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1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要“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習近平同志把文藝工作包括我們評論工作的任務和使命講得很清楚。正本清源,正什么本?我們的本在哪里?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就是我們的本。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一個豐富的文藝理論、文藝思想體系。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連續發表了三次關于文藝的重要講話:文藝工作座談會一次,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一次,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講話一次,都是很有針對性的講話,回答了市場經濟環境下文藝遇到的重大問題,指明了文藝的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在新時代的繼承與發展。這就是正本清源。很長一段時間,文藝界以在西方獲得獎項、得到西方人的認可為目標,以西方的標準為標準,討好西方價值觀,努力與西方美學接軌。我們沒有文化自信,沒有藝術自信。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專門講了文化自信問題,這也是正本清源。
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指引下,文藝界的風氣在轉變,文化自信心在增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這是文藝思想正本清源的結果。同時,做到文藝思想的守正創新,一定要增強唯物史觀的自覺性。結合我自己從讀書時期一直到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經歷,雖然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后新時期文藝走過了四十多年路程,檢視我自己的歷史觀,說老實話,過去對“歷史的標準”認識是不清楚的。
后來我們的文藝創作中出現了歷史虛無主義,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里,實際上這和我們的歷史觀發生了偏差,或者說我們的歷史觀原本就不是特別牢固有關。如何認識今天的現實,如何對一個文藝作品進行評論,首先要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實際上是在價值坐標上進行定位。如果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是沒有辦法定位準確的。歷史觀,在今天來說,就是要認真認識和確立唯物史觀。我們要增強唯物史觀的自覺性,要有一個大歷史觀。
這個大歷史觀是什么?第一是要認識五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演進歷史,認識中華文明體系、中華美學精神的特征和價值,及其與西方文明體系的區別。第二是要認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是如何積貧積弱,被列強欺辱,中華兒女又是如何上下求索,中外求索,浴血奮戰,浴火重生,從站起來一直到走上復興之路,從衰亡到新生再到復興的轉折這一段歷史,清楚我們從哪里來,是如何走過來的。第三是一定要清楚西方的科學技術發展和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以后,他們在世界上的所作所為,他們的殖民主義和擴張,要對世界歷史再認識。
2019年,習近平同志曾指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斗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來歷史性變革中所蘊含的內在邏輯。”歷史有自己的規律,有自己的邏輯,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我們要很好地理解歷史的邏輯,不能像有些作品那樣,否定歷史的必然性,還要假設歷史,虛構歷史。這是非常可笑的,這不是創新,是歷史虛無主義。如果可以對歷史進行否認、進行假設的話,那歷史還有什么意義?習近平同志這一段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深刻解讀“70年歷史性變革中所蘊含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勢,更好地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的激勵”。
這段話雖然沒有使用歷史觀這個概念,但是講到了我們解讀歷史發展過程中潛在的邏輯,即認識邏輯要和歷史相統一。我們不能用一己之見對歷史進行假設,否定歷史的邏輯、規律和必然性,否則,就背離了馬克思講的歷史的、美學的原則。歷史的這個原則一定要堅守住,找到它的規律,感受它的邏輯,表達中華民族奮斗史詩,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張德祥
文藝論文投稿刊物:《美育學刊》(月刊)創刊于2010年,由杭州師范大學主辦,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美育研究專業期刊,為國內的美育以及藝術教育研究提供了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