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動因、邏輯和實現路徑

時間:2020年09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要在遵循高校自身邏輯的基礎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著力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破解高等教育領域的不平衡、

  摘 要: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要在遵循高校自身邏輯的基礎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著力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破解高等教育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服務支撐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增強高等教育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實現高等教育“以量謀 大”到“以質圖強”的戰略轉變,構建引領時代發展與進步的高等教育體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動因;邏輯;實現路徑

中國高教研究

  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 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和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 率。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提 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調整優化高校區 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建立健全學科專業 動態調整機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 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 用型人才。

  從政策層面看,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 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幾 乎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 變和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領域供給 側改革的實踐也陸續展開,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 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 要深化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其重點是調整教育的權力和利益結構。2017 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 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破除束縛高等教育改 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 權,給高校松綁減負、簡除煩苛,讓學校擁有更大 辦學自主權。”

  從實踐層面看,全國各省市也積極 圍繞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雙一流”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等推進高等教育供給端改革,進一 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可以說,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國家早有認 識,并已經邁出改革步伐。本文試圖在理清高等 教育供給側改革價值理念和邏輯遵循的基礎上, 分析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與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關 系,以期在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實 踐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動因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當今世界產生 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高等教育逐漸成為國家競爭 力的核心要素。自十八大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戰 略以來,高等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引領作 用不斷增強。同時,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快速擴 張發展,積累的矛盾日益凸顯。這些變化客觀上 要求高等教育轉變發展方式,從重視數量規模轉 變到關注質量內涵發展上來,從以高等教育需求 側改革為主導轉向以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為主 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由“以量謀大”向“以質圖 強”的戰略轉變。

  (一)經濟供給側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外部推動力

  19 世紀初,法國學者薩伊提出的“薩伊定律” 強調“供給創造需求”,開創了供給學派的先河。 20 世紀 70—80 年代,作為新古典流派之一的供給 經濟學開始興起,供給學派推崇“小政府、大市 場”,主張推行供給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1],借助 市場調節機制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 供給側四大要素的作用[2],對凱恩斯提出的“有效 需求不足、需求自行創造供給”的論斷進行了批 判,認為通過政府干預實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刺激投資、消費、出口,只能帶來經濟的短期增長, 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因素是供給效應[3]。凱恩斯 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學 體系,其不同的改革理念在不同時期都曾發揮過 作用。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 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 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 “供給側改革”需要從生產端、供給側著手,通過優 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科技制度 創新等手段,達到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 增長動力的目標[4]。高等教育的發展要適應經濟 社會發展,經濟領域改革和經濟政策的調整必然 影響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走向。自經濟領域供給 側改革提出后,學術界對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 本質、核心、路徑等問題開始關注和探討。在實踐 層面,高等教育屬于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主體 之一。

  從責任和使命來看,高等教育具有培養高 素質人才、促進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從經濟發展需求角度看,伴隨產業升級、經 濟轉型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 才。同時,伴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對高等教 育產品多樣化、多元化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高等教 育要主動作為,回應人民群眾需求,實現高質量可 持續發展。從改革目標角度看,提高社會生產力 水平,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經濟供給側改 革的最終目的,高等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決定了高 等教育具有極強的民生性,高等教育改革關乎人 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受教育權。因此,高等教育供 給側改革必然成為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投入和 支持領域,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必將在經濟供給 側改革進程中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

  (二)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驅力

  在經濟改革發展過程中,消費、投資、出口是 經濟需求側的“三駕馬車”,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構 成經濟供給側的“三駕馬車”。在高等教育改革發 展過程中,家庭消費、政府投入和出國留學可以看 作高等教育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源自高等教育 系統內部的“教師和學生、基礎性資源及思想、理 念、制度、文化等創新要素”可以看作高等教育供 給側的“三駕馬車”[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不 斷加大高等教育財力、人力和物力投入,擴大高等 學校招生規模,加強政策性支持力度,推動由“精 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這種主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政策推動為主導的需 求側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在短期內促進高等教育 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等教 育的可持續發展。高校過于“行政化”,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越來越凸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壓力在外部, 而真正的動力卻在內部[6]。由于我國外延式的高 等教育改革發展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等教 育快速發展,但同時在結構層面、制度層面、財政 層面積累了大量矛盾[7]。

  當前,高等教育改革面臨 許多深層次復雜的關系,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只有 切中根源地推進全方位配套改革才能取得實質性 進展。近年來,全國各省市通過積極推進“雙一 流”建設、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高校向應 用型轉變等舉措,不斷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 供開放的市場空間和高效的制度供給,激發高校微觀主體的發展潛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全 力構建和強化高等教育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 能。這些是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當務之急,同時 也是以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為突破的實踐探索。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 必須轉變單純依靠政府支持、增加投入的發展方 式,探索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方式;深 刻把握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發展思路和理念, 優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 高等教育治理能力,釋放高等教育發展活力。高 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的 前提下,回歸到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語境和話語 體系,推動高等教育支撐引領時代發展和社會進 步,這也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重點 任務。

  (三)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化需求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牽引力

  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更多的家庭、更 廣泛的社會群體開始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得 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群體大幅度增加,這些利 益相關者包括政府部門、高校、教育投資者、學生、 教師及社會公眾,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化需求 為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牽引力。首先,政 府職能轉變的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 理水平要求構建現代大學制度,而構建現代大學 制度的首要任務就是形成政府、大學、市場多元參 與的高等學校治理格局,推進高等教育從政府“管 理”向政府“治理”轉變。

  其次,高等教育市場競爭 的需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 起決定性作用,在優質資源相對不足情況下,高等 教育的物質、人力等資源配置要充分發揮市場的 作用,政府和高校迫切需要全面了解和把握高等 教育機構的運行狀態和外部環境變化,從而有效 應對國際和國內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第三,社 會公眾對高等教育知情權、參與權及選擇權的需 求。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出發,高等教育要從自 身內部尋求突破,推進供給側改革,主動回應政府 部門、市場、學生、家庭及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的 多元化需求。

  二、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邏輯

  經濟領域和高等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涉及結構、質量和活力釋放的問題。由于經濟發展規 律與教育發展規律差異性,不同類型行業組織的 社會功能差異性,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與經濟領 域的供給側改革不同。經濟供給側改革以市場需 求為導向,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要在尊重高等教 育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目標為導向,通過調 結構、提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 化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能力。

  (一)高等教育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責任使命

  高等教育的屬性和功能決定了高等教育活動 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高等教育既要為發展社會生 產力服務,又要為一定的社會形態提供政治服務, 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這對范疇來看,高等教 育具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雙重屬性[8]。高等 教育經濟基礎的屬性是指高等教育通過人才培 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的發揮,發展生產 力、促進生產關系調整。上層建筑的屬性是指高 等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經常傳達政治意識形態,最 明顯的表現方式是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同時,高等教育承擔著傳承科學文化的使命和責 任。

  這些歸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的屬性都可以看 作是高等教育的上層建筑屬性。高等教育經濟基 礎和上層建筑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改革發 展必須與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形勢緊密聯系,同頻 共振。在計劃經濟時期,高度集權化是我國高等 教育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的主要特點,這種特點 使得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得以充 分體現,在特定歷史階段,高等教育集中為經濟社 會發展培養輸送了大批緊缺人才。

  改革開放以 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高等 教育實現了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通 過高等教育省級統籌權利的恢復與調整、高校擴 招、“211 工程”“985 工程”等重點項目支持等系列 舉措,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 著提升,服務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 增強,加快了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 變的進程。當前,我國經濟形勢處于“三期疊加” 的階段,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 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持 續增長動力。在經濟改革突出以供給側改革為導向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要順勢而為,繼續推 進發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的轉變,這種發展 思路與供給側改革倡導的通過調結構、提質量、增 強活力的發展理念是一致的。

  (二)高等教育公益屬性和產業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邏輯遵循

  從經濟學的視角出發,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 具有產業屬性,屬于知識產業或第三產業[9]。但 是,高等教育并非純經濟活動,高等教育為社會提 供人才、技術等準公共產品,因此,同樣具有公益 性屬性[10]。

  布魯貝克指出,“大學確立它的地位的 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一種 哲學主要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 論為基礎”[11]。以認識論和以政治論為基礎的高 等教育哲學在不同程度上突出了高等教育的公益 屬性和產業屬性,一方面強調學術的價值客觀性 和自由性,認為大學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是培養心 智、追求真理和高深學問的地方,大學的目的是知 識的傳播和推廣;另一方面也強調高等教育通過 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式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服 務,認為高等教育是知識創新的主體,是產生知識 和智力增量的產業,是將知識轉化為物質和精神 生產力的加工廠。

  “威斯康星思想”誕生之后,以認 識論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和以政治論為基礎的 高等教育哲學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高等 教育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 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為人們所接受。高等教育的公 益屬性和產業屬性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屬性,公 益屬性是根本屬性,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從高等 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 變化,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類型、層次、質量的多 元化、多樣性需求日益增多,高等教育發展不平 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

  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從 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即將邁進普及化階段,以 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享受伴隨每個人一 生、更加適合每個人的開放、公平的教育成為求學 者的價值追求。解決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樣性需 求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統 籌兼顧高等教育的公益屬性和產業屬性,把握高 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通過改善高等教育供給 結構、提升高等教育供給活力等手段深入推進高 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為目標,推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 步。因此,破解難題、走出困境是高等教育供給側 改革的間接邏輯,回歸根本、追求質量是大學發展 的內在邏輯,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必須遵循的 基本前提。

  (三)高等教育基礎性和長遠性決定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任務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等教育現代 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國 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引擎,具有基礎性、先導 性、全局性的戰略地位。習近平同志強調高等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我們國家對高等 教育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 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當今世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 快,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 命”正在興起。同時,地緣政治格局和貿易保護主 義局勢緊張,西方國家放大和渲染“中國威脅論”, 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和擴大。貿易的沖突 和摩擦實質上是基于高科技產業和科技創新能力 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和高等 教育的競爭。目前,我國雖然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大經濟體,但人均收入水平仍相對較低;雖然已經 成為制造業大國,但與制造業強國尚有較大差距。 據世界經濟信息網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人均 GDP 約 10121.3 美元,而美國人均 GDP 為 63809.64 美元,是中國人均GDP的6倍多。

  中國制造業生產 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面臨發展中國 家和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要實現制造業的轉型 升級必須著力提升我國科技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 和基礎研究能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高等教育改 革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社會發展,完善具有世界先 進水平和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全面貫 徹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理念,以提 高質量、促進公平作為根本任務,鼓勵創新、合作 開放,實現高等教育多樣化、可持續發展,不斷推 進教育現代化。同時,高等學校作為創新型人才 培養的主要陣地、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 孵化器和輻射源,要全方位對接國家創新驅動和 人才強國戰略,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 設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創新支持,擔負起新時代 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三、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實現路徑

  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和創新 驅動戰略、人力資源強國戰略日益推進,面臨經濟 發展新常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等教育提出 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將改 革的重點轉移到提高自身質量上來,要從高等教 育的供給端入手,著力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人才培養模式,破解高等教育領域不平衡、不充分 的問題,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政 府、大學、社會作用,提升高等供給質量,釋放高等 教育供給活力[12]。

  (一)注重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著力構建“以 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公益性特點主要體現于高等教育投 資主體是政府,受益群體是廣大人民群眾。高等 教育提供產品的公共性特點要求高等教育供給側 改革必須注重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理念是教育 變革的先導[13]。“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 是在 20 世紀中期由美國學者提出來的,對高等教 育本科教育的基本觀念、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產 生了巨大的影響[14]。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要堅持 “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 人,真正實現對人的生命意義的尊重。

  一是構建 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與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相結 合。目前,我國“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人才 培養主要借鑒西方的經驗,采用非創設環境、學生 探討、教師引導等教學方法和生活實踐、實驗試驗 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獲取和探索知識,基于自身 的創新較少。“以學生為中心”高等教育的改革要 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上尋求突破,從我 國的文化傳統及教育歷史中挖掘“以生為本”的觀 點、思想和理論,用以引領“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方式方法改革。

  二是重視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 導作用相結合。作為一項特殊的教育活動,教與 學是教學中最主要矛盾,學生在教學中占據主體 地位,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高校教師既傳 授學生知識,同時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 培養模式改革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 用,充分發揮教育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培養新時 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與完善系統配套建設相結合。 以學生發展為導向,增強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 完整性和系統性,強化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 聯性和融通性;組織督導考察和評價研究,不斷推 動教改深入進行。

  (二)破解高等教育領域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著力優化結構體系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延伸到高 等教育領域即人們對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樣化的 更高要求與高等教育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 斷凸顯,主要表現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 的不平衡、不充分,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經 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接的不平衡、不充分,管理機制 失效、管理信息不對稱和管理層協調不暢等方面。 高等教育供求適應性主要通過高等教育供求關系 來體現,結構性問題又是高等教育供求關系的突 出問題[15]。

  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破 解高等教育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前提是教 育結構布局的優化和調整。一是對接國家戰略和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造區域高等教育發展 增長極。以對接國家戰略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 展需求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空間結構布局。

  面 向國際前沿,打造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區高校集 群為主體的核心層;以東北、西北、西南地區高校 集群為主體的次級圈層,及以廣州、杭州、寧波等 地區高校集群為主體的新興發展區[16],充分發揮 其集聚和擴散效應,實現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 和差異化發展,全方位對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 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發 展戰略。

  二是鼓勵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高等學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實行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高 校的分類管理、分類指導,提供更多“有效性”“精 準性”教育供給,形成區域高等教育的整體性優勢,構建立體式、多樣化、可選擇的高等教育供給結構,適應和服務經濟發展新常態,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教育論文投稿期刊:《重慶高教研究》(刊號:CN50-1028/G4)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新出審字1007號),重慶市教委主管,由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和重慶文理學院共同主辦的高等教育學術刊物。

  三是推動高等學校學 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支持高等學校根據國家及 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自身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功 能差異,做強優勢學科和基礎學科,重點發展滿足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 相關專業;健全高等學校建立專業設置、招生與就 業的聯動機制;完善專業設置“負面清單”制度,通過引入專門機構對條件成熟專業進行專業認證、 開展本科專業質量評價等手段,建立專業預警與 動態調整機制。四是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培 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支持 開展鄉村振興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及成果推廣,使 高校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高層次人才的聚集 地、科技創新成果孵化和產業化的主要場所,增強 高等學校支撐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法]讓·巴蒂斯特·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M]. 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42.

  [2]尹伯成,華桂宏.供給學派[M].武漢:武漢出版 社,1996:46.

  [3][美]保羅·克雷·羅伯茨.供給學派革命[M].楊 魯軍,虞虹,李捷理,譯 .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67.

  [4]方法林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J].大學教育,2016(9):25-27.

  [5]姜朝暉 . 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 重慶高教研究,2016(1):123-127.

  [6]李玉華 . 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 教 育探索,2016(5):71-76.

  作者:于 暢,高向輝,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