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高職院校基于“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時間:2019年11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做中學的教學模式適合于強實踐、重操作的高職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主流。但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依然存在灌輸型教學模式占主導地位,片面強調簡單的動手實踐,實踐性教學條件嚴重不足等問題,造成做中學教學模式實施的變形。高職院校要推行做中

  摘要:“做中學”的教學模式適合于強實踐、重操作的高職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主流。但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依然存在灌輸型教學模式占主導地位,片面強調簡單的動手實踐,實踐性教學條件嚴重不足等問題,造成“做中學”教學模式實施的“變形”。高職院校要推行“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必須堅持為學習技能和知識而“做”,為提高綜合運用能力而“做”,為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而“做”,并以此為依據,構建適應“做中學”教學模式的多層次、應用性、綜合性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職教育;做中學;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體系

高校教育教學

  “做中學”(learningbydoing)是上世初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Dewey)創立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適應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做中學”的教學模式適合于強實踐、重操作的高職教育,并已成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主流[1]。

  一、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但由于發展時間短、經驗缺乏,教學模式改革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灌輸型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從以教師為中心的重視知識傳授“滿堂灌”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做中學”的教學模式轉變較為緩慢,灌輸型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最直觀的表現為:一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園形態仍然以課桌式教室為主,師生難以開展互動教學,學生主體性和自主性沒有凸顯;二是“做中學”的實踐性教學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學計劃中專業課的實踐性教學時數還不到一半,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坐在教室里“聽”教師傳授知識,即“聽中學”,體現不出高職院校教學的類型特點。這種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調動來自高招錄取時最后一批生源的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片面強調簡單的動手實踐。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實施“做中學”的實踐教學形式,一般分為校內模擬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兩種基本形式。在校內模擬實訓的“做中學”中,學生只關注技能學習而忽視技能與專業知識的融合。這種“做中學”的教學過程削減甚至取消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生只能從動手實踐中獲得隱性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做”的過程又過分強調基于崗位工作過程的操作練習,即只注重簡單技能的反復訓練,忽視高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校外頂崗實習的“做中學”,一般是在高職學生最后一年采取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但校外頂崗實習的“工學結合”,容易將“工”簡單地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工作,使得高職院校往往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將學生校外一年時間的教學、管理全部委托給企業。但企業不是教學單位,不可能制訂系統的頂崗實習計劃,也無法給予學生有效的實踐指導。“放羊式”的頂崗實習,其實質是把學生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從事簡單技能的重復頂崗訓練,這種單一的“做中學”達不到高職院校教學的目的要求。

  3.實踐性教學條件嚴重不足。

  高職院校實施“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改革主要依賴于實踐性教學基地和師資隊伍。由于我國高職院校大多數是由中專學校“三改一補”而來,校內實訓基地的數量和設備配置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之間的差距較大,尚不能滿足將職業技能訓練、理論知識學習、實際工作經歷三者結合起來的“做中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同時,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一部分來源是中專學校原有的教師,普遍存在學歷層次偏低,教育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偏弱,即使通過相關政策將身份轉變成高校系列的教師,但實際水平沒有明顯變化,難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另一部分教師來源于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這部分教師從普通高校到高職院校,缺乏企業背景,教師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不強,專業實踐經驗和教學基本功相對薄弱。另外,高職院校普遍沒有建立技術研發平臺,師生缺乏“研”的實踐基地。總體上講,高職院校大多數教師難以有效推進“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改革。

  二、高職院校實施“做中學”教學模式改革的策略

  高職院校進行“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做中學”教學模式改革需要注重三點策略。

  1.為學習技能和知識而“做”。

  高職院校的“做中學”是以“做”為核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從親身體驗中“學”,通過解決問題來“學”。“做”是學生獲取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根本途徑,高職院校通常以任務、項目為載體,教師演示和指導,學生觀察、模仿和練習,主要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教師通過“做中學”的教學模式,直接指導學生職業技能的操作訓練。

  在“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怎么去做,還要讓學生知道做的每一步都要有理論依據,以及這些理論依據的出處,讓學生意識到專業知識對實踐操作具有指導作用。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增多,再要求學生自己去搜集、查找相關的知識及出處,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操作,以一種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在學會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掌握和鞏固專業知識。

  學生通過“做”,可以發現自己在實踐中的不足,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不僅可以學到本專業相關的技能和知識,而且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鞏固所學的知識。所以高職院校的“做中學”不是單一的“做”,而是既動手又動腦的學習過程,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做”的過程中同時獲得技能和知識。

  2.為提高綜合運用能力而“做”。

  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它與中職教育的區別在于其學生具有的不是簡單技能的熟練程度,而是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做中學”的教學內容安排要體現層次性、應用性與綜合性,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既要考慮單一技能和知識的掌握,更要考慮實際工作所需要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做中學”的一大優勢在于能通過對技術、工藝的應用和再現,實現技術創新或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因此,高職院校可通過專業課程的綜合項目和畢業設計等“做中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要將教師的開發項目應用于實踐教學活動之中,學生圍繞真實項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培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2]。在綜合項目“做中學”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安排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以實現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注意項目小組的搭配,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總體水平,還使學生之間可以集思廣益、相互促進。

  3.為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而“做”。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重復一個行為21天以上,會基本形成習慣,重復90天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是在實訓場所、研發平臺和車間進行的,因此,其設計必須使學生的校內實訓、校外實習和頂崗實習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

  根據職業素養的要求,通過“做中學”的教學過程,師生互動和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讓學生在親自參加工程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取得教書育人的雙重效果。通過“做中學”的教學過程,建立學習小組,明確各自的職責,學生間的互動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做互學,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基于“做中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條件支撐與路徑選擇

  (一)系統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第一層次:單一技能的“做中學”。高職院校單一技能的“做中學”指將專業課程的各個技能點,通過邊做邊學的方式來完成。各專業課程的單一技能的訓練最好安排在校內完成,其最佳形式是將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學習結合起來。不同專業課程有不同的“做中學”教學模式,如測繪課程,可以讓學生一邊用量具測量,一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圖板上繪出相關識圖并標注(制圖標注中涉及各種公差的知識)。

  第二層次:綜合項目的“做中學”。綜合項目指每一門專業課程結束前,要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實訓項目,該項目要把該門課程的技能點、知識點串聯起來,即“連點成線”,通過“做中學”的教學形式,完成綜合項目訓練。通常教師要把企業的真實項目經過教學化改造以后,以任務驅動的形式,讓學生去練習,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既鞏固技能點和知識點,又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

  第三層次:應用課題的“做中學”。高職院校在教學育人中的一項重要創新活動就是教師以應用型課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畢業設計的應用型課題一般來自企業的真實研發項目,學生則是在教師的專業工作室或研發平臺完成畢業設計[3]。畢業設計的應用型課題具有把該專業的主要課程的技能技術和知識連接起來,實現知識和技術技能“連線成面”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同時,也將“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體現出高職教育的高等性。

  (二)完善實踐教學基本條件建設

  要建立與實踐教學體系相配套的實訓基地。按照為學習技能和知識而“做”的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學校需要建立既有實訓室功能又有教室功能的場所,即該場所是多媒體課件教學、現場設備操作演示和學生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為此,高職院校要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實訓室與教室合一”的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的設備配置必須體現生產性、先進性和教學性,要源于生產又高于生產,因為它要具有教學功能。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共建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生產性實訓基地,設備由歐姆龍公司打折售予,經教學化改造后,用于學生生產性綜合實訓。而應用型課題的“做中學”,則需要建立教師的專業工作室或技術研發平臺,該平臺是產學研的結合體,有企業提供的研發項目,或企業的研發人員和項目同時進入該研發平臺。

  (三)提升教師與實施“做中學”教學模式相適應的執教能力

  高職院校的教師為適應“做中學”教學模式的要求,必須加強實訓指導能力和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能力的培養。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應用能力普遍缺失的現狀,有必要建立教師定期下企業鍛煉的制度,以研發項目為載體,教師通過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生產技術革新、成果咨詢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動,鍛煉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同時要發揮學校研發平臺負責人的帶頭作用和研發團隊的互助作用,學校要出臺鼓勵教師從事技術研發服務的政策,調動教師參與研發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在研發團隊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應用和創新能力。

  總之,“做中學”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進行“做中學”教學模式改革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高職教育的專業特點、教學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只要不斷深化“做中學”教學模式改革,必將有助于高職教育辦出特色和提升水平。

  教學類論文范文閱讀:基于接入網課程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接入網”課程教學創新工程項目以學生為中心,以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致力于研究和解決專業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培養通信技術專業具有“工匠”精神的匠心人才。在“接入網”課程中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互融合的學習情境、開展基于創新創業理念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形成結合通信專業、完成學校學業、規劃未來職業、保障基本就業、實現創新創業的“一匠二改三能四通五星”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