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1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在今天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國民幸福指數也在不斷上升。在黨的相關報告中,社會主義文化逐漸向繁榮方向發展,“文化強國”理念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文化領域也為我們提升了國民幸福的新視野。通過文化研究,可以提升國民幸福感,下面文章就主要探討文化建設促進國民幸福提升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文化建設,國民幸福,文化強國
一、從國民幸福悖論說起
自黨中央明確提出 “以人為本”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來,又進一步強調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從此,國民幸福問題已經成為百姓和學界關注的熱點,不斷提升國民幸福水平成為衡量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然而,當下我們看到的卻是物質條件不斷改善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同時,國民的幸福感并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出現了客觀福祉和主觀幸福相悖的困境。
實際上,國際研究幸福問題的著名學者 Inglehart根據知名的 “世界價值觀調查”項目,對全球 98 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發現,生存和福祉與人均 GDP 的關系分為兩個階段:即經濟收益階段和生活方式多樣化階段。前一個階段,福祉提高對經濟增長較為敏感,幸福感隨經濟增長明顯提高;而到了后一個階段,經濟增長對幸福感的作用并不顯著,即當人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主觀幸福”和GDP 的增長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據Inglehart 的研究結論,根據人均 GDP 的水平,中國已于 2010 年進入第二個階段,即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對經濟增長不敏感的階段。從而,繼續以實現經濟科學發展提升國民幸福感的同時,探索更多途徑以提高國民幸福水平就成為當下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繼 “十二五”規劃綱要從經濟上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的戰略,彰顯 “民生幸福”的施政理念后的又一綱領性文件,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于豐富多樣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和對文化發展的熱切期盼,使人們對于幸福感的期待更加強烈,無疑從文化建設為我們提供了提升幸福感的新視角,成為新形勢下執政理念創新的重要標志。因此,深入研究文化與幸福感的關系,進一步探究文化建設提升幸福感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建設與國民幸福
( 一) 文化與幸福的內涵
文化,從廣義來說,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首先,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又為人服務的,也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狀況形成與反映。
其次,文化又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更高的社會需求,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體現,是社會對建立與高度發達物質文明相適應的精神文明的需求。第三,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既是對歷史沉淀和文化基因的反映和傳承,又是推動歷史進步和人類發展的重要力量。
幸福,從根本上說,是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是人類價值的永恒追求。幸福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又是與客觀現實條件密不可分的。從它的外在表現來看,是一種心理體驗,是主觀的,是精神維度的;但就其內容和實質來看,又是客觀的,因為主觀的心理感覺是由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所決定的,取決于造成主觀得到幸福感的客觀事物本身。因此,可以說,幸福既包括主觀的心理感受,由包含了決定這種心理感受的客觀事物和條件,是一種心理體驗和價值追求過程的統一。
( 二) 文化建設對于國民幸福提升的作用
1. 從文化的特征上看。人的幸福感的滿足取決于一個人需要、欲望、目的的實現這一內心感受,從主觀內容上說,一個人幸福感的主觀感受不僅蘊涵著其對生活狀況的認知,還包含對相關生活狀況的評價,①而這一感受和過程一定總是受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原則的內在制約,而這種在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意識活動無疑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一個人的文化層次、水平決定其幸福感的程度,文化對于幸福感具有目的性意義,是人的自身發展的目的之一。
另一方面,人的幸福感也取決于其在社會中所體現的價值,也即他所賴以生存和實現其價值的社會性質及其發展狀況。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幸福感得到滿足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而這一目標賴以實現的社會制度是共產主義,因為只有在那個社會制度中,“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②這樣的社會將是物質財富發達、文化藝術繁榮、社會結構合理、人群關系完善的社會,只有這樣的社會才能 “創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③
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為人的發展和幸福的滿足創造了條件,是使人能夠不斷提升幸福感的精神依托。所以,文化之于幸福感又具有途徑和手段的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實現其對自由本質的 “真正占有”和自由個性的生成,歸根結底源于實踐,源于生產力的推動。文化作為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的產物,以其獨有方式建立起不同個體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新型關系,使自然、社會和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理性自覺。 ④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人不僅在某種程度上確認著自己的本質力量,而且不斷證明和不斷提升其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使人獲得某種社會的人的屬性,使人在社會關系方面把自己從其余動物中提升出來,不斷獲得人的本質。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塑造了人,促進了人的現實生成。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在對客體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自身的類本質力量,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成為一種客體存在的力量,改變著作為主體的人的生活方式、實踐方式、思維方式,極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質力量,提升了人的認識效率,擴寬了人的認識范圍,增強了人的知識創新能力。⑤同時,文化為人類的精神性交往開辟了巨大的空間,拓展了人的交往范圍和交往能力,使人的主體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與強化。總之,文化使人獲得自己、成為自己、發展自己,使人不斷地基于對 “現實的我”“實存的我”的不斷否定向應然提升,從而“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走向真實、具體、完善的存在。
2. 從文化功能上看。宏觀層面上,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國民幸福的重要標志。在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頻繁的今天,只有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實力,才能積極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并以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借鑒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建設一個與經濟大國相適應的文化強國,不斷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和國際影響力,在世界文化產業起到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我國文化軟實力對于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
由此看來,文化能夠以其特有的力量凝聚民族精神、彰顯民族魅力、體現民族氣質、樹立民族自信,能夠使一個國家躋身強國之路,實現強國之夢,將國民帶入幸福之門。中觀層面上,幸福是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和諧社會主張本身就是文化理念的創新,文化建設與發展又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實現公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和諧社會作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社會狀態,一方面,其詞義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既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又體現了當下倡導的穩定、有序、文明、安寧的社會狀態以及社會成員間融洽和睦的理想境界,它所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和人自我身心的和諧,無疑蘊涵當代公民幸福的最新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的 “社會特性” 的充分反映,是人的類本質向個人的回歸,并表現為對個人的社會特性的重新占有。“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有個人自由。”⑥
因此,只有在經濟昌盛、文化繁榮、政治民主、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才能積極參與多種領域的社會交往,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豐富的社會關系,才能使個人不斷獲得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才能“在真實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⑦因此,只有社會和諧,每個人才能夠不斷確證自己和集體追求幸福的合理性和現實的可能性,才能為自身的幸福奠定真實的基礎。
微觀層面上,人要想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完整的人,總是會有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斷完善自身素養的精神沖動以及不斷提升自身幸福的內在動力,這種需要使人不盲從于本能的欲望而是更加理性地進行有意識活動和思維與行動的選擇,從而調動全身心的力量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化是人自身實現其本質及價值的重要表現,是每一個人幸福感受的目的和支撐。
文化作為人的內生要素,通過促進人的思想道德、生活修養、審美情趣、價值評價、思維方式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能夠塑造人、改變人、優化人,進而能夠改變人在社會的生存發展模式;同時,文化作為人的外在激勵,又能夠通過文化載體的刺激而內化為激起個體對于幸福欲望的不懈追求。充分喚醒個人對于幸福、和諧、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提升幸福的深層基礎。因此,積極適應人民對于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不斷滿足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才能逐步實現人民對于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國民幸福的途徑
( 一)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價值觀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核心價值是對意識形態的概括和提煉,是文化精神的具體反映,是人的價值觀、理想信念、文化素養、精神風貌的展現,是影響幸福感的內在因素。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共同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與人的自我完善以及幸福感受的精神需求是相契合的,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它凝結了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傳統和時代先進文化的精神,是我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化內核和興國之魂。如今的人們較以往有著更為多元的個體特征,人們的思想觀念空前活躍、價值取向日趨多樣,多樣化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干擾和削弱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引領社會生活的能力。
面對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容易產生的模糊認識和思想分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會思想共識,被大多數社會成員所接納和認同,它既力圖消解各種價值主張之間的緊張和對立,使現存的各種價值觀念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⑧又充分發揮對社會思潮的引領作用,提升人們的價值認同,克服人們在社會認知中的思想局限,抵制不良社會心理的影響,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領風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質。因此,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才能不斷使其內化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完善和提升幸福感受的精神訴求。
( 二) 繁榮文化產品創新文化產業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寶貴的精神食糧,是美化人的心靈世界、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人的身心愉悅的重要途徑。人們愈加發現,隨著物質財富消費的不斷增加,物質豐富充實對人的幸福滿足感是遵循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的,相反,對于文化精神層面的需求和消費將發揮邊際效益遞增效應。
當下,只注重物質享受,忽視人的價值觀的構建、思想品質的塑造、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藝術修養的培育等,就無法實現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就會導致人性異化,使人淪為物的奴隸,以致使自身的滿足減半、幸福打折。社會的文明進步,使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產品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于精品力作有了更旺盛的需求和期待,同時,文化產品從根本上說是源自于民、服務于民、最終歸屬于民的。只有源源不斷地提供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集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精品力作,才能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高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文化產業承載的是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價值選擇,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作為一項內容與載體融為一體的產業,文化產業需要不斷提升文化產品內涵和質量的同時,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和提升創新能力。眾所周知,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對于我國青少年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文化載體和媒介具有較高的技術手段和創新能力,高科技含量的視覺沖擊以及極富創新理念的敘事表達,在一定程度上離散了我們主流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消解甚至歪曲了我們優秀文化產品的核心價值和表達方式。
同時,作為一項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產業,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們幸福需求為最終歸宿。
( 三) 注重文化民生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狹義的民生,是指國民的吃飯、穿衣、住房、交通、醫療等基本的物質生活問題。廣義的民生,就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等多個層面。可以說,民生問題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當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要滿足之后,民生問題就更多地體現在政治層面和文化層面,從重要意義上講,文化即是民生。
文化作為民生,事關百姓幸福尊嚴和億萬人民群眾的福祉,其目的是要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眾,用人文情懷關懷人、疏導人、引導人、豐富人,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如同人們的物質需求是從溫飽到小康直至富裕一樣,人們文化需求的滿足同樣是多層次的,既有 “陽春白雪” 又有 “下里巴人”;既需要能托高雅,也需要能接 “地氣”;既要重視文化的先進性也要重視文化的普及性,這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民對于文化的選擇權、消費權、傳播權、評論權,惟其如此,才能妥善解決文化民生、構建和諧文化,同時提升文化民生底蘊、實現文化民生自覺。
為了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眾,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了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性,提出應建立政府主導、公共財政支撐、面向基層的,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為原則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原則,以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使民生更加豐富,使每個人尋求的生活多姿多彩,使幸福的陽光普照每一個人。
( 四) 疏堵結合引導正確的文化消費觀文化消費作為一種具有外部效應的消費領域,既能給消費主體帶來感受,也會給他人和社會施加影響。不同的消費主體對于文化消費的質和量會直接產生不同的文化消費體驗和消費行為模式,影響當下和未來自身的生活質量、生活機遇,也會影響他人甚至引領社會的文化消費趨勢。因此,合理正確的文化消費觀既能夠使消費主體自身得到心靈凈化、素質提升,又能夠對社會人文產生正外部效應,進而促進社會文明、和諧人際關系;相反,不合理的文化消費觀能夠產生諸如金錢至上、奢靡浪費、及時行樂的負外部效應,有悖于人對于精神消費的內在要求。
為了使文化消費真正成為人們不斷提高素質的過程。成為抵制不良風氣和腐朽思想,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過程,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就必須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支持、法制建設等措施,疏堵結合地積極引導消費主體形成健康文明、有益身心、品位高雅、綠色環保的文化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抵制低俗、愚昧、精神頹廢、炫富畸形的文化消費方式,滿足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斷提升文化消費主體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注 釋]
① 于曉權:《馬克思幸福觀的哲學意蘊》,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0 頁。
②⑥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4 頁,第 119 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26 -127 頁。
④ 胡凱:《網絡文化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意蘊》,《學術論壇》,2010 年第 3 期。
⑤ 寇鴻順:《試論網絡時代人的存在方式與人的全面發展》,《邯鄲學院學報》,2006 年第 12 期。
⑧ 關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哲學意蘊》,《光明日報》,2011 年 11 月 19 日第 7 版。
推薦閱讀:企業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研究
這篇企業管理論文發表了企業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企業要向發展就要積極的發展企業文化,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分支,論文從企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進行了思考,希望對具體企業的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借鑒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