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2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勞動力跨國流動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當今西方經濟學界的學術前沿問題之一,也是西方各國政府施政的理論依據之一。勞動力跨國流動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替代還是互補或者兩者皆有可能,目前在國際學術界并無定論。
關鍵字:勞動力替代國際貿易
一、引言
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在不同區域之間的位移。勞動力的跨國流動的形式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流動是指那些在國外尋求職業所產生的勞動力流動,主要表現為各國勞動力市場上外籍工人的數量變動。長期流動是指移居所產生的勞動力流動,主要表現為各國移民數量的變動。
經濟師論文投稿刊物:國際貿易問題主要版塊欄目經貿論壇、部長及省市長專訪、省市外經貿委主任專稿、海外來稿、世貿組織、國際商務研究、世界市場透視、國際投資與跨國經營、國際服務貿易、國際金融、國際經濟法、企業家論壇、電子商務、環境與貿易、臺港澳等。
勞動力跨國流動和國際貿易、直接投資存在密切聯系。有學者認為國際貿易發展影響國際勞動力流動,假如考慮政策變化和外生因素的影響,普通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與貿易存在互補關系;高級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與國際貿易也存在互補關系。同時,勞動力跨國流動能夠提高輸出國外匯收入,收入增長可以間接增加投資和出口貿易,而出口貿易的增加可能進一步促進勞動力的外流。因此,勞動力跨國流動與國際貿易之間呈現出互補關系。
不過,國際貿易與勞動力跨國流動的關系并不固定,從短期來看,勞動力跨國流動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互補關系,但從長期來看,兩者之間具有互相替代的關系。有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外來直接投資可以增加該國就業,減少勞動力跨國外流,所以,外來直接投資與勞動力跨國流動表現為替代關系。
二、勞動力跨國流動的原因與影響因素
(一)勞動力跨國流動的原因
勞動力流動的收益與成本比較。勞動力流動的收益表現為移動后實際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成本則指為遷移而付出的代價。若勞動力流動的收益大于成本,就會導致勞動力流動現象的產生。
經濟周期的變化。處在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國家對勞動力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勞動力需要強烈,實際工資水平上升,會吸引國外勞動力流入,否則會推動國外勞動力外流。
勞動力資源稟賦狀況。勞動力資源豐富發國家,實際工資水平相對比較低,容易引起國內勞動力外流,反之將吸引國外勞動力的流入。而勞動力稟賦狀況在短期之內是很難發生改變的。
從近幾年勞動力跨國流動的趨勢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首先,勞動力跨國流動規模巨大,2013年國際勞動力跨國流動的規模達到2.32億,占到世界總人口的4.2%,跟往年相比呈上升趨勢;其次,南-南和南-北流動地位依然穩固,發達國家仍然是勞動力跨國流動的主要接收國,接收了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最后,亞洲發展中國家逐漸成為重要輸出國。
(二)影響勞動力跨國流動的因素
1.“推拉因素”
通過對勞動力流動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發現,勞動力流動收到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因素影響。其中,經濟性和社會性因素是重要的推拉因素。經濟性因素主要表現為資本流動、土地流轉、產業結構,而社會性因素則包括流動成本、居住條件和政策因素等。
2.企業
企業也是直接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之一,現有企業和新建企業與勞動力有著密切聯系,尤其是新建企業,對勞動力流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此外,企業的屬性類型也影響著勞動力的流動,有學者通過對美國前二十年的勞動力凈流量分析發現,最初剩余勞動力主要向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流動,之后主要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企業流動。
3.成本
勞動力跨國流動的成本因素有許多,例如與勞動力遷移有關的直接成本,為了出國而接收教育、培訓等的投入,還有流通過程中產生的交通費用。因此,許多研究認為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與東道國和目的國之間的地理距離有相關關系,一般表現為,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越遠,流動的意愿就越小。此外,勞動力跨國流動的成本還包括心理成本,就業成本和機會成本等多種成本。
4.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為高技能勞動力的跨國流動創造了條件,原因是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及發達國家國內研發、技術進步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使人力資源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高層次人才的流出會對母國產生激勵效應,從而提高國內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而且高層次人才的回流也會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影響國內科技研發,提高技術進步水平。
三、勞動力跨國流動對我國的啟示
1.中國勞動力跨國流動除了應當遵循勞動力國際市場交易規則之外,還應當做到,切實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一方面要在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式中推進外向型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通過勞動力跨國培訓服務提高其國際勞務市場適應性。
2.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要素的地區地緣和產業優勢,促進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東北地區為例,該地區農業發展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可以通過農業合作來促進國際勞務合作。日本可耕種土地面積大,但是農業人口少,這為雙方在農業方面開展合作提供了條件。東北地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緣優勢和產業優勢,促進勞動力要素的國際流動。
3.成立對外勞務合作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國家應當根據各地區自身的實際狀況,分區成立對外勞務合作中心,規范勞動力輸出制度,避免因私營勞動力輸出公司之間的互相競爭而導致的勞動力資源浪費,同時加強管理,建立勞動力流動信息系統,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工作。
4.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對于引進外資的優勢有所弱化,我國未來的引資優勢不能僅僅依靠勞動力要素,必須充分發揮市場規模、軟硬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水平的作用,提升引進外資的綜合優勢。
參考文獻:
[1]馬颯,黃建鋒.勞動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國的引資優勢嗎——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4(10):110-120.
[2]張樨樨,劉秋霞,韓秀元.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熱點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5(06):125-136.
[3]崔兆財.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跨國流動經濟增長效應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6.
[4]張志新,孫照吉,高小龍.國際貿易、OFDI與中國勞動力跨國流動——基于30個主要輸入國及地區差異的實證分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0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