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0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作為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及功能。基于對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內在關系的認識,充分挖掘學前雙語教育中蘊藏的民族團結教育因素,構建學前雙語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之間的積極互動關系,并從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性盾、特征及內部構成要素出發具體研究了蘊含于其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功能。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功能
學前教育論文投稿刊物:學前教育研究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和長沙師范學校聯合主辦的《學前教育研究》雜志,從2003年開始改為月刊,每月1日出版,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學前教育理論核心刊物”“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該刊的讀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國的幼教理論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師生、幼兒園園長以及廣大的幼兒園教師。
民族團結教育是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經常性重要工作,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對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和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及現實意義。尤其是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和現實性在任何時候都不容忽視。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就提出了“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和堅持不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11]的重要主張。
盡管在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方法縛徑和切入點是多方面的,但在學術界形成的一個共識性認識就是民族團結教育要從早抓起、從幼兒抓起,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和獨特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雙語教育環境中幼兒早期的多民族交往經驗與感受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及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起著基礎性和奠基性的作用,還在于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之間的內在結構性關系。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講,在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蘊含著異常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因素;或者說,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兩者之間存在極高的契合度,有效開展學前雙語教育是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極佳方式和題中應有之義。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問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
如“雙語教育還應為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踐行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一體的文化理念而服務。”ra“在我國民族地區實施雙語教育,以雙語促交流,以雙語促團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下實現各族有效溝通、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實施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是促進‘多元’交流的必要途徑,是維護中華民族‘一體’團結的加速器。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已然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方式及模式等。雖然上述這些論述是基于一般意義上的雙語教育而言的,但也同樣適用于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在本文,我們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分析了少數民族學前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功能。
一、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政策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導向功能
在我國,研究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功能首先就要從對相關政策的民族團結教育價值導向的分析入手。基于對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等的認識并適應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迅猛發展的現實需要,國家和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頒布實施了系列有關開展學前雙語教育的方針政策。從國家層面來看,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全面加強學前雙語教育。
國家對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這在國家頒布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及到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問題;2010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則指出:“中央財政設立專項經費,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學前教育和學前雙語教育”1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又提出:“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以民漢雙語兼通為基本目標,建立健全從學前到中小學各階段有效銜接,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滿足需要的雙語教學體系”[61等。
而從地方層面來看:新疆自治區頒布實施的有關學前雙語教育的政策文件最多,并且推行學前雙語教育的力度也最大。如2005年新疆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頒發了《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意見》,2008年新疆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的意見》,2008年新疆自治區教育廳等部門制定了《新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五年發展規劃》,2011年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規劃(2010-2020)》等,這些政策文件對新疆自治區的學前雙語教育作了全面的制度設計及安排;與此同時,我國其他少數民族自治地區也頒布實施了各具特色的有關學前雙語教育的地方性政策法規。
這樣,就從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兩個層面上建立健全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并為具體實施學前雙語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與保障。從制定這些政策文件的直接和外顯目標來看,就是要通過開展學前雙語教育使各民族幼兒學習和掌握民漢兩種語言文字,加強幼小雙語教育之間的銜接,提高學校各階段雙語教育的質量,培養“民漢兼通”的各級各類人才并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高素質人力資源保障;而從制定這些政策文件的間接和隱性目標來看,則十分強調通過實施學前雙語教育來加強各民族幼兒之間的溝通、交往與聯系,培育各民族幼兒的民族團結意識并在他們身上打下堅實的民族團結思想觀念的基礎。
縱覽這些政策文件,在其中內含和隱喻的開展與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價值導向是堅定、一致、一貫和旗幟鮮明的,并由此構成了貫穿這些政策文件始終的一條主線。而認真學習領會和自覺貫徹執行這些政策文件精神的一個核心點就是要把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并貫穿于學前雙語教育的各個方面及過程的始終,蘊藏在這些政策文件中的民族團結教育的價值意蘊就不言而喻了;另外,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實施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學前教育事業的優惠性、傾斜性和扶持性的政策導向,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關心和關懷,而這些政策文件的實施實現過程無疑有助于增進少數民族幼兒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并進而達到加強幼兒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
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的多民族幼兒交往的民族團結教宵功能
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功能還具體表現在雙語教育搭建了有利于多民族幼兒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及場所。從民族教育學、民族心理學、民族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學科視角來看,幼兒早期民族團結意識和思想觀念的形成發展離不開一個多民族幼兒相互融合的環境與氛圍;再進一步講,他們早期的民族團結意識、經驗、態度、情感、體驗、意向、思想觀念、理論基礎和心理傾向等是在不同民族幼兒相互接觸、相互交往、相互交流及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逐漸萌芽及建構起來的。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實經驗也充分證明,在一個僅限于單一民族交往的封閉環境與氛圍中,由于缺失了其他民族幼兒這個參照體系和交往對象,要想在生活于其中的幼兒身上建構起“兩個共同”(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五個維護”(維護社會主義民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等民族團結的經驗結構和觀念結構就比較困難。這是因為幼兒早期接受的教育影響、形成的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和態度及思想觀念等直接影響和制約了他們今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并且他們到底形成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等與其早期的生活經驗及經歷直接相關。
亦即說他們多民族交往的經歷和經驗越豐富,在他們身上就越容易形成“民族團結一家親、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民族團結思想意識;而與之相反的情況是,如果一名幼兒長期生活在一個單一民族交往的閉塞環境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實踐活動和感性經驗體驗的支撐,他要形成各民族相互團結的思想意識及心理傾向就有較大的難度。因此,提供一個多民族幼兒相互融合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對生成幼兒的民族團結心理意識與經驗結構就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盡管通過組織開展其他專門的社會活動和教育活動也可以達到多民族幼兒相互交往的目的,并且實現多民族幼兒交往也并非是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全部屬性與功能,但畢竟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尤其是合班合園的學前雙語教育在客觀上營造了各民族幼兒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交往、共同成長和共同發展的良好教育環境,而這實際上也就為他們民族團結意識的形成、民族團結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民族團結思想觀念的生成打下了早期生活的基礎與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講,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就搭建了一個促進多民族幼兒交往融合,進而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提高其民族團結素質的天然機會與場所。當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各民族幼兒民族團結素質的形成發展既可能是在自然和自發的過程中實現的,也可能是通過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系統養成的,我們認為后者更是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引領及指導作用。
三、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的多語言文字習得的民族團結教育功能
“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是指在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中,在幼兒熟練運用母語的基礎上,同時使用少數民族母語和國家通用語言開展非語言領域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學習活動,培養幼兒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日常交際的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特殊教育體制。”171從這段對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概念界定的文字表述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是雙語而非單一語言的教育教學活動。顧名思義,學前雙語教育就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中同時開展基于少數民族母語和漢語言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既非單一的民族語言文字教育,也非單純的漢語言文字教育,而是民族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特殊教育教學活動,這可謂是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一大特質;
第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是在民族語文基礎上的漢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相互轉換、交替使用和合理搭配的一種特殊教育教學活動。在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要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為主,在幼兒熟練掌握母語的基礎上和過程中,輔之以漢語言文字的習得并促進兩種語言文字符號系統齊頭并進的一種特殊教育教學活動,而這是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過程特征;
第三,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旨在培養少數民族幼兒初步使用漢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能力和促進其健康全面發展。這構成了開展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價值旨歸等。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發現無論在何種形式和類型的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幼兒接觸和學習的都是兩種語言文字符號系統,即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字。特別是在合班合園的學前雙語教育中,通過少數民族幼兒學習漢語言文字和漢族幼兒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這樣就達到了彼此習得對方的語言文字并掌握兩種語言文字符號系統的目的。由于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語言,尤其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而學前雙語教育在事實上就提供了幼兒習得兩種語言文字符號系統的特殊教育環境,并且在語言文字交互習得的過程也促進了幼兒智力的發展等。
不僅如此,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所建構的兩種(或多種)語言文字交互學習的特殊教育環境還具有很高的民族團結教育的價值功能。而這主要是基于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掌握,以及漢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互學互鑒的作用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上講,語言文字的相通是實現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與條件,也是達成民心和民意相通的重要前提與基礎。我們經常講的“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難以形成認同”表達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如有人就指出:“全民學習、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條件之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共同的語言環境。”181而這些也與雙語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這樣,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中的民族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字的共同習得結果就為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奠定了語言文字的基礎,同時也為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性與實現路徑。而具體到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也同樣如此。在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各民族幼兒在掌握母語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掌握也就為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融合打下了初步的語言文字的工具基礎,而這也是加強幼兒民族團結教育和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
四、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民族團結教宵功能
在我國,民族團結的本質要求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及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主要的實現路徑就是要堅持“五個認同”,而其中的文化認同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習近平同志就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191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人提出:“尊重文化差異,促進文化認同,以文化促團結,進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內在地包含于‘多元一體’理論之中。”M而從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來看,多元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殊教育場景也高度契合了加強幼兒民族團結教育的實際需要。盡管從直接目標來看,學前雙語教育主要解決的是各民族幼兒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共同習得,但在其背后隱藏的則是多元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交融和碰撞。而這也是由語言文字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所決定的。
語言文宇作為一種有意義的符號系統,一方面它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重要載體、主要傳播方式和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語言文字符號系統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態度、觀念、意向和價值觀等文化因素并由此構成了語言文字中的重要內涵及精神內核。根據這一邏輯推斷,在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中就構建了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織的特殊教育環境,并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因素與價值功能:一是幼兒時期也是一個人文化意識及文化認同感形成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幼年時期接受的文化熏陶、感染和教化在其社會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對象是各民族幼兒,學前雙語教育就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環境與氛圍,而這種獨特的文化環境與氛圍可以有效促進各民族幼兒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二是學前雙語教育中的多元民族文化混雜的特殊教育環境提供了幼兒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