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我們對于美國電影教育的系統了解,經歷了從個別的接觸,到廣泛交流的一個過程。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就數次派出了代表團,對歐美國家的電影教育情況進行了考察,為中國電影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近些年來,在短期的考察團之外,隨著藝術類留學群體的擴大,長期的學習交流也成為我們深入了解歐美電影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美國高等電影教育體系考察中,通常將電影教育分為“專業學院和大學里的影視院系”[1]兩類,這樣的一種分類,參考了傳統的院校分類方式,比較簡潔清晰,有利于將電影教育納入到整個教育系統中考察。但是電影作為一門與產業和實踐緊密聯系的藝術形式,其多重屬性決定了電影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以電影產業與電影教育的聯系為出發點,將美國高等電影教育體系分為與通識教育對應的研究體系,與職業教育對應的實踐體系,以及國際交流體系三部分,通過這樣的一種層級考察,破除囿于以院校層級為考察核心的局限,以求更好的結合電影和教育的特性。
一、產業集聚與電影教育
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產業似乎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電影產業在美國的發展,形成了明顯的產業集群,而且“隨著電影業與電視業、廣播業、音像制品業等其他娛樂業不斷相互滲透,電視、錄像、網絡逐步成為電影垂直連鎖環節中的重要部分”[2]。多屏時代下的電影行業,對電影教育也提出了更為復雜的需求。美國電影教育與電影產業的互動,由來已久。早在1915年,“哥倫比亞大學率先成立了電影劇本創作課程”[3],著名的“新好萊塢”的誕生也得益于畢業于電影院校的一批電影人。
2018年《好萊塢報道》評選的美國25所頂尖電影院校中,位于好萊塢所在地加州的就有8所,位于美國藝術電影大本營紐約州的有4所,其余院校亦分布在波士頓、芝加哥等影視產業蓬勃發展的地區[4]。此外,為了向產業中心靠攏,加強業界聯系,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紐約電影學院,愛默生學院等都在加州設立了分校區,其他院校,例如波士頓大學,也有在洛杉磯的短期課程。同時,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在自然條件對于影視制作限制越來越少的今天,產業措施,稅收政策,科技條件等開始更多地影響影視產業發展,因此逐漸形成了以傳統的加州和紐約州為主的多中心分布,電影教育也隨之靠攏,與產業聯系越來越緊密。產業與教育的緊密聯系,從宏觀上看,產業集聚形成的正外部性,例如共用基礎設施,更多的實踐機會等,可以有效的降低教育成本,吸引高校的靠攏,反過來,教育的集聚,也有利于及時把握業界動向,向產業更為精準地輸送勞動力。
微觀上看,業界人士與電影教育人士互相的兼職,可以深入地建立聯系,形成長期合作的校友群體,同時高校豐富的科研資源也可以為業界提供技術上的支持。綜合來看,“產業成型誕生教育,教育進步塑造產業;產業發展人才短缺,教育增長培養規模;產業低落需要推動,教育增長培養質量。”[5]如此的一種互動,是市場規律,政府規劃與教育發展合力促成的結果。事實也證明,這樣的體系有利于電影研究的開展,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更有利于美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二、電影研究體系與通識教育
“美國的專業電影院校,如美國電影學院、紐約電影學院等,一般都不設電影研究專業。這樣,電影研究教育的領地就集中在了綜合性大學內。”[6]從各個學校的情況看,純粹的理論研究專業,無論是專業數量還是畢業生以電影創作為職業的數量,都遠遜于實踐類專業。“綜合大學電影學院內制作與研究之間的交叉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二者之間的分野是學生培養重點和方向差異在體制上的自然反映。”[7]作為學術研究的一部分,電影研究起著反哺創作,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作用。得益于發達的電影產業提供的豐富材料,同時得益于借鑒其他學科理論,美國的電影研究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研究的重鎮。但是有限的互相促進并不能抵消學術研究與實踐體系強烈的背離趨勢。但是,這種背離并非一對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電影教育內部不同功能,不同分支的必然結果,即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不同。狹義上的通識教育,指“不直接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作準備的那部分教育”[8]。
從這個角度看,目前電影研究更多的是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存在。電影研究雖然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其最終的目的并非是培養職業人員,而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認識電影,了解電影文化,增進人類的自省與認知。而且這種通識教育沒有局限于影視類專業內部,而是作為人文與藝術的一部分進入其他專業的知識類通識教育課程,例如華盛頓大學的“視覺、文學與表演藝術”課程,芝加哥大學的“音樂、視覺與戲劇藝術”課程等[9]。由此可見,電影研究知識作為人類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自20世紀誕生以來,已經越來越多的參與到高等教育的建構之中。當然,電影研究并非自說自話的空中樓閣,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產業和文化基礎。以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為例,其電影與媒體研究系,就致力于為未來的媒體制作者和學者提供關于媒體和娛樂業的深度知識。
在學位授予方面,提供藝術學學士(BA),藝術學碩士(MA)和電影與媒體研究博士(PhD)等學位。成立于1959年的電影與媒體研究博士項目,是該方向的第一個博士項目a。在藝術創作方面有著無數出色校友的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在電影研究方面的努力,證明了電影教育不能是單一的實踐體系,而是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的結合。如何探索這種結合,彌補兩相背離的狀況,美國電影教育體系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作為通識教育的電影研究也許不能立刻培養出獲獎的校友,不能立刻培養出即刻進入片場的工作者,但是其可以為整個產業提供一種形而上的關照,提供更為深刻的認知,從而促進整個產業長期的健康發展。
三、實踐體系與職業教育
在服務于通識教育的研究體系之外,美國電影產業能夠持續發展當然更離不開完善的以實踐體系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正如南加大電影藝術系NormanHollyn所說:“在很多情況下,像我們這樣的藝術學院是沒有統一的教科書的。同樣,也沒有多少考試。可以說,我們的專業是以制作項目為基礎的。”[10]這種以電影項目為核心的實踐體系,貫穿在美國電影教育本科直至MFA的實踐教學之中,為當今美國電影產業發展解決了勞動力問題。以極端強調實踐的紐約電影學院為例,其宣傳口號就是“世界上最實用的強化課程(TheMostHandsonIntensiveProgramsInTheWorld)”b。
也許這并不是一句夸張的表述,根據該校官網的資料,在電影創作、制片、攝影、表演、剪輯等等覆蓋行業分工的各個專業中,無一例外的全部拋棄了理論研究類的課程,而代之以各類冠名實用(hands-on)的課程。同時,該校在藝術學士(BFA),藝術副學士(AFA),藝術碩士(MFA)等學位之外,還通過兩天到兩年不等的培訓班和工作坊等形式,為學習者提供各類非學位證書。
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在每一學習期內都要獨立或合作完成至少一個項目。在業界人士的指導下,嚴格地按照行業標準流程來創作,以保證學生畢業或結業之后能夠迅速融入到電影工業體系之中。除了校內實踐,影視專業的學生們還通過學校與業界搭建的合作關系,以實習的方式,參與到各類影視公司的項目中,在影視生產的一線學到更多實用技能。而且這種實踐不僅局限于電影的實踐,得益于美國電視劇和網絡劇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影視專業學生轉向電視劇和網絡劇實踐。
在其他學校的課程設置中,研究性課程或影視批評課程相比紐約電影受到了更多的重視,例如南加大和紐約大學的MFA項目等,都很好的實現了兩者的平衡。反觀紐約電影學院,可以說其將電影教育中的實踐性開發到了極致。從這個角度看,以紐約電影學院為代表的實踐體系,既保留了美國電影教育傳統中以項目為核心的實踐方式,又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融入到了美國職業教育體系之中。在通常的美國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或技術學院主要培養專門人才如商業會計、護士、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教育主要通過中等階段的綜合高中、生涯技術教育中心及高等階段的社區學院實施的”。[11]可是在電影教育中,這種以高校為基礎,通過學士和碩士培養體系來進行職業教育的方式,成為一個突出的特點。
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方式,根本原因在于電影藝術實踐與技能類實踐的不同。無論電影創作集中了多少了技能因素,有著多少的商業考量,但終究采取的是“電影”這種經過無數次辯論和探討的藝術形式。技能可以是中性的,但是藝術實踐不是中性的,其背后是創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觀念,體現的是創作者的人文素養,如何選擇攝影機拍攝的內容才是關鍵。
如同其他藝術教育一樣,電影教育培養的不是熟練工人,而是有著完整世界觀,電影觀的電影人。而且不同于其他行業的職業教育所能提供的行業前景,電影業是一個淘汰率極高的行業,當一個從業者結束一個電影項目的時候,就處在了短暫的“失業風險”之中——接受了完整的電影教育并不意味著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這是一個高度細分的行業,每個影視專業畢業的學生都面臨著無數的選擇,不僅是創作題材和類型上的選擇,也是每一個電影工種的選擇。美國電影教育中高度完善的實踐體系,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進入行業的一條道路,更是讓學生尋找自己,探索自己的道路,惟其如此,才能使學生準確地找到自己在行業中的定位。
四、國際交流體系
姜文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可能美國那電影拍得很爛,但是全世界就愿意接受,因為人是有航母做后臺的”。c一石激起千層浪,解讀者眾多。如果說美國航母代表著其軍事力量的全球投放能力,那么美國電影則代表著其文化力量的全球輸送能力。近些年以超級英雄為代表的美國大片席卷全球,固然有精準的類型定位,炫目的視覺奇觀等因素,同時,美國電影對于全球電影觀眾心理的把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能夠做到在充分了解民族觀影偏好的基礎上,形成最大公約數,美國電影教育中完善的國際交流體系的作用,不容小覷。結語當我們以產學研結合的視角來看待美國電影教育的時候,會發現其用完善的體系實現了這樣一種有機的結合。研究體系解決了學者在哪里的問題,實踐體系解決了勞動力在哪里的問題,國際交流體系解決了全球視野在哪里的問題。
三者的結合解決了美國電影產業在全球的發展和領導力的問題。美國電影教育通過多年的努力,以高等教育體系為平臺,用電影的方式,實現了自身整合產業、藝術、教育的功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看美國電影教育,也是在看我們自身。當所有人都在為中國電影票房屢創新高和歡喜鼓舞的時候,作為電影教育工作者,需要反躬自問:我們的電影教育是否能為中國電影提供足夠的人才,我們的人才是否足夠的多元化,我們的人才是否能夠成為中國全球領導力的一部分?在多屏時代已經到來,其美學風格,技術要求,傳播途徑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時候,我們的電影教育體系是否有著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電影教育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并非一時一地的變革,而是需要我們全體電影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的事業。
電影論文范文:國際化視域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研究
【摘 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加劇了各個國家綜合國力激烈競爭,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的基礎性產業,也在國力競爭中彰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與地位。隨著國外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韓國、印度、美國等國家在電影輸出的競爭中給我國電影產業造成了巨大壓力。本文將分析外國和我國電影產業發展概況,從完善體制、培養人才、提高制作水平、文化融合等方面研究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策略,以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