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1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智慧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教與學的重大變革。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推廣新型教學理念,促進信息化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深度應用,積極探索基于新技術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在智慧教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關鍵詞:智慧教學;在線課程;直播授課;“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
智慧教學即教學信息化,指在教學過程中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目前,傳統教與學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移動學習、智慧學習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各高校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快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混合式教學改革進程。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在智慧教學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與實踐,有計劃地引進智慧教學工具,加強教師智慧教學能力培訓,積極組織開展智慧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不斷探索和推進基于新技術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論文范例:高等數學在線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1大力推廣新型教學理念和運用智慧教學工具
1.1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為增加教師對智慧教學的了解,推進智慧教學工具的使用,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教師發展中心組織一批勇于教學實踐、勤于教學創新、善于研究分享的教育教學實踐先行者,成立智慧教學推廣團隊。作為學校首批“智慧教學探索者”,面向全校教師開設了智慧教學工作坊,積極推廣智慧教學改革理念,并創造性地運用“雨課堂”“學習通”“微助教”多種智慧教學工具開展各種教學工作,引導教師進行改革實踐,幫助教師使用智慧教學工具進行課堂實踐,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推廣智慧教學的新模式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使課堂活躍起來、知識鮮活起來、學生專注起來。
團隊在全校范圍內向各二級學院、各學科專業課程推廣應用信息化教學工具,開展全校性的應用培訓工作,搭建智慧教學技術支持平臺,并率先在通識課、專業課、實踐環節中應用“雨課堂”等多種智慧教學工具,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效果良好。近兩年來,組織全校范圍內的大型培訓及講座5次,團隊內部交流分享活動20余次。培訓面覆蓋“青中老”——新教師、中年骨干教師、老教授,目前學校使用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學習通”“慕微課堂”等)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師已經超過500余人。
1.2運用智慧教學工具開展教學
通過使用智慧教學工具使學生加入到數字化、信息化的課堂中,讓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并根據機械專業課的特色對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進行智慧教學設計。
隨著“雨課堂”“學習通”“中國慕課”等智慧教學工具的推廣使用,其在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學過程評價中顯示出巨大優勢。以機械類專業為例,在“機械制造工藝學”“專業導論”“機床夾具設計”“專業英語”“智能制造與生活”等多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中進行了智慧教學設計,運用移動技術、智能技術、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等新興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例如問答互動、問卷調查、發送彈幕、圖片投稿、隨機點名、線上作業等,與學生隨時隨地、課上課后積極展開討論,從而使學生自主、高效、便捷地學習。課堂實現“教”與“學”的融合與統一,師生互動和協同探究更為頻繁,使“教”與“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1]。課堂效果得到了學生和校督導辦的高度認可。
2開展教學改革研究,以專項課題形式推進教學改革成果轉化為深化智慧教學研究,積極鼓勵教師以教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專題研究。重點研究和構建“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及教學效果。以機械類專業為例,該專業選擇“機械類專業導論”“專業英語”“機床夾具設計”等課程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對象,并對教學模式應用前后學習效果和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分析“互聯網+教育”和“翻轉課堂”的內涵,理解“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課堂教學的特征;從教學理念、教學流程、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分析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翻轉課堂”的不同之處;研究“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教師們在項目中研究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并將這些成果應用在課堂里。例如,將智慧教學平臺引入教學中,將傳統教學、“翻轉課堂教學”與智慧教學深度融合,并進行優化創新;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和教學評價設計等方面對“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系統設計。
3探索教育教學信息化,開啟“互聯網+”學習時代
3.1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搭建豐富的網絡資源教學平臺
把高校教師和學習者作為服務的主體,實現優質教學資源整合及共享,推動高等學校優質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促進高校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模式,改變課程評價考核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在“互聯網+”時代,學習者的學習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教師們積極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目前已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中國大學慕課網上建設“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機械項目管理”“數據加工編程與仿真”“特種加工技術”“自動生產線設計與應用”“智能制造與生活”等專業課程,并完成幾輪在線教學,教學效果優良。同時有針對性引進優質課程平臺和慕課資源,納入專業課程中,拓展學生視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教學研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3]。
3.2運用網絡直播平臺開展教學,將線下課堂搬到線上
在2020年疫情期間,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精神要求,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堅決以保障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首要原則,采取“線上開課不返校”的方式,依托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騰訊課堂、釘釘等優質資源平臺進行遠程網絡在線或輔助教學,促進本校線上授課順利開展。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該專業2019—2020年第2學期共承擔16門專業課,23個課堂,總學時760,均線上教學。
理論學時安排:以線上直播、錄播等方式,正常有序進行。上機學時安排:大部分課程的上機學時是與理論學時同步穿插進行,線上理論部分講授完后,安排一部分時間學生線上上機,在自己電腦上操作,并將操作結果(截圖或源文件)實時發至學習群內,教師進行點評或解答;沒有電腦的學生,可將操作過程手寫拍照發至學習群內,獲得上機操作成績。實驗學時安排:采用線上虛擬實驗、收集或制作相關實驗講解視頻等方式,如“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等課程,采用相關軟件進行線上虛擬實驗。實訓實習安排:根據實習實訓內容及要求,在超星學習通上建立相關資源,包括制造業企業發展現狀、毛坯制造工藝、典型零件加工工藝、先進生產裝備、自動生產線等學習資源;并組織4~6場專題講座,邀請企業人員或知名教授在線直播講課。
4多方位、多角度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課程和教師團隊
學校擁有教學經驗豐富、理論基礎扎實的專業教師,企業擁有工作經驗豐富、實操技能強的工程師。校企課程共建課程和教師團隊,對于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教學實操技能有著重要作用,既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又為企業輸送更優秀的人才[4]。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利用已有的合作經驗和企業資源,共同建設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校企合作課程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以機械類專業為例,合作模式如下:①“機械工程項目管理”“生產實習”“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專業課程,聘請企業專家進課堂,改變以往的課堂講述方式,并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針對知識體系要點化的互聯網教學平臺,包括教學、考核、實訓等。②“機械工程項目管理”等校企共建課程,在超星學習通上建設課程體系,共享課程資源;創建微信公眾號,將企業項目管理新動態實時更新;通過騰訊會議、騰訊課堂,請企業工程師在線給學生講課,解決了企業工程師因工作地點、時間等限制不能給學生授課的矛盾。③“生產實習”校企共享實踐環節,往年教師是帶學生去企業實地參觀學習。2020年因新冠疫情,生產實習無法按原有模式開展,教師們直面疫情,積極應對,勇于擔當,與多家合作企業一起打造網絡化、定制化、互動化的線上教學新模式,實現“在線講解+在線參觀+在線答疑”的線上生產實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結束語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教師團隊積極探索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與融合,注重在線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推進“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工作,為師生的智慧“教”與“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羅萬麗,王蕊.“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設計的原則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26):7-10.
[2]溫小非,朱炯,仇培濤,等.高等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共享研究及實踐[J].大學教育,2019(8):42-44.
[3]徐海青.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策略探析[J].現代交際,2013(3):16.
[4]楊紅全.校企合作之課程共建——以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9(6):97-98.
作者: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