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農村中學科技館的轉型發展之路

時間:2020年12月2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實施8年多來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果,已成為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一支中堅力量,但也遇到了諸多發展困境。 以調研數據為依托,系統闡述該項目的實施情況及主要經驗,分析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提出多種資源合起來、科普展品動起

  摘 要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實施8年多來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果,已成為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一支中堅力量,但也遇到了諸多發展困境‍‌‍‍‌‍‌‍‍‍‌‍‍‌‍‍‍‌‍‍‌‍‍‍‌‍‍‍‍‌‍‌‍‌‍‌‍‍‌‍‍‍‍‍‍‍‍‍‌‍‍‌‍‍‌‍‌‍‌‍。 以調研數據為依托,系統闡述該項目的實施情況及主要經驗,分析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提出多種資源合起來、科普展品動起來、科學精神樹起來等一系列具體舉措,為實現項目由“農村中學科技館1.0”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農村中學科技館2.0”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中學科技館 公益性科普 科學素質

科技導報

  0 引言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技術館發展基金會于2012年正式發起實施的公益項目‍‌‍‍‌‍‌‍‍‍‌‍‍‌‍‍‍‌‍‍‌‍‍‍‌‍‍‍‍‌‍‌‍‌‍‌‍‍‌‍‍‍‍‍‍‍‍‍‌‍‍‌‍‍‌‍‌‍‌‍。 項目采用政府支持+社會捐贈+基金運作的方式,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學設立農村中學科技館,并依托場館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旨在實現“一提升、兩促進”的發展目標,即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促進科普資源均衡化,促進科技館展品產業化。 在十三五期間,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任務被納入《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重點布局。

  1 發展成就

  農村中學科技館面向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開展科普扶貧,由單純的物質扶貧向以扶智、扶志為核心的精神扶貧轉變,以青少年作為提高科學素質的關鍵人群,以此帶動貧困地區公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 項目實施八年來,農村中學科技館數量不斷增加,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逐步健全,受益覆蓋范圍逐年擴大,項目引領示范作用日益凸顯,成為鑄強科普一翼在農村落實的重要實踐,以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結構和功能的重要環節。

  1.1 促進我國科普資源的均衡化

  2012—2019年,項目在全國累計捐建農村中學科技館858所,其中,中西部地區812所,占94.64%; 國家級貧困縣553所,占比81.32%。 在項目帶動下,各級政府、科協和民主黨派、企業等積極開展農村中學科技館自建工作,部分區域基本實現全覆蓋。 到2020年底,將實現項目“初心”,建設數量達到1 000所,有效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助力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科普設施建設,促進我國科普資源的均衡化。

  1.2 助力我國科普展品的產業化

  項目建設中會組織科普專家研究遴選出適合農村青少年需求的互動性和創意性科普展品、科技創意作品(掛圖和展板)、多媒體投影設備、科普圖書等多種類的科普資源,不僅促進學?破栈A設施建設的完善,而且通過展館配置、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標準化,有效地推動我國小微型科普展教品的產業化進程。 隨著項目覆蓋范圍的擴大和展品生產量的擴張,規模優勢開始顯現,展品生產成本逐漸降低,售后維修和咨詢服務水平也逐年提升。

  1.3 注重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升

  受助學校充分利用科技館的資源,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科普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動手實踐轉化為創意作品,或獨立完成一些具有科學內涵的創新作品。 基金會通過組織受助學校參評科技館發展獎中的子獎項創意獎、參與中學科技館在行動等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熱情。 此外,學校科技教師在科技館時上課一改過去單一的說教式教學,轉變為強調體驗和互動的問答式和體驗式教學,對提升農村地區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產生促進作用。

  1.4 拓展農村公眾理解科學的機會

  據調查顯示,受訪的農村中學科技館年均開放93天,開放天數最多的學校一年開放280天左右,學生參觀訪問年均2 550人次,教師月均在場館授課12課時,課外科普活動次數為16次。 同時,科技館還定期向學校周邊的社區居民和其他學校免費開放,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 受訪的中學科技館月均外校學生參觀訪問89人次,月均周圍居民參觀訪問42人次。 這種開放共享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家校聯動、校際帶動、社區互動的濃厚科普氛圍,助力拓展中西部科普薄弱地區公眾理解科學的機會。

  2 主要經驗

  2.1 明確“補短板、抓關鍵”的目標定位

  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大大低于世界發達國家,并且呈現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明顯的現象。 根據2018年第10次科學素質調查的結果,我國中、西部地區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5.45%和4.33%,顯著低于東部地區的8.01%; 農村地區的比例為4.93%,顯著低于城鎮地區的11.55%。 之所以出現這一結果,主要是因為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科普工作相對滯后,科普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中西部農村地區學校的青少年作為提高科學素質的“關鍵人群”,通過實施多層次的科普教育活動,帶動薄弱地區公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 從科普工作體系看,這一目標定位體現了“補短板、抓關鍵”的思路,使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成為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促進科普資源均衡化的重要舉措。

  2.2 形成跨系統多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

  為了規范項目的建設和實施,項目制定了《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管理辦法》《農村中學科技館網絡平臺管理辦法》《農村中學科技館積分制管理細則》等文件,并建立了“公開申報+擇優支持”建設機制,具體流程如下:(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印發項目通知; (2)地方科協組織學校公開申報,學校自愿填寫并提交《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申報表》; (3)基金會組織專家對申報學校進行綜合評審,擇優支持并在網站上公示結果; (4)公示通過后,基金會、農村中學、當地科協三方簽訂《項目運行合作協議》,啟動項目建設; (5)項目建成后,基金會組織培訓,向一線教師介紹展品功能、原理及售后維修方式,印發《農村中學科技館展覽手冊》,保障農村中學科技館的有效運行。

  2.3 探索“社會捐贈+政府資助”的投入方式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的建設資金采取社會捐贈的方式,日常運行費、展品更新費和維護費等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 這一“社會捐贈+政府資助”的投入方式確保了項目的可持續運行。 在此基礎上,基金會還引導中央機關、地方單位、民主黨派等出資參與項目建設。 如全國政協在貴州省赫章縣、中國科協在江西省尋烏縣、致公黨在云南省騰沖縣等分別捐資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引領示范作用日益凸顯。

  2.4 嘗試以獎代補的激勵體系

  基金會在各科技館建館后,通過獎勵“賽課工坊”(包含3D打印機、機器人、激光內雕機等)、積分制管理獎優、科技館發展獎、資助申報校開展“中學科技館在行動活動”等方式,向運行良好的中學科技館獎勵科普資源包代替后續投資,充分調動農村中學科技館解決資金困難和自己“造血”的積極性。 每年舉行科技館輔導員培訓,使科技館的管理人員越來越專業規范。 積極組織各農村中學科技館師生參加科協舉辦的各種競賽和冬、夏令營活動,對科技館后續運營起到持續保障作用。

  3 存在問題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啟動實施以來,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可和一致好評,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等30余家主流媒體對相關活動進行了宣傳報道,認為項目既“傳導了科技之光”,又“點亮了明日之星”。

  然而從實際運行情況看,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還存在覆蓋范圍不足和受益面有限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覆蓋范圍來看,目前全國共有農村中學28 000多所,按2020年底建成1 000所計算,項目資助建設科技館的學校也僅占3.9%左右。 從受益面來看,展品體量較大難以便攜化流動,承辦學校由于擔心影響本校教學秩序等原因,科技館對外開放的機制還不夠健全,極大地限制了科普效果的受益面。 圍繞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的深化發展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3.1 建設與維護

  配置一所農村中學科技館的費用大概在20~30萬元,加上科技館日常管理費、展教品維護維修和更新換代費等,項目資金需求量很大。 調查發現,27.9%的學校反映科技館的“場地小、展品不足”,22%學校反映“后期投入不足,專項資金支持不足”,還有14.4%的學校反映“展品老化,維修不到位”。 從投入的角度看,項目尚未建立穩定的社會捐贈渠道,而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夠,導致項目資金投入不穩定,影響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 目前學校對科技館的維護性投入主要靠地方科協資助、基金會積分平臺和參加各類競賽獲得獎勵的形式取得,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3.2 運行與管理

  在項目的建設層面,已經形成以“公開申報+擇優支持”為特征的跨部門聯動機制,但管理和運行層面的多部門長效穩固的聯動機制尚未形成。 多部門聯動的優勢是能夠在眾多合作主體之間通過優勢互補形成合力,但合作主體多也容易出現力量分散、溝通困難的問題。

  通過走訪發現,一些學校不重視科技教育,場館運行管理沒有固定的負責人,或者人員更替頻繁難以維持場館高效地運轉; 基金會年度組織科技教師培訓,因跨系統的原因,有些地方教育系統不支持,教師便失去深度學習的機會,只能通過展品生產廠家配備的展品手冊獲得相對基礎的培訓。 針對以上情況,項目亟需在管理和運行層面建立多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

  3.3 評估與激勵

  在教育體系內部,圖書館、各類科學實驗室、創新活動室(創客空間)等已經成為中小學校的基礎配置,并有完善的建設和運行標準,以及相應的評估和激勵措施。 相比之下,農村中學科技館的建設和運行還處在探索階段,缺乏規范的建設和運行標準,導致難以形成健全的評估和激勵制度。 標準和制度的缺乏使得許多配備科技館的學校出現“重建設、輕管理”現象,一些學校甚至沒有配備運行維護費用,開放場次也寥寥可數。

  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

  (1)觀念更新不及時。 往往剛開館時門庭若市,一段時間后便門可羅雀‍‌‍‍‌‍‌‍‍‍‌‍‍‌‍‍‍‌‍‍‌‍‍‍‌‍‍‍‍‌‍‌‍‌‍‌‍‍‌‍‍‍‍‍‍‍‍‍‌‍‍‌‍‍‌‍‌‍‌‍。 各地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觀念陳舊,沒有把依托展品開展科普活動作為提高場館運行能力與水平的高度來認識。

  (2)人財物投入不足。 就公益項目的各方參與主體來講,基金會的募集資金能力以及地方科協等群團組織的運行經費數額都有限,農村學校本身經費就比較緊張,為了維護學校正常運轉,還要在預算外給中學科技館花錢就更難了。 另外,農村教師數量明顯不足,教學態度懈怠,中學科技館教師激勵機制沒有建立。

  (3)監管制度不健全。 基金會目前對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的監管還不算健全,缺乏諸如展品維修快速響應機制、輔導員的激勵機制、項目總結評價制度、及時上報場館運行數據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項目創新升級發展的障礙。

  為了促進項目的健康發展,亟需在明確農村中學科技館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建立科技館建設與運行的標準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評估與激勵制度,切實形成“以評促建,以獎促用”的工作格局。

  4 轉型之路

  4.1 預期目標

  “十三五”期間,農村中學科技館的建設和運行非常強調與學校教育中的學科教學相融合。 “十四五”期間,應強化“社會捐贈+政府支持”的雙驅模式、通過建立多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完善中學科技館建設和運行的標準體系等措施,更加充分地發揮農村中學科技館在農村地區科普服務設施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簡言之,即提升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素質、促進科普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高,這一目標體系可以簡稱為“十四五”期間的“一提升、兩促進”。 以上目標的實現,將使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成為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科學普及、科技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動力源泉,不僅為加強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探索新路徑,而且為科普城鄉一體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4.2 具體措施

  (1)多種資源合起來:將科技館、科協、家長等社會非正規教育資源與學校正規教育進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挖掘科技場館的教育功能,共同推進科普和學校科技創新教育工作,全面服務于中學生的成長及其附近社區居民的科普教育活動。

  (2)科普展品動起來:農村中學科技館展品在學校高效運行,在科技教育和學科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鼓勵師生帶著展品和創意作品走進社區開展科普宣傳工作。 同時推行展品的“省(區、市)屬學校用”管理制度,學校申請使用展品,使用效果好的可以長期使用,考評不合格的,可以將展品調配其它學校。 這樣可以激勵學校用好展品,大大提高使用率。 以“科普資源模塊化、模塊資源流動化”為原則,各學校以半年為單位進行輪換使用,讓學生在一個初中或高中學段基本實現所有主題模塊的體驗,提高展品對師生的吸引力。

  (3)科學精神樹起來:為每個農村中學科技館配備適當的科學紀錄片、科技前沿視頻資源、科學家傳記、科學史等書籍。 通過社團活動、項目式學習、講科學家故事、講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辯論活動、校園科普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學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追科學之星、立報國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勤奮學習。

  (4)科技教師多起來:轉變長期以來正規教育中輕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教育的觀念,彌補正規教育中中學科技教師數量缺乏,以及科技教師培訓的空白,改變中學科技教育邊沿化等問題。 讓科技館資源和科協資源走進校園,開展各種展示、體驗和培訓活動,讓學校領導和教師了解和認識社會非正規教育對學校正規教育的幫助和促進作用,讓更多的教師走進科技場館、博物館和科研機構體驗學習、參加培訓,給教師發放“科技教師”培訓證書,爭取教育系統的政策支持,認定參加培訓教師的繼續教育學分和計算工作量,激發教師開展科技教育和科研、尋找教育教學的素材和資源的興趣,將傳授學習與實踐學習有機結合,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 有大批科技教師的積極參與,就可以保證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5)學生科普講起來:通過學生講解展品、科技發展前沿的科普講座、科技熱點辯論活動、校園科普劇表演、社區公益科普宣傳等各種活動,培養和鍛煉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時,通過“學生—家庭—社區”擴大科普教育的實效和覆蓋面。

  (6)科學探究做起來:將科技館、科協和學校資源進行整合,以科研課題為載體,在科學家和相關專家的引領下,教師和學生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首先組織教師開展有關科技教育的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和指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其次,根據學校的具體需要,配置必須的設備、耗材和適當的活動經費,通過學校的“科技節”“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跨學科學習”,以及將學生帶到科技館進行研學和“科學營”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科技競賽活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條件和實際能力,選擇適合于自己的研究課題,在校內或科技館、科研機構開展比較規范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水平,促使學生有個性的高質量的全面發展。

  (7)教學質量提起來:將結合農村中學生科技館各展品的演示課件、科技前沿視頻和科學紀錄片等資源引入科學、勞動技術、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或將學生帶到科技館上課,引導學生探究各展品的基本科學原理等方式,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學習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學以致用的思想意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和質疑能力,提高學習的質量。 通過館校資源的高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項目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8)師生作品亮起來:通過創辦專門刊物或依托相關刊物開設專欄、或創辦專門網站、出版成果集等方式,及時物化項目成果,為學校、教師、學生提供及時的、高水平的展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通過論文、作品和成果評比和表彰、以及與相關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相關競賽等活動讓科技教師和學生得到更好的鍛煉和成長。

  (9)科學素養升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系列化的創新實踐活動,激發師生實踐創新的熱情,讓農村中學科技館真正吸引人、留住人、涵養人,并走出校園,走向社區,實現師生和公眾基本科學素養的持續提升。

  農村科技論文投稿期刊:科技導報以發表國內外科學技術各學科專業原創性學術論文為主,同時刊登階段性最新科研成果報告,以及國內外重大科技新聞,快速、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提供科技信息,力爭辦成一份有影響、有特色、有品位的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學術期刊。

  5 結語

  農村地區作為公民科學素養薄弱地區,積極推動農村地區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培養農村地區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是振興鄉村經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任務。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深入中西部農村地區科普工作前線,應在“十四五”期間提質升級,積極響應號召,勇于創新,敢于實踐,不斷實現改革新突破,開啟農村地區青少年科普工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國家科技評估中心.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評估報告[R].北京:2018.

  [2]王晶瑩,張躍,孟紅艷,等.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縱向比較[J].科技導報,2013(33):70-76.

  [3]曾永江.科技教育特色學;亟ㄔO的方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4):1-4.

  [5]沈衛.全民科學素養培育研究現狀與未來發展[J].天津教育,2017(6):30-31.

  [6]姚爽.淺析我國科技館“館校合作”的幾種模式[J].科技與創新,2019(6):22-24.

  作者:常 娟 郗凱寧 徐威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