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0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最近幾年,“教育焦慮”四處蔓延。憂慮的家長們互相參考,不惜高價購買學區房,就是為了爭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全方位報輔導班,生怕落下了某一門功課……,像這樣的教育焦慮心理和盲目跟風現象遍布全國各線城市。家長們如何在這樣的焦慮下尋找到有效的出路迫在眉睫。
關鍵詞:教育焦慮;認知偏差;助力方法
教師評職知識:知網收錄教育教學類期刊
《現代教育技術》雜志由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刊。知網收錄的教育教學類核心期刊,本刊刊名由清華大學胡東成教授題字。2001年獲正式刊號,對外公開發行之際,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教授率先為本刊題詞:“開展教育技術研究,促進教育現代化”。關于本刊給大家推薦本站的另外一篇優秀論文:中國教育學刊之愛心教育對學生的調節等。
兩年國家雖然放開了生育政策,鼓勵生二胎,但我國的出生率依然在下降。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年輕夫婦對教育孩子的迷茫和恐懼無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他們看著周圍的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被弄得焦頭爛額、喪失了自己的生活,擔心自己將來也步他們的后塵。這種教育焦慮使他們對生兒育女這件事望而卻步。教育焦慮這一現象,打亂了正常的教育節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負面作用。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爭取優質資源,增加學習時間就可以解決他們有心無力的問題,比如幫助孩子解決課后作業和幫助孩子進行課外拓展;但同時也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在家長的焦慮重壓下學習和生活,會覺得沒有什么自由空間,心理狀態也會變得敏感脆弱,甚至害怕失敗,一旦學業受挫或就業不利,將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因為承受不了科研壓力而輕生的案例比比皆是,無不給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這種壓力的種子往往發芽在幼小的時候,很容易伴隨整個求學生涯。可以說人在最開始學習的幾年的學習狀態就奠定了整個學習生涯的基調。
1教育焦慮下誤操作帶來的嚴重后果
父母們背負著極大的壓力,卻沒有正確的方法,很容易事與愿違。而現在很多所謂的教育機構正是利用了這種焦慮,開設各種興趣班、提高班。父母們便如見到了救星一般報名,有的甚至喪失了理智。筆者從教多年,親眼見證了一個個機敏聰慧、對學習充滿熱情的小精靈在過多的課外班的重壓下一步步失去靈性、失去了快樂。家長卻不知自己早已本末倒置。
先說興趣班。無論是音樂的優美、繪畫的意境、還是體育的健美、書法的骨力,每一種才藝培養都讓家長心動,難以取舍。所以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全方位發展,周末排滿了有關音樂、繪畫、球類、主持的文體興趣班。孩子們輾轉于各個班之間,在不停趕場中匆忙應對。家長們也在接送孩子上下課之中消除了或多或少的焦率。但他們卻沒有考慮過:孩子們是否對這些班有興趣,是否培養起了興趣,才藝是否有提高,是否受到了美的熏陶、受到了情操教育,是否對學習有幫助、促進了孩子的發展。
其實,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面面俱到學深、學精,只是在匆忙應對或走過場。消耗的是時間和體力,感受到的是壓力、負擔和勞累,挫傷的是積極性、好奇心,后果是身心俱疲后的恐懼、逆反、厭學,并從課外延續到課內。再說課后輔導班。家長們因為受工作限制、或稱能力不夠、或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等種種原因,放學之后,便將孩子送入課外機構輔導作業。這樣做是省事不少。
但他們只知道孩子完成了該做的作業,卻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效果,輔導老師是否盡心彌補了知識漏洞,是否耐心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問題,是否鼓勵孩子積極面對學習困難,是否讓孩子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是否讓孩子對第二天的學習充滿了信心,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了成長路上還有老師和父母的關心陪伴、而不是獨自一人的努力和拼搏。他們也無暇考慮金錢能否買來愛心、耐心和呵護,金錢能否替換義務和責任?家庭作業應該是孩子在家放松狀態下、經過自己的努力、獨立地完成的作業,是自我練習、鞏固、應用后的提高,是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狀況的渠道,也是老師了解教學效果的通道之一。
但課后輔導讓家庭作業失去了應有的功效,并且還造成了惡性循環:被監督或被強迫中喪失了輕松和主動,再度灌輸中失去了自主思考、探索機會,無心教導后還是迷茫無助,延時學習、教育后的身心疲憊。白天到課堂后,精神渙散,注意力再難集中,課堂成了放松養神的地方。課堂知識沒精力學進去,課后作業不會做,便更加依賴課后的輔導;全對的作業也掩蓋了存在的問題,不能讓老師及時發現,等到發現,問題已是堆積如山,不知從哪兒下手。本末倒置后的后果讓家長難以預想,也難以承受,因為不單純是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出了問題,也是感受和認知也出了問題。讓教育變成了再教育,讓多少老師和家長都無可奈何。
2教育焦慮背后的認知偏差
2.1過于強調孩子發展的共性,忽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
研究表明,幼兒個性包括聰慧性等26個方面的個性特征,歸屬于自我意識、智能特征、意志特征、情緒性、親社會性、活動性6個類屬[2]。每個孩子都是在各個方面有所不同的,而這些不同一方面是基因決定的,另一方面是成長環境影響的。不同國家的孩子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這些方面也會存在規律性差異。例如邏輯思考能力、推理能力、記憶力、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規律歸納的能力等。
一些孩子表達能力強,喜歡講故事,數學計算能力卻一般,一些家長就會拿自己孩子的計算能力去和計算能力最強的孩子作比較,就會讓自己的孩子感覺到不自信、壓抑、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了心理障礙。這些家長沒有想明白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各方面足夠優秀才能立足,一味的拿自己的孩子和某方面最優秀的孩子作比較不僅沒有意義,反而會使心理脆弱的孩子養成總拿自己的不足和別人比較的壞習慣,從而喪失了自我欣賞、自我激勵和快樂生活的能力。家長們之所以有這種“揚短避長”的壞習慣,一方面是出于對教育本身理解的不足,“優秀”仿佛是他們培養孩子的唯一目標。
只有各個方面都在人前他們才能滿足。另一方面是出于思考的懶惰。“因材施教”的實現,需要家長的長時間陪伴之后發現孩子擅長并愛好的事情,并尋找到正確的、能最大可能的發揮其優勢的教育方法。這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很多家長閑下來并不喜歡和孩子玩,有的忙于自己的事業,有的忙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家長的個人選擇需要被尊重。所以,這也需要家長在事業、愛好、孩子的教育之間進行權衡。
2.2過于強調外在激勵對孩子發展的作用,忽視內在動機的作用
很多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激勵自己的孩子,有時只能用一些物質獎勵對孩子進行刺激,承諾要是考了第一或者一百分就獎勵吃的或者玩的。表面上是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足夠的動力,但其背后有很多隱患:首先在根源上對待學習的態度就不對。學習是一個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過程,學校的學習是為了讓孩子在科學的方法下全面學習。考試只是檢驗前段時間學習效果的手段。一味強調學習結果只會讓學生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其次,過分強調學習結果也會萌生出一些惡性競爭的手段,比如考試作弊等,從而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底線。如今社會上對學位的過分追求也是強調學習結果的典型體現。近日翟天臨被曝學術造假便是為了博士學位不擇手段,引起了學術圈眾多研究者的不平和憤怒。
再者,用物質激勵會誘發孩子對物質的喜愛,覺得生活的樂趣就是對物質的不斷占有,這樣會使得孩子漸漸失去樸實和純真的快樂。物欲的膨脹帶來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人活著貴在知足,如果以物質的無限豐盈為生活目標必會身心俱疲。而另一種外在激勵方式是家長把自己的攀比之心附加到孩子的身上,用好勝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縱然這也是一種激發自主學習動力的方法,家長不用在后面使勁督促孩子學習便可得到不錯的成績。但這也有一定的隱患: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總會有一天發現自己無法超越周圍的人,從而對學習喪失熱情。可見,用此方法激勵孩子學習不是長久之計。
而理想的學習狀態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首先,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是有差異的,一些人就是擅長讀書,擅長抽象思維,對安靜學習之事頗感興趣,而另一些人就是生來好動,喜歡在操作和動手中認識世界、實現自我,把這種孩子按在書桌前也是對天性的壓抑。何況更多的孩子是普通人,并不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優勢,這種孩子還需要家長在之后的學習中多多引導,激發出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發現知識本身的邏輯魅力和藝術之美,用世界本身運轉的嚴密性影響和塑造自己嚴謹認真的品質,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人格基礎。
2.3過于強調對孩子發展的控制,忽視獨立人格的培養
孩子都是爸媽的心頭肉,生怕一不小心就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很多父母平時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讓摸。而筆者認為,作為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重要的是要講道理,而不該以大人和父母的身份控制孩子。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知道的少,講道理也講不明白。但其實孩子在從一張白紙到懂事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人格影響是最大的。要是父母講理,孩子思考起問題來也會是用講道理的一套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要是父母用自己的強勢壓迫孩子做這做那,孩子思考起問題來便會用“誰是老大誰說的算”的思維解決問題。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尊自愛,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課題。人格平等和獨立人格更是需要父母從小給孩子養成。
這兩種品質的重要性更不必說,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孩子成年之后的做事品格就由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時對待孩子和對待事情的態度決定。有的父母為了保護孩子的單純,對孩子過分保護,不惜用謊言欺騙孩子,給他們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美好的世界。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孩子遲早要面對和他們同一個復雜的世界。與其試圖蒙住孩子的眼睛,不如教孩子正確看待復雜世界的方法。有的父母還喜歡給孩子規劃未來,仿佛自己的經驗就是最正確的參考。但殊不知,個人經歷是有所局限的,世界上的道路有無數條,個人不同,環境不同,該走哪條路,能走成什么樣,也不是誰能決定和控制的。父母的人生經歷也不過是茫茫滄海中的小小一粟,也不能證明什么。父母不該是孩子人生的規劃者,而應該是孩子人生的指導者和欣賞者。
3當代父母該如何在孩子的成長中有效助力
看到這里,家長要更迷茫了。難道不懂教育的家長就沒法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了嗎?其實,只要方法得當,普通的家長依然可以教育出好孩子。
3.1豐富孩子的課外活動,培養個性、激發興趣、發展特長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活動是“智力活動的策源地,個性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個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3]小學生精力旺盛、興趣廣泛。他們不僅好奇,也有了解社會、自然、世界、獲取知識、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有參加各種活動和鍛煉身體的需要。還給孩子時間,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給孩子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讓他們走近大自然、走近社會,接觸科學、接觸文體,增大活動空間、增加人際交往、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提高情操。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通過活動發現他們的興趣并培養這些特長;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不畏困難、積極進取。
3.2多陪伴,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和孩子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困難
不得不說,養孩子有時是一件漫長而艱辛的事。要把孩子從一張白紙教育成擁有良好三觀,又掌握知識的好青年是需要家長下功夫的。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及時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煩惱,多傾聽、多理解、多幫助,平等對話,杜絕說教,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和孩子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困難。
3.3用心培養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成就幸福人生
印度有句古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習慣養成之重要。新課標也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才會終身受益。教育家葉圣陶更是說道:“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不僅要有學校的要求、規范,更要有家長的督促和強化,“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習慣的培養要從兒童開始,從點滴做起,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既要明確行為規范,也要耐心、細致地指導,堅持不懈地強化訓練,及時地肯定、鼓勵;更需要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和良好家庭氛圍的熏陶,以及同不良習慣的斗爭等等。少說多做,一步步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漸變到質變,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完成好習慣的培養。
4結束語
人生是一次長跑,別讓起跑線理念毀了孩子。家長們應讓自己成為習慣的老師,讓自己的家庭成為習慣的學校,助力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