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2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是以青年為主體,以互聯網為媒介,借助于青年網絡話語和行為的新型民粹主義,具有話語霸權性、群體非理性、敘事娛樂性的特點。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興起并不是偶然的,社會變遷中青年話語的弱化、政治參與中青年價值訴求的分化、信息傳播中青年亞文化的泛化正是其興起的深層原因,這抨擊著青年主流話語的表達、沖擊著青年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截擊著青年主流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運用恰當的方式規制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尋求青年主流話語的強勢表達,提升青年主流價值觀的情感共鳴,促進青年主流文化的縱深發展。
關鍵字:青年,網絡民粹主義,解讀,規制
互聯網技術是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已經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趨勢下,網絡社會的興起使得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不斷活躍,青年作為網民的主體,既是網絡的消費者又是享用者,極易受到民粹主義思潮的影響,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應運而生。因此,理性分析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透視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興起的原因,分析“網絡民粹主義”對當代青年的負面影響,對于合理規制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理性分析
(一)網絡民粹主義的內涵
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異域文化,在中國從來不缺少成長的沃土。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在古代,中國并不存在民粹主義詞匯。民粹主義主要表現為平民主義,比如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的“兼相愛”,老子的“無為而治”,雖然本質上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的統治,但都強調社會底層民眾的意愿。20世紀初,處于民族危機和社會轉型的中國為民粹主義的成長提供了沃土,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改革的快速步伐,社會思維的定勢性、經濟轉軌的復雜性為民粹主義對中國改革的批判提供了口實,民粹主義逐漸在中國興起。21世紀以來,互聯網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的平等性、聚集性和偏激性,使得互聯網天生就帶有民粹主義傾向。[1]特別是伴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民粹主義與網絡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異化”的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思潮,更是一種政治實踐和社會心理反應。
從社會心理學視角看,網絡民粹主義是社會底層民眾積怨心理在網絡空間中的非理性投射。從政治學的視角看,網絡民粹主義是以網絡為平臺,以直接參與、直接民主為表象,打著建構“平民主體”的旗幟,以反精英、反權威、反人民為目的的網絡政治實踐。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青年逐漸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主體,互聯網平臺成為當代青年溝通和交流的場域。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我國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的73.0%。[2]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了以青年為主體,以互聯網為媒介,借助于青年網絡話語和行為的新型的民粹主義,并逐漸地衍生為一種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
(二)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特點及表現
對于當代青年來講,互聯網是青年學習、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青年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觀點、陳述事實、挑戰權威、追求認同,網絡空間中青年的特點決定了青年易與民粹主義聯姻,粘上民粹主義的烙印。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借助于青年網絡話語和網絡行為的新型民粹主義,不僅具有傳統民粹主義草根性、偏激性、批判性、直接參與性等特點,而且展現出與傳統民粹主義不同的特點。
第一,話語霸權性,主要表現為以模式化和套路化的社會輿論搶占話語。“話語”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人可以通過話語表達思想、闡述觀點、交流感情、從事實踐。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既為青年表達觀點、交流感情搭建了橋梁,同時也為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生成空間。隨著網絡民粹主義在青年中的泛化,青年民粹主義話語往往具有某種傾向性,“人民”成為了青年民粹主義話語的代言詞匯。
現實生活中的熱點事件經過網絡的傳播,往往會形成強大社會輿論,而社會輿論又以民意為主導。由于青年網民占據互聯網的主體,所以在網絡空間中青年網絡民粹主義話語會形成壓倒性的趨勢,搶占話語的上風。在重大事件的輿論中,青年網絡民粹主義話語的訴求指向是十分明確的,代表社會底層民眾的意見,這正如保羅.塔格特說的那樣,“民粹主義之中有一個暗示性的中心地區的構想,人民位居于中心地區,民粹主義者賦予了人民以創造性和依靠性的作用。”[3]
比如在楊佳襲擊警察的事件中,楊佳受到80%網民的支持,還有的網民甚至以過激的語言批判警察,在這一事件中網絡空間各種肆虐的謠言,半透明的信息所形成的社會輿論似乎比事件本身帶來了更大的社會恐慌。網民往往以限制不同聲音、謾罵、渲染等各種方式在社會輿論將話語強化,搶占話語,進而形成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話語搶占。
第二,群體非理性,主要表現為以簡單化和感情化的思維方式研判事實。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當代的青年提供了獨特的表達渠道和表達空間,具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的青年圍繞熱點議題展開評論形成了群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年網絡社區。在網絡社區中,青年群體對于熱點議題的討論展現了獨立性和反叛性的性格特征,對于某些議題研判往往以道德是非為標準,缺乏一定的理性精神,這就使網絡民粹主義潛移默化地與青年群體相連接。
比如之前的“抵制日貨砸車事件”,青年網民運用微博、微信轉發,并對“抵制日貨砸車事件”紛紛表示贊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這不僅僅是以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分析事件的結果,還是以“愛國”名義進行不恰當行為的非理性行為,更是青年網絡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合流的現實體現。這正如羅伯斯庇爾和圣鞠斯特等人一樣,把“永恒的定理”“自然秩序”、“美德的統治”等概念看的比任何其他東西都重要,他們相信道德與良心可以使得所有愛國者都信奉同一個真理。[4]
在網絡公共事件中,青年群體往往基于一種道德理想,通過關注、發帖、評論,以情感對抗理性,作為網絡公共事件的道德仲裁者研判事實,這既是當代青年群體情感宣泄的方式,又是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一種現實表現。
第三,敘事娛樂性,主要表現為以戲謔化和狂歡化的敘事方式尋求認同。在網絡空間中,建構議題與敘事方式是緊密聯系的,一個重大議題在網絡上的傳播,乃至成為社會輿論,都需要多樣化的敘事方式。隨著傳媒時代的來臨,娛樂化的產品和娛樂化的信息不斷映入當代青年的眼球,青年飽受娛樂文化快餐的洗禮,在這樣的情況下,青年敘事的方式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娛樂文化的影響,這就為網絡民粹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青年在網絡空間中的敘事方式往往帶有娛樂性,運用圍觀、打油詩、寫內涵段子等形式,摻雜著各種色語、污語吸引網民的眼球,為當事人貼上“罪惡”的標簽,進行道德綁架。比如最近網上瘋傳的“教授性侵女學生”的事件中,通過娛樂化的敘事方式,往往不同的韻味,“教授”被叫做“叫獸”;這種娛樂性的敘事風格居然迎來了網友的大量點贊,可見網絡民粹主義無邊界、無底線的戲謔正在逐漸演變成一種流行符號。
巴赫金曾說過:“狂歡是一種反抗霸權的力量,它建構了一個‘顛倒的世界’,使生活由嚴肅的現實狀態轉入暫時的游戲境界中,在詼諧的笑聲中獲得自我的釋放。”[5]可見網絡民粹主義的惡搞已經異化成為一種獨立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力量,正在撕裂著網絡空間。
二、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興起的深層透視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青年“網絡民粹主義”已經不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這種現象在青年群體中的風靡一定有其內在的機理。具體來說,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興起不同于傳統的網絡民粹主義,社會變遷中青年話語的弱化、政治參與中青年價值訴求的分化、網絡空間中青年亞文化的泛化正是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興起的深層原因。
(一)社會轉型中青年話語的弱化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中國社會的急速轉型既給青年人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原有的社會利益矛盾和社會利益關系被逐漸打破,社會階層逐漸分化,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時有發生。社會轉型期帶來的社會矛盾往往在青年群體有不同的體現,青年群體在社會中被分化為不同的階層,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被分為“新生農民工”和城市大學生,由于代際關系不同被分為“農二代”和“城二代”、由于經濟地位不同被分為“窮屌絲”和“高富帥”。
在現實生活中,處于不同階層的青年所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這種由不公平的社會地位帶來的社會差異,加劇了當代青年的壓力,產生了社會焦慮。然而,在現實生活,青年宣泄焦慮和釋放壓力的場域是少之又少的,青年往往處于失語的尷尬境地。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空間為青年宣泄情感和釋放壓力提供了一個平臺。
青年弱勢群體往往會為自己貼上“屌絲”的標簽,用抖音、快手等多樣化的敘事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近況,建構議題,引發爭論,抗議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進而運用“人海戰術”反精英、反官員,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網絡民粹主義平民化的價值立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可見社會轉型中青年話語在現實生活中的弱化為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契機。
(二)政治參與中青年價值訴求的分化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網民可以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觀點、評論、點贊,這為社會生活中政治參與創造了一種新的形態。青年作為“互聯網哺育的一代”在政治參與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已然成為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力量。在網絡空間中,青年的價值訴求本身是與民主息息相關的,按照參與民主的理論,真正的民主應該是所有公民直接的、充分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民主。網絡空間隱蔽性、虛擬性、快捷化的特點雖然為青年實現政治參與的民主訴求搭乘了順風車,但也含混了青年的價值訴求。
孟德斯鳩曾說過,民主在要求法律和執行法律的權力之外,還要求“更多……即美德”。[6]這就是說,在民主存在的地方肯定存在政治美德,這正如前所述,民粹主義本身就是一種追求美德的嘗試,這不難看出,民主本身蘊含著民粹主義的基因條件。在網絡空間中,青年作為朝氣蓬勃的一代敢于發表觀點,陳述事實,推動著青年的政治成熟,展現了青年追求民主的價值訴求。
但是由于青年自身的性格特點和自身理論素養的不足等原因,使得青年群體往往容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產生盲目從眾的行為,進而將官與民、精英與大眾相對立,含混民主與民粹的釋義,分化青年政治參與的價值訴求,從而為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興起提供論據支撐。
(三)信息傳播中青年亞文化的泛化
青年亞文化是指由青年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它所代表的是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因而具有邊緣性、時代性和反抗性的特點。[7]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以獨特的方式吸引著當代青年,已然成為當代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青年在網絡空間中不用考慮太多,甚至可以將不成熟、不理性的觀點完全表達,青年不僅僅是青年亞文化的創造者和參與者,而且更是青年亞文化的享用者。
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逐漸成熟,快手、抖音、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軟件成為當代青年溝通交流的首選方式,這使得青年亞文化在信息傳播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僅僅局限于某個領域和某個階層,青年主體的外延逐步擴大。青年在亞文化觀念的影響下,運用戲謔化、娛樂化、大眾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尋求認同。
比如最近在抖音短視頻中被封殺的“溫婉”,視頻中完全沒有正能量,滿滿的“吐槽”社會,那些為“溫婉”找理由的網友評論說,“我靠本事傍上的大款,改變的生活”。當然青年亞文化在信息傳播中的泛化不僅僅如此,信息傳播中出現的諸如宅族文化、惡搞文化、迷文化、吐槽文化、飲食文化、戀愛文化、舞文化、寵物文化等各種類型的青年亞文化,既為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文化營養,又為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輿論場域。
三、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規制策略
2016年以來,伴隨著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等事件的頻繁發生,世界范圍內民粹主義風潮在歐美國家愈演愈烈。當前中國的民粹主義思潮是一種內生型形態,更多表現在各類輿情事件和網絡輿論中,青年作為網民的主體,深受網絡民粹主義的影響。因此應采用恰當的方式遏制網絡民粹主義的風靡,消解網絡民粹主義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規制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現象。
(一)將構建熱點議題與引導網絡輿論動向相連接,尋求當代青年主流話語的強勢表達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網絡空間中一個熱點議題往往會引發青年網民的激烈討論,進而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一種社會輿論。在網絡民粹主義的影響下,網絡空間不良的社會輿論培植了青年反政府、反精英的話語,進而形成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話語獨占,壓縮青年主流話語的空間。為此,必須將引導網絡輿論動向與構建熱點議題相連接,尋求當代青年主流話語的強勢表達。
第一,增強主流媒體在青年關注議題選擇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還原青年的話語主體性。在網絡空間中,青年關注的議題往往具有前瞻性、娛樂性、大眾性、爆炸性。主流媒體應及時關注青年的議題,將青年關注的議題用符合青年自身特點加以表達。比如青年關注網絡游戲的議題,那么主流媒體就可以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設計網絡游戲的議題,引導廣大青年參與對網絡游戲議題的討論中,舉行網絡空間中的真人辯論賽,網絡征文都是吸引青年眼球的不錯的選擇,進而對青年的議題進行引導,還原青年的話語主體性。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引導網絡輿論,建立網絡輿情干預機制,提高青年的主流話語權。網絡空間中的社會輿論是網絡空間的晴雨表,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數字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為引導網絡輿論提供了技術支持。
為此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加強對青年網民意識的演變趨勢的研究,及時發現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輿情苗頭。另一方面應培養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在網絡空間中的話語生發能力,在培養理念、培養方案、培養方式中有意識的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在網絡空間實踐中的培養環節,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分類處理不同形式的青年網絡民粹主義的能力,強勢表達當代青年的主流話語。
(二)將提高網絡道德理性與普及民主觀念相連接,提升當代青年主流價值觀的情感共鳴
心理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心理基礎。沒有正常的心理和情感基礎,任何人都不可能過正常的精神生活。[12]伴隨著網絡民粹主義在青年群體中的風靡,青年在網絡空間中的非理性表達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網絡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合流。為此,必須將提高青年網絡道德理性與普及民主觀念相結合,提升當代青年主流價值觀的情感共鳴。
第一,注重培養當代青年的理性思維方式和理性精神,滿足當代青年合理的價值訴求,發揮網絡道德理性對于青年的“軟約束”。在網絡空間中,當代青年往往訴諸于道德的價值訴求,對于某些熱點事件往往運用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去評論,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了青年的道德審判。
為此,當代青年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辨別道德與理性的關系,禁止將網絡民粹主義標簽化,增強辨別是非的判斷標準;政府應著力培養具有理性精神的青年網絡議題評論員,貼近青年網民的思想實際,將‘大理念’變成‘小故事’、將‘大道理’變成‘好聲音’,最終將網絡道德理性評論作為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精神的“利劍”。只有形成二者的合力,才能滿足當代青年的價值訴求,培養網絡空間中的理性青年。
第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普及民主觀念,促進青年的心靈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是普及民主觀念的前提,政府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持,不斷提高當代青年的科學文化素質,辨認民粹與民主的本質區別,并正視和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使得互聯網成為發揚民主的新渠道,增強青年的民主獲得感和存在感,促進青年心靈和諧。
(三)將加強網絡秩序自覺與增強文化自信相連接,促進當代青年主流文化的縱深發展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空間逐步成為區別于自然界和現實世界的人的實踐場域。當代青年在網絡民粹主義的影響下,網絡空間成為青年吐槽、狂歡、戲謔的游樂場,網絡空間秩序受到了踐踏,這嚴重的阻礙了當代青年主導文化的縱深發展。因此,必須將加強網絡秩序自覺與增強文化自信相連接,促進當代青年主導文化的縱深發展。
第一,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構建青年主導文化社區,增強網絡秩序自覺。網絡空間的治理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執行環節的真正落實是網絡空間治理的關鍵。為此,政府應充當“把關人”的角色,著手制定關于網絡空間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具體細則,建立網絡信息糾察隊伍,警惕網絡民粹主義污名化和夸大化的訴求,尋找言論自由與合法之間的平衡點,劃定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用法律的“硬約束”規范不良的網絡行為。
第二,開展內容豐富的青年網絡文化活動,在網絡空間中建立青年與民粹主義思潮的緩沖帶。青年網絡文化活動是發展當代青年主流文化的關鍵環節,為此要在網絡空間中建立青年主流文化社區,發揮青年領袖的榜樣示范作用,區別青年主流文化與網絡民粹主義的本質區別,比如《馬克思是對的》,這是以通俗的對話為主體的節目,
既宣傳了青年馬克思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又增強了當代青年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當然,在發展青年主流文化的同時,要注重防范網絡空間中的山頭文化、碼頭文化,不斷地加強網絡秩序自覺。
參考文獻:
[1]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2010-2014年社會思潮動向》,《人民論壇》,2015年第1期。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登錄自(https://item.btime.com/m_2s22ucn281s.)。
[3](英)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袁明旭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4]林紅:《民粹主義:概念、理論與實證》,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頁。
[5](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53頁。
[6]陸士楨、鄭玲、王驍:《青年網絡政治參與:一個社會與青年共贏的重要話題》,《青年探索》,2014年第6期。
[7]李金華、李永利:《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及對策》,《科教文匯》,2018年第5期。
相關哲學知識閱讀: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征稿哲學論文嗎
經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是哲學社會科學版,該刊是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所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征稿哲學論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走正確的辦刊思路,正規出版刊號是62-1185/C,新聞出版總署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