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6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校本研修需要有文化支撐,校本研修文化能把研修活動轉變為自發、自覺的習慣行動。立足教學、立足學校實際建構校本研修文化,從思想認識、活動開展、制度保障等方面協調共進,方能推動校本研修的常態化、有序化、科學化開展,真正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校本研修;文化;建構策略
校本研修源于20世紀60、70年代“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1]。校本研修在真實教學情境中改進教學實踐,改善學校課程,提升辦學水平及教育質量,在促進學校學生發展的同時促進教師的發展,是一種既注重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歸納并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的應用性研究。
“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縮寫,出于《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甲骨文中,“文”的象形是“手執棍棒”,意為“以棍棒教化”;“化”是“會意”組合字,“人”和“匕”的組合,充斥了殘酷和血腥。后來,棍棒引申為制約著人們的習俗、概念,“匕”引申為詩詞歌賦等經過人的認識、點化、改造、重組的精神及物質。
文化是學校不斷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校本研修文化是規范推動校本研修的精神和物質的總和,從屬于學校文化。校本研修文化的建構要在全面梳理校情及學情的基礎上,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形式,通過思想建構、活動建構、制度建構等方式,讓教師找到歸屬感,從而在參與校本研修過程中,迸發出應有的熱情與活力,達到培育教師團隊的目的。
一、統一“三個認識”是建構校本研修文化的前提
校本研修“基于學校及教師的發展”,“為了學校及教師的發展”,“通過學校及教師的發展”。要實現這三個目標,校本研修文化建構必須統一三個認識。
(一)認識到校本研修常態化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校發展的前提是學生要發展,關鍵是教師要發展,校本研修的實質就是促進教師發展。新時代,教師教育的重心已經轉到了學校。校本研修是順應時代發展、深化課程改革、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根本。學校能否可持續發展,關鍵在能否堅持常態化開展校本研修。學校應以校本研修為重心,以問題為實踐導向,常態化開展研修活動,持續整合教學、科研、德育、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發現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在職業價值、職業操守、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實現教師專業標準,[2]加快教師專業成長步伐。
(二)認識到校本研修必須立足教師和學生,以人為本校本研修為教師實現自我、感受成功、體驗幸福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只有充分調動教師的內驅力,增強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校本研修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校本研修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立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職業規劃發展,改變行政命令方式,把校本研修變為教師主動積極的行為,引導教師追求智慧教育、做成功教師、體驗幸福人生。當下評課研討往往變成自我檢討會,如果基于問題,將研討問題定為“你覺得這節課有哪些成功的地方,還有哪些困惑”,這樣的校本研修以問題為導向,尊重人,增強了上課教師的自信,激發了參與者的智慧,就會生成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三)認識到校本研修必須立足學校地域,因地制宜“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國際化是一個趨勢,有國際視野的學校,完全可以利用國內外資源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本土化是一個潮流,受地域、資金限制的學校,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學校本地資源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與社會地域相關的物質與意識信息。這些信息可通過提取和整理而成為當下和今后的教育資源,校本研修通過“提取—分析—體驗—調節”這些信息,實際上是研究者對自己身心進行重構而發展自我的過程[3]。如果不立足學校自身現狀,因地制宜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二、立足教學,開展系列活動是構建校
本研修文化的核心當前,校本研修存在這樣兩個苗頭:為“完成任務”被動研修;研修內容“假、大、空”,沒有問題指向,與日常教學脫節。校本研修要解決教育教學行為中的實際問題,必須以學校為基地,立足教學,開展有特色的研修活動。
(一)開展回歸教學的研修活動
校本研修要“降重心”,立足教學,立足課堂,多研究教學環節,多研修課型案例,多研修學情教情,圍繞教師的主體性和差異性,開展分層、分類且有階段性、有彈性的項目式研修,注重個性化反思,研修目標量力而行,操作措施切實可行,解決教師內在“心理需求”,解決教育教學“真問題”,在服務教學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上下“真功夫”。
(二)開展師生同步主題閱讀的研修活動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一種品位,學校是充滿書香、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場所。校本研修要結合書香校園、環境文化等顯性文化建設,開展師生同步閱讀活動,用書香浸潤教師心靈。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閱讀,通過主題確定、閱讀體驗、成果展示等研修過程(前期調研階段、研討實踐階段、總結推廣結論階段),如開展“五個一”階段性閱讀活動(閱讀一本書、分享一次讀書心得、分享一個教育敘事、評選一個閱讀達人和閱讀班級、建設一個書香班級和書香家庭或書香寢室),營造一種進修業務、潛心教育、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圍,讓教師在個性化、生態化發展中體驗到校本研修的幸福。
(三)開展校本課程建設的研修活動
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教師成為研究者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明確口號。校本課程開發能提高教師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形成自主專業引導和專業規范的成長方式。圍繞課程建設,通過課程整合或開發,如建設“學科超市”、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人文交流課程、研學旅行課程等一系列特色活動課程,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類組合等形式,汲取地方人文資源、網絡資源、家長資源、社會資源、游學資源,為校本研修注入新的元素,讓多元文化在學校交融,使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加全面。
(四)推行以合作互助為主的研修模式
合作互助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發揮個體創造力和群體合作力的有效途徑。“學、教、研”三線互助,能有效解決課堂教學研究散兵作戰式、學科研訓活動主題隨意盲從式、課題研究任務驅動式的原發狀態,推動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營建“自助助人,享受成長”的教師研修文化環境。在這個基礎上,推行研修主題、專家引領、網上分散、師徒結對、系列特色等研修模式,關注課堂教學,注重研修的系統性、持久性,使研修內涵覆蓋教師課堂教學研究的所有環節,體現出研究的層次性、多元性、師本化。
三、學校環境、制度是構建校本研修文化的保障
校本研修規劃制訂、研修活動開展,學校教學、政教等工作與校本研修的整合,必須在組織領導和研修制度框架下統一科學管理和指導,從形式和內容上規范“校本四課”(引路課、教學研討課、公開課、匯報課)等研修活動的開展。
(一)營造校本研修環境
學校教導處、教科室、總務后勤等部門要協調配合,給教師營造寬松的環境,讓教師能結合學科特點、自身需求心情愉快地開展研修活動。如體育教師進行健身,英語老師觀看英文原版影視,美術老師外出寫生,只要是對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有利的研修活動,學校就全力支持。具體說來,要建好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制定校本研修的相關計劃、規劃和制度,確保校本研修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著力打造校園研修文化,張揚積極上進的專業進修輿論,樹學校品牌,創學校特色,提升學校教育內涵,賦予教師課堂教學自由權,讓學校與教師彼此信任。
同時,加大研修資金投入,做好研修陣地建設,注重激發教師研修內需,升級校園環境的軟件與硬件,不斷創設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辦學條件。
(二)健全校本研修機制
校本研修活動要規范有效運行,學校就要成立校本研修指導委員會,由校長牽頭,教科室、政教處、教導處等部門具體實施,年級組、教研組協同配合,建好課堂機制、激勵機制、財力機制[4]。校本研修活動除了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標準、定評價外,學校主要領導必須全程參加,必須要發表意見。學校領導的直接參與是對校本研修的重視、尊重。
同時,還要鼓勵教師參加國培、省培等學習培訓,以及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學習、學歷進修,為所有參加學習的教師提供方便條件,給復習時間。建構校本研修文化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學校每個管理工作者如果始終保持一份熱情和責任,凝聚起全體教師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研修文化,就有可能走出一條能真正實現教師、學生、學校整體發展的研修之路。
參考文獻:
[1]吳孔寶,杜啟明.校本教學研修問題與指導[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4-5.
[2]陶本一等.我國教師專業素質研究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69-284.
[3]徐衛,陳剛.痕跡回望教育的應用性理論及操作策略[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5-6.
教育論文范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如何增強教學效果
內容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時代潮流下,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如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作為一線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心設計,認真組織教學,通過新穎的導入、激發興趣,重整教材、由淺入深,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等,增強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