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2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學具操作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使用頻率很高的數學活動,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對學具的使用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往往是為操作而去操作,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探究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得不到和諧的發展,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科學選取制作學具、巧抓學具操作時機、強化學具操作指導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學具;有效性
【正文】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自我控制能力差,習慣于直觀思維。因此,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水平來展開教學。現實是,在實際的低年段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課堂上往往出現學具操作目的不明、興趣轉移等現象,課堂上亂哄哄的,教學效果也是可想而之。那么,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合理使用學具,使學具在課堂中發揮它最大作用,真正使學具使用有效呢?我認為小學低年段數學課堂學具使用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小學數學課堂學具運用的種種低效現象
(一)學具操作成了課堂教學的點綴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具操作被受廣大教師青睞,經常能看到學具操作的影子。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執教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課,教師先課件出示:2001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情景,然后出示獲得金牌數前三名的國家:
中國 美國 俄羅斯
54枚 21枚 14枚
接著讓學生思考: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中國比美國多多少枚金牌,
生2:俄羅斯比中國少多少枚金牌,
生3:美國比俄羅斯多多少枚金牌,
師:你能根據前面的兩個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嗎?
生: 54-21= 54-14=
師:你能拿出小棒擺一擺,并把計算過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嗎,
課就這樣很順利的上了下來,不仔細分析,課上得還不錯,既有情境,又有操作,還有合作。但是,仔細一推敲,課中的小棒操作有必要嗎,學生在已經學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完全可以借助口算引導到筆算,學生肯定能理解所學的知識的。因此,這節課中沒有必要進行小棒操作,如果對個別學困生指導時,學困生難以理解,可以用小棒加以輔助操作。在課后交流時,任課教師說:“本來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是比較容易學會的,無須用小棒操作,但考慮到是觀摩課課,不讓學生操作一下課堂會變得無味,所以就......”聽了之后,我想,學具操作不是成了公開課、教研課的點綴品了嗎?好像不操作一下,就不能體現“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二)學具操作成了學生的模仿活動
學具操作應該由學生自主活動、獨立操作、主動探索從而發現新知,但有的教師往往對學生沒有信心,總害怕學生不會操作,影響教學進程,就會在教學中自己演示,學生也模仿著操作,這樣能真正起到學具操作的作用嗎,曾聽過一節三年級的“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課,教學片段如下:
課件出示:48個桃子和2只猴子
師:請根據以上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回答: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幾個桃子?
師:你會列式嗎?
生:48/2=
師:嘗試著算一算,和同桌交流一下是怎么算的,
在交流算法時其中一位學生說可以用擺小棒的方法求得商,教師讓全體學生擺小棒,學生不知為什么,沒多少學生開始擺,教師就在實物投影下擺了一次給學生看,下面的學生也跟著擺起來。課后交流時,大家問任課教師:“你這樣的學具操作活動有效嗎?不是成了學生的模仿活動了嗎?”
(三)學具操作后無反饋
課堂上,學生的學具操作過程是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的好途徑,又通過學生的演示反饋和語言反饋進一步獲得信息,這對于恰當的評價學生、調整教學的步驟是非常重要的。可惜很多教師往往對操作過程、操作結果非常關注,而忽視了最重要的反饋環節。其實,通過學生的反饋,對操作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再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的點撥,這種口、腦、手的協調作戰,能更好的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的語言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學具操作使課堂雜亂無章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我控制力差,課堂中一些學具常常會吸引他們不停的玩,有時還會出現爭奪學具的現象,導致課堂雜亂無章。曾聽過一節一年級的《認識物體》的常態課,執教的教師讓孩子們帶來了許多東西:如藥盒、皮鞋盒、各種球、魔方、飲料瓶等,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合作交流等形式,直觀感知物體的基本特征。但是,沒想到一上課就聽到“叮叮當當”、“撲通撲通”的聲音,原來是孩子們的學具沒管理好掉到地上去了。往后面一看還有兩個小男孩在互相搶學具呢,弄得一堂課不是這種聲音,就是那種聲音,使整個課堂變得雜亂無章,任課教師尷尬得不知如何是好。
二、低年級數學課堂學具使用有效性的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的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小學生正處在逐步向抽象思維過度,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觀動作思維的過程。學具的操作就是把枯燥的、富有邏輯性的數學知識分解成可以操作的活動,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探究、分析、總結,接受各種數學信息,使數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內化。可以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實施的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學具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對如何發揮學具作用進行了研究。
(一)給學具操作制訂恰當的目標
我們上每一節課都要精心制訂教學目標,那么每一次學具操作也應有其操作目標,沒有目標的操作就會沒有價值,沒有生命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每一次學具操作時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不能泛泛而做,為操作而操作。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筆者設計了如下操作目標:從學生多種不同拿小棒的方法中總結出最佳的方法,推導出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算法。教學“44-8=”時,我先讓學生拿出44根小棒(4捆,每捆10根,加上4根散的),讓學生從中拿走8根,先小組討論該怎么拿,學生討論實踐后發現從散的4根中拿走8根根本不夠,該怎么辦?這個難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知欲,通過動手操作得出了三種不同的拿法:
1.把4捆小棒全部解開成為散的,與原來散的4根合起來變成44根的一大捆,再從44根中拿走8根,剩下36根。
2.從4捆中拿出1捆打開成散的10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的2根又和4根合起來再加上3捆最后剩36根。
3. 從4捆中拿出1捆打開成散的10根,再加散的4根是14根,從14根中拿走8根剩下6根,這6根與3捆合起來是36根。
操作完畢,教師提問:你是怎么拿的?誰能把過程和結論有序而完整的講述出來?然后請全班同學評議哪種方法好。教學時,課堂教學氣氛非常熱烈,學生交流了自己和別人不同的觀點。最后,由教師將大家認為比較好的算法再示范一遍,引導學生說出算理,推導出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具體算法。在學生的作業練習中可以看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因此,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學具選擇,主要是看通過這個操作能否得出這節課所需要的結果。
(二)合理的選擇學具操作的策略
首先是學具的選擇,在各種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中,很多執教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各樣、色彩鮮艷的學具,當這些學具從神秘的盒中拿出時,學生們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我們仔細觀察卻發現學具并沒有很有效地幫助孩子學好數學知識,反而在不同的程度上起了負作用,這些學具只充當了教學的裝飾品而已。因此,我們教師要結合教學知識挑選學具,使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如:在教一年級學生認識100以內數時,可以讓孩子們準備好小棒、黃豆或玉米等小東西,讓學生帶起來方便,也可以用來有效的操作。
其次,教師要選擇合理的操作策略。教師確定的操作策略要與教材的教學要求相吻合。例如教學第三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一開始,筆者首先拿起學生的營養餐:老師把8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同學該怎么分?筆者邊提要求邊用實物操作演示:先把8個蘋果一個一個地分給4個同學,第一次分完,接著把剩下的蘋果再一個一個地分給這4個同學,分完后揭示“平均分”這個概念,接著在教學“例1”時,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分新練習本。
學生進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學中,再讓幾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磁性黑板上用圓片操作,針對學生操作中的出現的錯誤進行集體糾正......通過這樣的操作,可以分散教學中“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教學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學具操作形式上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獨立完成、同桌合作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等多種操作方式。
教育論文投稿期刊:《吉林教育》恪守“搜索前沿校外教育視點,探求校外教育理論,傳播校外教育信息,開掘校外教育實踐”的辦刊理念,通過高端的校外教育研討和各種教育論文征集等活動,使本刊成為全國教育界和社會各界互通校外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全國教育界進行校外學術交流和論文發表的重要陣地,將本刊努力打造成為中國校外教育理論方面的權威期刊,成為中國校外教育期刊中的第一品牌雜志。
(三)對學具操作過程實施調控
學具操作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為使課堂教學中學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克服盲目操作,教師要對學具的操作過程進行全面的、有效的調控,使學生思維有目標,操作有方向,準確全面地認識和掌握新知識。因此,教師在學具操作前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 (1)怎樣進行操作;(2)操作的具體數量是多少。
總之,在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學中,正確有效的操作使用學具,不僅有利于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陳想風. 如何運用學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讀寫算 教師版, 2015, (44): 262-262.
[2]靳喜紅. 淺談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 新課(小學版), 2010, (01): 5-5.
[3]龔林霞. 數學教具的適用性探究[J]. 吉林教育,2010,(44): 4-4.
[4]黃卉佳.小學數學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23):200-202.
作者:張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