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2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水滸志傳評林》是簡本《水滸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本子,關于此本的版本研究尚少。 通過對今存《水滸志傳評林》的日本輪王寺藏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本兩個版本的比對研究,發現此二本同版,然均非評林本的初刻本,且內閣文庫本刊刻時間早于輪王寺本; 輪王寺本后有修版,在版心等方面有所不同,且斷板處有修補,然不知此修版乃收藏者所為還是刊刻書坊所為。
關鍵詞:《水滸傳》; 評林本; 輪王寺本; 內閣文庫本
《水滸志傳評林》,全稱為《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全書共計25卷,有18卷書首題為此名,一般簡稱為評林本。 評林本是現今所存整本齊全的簡本《水滸傳》中刊刻時間最早的一部,同時也是最無爭議的一部由建陽所刊的《水滸傳》。 本文選取兩種保存較為完整的評林本進行研究,一種是日本日光輪王寺藏本,另一種是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主要的研究內容有兩個方面,其一,兩種本子的基本情況介紹以及辨識; 其二,兩種本子的比對研究,探尋二者是否為初刻本、是否同版、何者刊刻在先等問題。
文學論文投稿刊物:《文學教育》是一份面向教師和學生的專業刊物,也是全國唯一的一份普及文學教育的專門刊物。刊物的宗旨是:以文學的內容進行教育,以文學的手段進行教育,以文學的姿態進行教育。
一、輪王寺本《水滸志傳評林》概況
輪王寺本《水滸志傳評林》,全書共計八冊,保存完好,卷二十二有缺葉。 此書首葉《題水滸傳敘》下面有“天海藏”三字,由于“天海藏”此三字是用書寫體寫成,所以許多書籍誤認為此《題水滸傳敘》的作者即為天海藏。 其實并非如此,所謂“天海藏”,是指“天海”這個人所藏書籍的意思。 “天海”即此書的原藏者天海大僧正(1536—1643),又稱為慈眼大師,法號南光坊、智樂院,是日本江戶川時期天臺宗第53世貫主,德川幕府樞機的黑衣宰相,日本歷史上有數的風云人物。 “天海藏”指以天海大僧正的名義,在他圓寂之后,收儲于輪王寺慈眼堂——即大僧正靈堂內的內外典的遺籍。 這些書籍既有天海大僧正讀過的書籍、手寫的典籍,也有山門各坊的捐贈本,還有朝廷公卿大臣的捐贈本。 《水滸志傳評林》即側身于這些書籍之間。 作為佛門清凈之地的輪王寺之所以會收藏這些小說,也是作為當時僧人尼姑們學習漢語對話的教材。
國人中最早有幸得以進入輪王寺進行探秘的學者是王古魯先生。 王先生在日本訪書之際,于1941年通過日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研究員豐田穰先生得知慈眼堂法庫中藏有中國古典小說,后又通過豐田穰先生借得藏書目錄,幾經輾轉與豐田穰先生同到輪王寺訪書。 其間見到了之前一直未公諸于世的《水滸志傳評林》,并將《水滸志傳評林》全書拍攝了書影。 回國后將照片底片捐獻給了文化部(后藏于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由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 之后市面上所有關于評林本的影印本,均是文學古籍刊行社的翻印本。
可以說,藏于深山之中的輪王寺本《水滸志傳評林》能夠得見天日、成為現今簡本《水滸傳》中最流行的本子,王古魯先生功莫大焉。 然而關于王古魯先生拍攝輪王寺本還有一段公案,需要在此澄清。 日本的漢學大家長澤規矩也先生對王古魯先生拍攝輪王寺本頗有微詞:
戰時,我任東京大學講師時,曾將附屬圖書館的和、漢書全部瀏覽了一下。 其中見到了題作“日光慈眼堂藏書目錄抄出”的南葵文庫舊藏本,在里面得到“金瓶梅詩話十六卷”的記載。 我十分高興地告訴了同好豐田君,由于豐田君告訴了王古魯君,不知禮節的王古魯通過外務省硬是要求去輪王寺,后在豐田君的陪同下闖進了輪王寺。 這時接待他的是現在的執事長法門院先生,這種死乞白賴和厚臉皮令人實在為難,王君大量地拍攝了我國傳存的古書,歸國后又大量地出版,可是忘記了將出版的書送給原藏者,真是一件遺憾的事。 現在他雖然業已成為古人了。
影印本缺少原本中所無的二頁,在輪王寺慈眼堂所藏本中有。 我也想什么時候看一看慈眼堂藏書,仰仗了田山方南君的厚意,得以加入“讀賣新聞”日光文化財產的調查,調查團解散后也曾留在日光山內完成了全部藏書的調查。 靠了這個緣分,那時有生以來第一次去日光的我,與輪王寺的各位結下了深厚的交情,至今還一直往來。
對于長澤規矩也先生用“不知禮節”“死乞白賴”“厚臉皮”這樣極具侮辱性的語言來形容王古魯先生,這里就不多做評論了。 因為不管長澤規矩也先生怎么說,由于王古魯先生所提供的照片才得以在國內出版的各種小說的影印本,直到現在都在澤被古代小說界的研究者,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日本的漢學家。 若是沒有王古魯先生,可能不少書籍到現在,研究者們都只能望洋興嘆。 畢竟能進入到輪王寺中閱書的,這世上恐怕也就沒有幾人。 就像長澤規矩也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就已經看過了輪王寺評林本影印中缺少的兩葉,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由馬幼垣先生托人從輪王寺中弄出來公之于天下。 到底這種秘本是藏之于私,只供極少數人把玩; 還是公之于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就不需要多論了吧。
再說長澤規矩也先生詬病王古魯先生影印了書籍卻未將出版的書籍贈送給原藏者一事。 王古魯先生是否有將書籍贈送給輪王寺或者是否有這樣的意愿卻被其它的一些事情所阻,現今已不可考,但是王古魯先生絕對不是一個不知禮者或是一個小氣的人。 在現今所存的王古魯先生與日本青木正兒先生的通信中,王古魯先生但有出版書籍以及發表文章,都有郵寄給青木正兒先生,此不易得的《水滸志傳評林》也不例外:
拙譯不久將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發行新版,又略加修訂,重寫“敘言”并將曲學書目舉要重編,加入本人所得到的資料,擬出版后,將三種版本同時一并寄奉,以博一粲,拙輯《明代徽調戲曲散齣輯佚》一冊暨油印《南宋說話人四家的分法》,茲先航空寄奉呈正。 其他如《古今小說》,“初刻”“二刻”,《拍案驚奇》注釋本(注釋特別注重吳語用語、《二拍》刪去淫穢過甚的篇目)以及不久出版影印的《水滸志傳評林全書》(此書限定版不發賣)都將設法寄奉。 其他過去在東京訪書時所拍攝的《列國志傳評林》等書,都將設法影印,印出后,每種一定寄奉一部,此間待印之書太多,只得計劃印行,所以對任何書,特別多印,一經印出,立即售完,有時連本人都不易購到。
北京和全國各地情況,變更之大,是值得一游的。 將來有機會時,極愿能陪先生在北京和其他各地看看舞臺上變遷情況和新發掘出來的各種劇種演出也,匆匆先覆,余容續陳。
從此通王古魯先生寫給青木正兒先生的書信來看,作為寫信之人的王古魯先生何曾有長澤規矩也先生口中所說的“不知禮節”“死乞白賴”“厚臉皮”的樣子。
二、內閣文庫本《水滸志傳評林》概況
內閣文庫本《水滸志傳評林》,存卷八至卷二十五,共十八卷,計有六冊。 缺卷一至卷七,七卷。 書中有缺葉、跳葉、重出的情況。 卷八第七葉直接跳到第十四葉,之后第十五葉后又跳到第八葉,直到第十三葉又跳到第十六葉; 卷九缺了第十一葉; 有兩個卷十; 卷十七缺第三十一葉下半葉; 卷二十三缺第二十一葉,第二十五葉下半葉; 卷二十四缺第二葉; 卷二十五缺第二十八葉下半葉,即最后半葉牌記葉。
此書最早由林衡(1768—1841)收藏,林衡原為美濃國巖村藩主松平乘蘊之子。 寬政五年(1793)大學頭林信敬之夭亡,遂過繼到林家,并成為第八代大學頭。 所謂大學頭就是昌平坂學問所的長官。 昌平坂學問所是幕府的教育機構,亦稱昌平黌。 原是林羅山在1630年于上野忍岡開辦的書院,1690年移至圣堂(湯島),成為林家的私塾。 1797年林衡任大學頭之時改為幕府州立學校,稱為昌平坂學問所,昌平坂學問所的藏書以林家舊藏為主。 昌平坂學問所的藏書在明治元年(1867)由大總督府接管,后改由文省部管轄,在明治五年(1872)移入新建于湯島的書籍館。
書籍館是文部省于明治五年(1872)八月在昌平坂學問所舊址上建立的日本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書籍館藏書以昌平坂學問所和和學講談所的舊藏為基礎,再加上公、私各家捐贈圖書組合而成。 明治七年(1874)七月廢止書籍館,館舍被征用為地方官會議場所,全部藏書遷往淺草,改稱淺草文庫,并對外開放,直到明治十四年(1881)五月文庫關閉,14萬冊藏書經內務省歸內閣文庫。 此本大致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藏于林衡之手,后光緒七年(1881)入藏日本內閣文庫。
關于內閣本,比較詳細的記錄要追溯到孫楷第先生1931年《日本東京及大連圖書館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一書。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了內閣本雖然現存的部分比較完整,從第八卷到第二十五卷,但是第十卷重出。 馬幼垣先生也提到此點,并認為:“此本第十卷重出,顯為用兩套同樣的本子合并起來才湊成現在的樣子。 ”
關于這個重出的第十卷問題,首先要判斷一下這兩個第十卷是否出自同一套板子。 將兩個第十卷進行比對,發現這兩個第十卷字體、圖像各方面均一樣。 尤其是一些特別的地方,兩個第十卷也完全相同。 像這兩個第十卷版心處一些葉面是雙魚尾,一些葉面是單魚尾,從第1葉至第19葉是雙魚尾,從第20葉至第24葉是單魚尾,第25葉、第26葉是雙魚尾,第27葉(最末一葉)又是單魚尾,這么混亂的版心情況,兩個第十卷竟然完全相同。
另外,兩個十卷存在一些明顯的斷板、墨丁情況,如第6葉下、第15葉上下、第16葉上下、第17葉上、第21葉上、第24葉下、第25葉上下、第26葉上下文字中存在明顯的斷板。 第14葉上“評古風”評語部分右端有一些磨損; 第14葉下“評矮虎”中“矣”字上有墨點; 第23葉上“評祝家”中“戮”字左邊少了下半。 這些擁有明顯的斷板以及墨丁的地方,兩個本子竟然也是完全相同,那么可以毫無疑問的說,這兩個第十卷來自于同一套板子。
既然知道了兩個第十卷均來自于同一套板子,其次需要確定的是,一本書中何以有兩個第十卷? 之前說到馬幼垣先生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用兩個同樣的本子合并起來湊成現在的樣子。 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當然是有的。 但是如果用這種情況解釋的話,同樣存在不少問題。
第一,這意味著現存內閣本至少是由兩個殘本構成,一個是第八卷至第十卷,共三卷; 另一個是第十卷至第二十五卷,共十六卷。 兩個本子都沒有了前七卷,怎么會有如此湊巧的殘損情況? 第二,如果說是有意將兩個殘損的本子拼湊起來,合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本子,又怎么可能會如此粗心大意多拼入一個第十回? 所以,我覺得會產生兩個第十卷,最有可能的原因還是原本的本子在裝訂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以至于多出了一個第十卷。
三、輪王寺本與內閣文庫本比對研究
以上對輪王寺本和內閣文庫本兩個本子的單獨情況作了一些介紹,接下來要對兩個本子進行比對研究。 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兩個本子是否由同一套板子印出? 若不是的話,兩個本子有哪些地方存在不同,是否能判別出二者誰先誰后? 第二,這兩個本子是不是就是余象斗雙峰堂刊刻的原刊本,抑或是其它?
第一個問題,這兩個本子是否是完全相同的版本,出自同一刻板? 先看輪王寺本和內閣本的版面。 二者存在一些不同,輪王寺本版心基本上只有單魚尾,而內閣本則或單魚尾、或雙魚尾不定; 輪王寺本版心中間基本上刻“水滸×卷”,而內閣本或刻成“水滸×卷”,或直接刻“×卷”; 內閣本版本首葉刻“乙”字,輪王寺本作“一”字; 內閣本某些卷版心葉數為“廿×”處(第十五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輪王寺本作“二十×”; 最明顯的一點是內閣本卷十四第12葉版心下有“雙峰堂”的印記,而輪王寺本卻沒有。
再看輪王寺本和內閣本的文字與插圖二者同樣存在一些不同。 如卷八末,內閣本比輪王寺本多出“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八卷終”; 卷九末,內閣本比輪王寺本多出“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九卷終”; 卷十末,內閣本比輪王寺本多出“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十卷終”; 卷十三末,內閣本比輪王寺本多出“京本增補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十三卷終”; 卷十八末,內閣本比輪王寺本多出“京本增補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十八卷終”; 卷十六最后半葉,內閣本有部分插圖,輪王寺本沒有; 卷十八最后半葉,內閣本插圖全,輪王寺本只有一半。
從以上部分來看,似乎輪王寺本與內閣本屬于完全不同的兩種本子,但事實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雖然輪王寺本與內閣本在上述之處存在一些不同,但是二本在文字以及插圖上基本完全相同,尤其是一些存在斷板和墨丁的地方,二本竟然一模一樣。
如內閣本卷八第14葉上有一個文字有墨丁,輪王寺本有墨丁的文字則空缺; 卷九第3葉下有墨丁,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同; 卷十三第24葉上下圖像有斷板,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同; 卷十五第2葉下圖像有空缺,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同; 內閣本卷十八第1葉上評語欄右邊刊刻不清缺字,輪王寺本同缺,為空白; 卷二十三第11葉下、第12葉上下文字有斷板,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同; 卷二十四第22葉下文字有斷板,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同; 卷二十五第18葉上評語中有墨丁,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同。 可見二本的文字以及插圖應該是出自同一刻板。
若是如此論斷,又有一些地方存在問題,在內閣本文字存在斷板的地方,輪王寺本不少地方卻是完好的。 如之前所討論的內閣本第十卷斷板之處,內閣本比較明顯的斷板地方有:第6葉下、第15葉上下、第16葉上下、第17葉上、第21葉上、第24葉下、第25葉上下、第26葉上下,第23葉上“評祝家”中“戮”字左邊少了下半,共計13處。 而評林本斷板的地方有:輪王寺本第15葉下、第16葉下、第17葉上,第23葉上“評祝家”中“戮”字左邊少了下半,僅僅只有4處,比內閣本少了不少。
如此一來,情況就非常復雜了。 何以一些地方內閣本與輪王寺本斷板相同,而又有一些地方二本斷板卻并不相同,難道二本有些板木用的是相同的,而另一些板木用的卻并不相同? 要解開這個謎題,來看一下內閣本第十卷的一處斷板,此處斷板解開了輪王寺本在很多內閣本斷板之處卻保持完好的秘密。 這一處斷板是第十卷第24葉下,內閣本“虎”“殺”“好”“出”“十”“來”一行文字出現斷板,輪王寺本這幾個文字中“出”“十”“來”已經看不太出斷板的痕跡,“虎”“殺”“好”這3個字也同樣完好了,但這3個字卻明顯不自然,字體被拉伸,有被修補的痕跡。
從卷十第24葉下的情況來看,可以想見其它一些內閣本斷板而輪王寺本并未斷板之處,皆因輪王寺本修補而成。 再對比二本其它一些地方,同樣也可以發現輪王寺本有明顯的修補痕跡。 如卷十二第9葉上、第10葉下、卷十四第21葉上、第22葉下、第27葉上、卷二十一第1葉上、卷二十二第4葉上、卷二十三第9葉下、第10葉上、卷二十四第9葉下,內閣本存在斷板,而輪王寺本則有修補痕跡。
由上可以知道,內閣本和輪王寺本在文字以及插圖上確實是由一套板子刊刻而成,所以二本在許多斷板以及墨丁之處均相同。 而輪王寺本在不少斷板的地方進行了處理,由于現今能見到的輪王寺本只有影印本,所以并不知道這些斷板的修補是由輪王寺本的收藏者所為還是之后的書坊所為。 若是收藏者所為,而又確有這種可能性,因為現存的輪王寺本中確實有收藏者的筆跡,其中第30回后的回數數字“第×回”即是由收藏者所添。 若如此,那么斷板的修補則不能證明內閣本和輪王寺本的刊刻前后。 若修補為其后的書坊所為,那么毫無疑問輪王寺本的刊刻在內閣本之后。
既然斷板修補之處不能判定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刊刻的先后,那么是否有其它的地方能夠做出如此判定? 答案是肯定的。 之前提到內閣本與輪王寺的不同之處,有一處值得注意,內閣本卷十四第12葉版心下刻有“雙峰堂”三字,而輪王寺本卻沒有。 此處版心下的“雙峰堂”印記是內閣本全書唯一一處印記,此處印記應該是內閣本將版心挖除之后所遺留下來的,這樣的情況在鐘伯敬本《水滸傳》中同樣存在。 而輪王寺本則沒有了此處版心,很明顯挖除的更加徹底,由此也可見內閣本的刊刻當在評林本之前。
如此一來,內閣本與輪王寺本中存在的一些不同也就能夠解釋了。 雖然輪王寺本和內閣本用的是同一套板木進行刊刻,但是輪王寺本作了一些修訂,同樣也有一些欠缺。 首先是版心處的不同。 內閣本的版心非常的混亂,一卷之中單魚尾、雙魚尾混亂使用,版心中間或刻“水滸×卷”、或刻“×卷”; 輪王寺本有鑒于此,則將這種混亂的版心作了統一,全書均為單魚尾,版心中間均刻“水滸×卷”。 其次是最末半葉的不同。
輪王寺本比之內閣本在最末半葉,殘缺了不少,所以不少卷數末均沒了“×××水滸志傳評林××卷終”的字樣。 這種不同可能是因為輪王寺本在用板木之時,最末半葉殘損較為嚴重,也有可能是因為沒有對這最末半葉又無文字之處加以重視,所以也就任其空白。
到此第一個問題也就算解決了,內閣本與輪王寺本是由同一套板子刊刻而成,但是二者又存在一些不同,尤其是在版心之處。 從這些不同可以看出,內閣本的刊刻在輪王寺本之前。 接下來解決第二個問題,這兩個本子是不是余象斗雙峰堂刊刻的原刊本,抑或是其它?
其實從上文所說的內閣本卷十四第12葉版心下存留全書唯一一處“雙峰堂”三字,而輪王寺本則無一處版心有“雙峰堂”三字,就知道這兩本均不是余象斗雙峰堂所刊的初刻本。 初刻本的版心下方應該均刻有“雙峰堂”三字,但是后來的本子不知為何全部挖除了。 這種挖除又不似盜版或板木轉賣后所出現的行為,若是此兩種行為,則肯定要將所有有關余氏以及余氏雙峰堂的印記刪去。
雖然現今內閣本首葉和末葉均不存,看不到余氏雙峰堂的其它印記,但是輪王寺本卷首的“水滸辨”中有“士子買者,可認雙峰堂為記”這么一句話; 卷一卷端題“中原 貫中 羅道本 名卿父編集 后學 仰止 余宗下 云登父評校 書林 文臺 余象斗 子高父補梓”; 卷末牌記“萬歷甲午季秋月書林雙峰堂余文臺梓”,均透露出此書為余象斗雙峰堂所刻的信息。
除此之外,尚有地方可證內閣本與輪王寺本并非余象斗雙峰堂所刊的初刻本。 在內閣本和輪王寺本的板框外天頭位置有一些小方框的數字,內閣本小方框的數字有:卷八第11葉上“九”,卷九第9葉上“十”,卷十第3葉上“十一”,卷十第25葉上“十二”,卷十二第17葉上“十四”,卷十五第7葉上“十七”,卷十六第1葉上“十八”,卷十九第13葉上“廿二”,卷二十第15葉上“廿三”,卷二十四第7葉上“廿七”,卷二十五第7葉上“廿八”。 內閣本板框外的數字是從“九”到“廿八”,數字并不連續,共計11處。
這些數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意味著什么? 其實這些數字在其它的本子中也有出現,如在劉興我本有些葉的天頭或圖像標目的右側,同樣刻有一些數字,這些數字從二到卅,中間除缺少廿五至廿九之外,其余均是連續不間斷的數字。 劉世德先生對此天頭的數字解釋為“這些數目字想必是把木版分類堆放時以便辨認的符號”。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很高。 然而不論怎么解釋這些數字,這些數字最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從“一”開始,然后是連續的,不可能像內閣本一樣斷斷續續。 之所以出現這樣斷續的情況,就是因為是后刻,所以不少數字都不見了。
這種情況到了輪王寺本則更為明顯,在第八卷到第二十五卷中,內閣本有11處數字,而輪王寺本卻僅僅只有少得可憐的6處數字,分別為:卷十第3葉上“十一”,卷十第25葉上“十二”,卷十二第17葉上“十四”,卷十六第1葉上“十八”,卷十九第13葉上“廿二”,卷二十五第7葉上“廿八”。 前七卷僅僅只有一處數字為:卷三第13葉上“四”。
正如前面所說的,因為輪王寺本的刊刻還在內閣本之后,所以輪王寺本的數字數量比之內閣本還要少。 同時尚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輪王寺本的6處數字全部在內閣本11處數字的涵蓋之中。 這點也證明了輪王寺本可能直接出自于內閣本,如若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的巧合:內閣本不存的數字,輪王寺本一個也不存。
由上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內閣文庫本與輪王寺本為同版,且內閣文庫本的刊刻時間早于輪王寺本; (2)輪王寺本做了一些修版,使得版心以及其它一些小細節處與內閣文庫本不同; (3)現存輪王寺本在一些斷板的地方進行了修補,此修補不知為收藏者所為,還是刊刻書坊所為; (4)內閣文庫本和輪王寺本均非余象斗雙峰堂所刊的初刻本,初刻本的版心應該有“雙峰堂”三字,而今均被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