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3月0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以皮埃爾•布迪厄的“個人文化資本”理論為基礎,以觀眾素養為主要分析對象,探討博物館展出效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觀眾自身的文化資本作用的,并據此提出博物館如何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對自身的發展進行調整,以滿足觀眾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資本,展出效果
博物館作為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典藏和展示窗口,其教化功能非常重要。博物館的受眾是誰?是什么影響著人們對博物館的體驗?如何能夠使博物館展出效果更好地發揮作用?這些問題值得關注與研究。
一、博物館展出效果與觀眾的“個人文化資本”
博物館的展出效果與很多因素存在關系,其中觀眾的個人文化資本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布迪厄將“個人文化資本”定義為三個方面:由身心體現出的具體化的狀態(anembodiedstate)、以文化產品形式存在的客觀化狀態(anobjectifiedstateintheformofculturalgoods)、在教育學位中制度化的狀態(aninstitutionalizedstate)。
這三方面概括了“個人文化資本”從內在到外在、從個人到社會的內涵。身心體現出的具體化狀態(anembodiedstate)是指通過家庭、學校教育獲得,并成為精神一部分的知識、教養、技能、趣味及感性等的一種“慣習化”,并不只是停留在淺層學習層面,必須被轉化為個人修養;以文化產品形式存在的客觀化狀態(anobjectifiedstateintheformofculturalgoods)是一種物質性狀態,指類似于收藏品、藝術品、可利用的工具或器械等。
這代表了“文化資本”中資本一詞的原始屬性。在教育學位中制度化的狀態(aninstitutionalizedstate)是指文化資本內容的典型變現形式,即學歷。學歷資本的積累是通過教育投資得以實現的,是經濟資本轉換為文化資本的典型方式。個人文化資本影響博物館觀眾的思維和行為,并最終表現為興趣、選擇和感受的個體差異。下文將從博物館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后三個階段,分析和論述文化資本對博物館展出效果的影響。
名義上的博物館受眾是“所有人”,但英聯邦教育機構的實驗數據顯示,具備更高教育素養的人中71%每年多次去博物館參觀,而低教育程度去博物館的比例僅有37%。可見,是否接受過相關的教育與引導是影響人們是否參觀博物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博物館應該在充分了解觀眾群的基礎上,通過參觀導引,喚起觀眾的文化資本慣習,提高觀眾興趣與參與度,使更多的人愿意走進博物館。對藝術作品展示的體驗差異主要源于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教育程度。由于參觀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鑒賞以及領悟能力不同,文化資本質量不同,“慣習”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對博物館藝術展品的參觀體驗必然不同。
第二,參觀時間。研究表明,當觀眾具備更高的教育素養時,參觀博物館的時間會較長。這不僅僅在于他們擁有足夠的金錢作為支撐,更重要的是,他們肯花更多的時間強化對展品的“記憶”與“體驗”,收獲也就更多。
第三,由“文化資本”體現的專業與非專業帶來的差異。很多情況下,在藝術鑒賞中只有那些文化資本允許以特定方式對藝術作品進行解碼的藝術家才能做出反應。與普通的參觀者相比較,專業人士自身所具備的“文化資本”是長年累積的結果,更加能夠體現他們與普通參觀者的身份差異,更能影響參觀體驗和收獲。
二、觀眾“個人文化資本”帶來的觀后感受差異
關于博物館的藝術體驗大多時候只是一些模糊的記憶,并且在離開之后的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后便會漸漸淡漠,實質上的影響只有在參與一系列的相關活動之后才會再次喚醒,并產生“興趣”。所以,藝術本身有時并不重要,但由藝術所提供的其他價值往往是重要的。
由于對“興趣”的啟發程度不同,許多參觀者強烈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參觀引發興趣,或者是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希望引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讓自己的孩子在“文化資本”競爭中領先,進而能夠在相關領域有所作為。“文化資本”所產生的回報率對于來自社會地位較高家庭的學生來說相對高。因此,“文化資本”背景相對雄厚的孩子,在參觀博物館之后的收獲要高于其他人。
三、提升博物館展出效果的具體措施
由于觀眾個人文化資本對其參觀博物館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博物館藝術展覽設置上作何改變,才能夠更大程度上發揮其最大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公眾呢?
(一)前期吸引公眾
1、由點及面,社區聯動。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在于對公眾的教化,當博物館免費依然不足以吸引群眾注意的時候,以社區為單位進行博物館知識宣傳或者組織參觀,可以由點及面的向公眾逐漸灌輸博物館的價值,從而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2、引導游客,互利共贏。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它們承載了一個地區的歷史以及豐富的區域文化。這對外地游客來說是一個十分快速了解當地文化的途徑。博物館可以與當地的旅游機構合作推出相關旅游項目,促使更多的外地游客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
3、學校先行,教育為主。對于參觀者的文化資本教育,家長和學校是最主要的環節。當學校對青少年進行相關的教育之后,身為家長的成年人則會為了孩子的教育對博物館活動加以重視。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成年人也對博物館有了更新更全面的了解。
(二)中期加強參觀者體驗引導
1、改善博物館展出方式,加強對參觀者的引導。從長期來看,博物館應建立參觀者數據庫。就短期的展覽設置而言,應給予參觀者最基礎的知識講解。展覽的設置上也應由淺及深,從年齡段、展覽目的等多方面進行館內區域功能劃分。這樣才能夠使得不同文化資本背景的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都有相應的收獲與體驗。
2、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加強與參觀者互動。對于一些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展覽,應該更加注重和普通參觀者的互動性。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從多種感官方式上讓參觀者得到新的體驗。只有在參觀者能夠理解展覽的基本內容,他們才能夠更加樂于深入了解和接受展覽知識,才能夠有所收獲。
(三)后期維系參觀者的觀展印象及興趣
1、創新博物館衍生品,讓參觀者增強印象。在展覽參觀結束后,有創意有設計感的紀念品往往會受到參觀者的歡迎。將虛幻的所見所得轉化為能夠實際觸摸以及留念的商品,能夠讓參觀者在很長時間之后還能夠對展覽進行回味。衍生品的設置也應該根據參觀者不同的年齡、性別、收入程度進行相應區分,從而能夠滿足更多參觀者的需求。
2、加強博物館新媒體運營,讓參觀者把博物館“帶回家”。一個成熟的博物館體系不應該只有實體的建筑和展覽,在十分注重新媒體的當下,利用新興媒體的傳播形式也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不但能夠在前期吸引更多參觀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擴大博物館自身影響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進而能夠趕上時代的步伐,更好的服務于民眾。
席勒曾多次強調藝術處于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只有藝術能夠在國家力量與理想主義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只有藝術中的想象力能夠使得自由的思想更加長久的存活,避免由社會秩序退化引發的混亂和恐怖,因此博物館藝術對于公眾的教化功能以及在地區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博物館》(季刊)創刊于1984年,由中國博物館學會主辦。系中國博物館界的領軍學術刊物。《中國博物館》要適應時刊發展,定位于代表全國最高水準、進行國際交流的開放型、創新型的博物館界學術期刊。要大力介紹國際博物館學界的動態,在保持原有學術水平和學術品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對帶有全局性的學術熱點問題和重大政策問題要有所反映;要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學術創新。同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搞好雜志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