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fā)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責任的轉變

時間:2021年03月1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shù):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教育理念,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教育部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但也逐漸凸顯出一些問題,如教育責任取向閉合化、專業(yè)化以及危機干預式教育等。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教育理念,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教育部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但也逐漸凸顯出一些問題,如教育責任取向閉合化、專業(yè)化以及危機干預式教育等。高校必須改變以往的心理教育責任取向,從全人教育出發(fā),做到心理教育與“課程思政”兼容化、知行合一化以及從危機干預向積極心理品質塑造的責任轉變。

  關鍵詞:大學教學;課程思政;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

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這一指導思想使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覺地將自己的教學工作置于“課程思政”視域下,挖掘其所教授課程的相關思政資源,探究課程的教育責任轉變,并努力把課程融入思政視域中,實現(xiàn)課程的育人目的。心理教育作為一門課程與“課程思政”理念互通融合度較高。

  思政教育論文范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網(wǎng)絡集群模式行為和對策探尋

  高校心理教育課程旨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課程思政”反映了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即立德樹人,二者在教育宗旨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理念挖掘心理教育課程中蘊含的育人因素,真正做到了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tǒng)一,符合“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之意。從另一方面來看,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高校心理教育已然面臨一些困局,雖然從2011年國家出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要求后,全國各地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建設并開始著手培養(yǎng)關心理教育師資隊伍,但高校心理教育脫離實踐、未能全方位落實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借“課程思政”的東風,讓心理教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活泛起來,完成高校心理教育的責任轉變,成為本文思考的議題。

  一、“課程思政”的時代之旨與題中之意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上海教育領域率先提出“課程思政”概念,并建構旨在“融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哲學社會科學課、自然科學課等多門類課程于一體的立體化課程體系”[2],“課程思政”隨之應運而生。在厘定“課程思政”概念之前,首先須弄清“課程思政”的時代之旨。“課程思政”的提出與《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以及《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等4個重要文件息息相關。

  這表明,“課程思政”在其誕生之初便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即必須將政治性引入高校專業(yè)教育,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3]。

  可見,“課程思政”的時代本質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人才,這種人才體現(xiàn)了“紅”的政治引導、“專”的育人方向,而這也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與立德樹人的時代宗旨。既然“課程思政”旨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立德樹人,那么“課程思政”也并非具體是指哪一門課程,而是指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目標、內容、手段和方法,如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甚至還可以拓展到沒有具體課程形態(tài)的隱性課程等。這意味著“課程思政”需要融合多方面的學科資源,并在各學科專業(yè)教學中滲透價值基因,解決教育需要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

  因此,“課程思政”把握了時代的宗旨,且有著自身的題中之意:一是“課程思政”是一種整體性的課程觀念,它要求所有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使各種課程均參與到高校育人的工程之中,即所有課程形成合力,共同“咬合”立德樹人這一高校辦學的旨歸;二是在“課程思政”的時代之旨下,各個學科的育人功能必須依托時代賦予教學的政治性任務,側重于知識傳授與價值育人的雙重功用,即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深度,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利用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三是“課程思政”體現(xiàn)了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方案,但政治性的教育貫徹并非單純的說教,課程思政并不是一種“活動”或“幾分鐘思政”形式,更側重于學科體系、課堂教學的多方思政價值延伸,體現(xiàn)了一種課上思政與課下實踐的融合[4],高校應該關注“課程思政”授課載體的拓展、授課方式如何引人入勝等問題,使“課程思政”真正貫徹到高校各學科教學的始終,切實發(fā)揮“思政以立德”的時代宗旨。

  二、當前我國高校心理教育責任取向之透視

  我國高校心理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初回歸以生為本的軌道之后,大多數(shù)高校都對大學生心理教育進行了探索實踐,在校內建立專門化、專業(yè)化和專人化的心理咨詢機構。

  90年代,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以及陸續(xù)出臺的一系列文件都強調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在理論研究的推動下,高校心理教育逐漸步入發(fā)展的快車道。不少高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專項經費,在業(yè)務培訓、工作督導及經驗交流等方面都給予了有力地支持,而且絕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組織或機構,形成了兼職骨干力量和專職教師隊伍。

  在心理教育內容與形式上,除了作為主渠道的課堂教學(如必修課、選修課等)之外,許多高校還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如心理沙龍、校園活動)以及心理咨詢等各類心理服務。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體,以心理沙龍、校園活動和心理咨詢?yōu)閮梢淼?ldquo;一體兩翼”型格局[5]。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心理教育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其心理教育責任閉合化、專業(yè)化以及危機干預的取向,在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不同價值觀碰撞融合的當今時代顯然有些不合時宜了。

  (一)心理教育責任的閉合化取向

  在傳統(tǒng)的高校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往往是兩個維度的問題,而在課程設置、活動組織等方面都是獨立進行的。盡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建立學生自我價值的認知———樹立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自我意識,正確認知自我、接納自我[6],這一點與“課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的觀點不謀而合,然而高校心理教育仍然被視為局限性的專門化教學。

  雖然班華提出“心理—道德教育”的概念,旨在打破二者的隔膜,認為心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精神關懷和道德功能[7],但可惜的是高校心理教育仍然僅局限于心理疾病方面的閉合化教育。從另一層面來看,中國開始由傳統(tǒng)型社會向現(xiàn)代型社會快速轉型,這一轉型既帶來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tài)帶來巨大沖擊。有學者認為,社會轉型所引發(fā)的信仰缺失、功利化傾向等問題都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8],大學生作為在物質橫流卷曲下的個體,其心理狀態(tài)勢必會受到巨大的沖擊。但如果僅以心理疾病看待這種沖擊顯然有失偏頗,大學生的心理隱疾已經掙脫了自身的環(huán)境枷鎖而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在長時間內都沒有融合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認識程度不夠,將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地等同于道德問題、品質問題;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過分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性,抵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介入自己的工作。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偏激的。正如俞國良認為,盡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對象、內容和任務以及工作原則上存在差異,但二者的終極目標具有一致性,所遵循的教育規(guī)律具有一致性,服務的主體具有一致性[9]73。因此,局限于“一城一池”的高校心理教育也應接受道德教育的“橄欖枝”,把心理教育責任從專門化擴大為兼容化。

  (二)心理教育責任的“專業(yè)化”取向

  高校心理教育存在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過于“專業(yè)化”。從教學內容上看,課堂教學則側重于從知識層面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學的概念、原理和理論流派等,從而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tǒng)性及實踐應用功能。這既不能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也難以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挫能力;從教學方式上看,教師多以填鴨式的灌輸模式為主,師生互動交流較少,而這很難提高當下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滿足多元文化心理發(fā)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心理教育顯然與時代發(fā)展相脫節(jié)。

  三、我國高校心理教育融入思政的責任取向之轉變

  高校心理教育必須經過理論學習、情感認同及行為表現(xiàn)等發(fā)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是教學課程(理論學習)—心理活動(情感認同)—危機干預(行為表現(xiàn))—心理筑構(價值觀塑造)。[16]個體是鑲嵌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的,而系統(tǒng)與個體的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個體的發(fā)展。[17]104-105大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和影響,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代的變遷及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勢必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從學生個體來看,健康的心理本就包括能夠處理好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鑒于此,高校心理教育必須改變其“封閉性”“專業(yè)性”和“危機干預”的取向,打通“課程思政”與心理教育學科的界限,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的目標。

  (一)心理教育與“課程思政”兼容化

  高校心理教育的閉合化責任取向一方面限制了知識獲取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忽視了學生價值觀與人格的養(yǎng)成。因此,根據(jù)人本主義課程論的觀點,應使心理教育與“課程思政”兼容化,形成“合成課程”[18]9-10。在將“課程思政”融入心理教育時,首先應創(chuàng)建兩者相融合的新教學體系。一是從二者共同的教學目標———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出發(fā),在教學內容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心理學內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顯性或隱性的思政價值觀,讓思政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并內化于大學生的一言一行中;二是基于網(wǎng)絡信息化技術平臺,探求心理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目前網(wǎng)絡的爆炸式信息和其開放性使大學生群體聚合在各個網(wǎng)絡應用端,在虛擬世界中參與話題的自由性與互動性,讓大學生對自身內在想法不加掩飾,而利用網(wǎng)絡高校心理教育也能更全面地獲取大學生的真實心理樣態(tài)。通過對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以使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迅速判斷大學生可能或已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工作。心理教育與“課程思政”兼容應遵循價值趨隱原則。從“課程思政”的應然性考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石的“課程思政”引領心理教育改革的想法固然好,但目前的大學生在思想上同樣存在將心理課與思政相割裂的錯誤認知。

  這種錯誤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尚處于自我認知混亂的階段。因此,將思政融入心理教育時必須趨隱,過于直觀和粗暴反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叛逆心理。高校心理教育要適應課程特點,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心理教育之中。以抑郁癥為例,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講解理論,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抑郁癥,并展示抑郁癥患者的相關視頻,引起學生共情,繼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尊重抑郁癥患者并給予其善意和真誠的幫助。從表面上看,課程并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但實際上已經把友善、和諧等理念性滲透、貫穿于其中了。

  總之,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教育的責任應該由閉合化轉向與“課程思政”兼容化、由“專業(yè)化”轉向知行合一化、由危機干預轉向積極心理塑造。將“課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就要不斷改進心理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作者:白彩梅,王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