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在金庸小說研究再次掀起總結反思的熱潮之際,將金庸小說研究的學位論文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軔、繁榮及繁榮后的沉淀三個階段,梳理金庸小說研究在學位體制中的歷時演進過程,并通過研究機構的空間分析來探析金庸小說研究后備力量的聚合與整體效應,描繪出金庸小說研究在學位體制中的基本格局。雖然每個階段存在不同的研究側重點和方法,但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仍聚焦于“本體研究”和“延伸研究”兩個關鍵問題上。多領域的研究體系和多學科研究格局的形成昭示了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顯著成就,但其中也存在著進一步反思與深化的空間。
【關鍵詞】金庸小說;學位論文;歷時演進;空間分布;本體研究;延伸研究
相關論文投稿刊物:《小說評論》是全國唯一一家專門從事小說研究、評論的刊物,多年來,以鮮明的當代性、信息性、現實性、學術性、兼容并蓄,雅俗共賞等特色獲得了廣泛好評為國家級學科核心期刊。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金庸小說的影響之大,不僅來自于讀者的認可,還在于其為人類構建的武俠世界。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無數人悼念惋惜。大師雖已遠去,但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永存。金庸作品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使得“金庸熱”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學術圈對金庸武俠小說的持續關注也讓金庸小說研究成為通俗文學研究乃至現當代文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話題。在金庸小說研究再次步入總結與反思之際,本文以金庸小說研究的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對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概況進行總體觀照,希冀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幫助。將金庸小說研究的學位論文作為研究對象,有三方面的意義。
第一,學位論文作為金庸小說研究的一部分,構成了金庸小說研究的基礎架構。學位論文體量的豐厚使得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呈現出一定的系統性與體例化,研究綜述的存在更是提高了學位論文的參考價值。而學位論文對金庸小說研究歷史的回顧、對研究熱點的探討呈現出一定的研究特點,暗合了金庸小說研究的整體走向與趨勢。雖然學位論文成果的時效性與理論價值不及期刊論文,但有些學位論文所提供的信息量、所展示的理論水平與問題意識也證明了其本身的存在價值。第二,學位論文作為研究生在碩士、博士學習階段的最終成果,展現的是金庸小說研究后備力量的水平與實力。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將金庸小說研究作為畢業選題,這不但擴大了金庸小說以及武俠文學研究的影響范圍,而且增添了武俠文學研究的新生力量。
第三,學位論文作為金庸小說研究進入教育體制的典型,展現的是高校師生對金庸小說的關注度與接受度,可以看出金庸小說被主流學術認可的程度。學位論文成果的豐富與多樣,不僅反映了金庸小說影響的輻射面之廣,更是直接反作用于金庸小說研究,更能佐證金庸小說雅俗共賞的文學史價值。由此可見,學位論文對于金庸小說研究而言,不僅有助于金庸小說研究的基礎架構,還為金庸小說研究源源不斷地輸送了新的研究人才,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不僅有豐富的既有成果,而且極具反思的必要。
本文將金庸小說研究的學位論文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此前尚未見到類似研究成果,本文在這個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在此基礎上,本文擬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學位論文數量之龐大與類別之龐雜使得文獻的整理與篩選較為困難,本文以CNKI為文獻來源,運用Excel表格對金庸小說研究的學位論文進行統計與分類,展示論文發表篇數、研究機構與關鍵詞的格局與走勢;第二,將研究范圍擴大到翻譯、影視、傳播等不同領域,運用宏觀視角與比較思維,闡釋在學位體制中不同領域的金庸小說研究的共性與個性,探析研究體系與研究格局的形成過程;第三,不僅從整體上梳理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發展脈絡,也重點關注現階段金庸小說研究的爭議點并提出展望。
二、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歷時演進
2001年以來,據中國知網數據,金庸小說逐漸成為越來越多高校碩博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金庸小說研究視角從單一走向多元的同時,學科分類研究也日益豐富。在成為碩博學位論文熱門選題的過程中,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也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在中國知網以“金庸”為主題或關鍵詞檢索得出金庸小說研究的學位論文319篇。剔除與金庸小說研究無關或者關聯不大的文獻后,得出有效文獻248篇。由此可知,2001年至2005年學位論文的數量相對較少,2006年之后數量大幅度增長,2014年后與之前的發文數量有所降低。
(一)2001—2005年:研究發軔階段2001年,金庸小說研究的專題學位論文開始出現,2005年突破10篇。五年間論文數量呈穩步增長態勢。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是從解讀金庸小說的文化性開始的。金庸小說的文化研究具有較寬廣的闡釋空間,研究者幾乎都從不同角度注意到了金庸小說的文化影響力,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從傳統文化角度探析金庸小說的文化內涵。在本階段中,研究者的評價雖然褒貶不一,但大多肯定金庸小說對文化傳承的積極意義。第二,從讀者接受視角探討金庸小說的文化性。從個人心理到社會需求的探討,體現了研究的兩個層次:一是探究讀者的文化心理狀況;二是將金庸小說傳達的讀者心理與轉型期的社會需求結合進行拓展討論。在這一點上,研究者將金庸小說置于社會文化語境之中研究其風靡市場的原因,構成了人們研究金庸小說的基本前提。
綜上,大多數研究者對金庸小說的文化傳承持認可態度,明確指出金庸小說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被普遍接受的觀點也可做進一步的反思。如鄭方超[1]在碩士論文(為區分碩博論文,下文引用的博士論文以“博士論文”四字作特殊標明,而碩士論文則不再另行說明)中提出“金庸的‘文化重建’只是一種想象”,這樣的思考展現出研究者們的人文情懷和智性思考,也讓研究具有進一步深化的可能。總的來說,對金庸小說的文化研究是研究發軔階段的突出特征,而敘事研究或人物研究的博士論文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如陳淑貞《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研究》[2]和邱健恩《金庸小說敘事研究》[3]。雖然此階段仍以文本分析為主,但新的研究方法也逐漸興起,如對互聯網論壇的研究[4]和大眾文化[5]的研究顯示出金庸小說的研究從精英文化思維走向大眾文化思維的趨勢。除了文學研究,教育研究、影視研究也逐漸興起,出現了少量碩博論文,呈現出多學科的研究發展走向,預示著金庸小說在學位體制下的研究熱潮即將興起。
(二)2006—2014年:研究繁榮階段
21世紀武俠文學研究熱潮得到了學術界的回應,金庸小說研究隨之走向新的高度。經過5年的發展,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逐漸走入更多學科、更多專業的研究生視野。如表1所示,在2006年至2014年的8年間,與金庸相關的學位論文總量為173篇,平均每年約21篇,最高峰值達到26篇,足可見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在本階段的繁榮景象。本階段研究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
1.從文學史宏觀角度評價金庸小說,綜合性選題大量涌現。這主要表現在將金庸小說放入文學史視野評價金庸小說的獨創性、繼承性與影響力,并在此基礎上對武俠小說的發展演變歷程與價值定位作更深層次的探析,以陳中亮博士論文《現代性視野下的20世紀武俠小說——以梁羽生、金庸、古龍為中心》[6]和宋琦博士論文《武俠小說從“民國舊派”到“港臺新派”敘事模式的變遷》[7]為代表。這兩篇論文都將個案研究融入武俠小說整體發展流變之中,具有一定的突破與創新。
2.就金庸小說的文化性而言,認識更加系統、深刻。首先,在金庸小說的文化傳承意義得到普遍認可的前提下,研究者克服了以往研究對文化元素的分析過于籠統的弊端,更為細致地探討了儒釋道文化在金庸小說中的表現,如許平《金庸作品中的儒釋道思想解析》[8]。其次,通過分析金庸小說精神內涵的現代特征,找尋金庸對傳統文學的批判與超越,論證金庸小說的創新意識與生命力,以楊倫《金庸的“江湖”研究》[9]為代表。
3.研究領域的多元拓展,形成了多領域的研究體系和多學科的研究格局。在文學研究領域,比較研究、原型批評研究、女性主義批評研究較為突出,標志著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更為細化。金庸小說的文學研究在本階段蔚為大觀,已形成較完備的體系。影視研究、譯介研究、教育研究和語言學研究的興盛促成了金庸小說研究在學位體制中的多領域研究體系的形成。據不完全統計,影視研究和譯介研究在金庸小說研究中的學位論文數量超過30篇,這不僅展示出金庸小說影視改編和海外傳播的現狀,也體現了金庸小說研究在不同學科之中的認可度,使“金庸熱”的覆蓋面愈發寬廣。本階段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由于對武俠小說發展歷程的重視,綜合性選題集中出現,顯示出研究者把握金庸小說文學史定位能力的增強。同時,隨著對金庸小說文化研究認識的加深、研究領域的多元拓展,金庸小說研究逐步進入了廣度拓展與深度積淀的階段。
(三)2015年至今:繁榮后的沉淀階段
從2015年開始,金庸小說研究在學位體制中的研究規模逐漸縮小。2015年后,金庸研究學位論文的發文數量大幅度下降,除2016年之外,每年發文數量皆低于10篇。學位體制下的“金庸熱”逐漸降溫,研究開始進入沉淀階段。
三、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空間分布:
研究機構從歷時演進過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在21世紀初的十幾年時間里,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已形成多領域研究體系和多學科研究格局。在一個學術熱點問題所形成的成熟研究規模中,聚合研究機構的出現可以直接反映出碩博士研究生作為學術研究后備力量之間的隱性聯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研究團隊和研究力量的整合效應。通過Excel表格對學位論文來源機構進行統計,2001年至2018年金庸小說研究學位論文的研究機構。
四、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兩個關鍵問題
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三個發展階段雖有各自的研究重點,但也存在著對一些重要問題的持續性關注。通過Excel表格對金庸小說研究學位論文中出現4次及以上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及排序。在此基礎上,下文從“金庸小說的本體研究”和“金庸小說的延伸研究”兩個方面對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熱點議題進行闡釋。
五、關于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評價
金庸小說研究在學位體制中的興盛,反映出現今武俠小說研究的熱度,也成了通俗文學地位上升的一個縮影。雖然金庸先生已經仙逝,但學界對金庸小說的探討和對“金學”的總結與反思還在逐步深化,學位體制下的金庸小說研究還存在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完善金庸小說研究的學術規范,減少無意義的矛盾與重復。對于金庸小說研究的“學術規范”問題,何開麗在2005年就已經指出金庸小說研究存在三個層次的分歧需要解決。就學位論文研究的現狀來看,有些分歧已經得到解決,但有些分歧依然存在,如“研究者或評論者懂不懂得武俠小說以及類型小說的文學規律”和“研究者常常糾纏于‘雅俗’之爭而迷失方向”[20],前者為獨創性問題,后者是文學史意義問題。
當下研究者對武俠小說的客觀評價已經戰勝感性評價,但因這兩個問題的爭論性太大,加之有些含混的概念還沒得到理清與正式確定,這就使研究者在這些問題上的認知較為模糊,導致論文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處。如文章在事實上已經承認了金庸小說的“雅俗共賞”,但在評價時仍帶有精英文學思維的偏見。這種研究立場的模糊、論證的自相矛盾顯示出金庸小說研究的定性問題還需進一步明確。2.吸收期刊論文先進的研究成果,縮短與前沿學術的差距。一直以來,學位論文以總結梳理為目標,一般遵循的是學界普遍的認知。再者因體量的龐大與學生作者群水平的參差不齊,學術價值不如期刊論文。因此,積極開拓研究視野、嘗試新的研究方法來縮短與前沿學術的差距尤為重要。另外,勇于與前沿學術研究接軌,嘗試建構自己的理論框架,也有利于推動學位體制下金庸小說研究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