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3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美麗中國”建設與生態旅游發展密切相關。文章在梳理“美麗中國”理念主要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重點探析生態旅游的內涵與意義,并列舉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倫敦濕地中心、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與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4個國內外有關開展生態旅游的經典案例,從中汲取成功經驗,為未來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參考,以期促進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而加快實現美麗中國愿景的步伐。
關鍵詞:美麗中國;生態旅游;理論;實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與高質量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需求與質量不斷提升,旅游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在“美麗中國”理念的倡導下,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休閑模式,逐漸成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享受的一種方式。打造良好的生態旅游,是我國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關鍵。楊延風等學者曾指出,“生態旅游在理論層面打破了傳統旅游經濟發展唯經濟論的模式,以追求旅游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是旅游發展思路的一種變革和嘗試”。由此可以看出生態旅游在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旅游論文范例: 生態旅游活動對野生自然環境有何影響
目前,學者們對于生態旅游的研究,大多從理論層面、與鄉村農業的結合、精準扶貧等方面進行相關探討,在一定程度上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經驗和指導,但缺乏理念指導下的有關生態旅游的研究,特別是與生態旅游息息相關的“美麗中國”這一理念。為此,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視角,立足于“美麗中國”的站位,深入把握生態旅游的內涵與意義,并結合國內外有關生態旅游的優秀案例,為我國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提供啟示和借鑒。
“美麗中國”理念的發展歷程美麗中國的建設,即實現“山美、水美、人美、社會美、國家美”,是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為了認清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把握以下兩個時間點。2012年11月8日,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美麗中國”,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一報告強調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做的必然是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不是只發展自然資源,一味地保護自然環境,而是要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相融合,實現“山也綠,人也富,社會也美”。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由此可以看出美麗中國進一步上升為國家力求實現強國的目標。
史慕華學者曾提到,“美麗中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中國綠色發展和生態發展的行動指南”。對于“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理念,更是始終貫穿于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之中。“美麗中國”理念的提出與發展,是出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一初心的,該思想根植于傳統自然觀與先進生態觀的相結合,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之下,生態旅游發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進而實現生態旅游的持續、健康、和諧與科學發展。生態旅游的內涵及意義生態旅游這一特殊的旅游模式正是“美麗中國”的一個具體實踐。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確生態旅游的內涵與意義,才能為生態旅游的具體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方向。在梳理相關文獻時,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對生態旅游這一概念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生態旅游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的,這一活動最早發生在欠發達地區,其中非洲的肯尼亞與拉丁美洲的哥斯達黎加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驅。張廣瑞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且逐漸向自然和社會兩種生態環境方向擴展。該學者認為生態旅游是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不僅存在于自然界也發生在社會之中。而劉東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重生態性、親自然性和軟文化性的旅游模式”,該學者側重生態旅游存在于自然界中,原生性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是其發展的出發點。
金巖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提出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游活動和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開發方式,該學者側重強調生態旅游的保護與開發的結合。綜上所述,學者們都在一定層面和視角論述了生態旅游的內涵,都是基于各自研究的目的提出來的,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生態旅游是以美麗中國理念為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滿足人們追求自然、綠色需求的活動。
生態旅游具有生態性和社會性,其在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層面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在國家層面,生態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為實現美麗中國奠定基礎;在社會層面,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環境保護的氛圍,提高人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在個人層面,有利于滿足人們追求自然、綠色生活的美好需要,以實現由感動到心動再到精神的升華。
生態旅游的實際應用案例
自生態旅游被提出以來,一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生態旅游在全世界被廣泛實踐,由此涌現出許多成功的經典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從中汲取優秀經驗,為我國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提供借鑒。
(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該景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公園內動植物豐富多樣,基礎設施完善且擁有良好的管理體制。該公園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成為生態旅游的典范;顒禹椖扛骶咛厣,比如叢林探險、溫泉療養、科普教育等可以滿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深受廣大旅游者的歡迎。
(二)英國倫敦濕地中心該景區是一個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旅游地。市政府與開發者致力于濕地的保護,加強綠化與植被覆蓋,該地成為全球濕地建設的典范,每年都有大量的棲息鳥駐足于此,物種豐富,游客前往既可以觀賞休閑,又能增長知識。該地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該景區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可以說是我國“公認的生態旅游實踐的雛形”。造型奇特的山峰高高聳立,云霧環繞;花草動物的豐富性更為其增添了生機,儼然構成一幅和諧的生態景觀圖。更作為電影《阿凡達》與電視劇《西游記》的取景地,吸引無數中外游客前來游玩。
(四)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該景區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原始森林自然生態景觀。氣候溫暖濕潤,草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到98%,享有“天然大氧吧”稱號。獨特幽靜的雨林自然風光、品種繁多的熱帶動植物以及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成為該公園的三大特色。在這里,游客可以盡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不息,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取了4個國內外比較經典成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從以上的案例并結合當地的具體實際可以看出:國外在發展生態旅游時比較注重政府與開發者的協同合作,擁有良好的旅游區管理制度;國內外的生態旅游都是基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資源集聚的優勢開展的,深度挖掘自身的內涵,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主題性;我國有些景區,比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憑借影視作品這一媒介的宣傳名揚海外,充分凸顯了影視營銷的作用。
綜上,國內外在發展生態旅游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所在,由于我國發展生態旅游較國外晚,其成熟機制還不完善,為此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還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并與我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適合我國開展生態旅游的發展路徑。開展生態旅游的發展路徑。
未來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啟示在“美麗中國”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借鑒前人的成果,并汲取其精髓,為未來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
(一)利用影視節目、廣告等媒體宣傳渠道,提高人們的認知意識現如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由于影視節目在網絡上以及電視上播出,傳播速度之快,能在短時間內被廣大人們所熟知。影視節目的高質量演出以及節目中景區的頻繁出現,能快速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從而進一步激發人們的出游動機。比如《航拍中國》紀錄片,文字描述與圖片相結合的效果,既讓人們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魅力,又能從中學到許多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知識。在現階段追求深層次的文化休閑游的時代,如此方式深受游客的喜愛。
(二)利用區域資源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人們之所以向往旅游目的地,是因為該地具有獨特的、區別于慣常環境的旅游吸引物。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旅游產品成為生態旅游長久發展的關鍵。這一獨特的地域性必須依附于自身的自然或文化資源條件,深度挖掘這些資源的功能和價值,結合時代特點與地方風土人情相融合。所以立足于地方特色,開發設計出與眾不同的旅游產品,是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奇需要的關鍵節點。
(三)加大政府與開發者的協作能力,實現四大效益的統一政府的有效規劃與開發者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生態旅游才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政府與開發者在互動中有各自的職能和功能。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起制定政策、指導規劃、維持秩序的重要作用;開發者在政府的指導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有規律地適度開發。單一且過度的政府開發或開發者的開發,生態旅游則難以長久持續。為建設美麗中國,今后的生態旅游有必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分工明確,協同合作,實現自然、社會、文化、經濟四大效益的統一。
結語
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旅游必須以全方面、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傳統單一的發展方式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必然會阻礙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為此,把握美麗中國與生態旅游的關系至關重要,二者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美麗中國的建設為生態旅游提供了契機,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加快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楊延風,馬俊杰.對國內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2):238-240.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2013-11-12)[2020-10-20]. http://www.lzsz.gov.cn/ygtd/yangguangdangwu/dangwugongkai/2013-11-12/828.html.
[3]史慕華.新時代美麗中國的科學意涵及實現路徑[J].長白學刊,2019(05):122-127.
[4]習近平.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2014-07-11(001).
作者:張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