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1月16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科學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更加直接,更加直觀,相關知識點才容易被小學生所以理解消化掉。那么,如何讓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這是一篇課題范文,就是講述了如何讓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的倡導者、實踐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現代課程論也認為,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教育必須回歸生活。
“生活即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現代課程論也認為,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教育也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兒童的生活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的課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傳統的自然教學,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過于追求知識的傳承,過于強調集中統一,把自己孤立、封閉、僵化起來,要革除這些弊端,就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從生活中進行體驗,從體驗中促進理解。因此,科學教學應遵循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生活經驗,設計一系列有實質性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
一、模擬“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傳統的課堂環境過于強調了學習的功能,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松的人際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而模擬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能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
例如在學習《食物》這一單元,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而往往天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忽視,他們并不關注和參與家庭事務,因此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研究食物的營養問題,根據對學生原有經驗的分析,在課前我就布置讓學生對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調查記錄,并自己設計一份最佳食譜,一方面想讓學生通過調查記錄,產生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想為課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課堂研究的問題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上課前,我把課桌兩張合并,把同學四人一組,組成十二個“家庭”。課上,先讓十二個“家庭”開個家庭會:討論今天的午餐準備吃些什么,以達成共同協議并討論出這樣的午餐對人體有什么用?這樣做,可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譜的優點,充分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成份,并能各自大膽說出對“家庭”中其他成員的食譜的想法,讓他們能暢所欲言、有所選擇,這也是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的一個機會。在爭執過程中,老師適時地把矛盾的焦點引導到“這些食品對我們有什么用?”這個問題上來,從中暗示了食物與人體的密切關系。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成員商定的認為最佳的食譜,用橡皮泥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紹自己食譜的作用。在介紹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表情都很慎重,一本正經,好像自己是個真正的營養大師,當其他學生反駁時,他們都會拿出各自準備的資料;當人家心服口服時,臉上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那樣的興奮。在這個生活化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們輕松愉快地交流了思想,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甜美,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二、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內容
課程改革啟用的新教材,編排科學合理,緊貼學生的生活。因此使用這些教材進行教學時,應該將課堂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構建科學教學的大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1.內容上的拓寬。盡管新教材貼近兒童的生活,但由于兒童活動區域的局限,生活積累的貧乏,我們在教學時需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鏈接、拓展。
首先,讓教材貼近生活。例如在教學《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一課時,我由學生熟悉的兒歌“人有兩個寶:……”導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后再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知道了內部消化器官的名稱及位置,之后,我沒有簡單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讓學生親自品嘗老師準備的點心,然后再讓學生拿出聽診器互相聽一聽,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的奧秘,最后讓學生自己大膽猜測,觀察食物消化流程圖,了解了食物在體內發生的變化。這本是節枯燥乏味的課,我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變得輕松愉悅。觀察、驗證,讓學生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總結拓展,讓學生主動去解說。讓科學教材生活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有利于探究活動的展開,也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養成。
其次,讓學生參與生活。在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我們必須放開學生的手腳,鼓勵學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體驗。以前,科學這個詞眼在我們看來是高、精、尖的代名詞,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了。當真正接觸科學課程,我自己才理解了什么是科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提高兒童的科學素養,而兒童的科學素養的提高與否,最終是通過他們的行為方式的改變和科學生活習慣的養成表現出來的,因此,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接受這樣一個觀點:人人可以做科學,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影子》一課,這課是以研究影子產生的條件為重點內容的課文,它改變了室內實驗研究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到室外以太陽為光源進行實驗研究,由室內轉向室外研究,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身體的解放,貼近孩子的生活;但完全遵照課本安排去研究,孩子們的興趣顯然不大,擺弄一會兒就失控了,滿操場地跑開了,我感到這時只解放了孩子們的身體,沒有完全溶入他們的生活,他們并沒有完全投入這個學習狀態中,望著孩子們歡快跑動的身形,忽然靈機一動:何不投其所好,讓他們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秘密。于是,我把孩子招集過來,給他們布置了四個活動任務:①快速找到自己的影子;②很快把影子藏出來;③變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發現;④想盡辦法去踩到別人的影子。最后,跑累了,大家圍坐在草坪上,進入了研討:一找—藏兩次活動,無形中的比較使孩子們毫不費力地發現了影子產生的條件,根本無需你多說半句,而這是本課的重點!更讓你驚喜的是,他們對影子的描述是那樣逼真、細膩、實在:我的影子有時比人大,有時比人小;影子在我的前面,是因為太陽在我的后面;要是太陽在東面,那影子就在西面;影子是黑色的……。
這一課使我深深感受到開放式教學其實質不僅在于教學組織形式的開放,更重要的是要配合開放的形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給他們最佳的學習方案,鼓勵他們到生活中去發現,去體驗。形式的開放服從于內容的開放,而內容的開放一定要適應學生的實際生活。
2.方法上的創新。科學課程改變以前靠老師講解、演示,學生傾聽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探究者,親歷科學的歷程,使學生獲得成長。在科學教學中,我們還要重視學生對科學過程的認知,這對于學生能將科學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各科學習中,以及遷移到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為此,我們在課堂上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把有利于科學學習的活動方式都“拿來”。例如:(1)做一做。新課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如教學《研究紙》一課,紙是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對于研究各種紙的特點,學生們都會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但學生們真正感興趣的是“紙是怎樣造出來的”。故當我在他們研究完紙的性質時提議“讓我來造一張紙”時,同學們興奮了,但也猶豫了:“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我能行嗎?”我用期待、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們,先請他們根據已有經驗大膽猜測紙的生產過程,激活學生思維,激發求知欲,激勵了學生的膽氣,然后組織學生制定計劃,進行實地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給他們留下經歷。當學生們看到自己親手“創造”出一張紙時,激動地大叫起來。這次小小的拓展活動,卻激勵學生自覺向前人那樣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積極動腦,勇于動手,開拓創新。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去動手實踐,可以給學生撐起一片想象的空間。當然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方法還很多,如嘗一嘗、畫一畫、賽一賽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愛做的形式。(2)以“疑”激趣。疑問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動力。只有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感興趣的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聽到孩子們這樣的提問:“人為什么要吃東西?”“小貓為什么總是白天睡覺?”“為什么冰棍也會冒出‘熱氣’?”……這些“為什么”有的顯得那樣的幼稚可笑,然而它們卻是孩子們求知的不竭動力。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對各種生活現象的演示,引發學生重發“舊問”。有了這些他們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問題,學生必然會迸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熱情。
三、擴展“生活化”的課堂活動時空
傳統教育是以“書”為中心的,脫離生活實際,輕視“做”,所以擴展生活化的活動時空其目的在于“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活知識,用活知識。首先,作業生活化的擴展。以前,我們上完課就結束了,可現在我們讓孩子把科學帶回家去,使他們將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希望通過孩子們的這些舉動去改變家長不正確的生活習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就在生活中,科學會給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①查閱型作業。如在學習《我們吃什么》一課前,可先讓學生統計自己家庭一周內吃些什么;然后讓學生利用電腦、書籍等方式查閱你們家所飲用的食品的營養作用,并與父母共同討論,根據實際生活情況,制定出一份食譜。
②創作型作業。老師再次利用學生手中的食譜為活動材料,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每位學生了解科學飲食的重要性,然后把這張食譜帶回家,再與父母共同討論修改,從營養學“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發,根據自己家庭的具體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學營養的食譜,這張修改的食譜又可延續到《食物的搭配》一課中使用,從而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去創新,更提高了每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是為人服務的,現代人離不開科學。
③專題型作業。每學完一個單元,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環境來選擇研究課題,進行專題型的研究,如《生活垃圾的來源和處理》、《空氣污染的調查研究》、《小學生近視眼產生原因的調查》等,確定課題后,學生們可利用身邊的資源展開調查,利用采訪、查資料、實驗等方式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另外,還有探究性、參觀性的生活化作業等,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動態,做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其次,努力開發生活化的活動空間。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很豐富的。如與社區聯誼;參加雛鷹假日小隊實踐活動;參觀訪問工廠等等,讓教材、課堂作為窗口,多渠道地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活動。由此讓學生展開視野,去窺視科學學習的寬闊時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懷。
當科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科學對兒童來說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脫離生活的科學是“不完整的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科學走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實際,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學生在具體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中逐步體驗科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科學的力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知識就蘊含在平常生活之中,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推薦閱讀:教師如何選擇個人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