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4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三峽民間藝術是三峽文化體系重要的一部分,是三峽地域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三峽民間藝術品類眾多,涵量豐富,具有一些共同的精神主題,包含著三峽人民共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思想。三峽地域形成的文化獨特性,也決定了三峽民間藝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主題特征,三峽民間藝術中的母題、母題意象群共同表現了吉祥的主題,這也是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和精神寄托。
【關鍵詞】三峽;民間藝術;主題特征
文學方向論文投稿刊物:《民間文化論壇》創刊于1982年,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民間文化學術研究的綜合性期刊。
三峽地處現在的渝、鄂、湘、黔交接地帶,是古代巴、楚、蜀三大文化的交融地帶,是漢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域。不管是從地域方面,還是文化、民族方面,三峽都具有多元融合的特點。特別是歷史上三峽地域主要的文化根基以川東、鄂西、湘西等地區長期發展形成的巴楚文化為主,之后又融入了蜀漢文化、中原文化、滇黔文化等周邊文化的因子。長江三峽地段的人民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形成了共同的審美情趣,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適應多種審美需求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藝術,民間藝術是三峽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地域的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三峽民間美術、工藝、雜技、舞蹈、音樂、戲劇、曲藝、口承文學等不同的民間藝術門類具有若干相同的主題思想。
一、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分類
民間藝術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感受中審美追求的物化,如民間美術、工藝等,而像民間音樂、舞蹈等更是廣大勞動人民情感的直接抒發。大多民間藝術始終都在表達贊美生活、熱愛生活、祈福生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意旨,對消除生活上一切的困難充滿強烈的渴望和信心。由于長期以來三峽地區的地理生存環境比較惡劣,這里的勞動人民形成了吃苦耐勞、勇猛剛毅的性格,歷史上三峽地區人口遷徙比較頻繁,這里的包容開放使得民間藝術具有豐富繁多的特點。
三峽民間藝術體現了三峽地區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祝福,體現在生活中的民俗、倫理、道德等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大致把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分為辟邪祈福、生殖崇拜、宗教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五個方面。
由于古代的勞動人民對世界的認知力比較低,“辟邪祈福”主題顯得尤為重要,勞動人民把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求助于神靈,對可以驅魔辟邪,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安康的神靈充滿敬畏和依賴,當然神靈的這些能力并不是勞動人們賦予的,而是他們的精神寄托。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便是勞動人民祈福平安,欲借助神的力量使生活美好。三峽民間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門神年畫,如將帥門神、雙揚鞭門神、單揚鞭門神、立斧門神、正像門神、帥旗門神、神荼郁壘、刀斧門神、馬兒門神。“立斧門神”年畫,“左右各一幅,各持一立斧,故又稱立斧門神。下端有一狀元郎騎著麒麟,有文武童子相隨,表現一種平安吉祥,得第升遷的喜慶氣氛”[1]35。除此之外,在三峽民間年畫中,如五子登科、加官進爵等主題也是勞動人民的祈福心愿。三峽民間門窗、床架的木雕中,其中桃木、桃子分別具有辟邪和祈求長壽的象征,佛手、蝙蝠具有祈福的象征,這也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經常用的“諧音”表現手法。
“生殖崇拜”主題在三峽民間藝術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對勞動力的渴望非常強烈,家庭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人丁的數量,尤其是男丁。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祈子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是勞動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事項。祈子活動最初正式出現在社會活動中是祭祀“高禖”的上巳節,高禖是掌管生育和婚姻的神,最初屬成熟女性,具有腿粗胸大肚子突出的特點,女媧就是最早的高禖神,是母系社會的象征。在漢代的一些畫像石、畫像磚中,高禖神和孩童直接連在一起以圖案的形式顯現出來。到了后來的父系社會,伏羲便接替了高禖神的角色,在有些畫像石和神話傳說中,伏羲和女媧也會同時出現。高禖神在民間勞動人民的藝術活動中,逐漸發展地更多樣化,如民間送子觀音、送子娘娘、麒麟送子、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張仙、媽祖等,祈子的主題和這些母題元素在民間年畫、民間泥塑、民間音樂、民間口承文學等三峽民間藝術中得到了具體呈現。
“宗教信仰”主題在三峽民間藝術中的呈現,是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精神世界的寄托。三峽地域的人們宗教信仰也是非常紛雜的,人們祭祀風神、雨神、雷神等自然神,也會祭祀道教、佛教中的福祿壽神、玉皇大帝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圣人賢者。在人們的眼中,這個虛擬的神靈世界并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是真實存在的另一個世界,人們認為這些神靈具有某種特殊的神力,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困難,保佑生活順利平安、和和美美。三峽民間年畫中的各種神像就組成了這么一個神的世界。如灶王神像便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寄托,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人們要給灶王爺過生日,擺上各種糖果和飯食,這樣灶王爺就能“上天言好事,報喜不報憂,回宮降吉祥”。在宗教信仰主題方面,三峽民間藝術的審美功能是弱化的,更多地凸顯一種社會意義,承載著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張道一先生認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首重一個‘善’字,培養善心,多行善事,使天下盡美,善哉,善哉!其胸懷之寬,包容之大,是無與可比的。”[2]80
人生一輩子,都要經歷各種人生禮儀,在這些重要的時刻,三峽民間藝術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的生活。在人生禮儀以及歲月節令中,三峽民間藝術無處不在,可以說它是人生歷程的一部分。現在三峽地域還有拴娃娃的習俗,也是人們祈子的愿望,民間藝術工藝品的泥娃娃便承載勞動人民的這種精神需求。當小孩子出生之后,家長們大多是奶奶婆婆就手工制作諸如虎頭帽、虎頭鞋等給小孩子穿戴,小孩子戴上虎頭帽才有生氣,虎虎生威,穿上虎頭鞋走路才有力。在人生的祝壽時刻,人們會做一些象征長壽的壽糕花、吉祥圖案祝福人們健康長壽。在人生最后一個階段喪葬時刻,三峽民間工藝品、舞蹈、音樂、曲藝等齊齊上陣,以悼念死者的一生,人們祈盼死者在另一個世界可以美好生活。
二、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特征
三峽民間藝術,包括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民間戲曲等,我們不僅要對這些不同門類的民間藝術的風格特征、形式語言進行分析探討,而且要深入研究三峽民間藝術蘊含的主題思想。這些不同門類的三峽民間藝術是地域世居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長見證了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精神主題和文化范式。三峽民間藝術是值得我們重視研究的文化寶藏,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中華民族高尚的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基本圍繞“吉祥”展開。在古代漫長的農耕社會,勞動人民對世界的科學認知也不夠,大家都相信萬物有靈,世界上有所謂“神”的存在,而且在長期生活中也難免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勞動人民大多是以驅吉避害、求神納福的心態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這些民間藝術主題也基本上這樣展開的。
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主要表現在辟邪祈福、生殖崇拜、宗教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五個方面,這些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分類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吉祥”主題思想展開。中國的漢字每個字都有自己單獨的解釋,“吉”和“詳”自然也不例外,《說文解字》中說:“吉,善也。”“詳,福也,一云善。”《左傳?僖十六年》中提到:“是何詳也,吉兇焉在?”“詳”本來是吉兇的通指,后來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才逐漸將“詳”指吉兆。“吉祥”在現代社會文化中,通常可解釋為吉祥美好的征兆,是現代社會人們的祝福語。《莊子?人世間》中關于“吉祥”提到“氈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就是指吉祥喜慶的事情不斷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一生都可能會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困難挫折,所以人們都會希望生活美好、一切順利。
三峽地域生存環境相對平原地區生存環境更加惡劣,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經歷不同的困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三峽地域的勞動人民一直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三峽民間藝術是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精神需求的載體。不管是三峽民間美術、工藝,還是三峽民間音樂、舞蹈等,一般在題材上蘊含著吉祥的主題。比如民間年畫藝人在創作中遵從的口訣:“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才能得歡喜。”[3]70這些民間藝術承載著世世代代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的精神追求。
現代社會我們在節慶日都會送上祝福語,比如“吉祥如意”“恭喜發財”“年年有余”“大吉大利”,甚至是在新人喜結良緣的時刻,我們也會說“百年好合”“和和美美”“早生貴子”等祝福語,其實古代三峽地域的勞動人民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探討的年畫則是寓意吉祥的視覺“年話”,這些祝福通過梁平木版年畫的母題所表達的主題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這些主題雖然有不同的發展演變,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表達了人們祈福平安、吉祥如意的主題。
三、年畫“門神”的母題變遷
在眾多三峽民間藝術品類中,三峽地域的年畫是最有代表性的。三峽地域的年畫主要指梁平年畫。梁平年畫主要分布在屏錦鎮和袁驛鎮,有300多年的歷史,但現在的生存狀況比較嚴峻,主要傳承人有屏錦鎮的段克文和徐家輝。段克文以生產花紙、花箋、紅紙為主,這種紙就是梁平木版年畫印制的紙張。徐家輝還在以當地傳統年畫制作方法創作生產年畫,但是產量不高,年銷量不足2萬張,這主要是因為年畫在社會生活中已經不是必需品,只有少數的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購買。值得欣慰的是,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梁平木版年畫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各大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也在關注并對其進行各個方面的研究。
梁平木版年畫所表現的內容主要分為門神、戲曲故事、花箋部分。在這里,年畫中的內容,諸如門神、戲曲人物、花箋圖案等都屬于民間藝術的母題,這些母題,或者是多個母題組成的意象群共同表達吉祥主題。門神母題在梁平木版年畫其中,有正像門神、立斧門神、雙揚鞭門神、單揚鞭門神、秦瓊?尉遲恭、神荼郁壘、馬兒門神、帥旗門神、帥將門神、帥帽門神、將帽?帥帽、五子登科、加官進爵、麒麟送子等不同的母題、母題意象群。最初的門神年畫中只有“門神”這一個母題形象,表達辟邪祈福、保家護院的主題。后來“門神”母題又加了其他的母題,組成不同的母題意象群,如加了兩個“童子”“荷蓮”“聚寶盒”母題的“立斧門神”年畫,不僅表達了辟邪祈福、保家護院的主題,還表現了人們祈福求財的愿望。
梁平木版年畫“麒麟送子”和其它地域的不一樣,不僅僅是“麒麟”“童子”母題的結合,而是和“門神”母題一起構成母題意象群,不僅表達了勞動人民驅邪祈福,希望家人平安、一切順利,而且表達了人們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并以“麒麟”母題寓意孩子必定將來有一番成就,這里的“麒麟”母題并不是三峽地域本土創造,而是歷史上從外地傳進來的,“麒麟”的圖案最早出現在漢代,在文獻上出現可能更早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麒麟”為“仁獸”,說:“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大牝鹿。”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在中國確立了主導地位,人們便將“麒麟”和儒家思想的“仁”聯系起來,稱“麒麟”為“仁獸”,而后“麒麟”這一母題和周文王、孔子聯系起來。
“《國風?周南?麟之趾》是《詩經》中的一首詩,詩中把周文王比作‘麒麟’,他的子嗣后代周武王等王侯即是‘麟之趾’,把他們作為楷模,成為廣大老百姓學習的榜樣。‘麒麟’母題在這里又申發出另外一條脈絡,‘麒麟’母題演變為‘麟之趾’,最終‘麒麟送子’的母題生成,對應的即是‘多子多福’主題,這是中國老百姓幾千年的美好愿望,希望家族人丁興旺。‘麟吐玉書’是另外一個母題,說的是孔子誕生的故事,寓意家里添丁,對應的也是‘多子多福’的主題。可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中‘麒麟’母題和孩子的關系一直非常緊密,在一些地方的民間年畫上經常印有‘天上麒麟兒,人間狀元郎’,后面產生的‘望子成龍’主題也與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4]149這就是梁平木版年畫“麒麟送子”和“門神”相結合的母題意象群的發展演變過程,主題也相應跟著變得更豐富,勞動人民希望一張年畫的門神可以有求必應,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這也是民間藝術的特征,梁平木版年畫“正像門神”年畫的主題、母題意象群也基本和上邊“麒麟送子?門神”的發展演變路徑一樣。
“五子登科?門神”年畫中除了“門神”母體外,還有五個“童子”母題,中間一童子騎一麒麟,這里“麒麟”母題又出現在年畫中,只不過麒麟在畫面中占據的空間較小,這是和“麒麟送子?門神”本質區別的地方。“據《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所以門畫中常畫一武將,周圍五子環繞,寓意教子有方,反映出人們祈福求子,希望兒孫登科取第的美好愿望。此門神雖然正襟危坐,但是俏皮的‘對眼’極具喜感,面前的五個童子更是活潑可愛,造型各異,身騎麒麟,有‘麒麟送子’之意。
畫面飽滿的構圖、粗獷、稚拙的色彩凸顯出強烈的裝飾性。”[5]105相對于“麒麟送子?門神”母題側重于表達勞動人民祈福求子的主題,“五子登科?門神”母題則更傾向于表現人們渴望子孫登科取第、升官加爵的美好愿望。“加官進爵?門神”年畫母題也有所變化,本來門神是武門神,但是人們把武門神變為文門神,加之“如意”母題,門神的錦袍上也繪有象征富貴的復雜圖案,主要表現了人們希望升官發財、步步高升的主題。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門神”母題的變化路徑,“如意”母題的加入,使一個演變的母題意象群出現,祈福平安的主題當然也產生了實質的演變——加官進爵。“門神”母題系列年畫和上述辟邪祈福、生殖崇拜、宗教信仰、歲時節令四大主題分類相關,可以說三峽民間藝術的主題寓意非常豐富,包容性很強。
四、結語
三峽地區的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不僅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基礎,文化藝術等精神需求同樣不可或缺,三峽民間藝術恰恰是三峽地域勞動人民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寄托。我們把三峽民間藝術分為辟邪祈福、生殖崇拜、宗教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五個大類,在每一個大類里面,各個門類的三峽民間藝術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是它們表達的主題是相通的。梁平木版年畫是三峽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麒麟送子?門神”“五子登科?門神”“加官進爵?門神”等不同的門神年畫組合成不同的母題意象群,但從主題的本質上看,表現了人們祈福生活、渴望吉祥的美好愿望。我們希望看到三峽民間藝術在今天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同樣扮演著美好生活的精神載體,而不是雜亂的快餐娛樂充斥于每個人生活的空間,不管我們的社會如何發展,三峽民間藝術承載的主題都是人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梁平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張道一.吉祥文化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3]王樹村.中國民間畫訣[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4]李兵.民間藝術研究的視野與方法[J].美術,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