍教授聚焦公民品格教育,從列維納斯的“他者性”視野出發,重新審視了公民品格的內核,賦予了其倫理主體的身份和“為他者”的內涵,并建構了轉變主體觀念、構建“我與他者”的倫理關系、促使我與他者相遇、喚醒愛與責任的良知、促進正義和關懷的互補與融通的培育過程。這種對公民品格教育的研究,既觸及了學校德育面臨的轉型問題,也推動了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論延伸。
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德勝教授則注意到當前學校德育研究忽視了道德的反面——道德偽善,認為其是一種欺騙性的不一致,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追求名聲或損人利己,存在內外在誘發因素。他強調道德偽善往往與自欺糾纏,甚至與教育機構連接,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未來值得德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關注和警惕。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黃向陽研究員認為當前德育領域存在觀念泛化、知識貧乏的現象,而德育學者有必要對繁雜的德育知識進行整合。
他指出哲學誕生于教育語境,而教育確認了德綱和德目,并強調這種關系從蘇格拉底時代延續至今,因此未來之德育研究亦當整合哲學知識。除此之外,道德教育還應當整合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知識,實現純粹理論和實踐工作的交融。這種關于德育知識整合的認識,有利于打破學科分立的藩籬、理論與實踐的壁壘,從其它學科汲取養分以提高自身的知識含量。
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華中師范大學德育所所長杜時忠教授對制度德育論進行了答疑和闡發。他首先回顧了制度德育論的觀念探索、機制探索、本源探索歷程,其次梳理了學界已有的對制度德育論的各種質疑,再次以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學界同仁對制度德育論的質疑,最后提出將完善制度德育論的理論體系,總結提煉出制度德育的實踐操作模式。制度德育論拓展了教育學的理論視野,開辟了一條極具思想批判力、現實觀照力、理論創造力的學校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可能路徑。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與變革
學校道德教育不僅聯結著德育理論和實踐,也影響著學生的道德發展。面對充滿變化的現實和不確定性的未來,學校道德教育將會發生哪些變革、教師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需要得到正確的解答。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唐漢衛教授分析了未來社會對學校德育實踐的影響,認為變化性、顛覆性、風險性是未來社會的特征,這會對現有的倫理秩序和個體的道德發展環境產生極大的沖擊。
他認為未來學校德育實踐要由應對確定性的德育轉變為應對不確定性的德育,將對確定性觀念的尋求轉變為解決方法的尋求,著力于培養學生形成道德敏感性、道德反思能力、道德實踐能力等。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德育所副所長孫彩平教授則對制度德育論進行了現象學解讀,認為制度現象源于在世界中去存在的自我指引,源于存在對本真狀態的價值追求,源于與在世界中共在的生存論處境。她指出道德與制度同根同源,邏輯層面難分先后;道德與制度是人的責任倫理狀態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現實層面缺一不可。
以此觀之,學校德育實踐和未來變革應重視制度環節,其未來路向應該是德法相濟,即挖掘制度的德育內涵,建構出有道德溫度的制度。首都師范大學學校德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院副院長朱曉宏教授聚焦于學校德育變革的重要環節——師德建設,認為師德是教師在專業實踐中具身化的體驗之知,表現為教師專業倫理形象,而教師專業倫理形象是教師在自我視域和他者視域的共構中生成的。
她指出未來有必要厘清教師專業倫理教育與教師專業倫理意識、教育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推進教師專業倫理課程建設和教師制度及倫理行為改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副教授關注學校德育變革的方式。他將醫學循證理論和德育診斷結合起來,力圖化解道德教育研究與學校德育變革之間的隔膜。他在具體闡釋了診什么、斷什么以及如何診、如何斷之后,提出了德育診斷的循證路徑,如建設有效的德育數據庫、提升德育工作者專業能力。
他還特別指出循證德育診斷的內在張力,包括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矛盾、技術性與藝術性的沖突、程序性與主體性的齟齬。華中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程紅艷教授認為,關于人的良知的看法極為重要。她指出人的良知是一種基于人類基因和文化的社會建構,而層次之高低是由文化決定的,主要包括權威的指導、相信他人會做出利他行為、對他人有好處的程度等要素。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良知扮演著見證者、對話者、立法者等角色,形成內心的權威以規避為惡,而良知的培育則需要優良制度的保障、偉大事物的感悟和個人心靈的健全。
此次云端學術研討會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贊賞,也得到了參會師生的廣泛認可。他們普遍認為本次研討會意義深遠、內容豐富,較為清晰地廓清了面向未來的德育變革的迷霧。當然,未來社會究竟是怎樣的?德育應該如何迎接未來社會?我們很難形成定論。各位專家學者或基于現實,或基于未來;或基于理論,或基于體驗,進行了富有創見性的回應。希望能夠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推動道德教育研究和學校德育變革,取得更多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作者:杜時忠孫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