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快遞業務量快速增長,快遞包裹及其廢棄物數量劇增,在生態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的同時,快遞包裝綠色環保的呼聲也日益增長。本文在研究我國對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的情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體系,對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方式和方法進行討論,以實現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經濟效益
1.研究目的與意義
根據“2019中國快遞‘最后一公里’峰會”上公布的《2019中國快遞綠色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顯示,隨著網絡購物的興盛,快遞業務量和包裝使用量也持續增長,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累計達到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增速連續三年保持在20%-30%之間,而且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在2019年產生的快遞中,大約有200多億的氣泡袋和無數的紙箱紙盒。但是這些快遞包裝廢棄物卻并沒有能得到穩妥的處理,根據有關報道顯示,當前我國紙箱包裝和塑料袋包裝的使用量占據了快遞行業使用量的90%以上,但是回收率卻并不到10%。這些快遞包裝一般采用直接填埋或直接送入材料站進行處理,這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媒體和人們的熱切關注,生態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的同時,快遞包裝綠色環保的呼聲也日益增長。
從2019年年初起,國家郵政局開始大力推動實施“9571工程”,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談到,“大力推動行業綠色發展,是業內上下端企業共同的責任。”在我國,盡管快遞企業很多,快遞網點的分布較為廣泛,物流系統完備,因此實現快遞包裝的回收具有一定的先天條件,但當前我國快遞包裝回收仍然存在著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快遞包裝回收利用體系尚未完整建立,缺乏統一快遞包裝標準和人們的環保意識薄弱等方面。因此,對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體系的研究很有現實意義。
2.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現狀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網購這種新的消費方式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下,我國快遞業也迅速發展,中國的快遞業務量已經連續六年居于世界第一。2019年,中國郵政業業務總量完成16229.6億元,業務收入完成964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5%和22%。
2.1政府方面
而隨著中國快遞業已進入每年600億件的時代,包裝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中國快遞包裝包括六大類:快遞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包裝箱和膠帶。這幾類包裝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很容易會變成廢棄物,如果一個包裝箱按0.2kg計算,那至少會產生1200萬噸廢棄物,然而我國的回收率卻只有10%左右,這對環境會產生很嚴峻的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在2016年8月國家郵政局頒布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訂立了推動快遞行業包裝遵循綠色生產、有效回收、循環使用的目標。在2018年3月2日,國務院又頒布了《快遞暫行條例》,激勵有關企業開始包裝材料的回收,2020年年初,國家郵政局開始大力推動實施“9571工程”,以推廣綠色包裝,然而,國家只是激勵企業回收,卻并沒有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法案,也并未有具體的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體系。
2.2企業方面
在“2019中國快遞‘最后一公里’峰會”的現場,京東快遞展示了“雞毛信”智能安全箱。據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當消費者在寄件下單時選擇“雞毛信”功能后,快遞小哥就會送上智能安全箱。這種安全箱采用了高納米材料,集合了GPS定位、RFID技術、掃碼開箱和語音提醒等功能,并且防摔防撞、防水、防高壓,實現了包裹實時追蹤,也確保了寄件的過程更加安全、透明。
與此同時,在今年4月,百世集團也開啟了“綠意再生”計劃,并在百世的各個站點開始推動環保植物塑料袋Nbag的使用。據測算,百世快遞如果采用這一計劃,每年能節省近900噸的塑料用量,而且從快遞袋生命周期評價來看,全年將減少903噸左右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數量相當于5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
在峰會上,菜鳥智慧物流展示了“拉鏈紙箱”。區別于傳統紙箱,“拉鏈紙箱”沒有膠帶,它的獨特的拉鏈設計,可以實現三秒開箱,特別是紙箱上的波浪雙面膠設計,使得“拉鏈紙箱”可耐受零下40攝氏度到零上80攝氏度的溫域,保證了紙箱在中國任何地區的氣候條件下都可以安全使用。
但是,受到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快遞業正面臨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率低的難題。綠色包裝的大規模推廣存在阻力。而且并沒有系統的體系指導和政策的影響,很多快遞企業出于對利益的考慮并未重視快遞包裝回收的工作。
2.3消費者方面
目前,能夠主動處理包裝的消費者并不多,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很多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并不高,沒有深刻意識到這件事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其次,雖然部分企業都實行了各自的回收方案,但是并沒有統一規范,這也無法起到激勵消費者的作用。
3.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體系的建立
3.1理論基礎
循環經濟理論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EPR)是循環利用體系的理論基礎。
循環經濟需要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對環境的友好保護,在生產、流通、消費和廢棄的過程中追求 3R 目標,即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將整個經濟活動過程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利用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指生產者應承擔的責任,不僅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之中,也需要延伸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之中,特別是在廢棄后的回收和處理。這種制度規定了生產者在回收中的責任,可以迫使生產者改進產品包裝的成分和技術,從而在源頭減負,減少資源消耗,推動循環利用。
3.2體系構建及運作流程
如圖所示,首先,由政府制定相關的快遞包裝的標準并嚴格監督相關包裝生產商,然后包裝生產商將相關產品提供給使用的企業,企業再次進行篩選,選取合格的產品使用,將不合格的產品退回給生產商。然后,將包裝好的產品交由快遞公司進行運輸直至快遞點。
在快遞點,消費者拿快遞的時候,可以選擇直接在快遞點拆開包裝并放在快遞點或送至附近回收點,在快遞點的包裝可以由回收企業定期上門去進行回收,在回收站的部分由地方環保部門進行定期回收并進行定期檢查。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回家再拆開包裝,由回收企業上門回收。而回收企業和地方環保部門所回收的
包裝將送往國家的總回收站,經過挑揀和篩選,將不合格的進行銷毀或者二次加工,將合格的送往使用企業,以此完成一個循環。這個循環也需要依賴互聯網的幫助,幾乎整個過程都是與網絡平臺信息交互的,首先是需要搭建一個網絡平臺,使得整個流程更加簡潔透明,便于管理和監督,其次是通過APP或者小程序等方式面向大眾,讓回收企業與他們合作,消費者就可以通過平臺和APP發布消息讓回收企業派人進行上門回收,這樣,既加速了信息和物流的傳遞,也提高了回收的效率。
4.1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包裝綠色化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是發布了國家標準《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針對綠色包裝產品低碳、節能、環保、安全的要求,規定了綠色包裝新的評價準則、評價方法、評價報告內容和格式。
4.2居民參與意愿高
對民眾而言,快遞包裝綠色化不僅可以降低人們的生活成本,還能改善生活環境。經過問卷調查,了解到了85%以上的居民還是愿意參與到這個循環過程中去的,當然,隨著國民素質的高漲以及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也會加入進綠色化的進程中。
4.3經濟效益高
循環利用體系的應用可以對資源實行更有效地利用,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緩解快遞垃圾所引起的環境被破壞和資源被浪費的問題,也可以降低我國企業的成本,促進我國企業的健康發展。
5.總結與展望
構建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體系是解決快遞業包裝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它能夠滿足循環經濟目標,有效推進我國綠色化發展的進程。但是為了保障體系的運行,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首先是監督方面的問題,政府要承擔作為監督者的責任,用法律法規來約束企業和消費者,其次,企業在配合工作的時候也要在內部樹立環保意識,最后,消費者也要身體力行,樹立環保理念,并積極從自我做起。這樣,通過多方努力,減少資源的浪費,最終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快遞論文投稿刊物:《物流技術》1981年創刊,是中國物流行業第一本物流專業刊物,由中國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管,中國物資流通學會(現中國物流學會)物流技術經濟委員會、物資流通技術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物旨在推廣先進物流技術與設備,開展物流理論研究,交流國內成功經驗,傳遞國際物流信息,促進中國現代物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嘉欣. 循環經濟下快遞包裝回收[N]. 山西日報,2020-02-24(010).
[2]李思寰,段凱,方焱珠,王晚婷.物流快遞高速發展背景下循環包裝共享系統研究[J].中國商論,2020(05):16-18.
[3]方堃,姜聞遠,陳祎琳,錢倫鋒.我國電子商務快遞包裝垃圾治理的立法應對[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8(01):95-103.
[4]周鐳鐳,王宇寬,俞琳,沈榆.循環經濟下高校快遞包裝綠色回收研究[J].管理觀察,2019(28):124-126.
[5]鄢玲. 基于循環經濟“3R”原則的快遞包裝及回收物處理探討[J]. 中國市場, 2019(22):183-184.
[6]張烽彪, 果興佳, 王想衛. 基于物聯網的共享快遞盒子[J]. 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9(7).
[7]陳曦, 禹雅潔, 郭志強. “O2O”模式下的新型快遞廢棄物回收模式及市場可行性——基于宣城宣州區的調研分析[J]. 現代經濟信息, 2019(10).
[8]崔文婧,趙利娜,俞姝玥,吳國健,洪煜璐,吳吉央.EPR視角下校園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18,37(05):25-31.
作者簡介:
鄧偉
陳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