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0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道家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對我國的傳統武術技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道家為武術技擊理論和技擊思想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其中,道家中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思想對武術技擊影響最深,成為武術技擊功法和技術的理論核心。
首先,道家學說論證和深化了武術技擊的哲學意義。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給出了“道”的特殊含義,這里論述的“道”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道(道路或道義),繼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道”是生成萬物的本源。道家思想上承《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講“天道”,認為“道生萬物”,道為萬物之源。武術借用道家的“道”,來形容紛繁蕪雜的技擊現象中所蘊含的最本質的規律。從技擊而言,多種多樣的技擊方法和形形色色的技擊現象中必然蘊含著一個共通的普遍規律。
這個普遍規律,是哲學意義上的抽象的規律,從古至今,尚無人可以講明此種“道”。中華武術技擊包含著“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技擊思想,與道家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等言論不謀而合。如太極拳追求“四兩拔千斤”就是用“巧”、用“智”,從而達到以弱勝強、以柔克剛。道家“反者道之動”的思想還包含著“后發先至”的技擊原則,這個原則應用于技擊就是在臨敵應變之時實施防守反擊。
其次,道家學說在本源上指出了武術技擊的本質要求。氣論“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可謂是中華武術技擊的精髓,不僅精煉概括了武術技擊的練習內容,也生動體現了武術技擊注重“內外兼修”的法門。道家認為支持天地、人體運行的是“氣”。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通天下一氣耳。莊子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莊子認為人的本質為“氣”,氣的聚散即生命的有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人們開始追求養氣、護氣之法。“氣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傳統武術技擊的內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太極拳講究“以意導氣”“以意調息”等,通過“氣”的運行,使習武者的內練與自然相通。
再次,道家學說給武術技擊提供了理論修養的層次和方法論。道家講“道法自然”,即是要求人要遵循天地循環的自然規律,做到“天人合一”。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意思是人和天地共存,且為一個整體,反映在武術技擊上,即追求武術技擊的整體性和理論闡釋的系統性,我們把這種運動觀稱為“整體運動觀”。由此而言,武術技擊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追求技術、技能的“器”的層面,以實用實戰為目的;第二層,內練精氣神,懂勁路轉換,屬于“技”的層面;第三層,追求技擊的文化氣質,屬于“道”的層面。
另外,道家學說豐富了武術技擊的發展方向。中國傳統文化中,武術技擊不是一種單純的“殺人術”,這與西方的搏擊或者決斗有本質的區別,從師徒的相互選擇以及認可、技術傳承方式、禮儀養生、習武者交往方式等等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習武者所接受的不僅是格斗技術,更多的是武術技擊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我們講中國武術技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其他民間技藝一樣在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受到精英文化以及俗文化影響,其中不僅有“內圣外王”的儒家思想色彩閃爍在習武者自我修為的追求上,也有墨家“兼愛非攻”體現在練武不是追求暴力征服的自我行為規范,同樣有佛家“禪拳一體”在不斷強化學習武術技擊技術過程中的“體悟”,但更為重要的是有道家“無為而為”思想給予中國武術技擊一種可以超越“擊殺格斗”層面的連接生命與自然的豁達境界。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人與獸爭斗、人與人的格斗,甚至是戰爭,成為促進人類格斗技巧發生并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如中國武術技擊這樣以固定動作連接形成套路為主要技術傳承的武技幾乎沒有,當然由于中國武術技擊與戲劇表演以及舞蹈相互影響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從邏輯上講,能賦予以擊打對方為目的的格斗技術發展成為花法武藝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
最后,道家學說促進了武術技擊的禮儀發展和謙讓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謙讓不爭”思想成為武術技擊禮儀的基礎。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人應該容納別人,能容人才是真正的善。武術技擊習練常要相互切磋,自然會滋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老子思想的真髓是讓人克制對客觀世界本不必要的物質名利追求,達到人人“自足者富”的境界,不會為一己私欲而增添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武術技擊練習的是人與人的格斗技術,因而有可能在練習或交流過程中會因追求“擊打對方”而不擇手段。而老子所言的“不爭”是以平常心對待比試的勝負,所以能達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的最終結果。
此外,任何時代的習武者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往往一次比武切磋的輸贏會造成日后關系的惡化甚至“結怨”幾代人,而分出勝負又不傷及顏面的結局,往往能促使雙方成為武學“摯友”,這正是老子所說的“執左契而不責于人”。“處雌若水”思想促生武術技擊“貴柔”的風格。先秦思想家常運用“水”來思考,但是老子更加能體會“水”與道之間的關系,用水“具下而不爭”來闡釋“道”。
在武術技擊中,雖然招式千變萬化不可能學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要訓練自己的勁力變化和捕捉對方勁力轉換的能力,這是傳統武術技擊共同追求的目標,只是不同流派實現途徑不同、解讀方式不同而已。老子思想中的“知雄處雌”“不爭而勝”的觀點,正是為處于弱者地位的人在周圍環境中尋求自我保護的手段,最終達到“無為而為”的目的。
武術方向論文范文閱讀:當代武術的內在價值
這篇武術文化論文發表了當代武術的內在價值,武術是一種我國華夏文明就有了的文化,而武術能夠在當今社會如此快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武術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作為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不被湮滅,論文對中國當代武術的內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了武術的幾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