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1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帆起航;沒有人能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郭思樂時光匆匆,猶如白駒過隙!在大壩鄉這塊土地上,我執教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完整地送走了一屆畢業班,在這幾年的執教生涯中,有很多的收獲,同時也有很多的遺憾,對于非師范專業的我,雖然已經跨過了八個年頭,但在教書這條道路上,還仍然是一個學生!這個暑假又接觸的郭思樂教授的一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文章質樸,倡導教育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強調人是獨立個體的特征,貫穿生本課堂的可行性……到目前,教育有很多種模式,但在具體運用中,我們要融匯貫通,擇其精華,去其糟粕。《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有兩個篇章我比較欣賞,其一是:建立一個為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對于人,生命對于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
每個家長,每個老師,每個學校都希望孩子能夠優秀,學習成績首要關鍵,還要附帶著品行,特長等等,往往在茶余飯后拿孩子,拿學生來作比較,特別是學習成績,以此來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與別人的差距,如若差距較大,呢就想方設法的促進其提高,不管是家長、教師,還是學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門,一系列的對策接踵而來,這個“爭”字就不言而喻。殊不知,這種“爭”,尤其是學習成績的“爭”給孩子帶來了最殘酷的刑罰。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正真成功的人和事,是“為而不爭”的結果,不是“爭”的結果。例如,劉翔在跑的時候,基本是勇往直前而不是左顧右盼,這才跑出了王者的成績。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己在長,而不是探頭看看別人長得怎樣才有生長。生命只有一次,孩子在家長的心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第一,郭思樂所倡導的的教育也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以往的傳統教育都是馬不停蹄的讓孩子“成長”,過程是歷經千辛萬苦,往往還有三敗俱傷的結果,孩子不想讀書了,教師不知如何教了,家長辛苦掙得錢白費了,最后變得爭而無為了。家長、教師、學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門太過在乎眼前利益,這樣扼殺了孩子對學習,對知識向往的念頭,慢慢的就相繼畢業沒有興趣繼續深造。
生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的特征不一樣,重視獨特的生命特征和獨特的生命世界,把每一個學生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去尊重,去開發,搭建學生的發展平臺。不要比較,因材施教。目前的教育形式都迫于學校及上級的管理,每每半期、期末都要考試,需要向家長,向社會匯報孩子的學習情況,考試是最好的評價方式,這樣的評價方式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老師,學校成了讀書的監獄。所以,現在的應試教育就形成了“爭而不為”的場面,它那過于精細化,過于嚴密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來激發學生、教師甚至包括家長的“爭”,其實并沒有正真地發揮學生的“為”。這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為何步履維艱的原因。
“為而不爭”不是不爭,而是重在有為,是為學生的個性,為學生智力發展,為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創造構建發展平臺。葉圣陶先生也曾把教育看成一種生態事件,他說:“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想工業。”所以我們的教育要當作是學生自然而快樂的成長過程,而不是工業化的大生產過程。我們的教育必須走向一種“為而不爭”的應然之態,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天性,是學生把學習當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各方面的壓力下的激烈的殘酷的競爭。這樣我們真的可以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能夠給學校、老師更大的空間,避免這種工廠式的教育產出方式。
“爭而不為”只能爬到半山腰,“為而不爭”可以一覽眾山小。教育就應該是一種看似無“為”而實則大有作為的本來面目,只有深刻地把握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正如郭教授說的那樣,我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國脈所系,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教育論文范文:愛余蘭特色高等教育的分析及借鑒
摘要:文章以愛爾蘭高等教育體系的特點出發,分析了其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以德育教育為引領的教學環境、以支柱產業為導向的人才定位、以理論聯系實際為路徑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創新創業為抓手的創新教育、以教學質量為主軸的保障體系,以上教學特色的分析對于促進我國高校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深化高等教育教學保障體系的構建、推進高校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進度等方面具有校高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