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特征與發展動向探析

時間:2021年10月12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摘要】當前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多從經濟角度切入,地理學在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亟待完善。對文化消費空間研究中易混淆的概念關系進行了辨析,提出要充分認識文化消費空間的公共性、符號性和繼承性特征。當前文化消費空間實踐正從傳統空間向創新型、體驗型、虛

《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特征與發展動向探析》論文發表期刊:《城市發展研究》;發表周期:2021年07期

《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特征與發展動向探析》論文作者信息:戴俊騁( 1984-) ,男,博士,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文化經濟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文化地理與文化經濟。

  【摘要】當前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多從經濟角度切入,地理學在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亟待完善。對文化消費空間研究中易混淆的概念關系進行了辨析,提出要充分認識文化消費空間的公共性、符號性和繼承性特征。當前文化消費空間實踐正從傳統空間向創新型、體驗型、虛擬性、臨時性等空間延展,支撐網絡也從供需兩端向多主體多尺度延伸。未來應切實關注文化消費空間對城市文化塑造的特殊性,促進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綜合發展,激活科技、文化和金融的多要素融合,進一步擴大“弱勢”群體參與度。

  【關鍵詞】文化消費空間; 消費文化空間; 消費地理; 消費社會

  0 引言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為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以各種方式消費精神文化用品和服務的行為。促進文化消費對引導經濟轉型升級、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消費已經成為國民消費升級的顯著標志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征,并展現出增長潛力。由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18中國文化消費指數顯示,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繼高,由2013年的73.7增至82.2.2019年8月,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上海創圖公共文化和休閑聯合實驗室聯合開展的文化消費專項調查研究成果也表明,文化消費已經成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豐富游客深度體驗的重要途徑,為文旅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

  國家對文化消費日益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激活文化消費市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就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5號)等政策都將文化消費作為激活消費潛力的重要領域來。2018年9月,《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出臺,將總結推廣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經驗和有效模式作為重點領域工作來抓。2019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號)》,明晰了促進文化消費的綱領性文件和具體舉措。

  2020年3月出臺的佚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發改就業[2020]293號)專門提出了推進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的重點任務。2020年12月,文旅部發布了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名單。2021年3月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了“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文化消費已經成為我國刺激內需,促進“雙循環"發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多從經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角度切入,地理學的研究相對較少。近年來消費地理學成為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分支,消費空間成為地理學切入消費研究的重要概念。相比較于其他消費類型,文化消費的符號意義更為凸顯。文化消費空間不僅是承載文化消費的載體,它自身已經構成了城市現代性突出而完整的部分。對文化消費空間的研究不僅局限于文化空間轉型和文化消費提振角度,更多旨在通過對所在空間生活方式和地方認同的構建,讓公眾通過文化消費與城市文化景觀建立更廣泛的社會關系。本文旨在從文化消費研究的地理學視角著手,對文化消費空間相關概念進行辨析,從理論層面探討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的基本特征和發展動向,為我國文化消費空間的建構及其對文化消費提升有所牌益。

  1文化消費空間的概念辨析

  1.1文化消費空間與消費文化空間要理解文化消費空間與消費文化空間的區別,實際上探討的是“文化消費”與“消費文化"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論述[:一種認為消費文化包括文化消費,文化消費只是消費文化的重要論題之一:另一種則認為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相對獨立,消費文化是消費文化學的研究對象,文化消費則是文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之一:第三種則是“交叉說",即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雖相對對立但存在互相交叉的內容。本文主要持的是“交叉說”的看法,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有所區分。即在理論層面對文化消費空間的探討實際上包含著對消費文化空間的研究和探討,特別在指涉及文化消費空間的符號指向時更多是基于對消費文化空間的探討。而在實踐層面文化消費空間的運用要明顯多于消費文化空間,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內部尺度具象的各類文化消費設施日,后者則往往在實踐中被指代為消費空間的文化提升,進而建設成為具有文化意涵的消費空間。

  1.2消費空間與空間消費

  消費空間,既指消費場所,又指疊加上各種社會關系建構的空間秩序,是當代社會的權力地形。后工業時代的西方大都市正在浮現出一種新經濟形態,以消費文化為導向的符號經濟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動力E。消費性場所取代了生產性場所成為城市的標志,消費空間大規模出現。就文化消費空間而言,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承載文化消費活動的空間場所,但從更深層次上若沿襲后現代消費空間的研究范式,可以理解為文化消費活動與空間之間的互相塑造過程。與“消費空間”對應卻又有不同意涵的概念是“空間消費"。20世紀70年代,人文社會科學呈現“空間轉向",空間不再是單純的物理屬性,而是具備豐富的社會意義。實踐中城市消費空間中也出現了由“空間中的消費”

  向“空間消費”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空間環境品質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文化消費空間兼具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可以視為對文化空間的消費,并在文化消費過程中獲得空間基于其的價值和內涵。

  2文化消費空間的特征

  2.1公共性

  伴隨著消費主義文化進入擴張時代,文化從精英化變為能夠為大眾所接受和享受的通俗形式。在城市中出現了眾多以文化為賣點的消費空間和城市文化設施,如電影院、劇院、酒吧等,使市民較之以前接受文化的熏陶變得更加普遍而易達,享有這些文化空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在更廣泛的城市化進程中,文化空間在每個城市被設計和銷售為一個真實的、在地的文化替代品,以取代同質化的消費場所,例如結合城市特征設計的大型購物中心,它傳遞了一個城市公共性的光環回

  2.2 符號性

  在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中,純粹的公共場所越來越需要被予以文化的符號并進入商業運作的領域才能得以延續和再生。消費不再是單純對物的消費,而轉變為對符號的消費,對附著于物上的意義消費問。文化消費空間相較于其他消費空間更強調空間符號化的象征意義。一是消費空間本就與消費者的身份認同休戚相關,消費文化消費空間對身份認同的區隔相較于其他消費空間更為直接,個體通過進出什么樣的文化消費空間來進行身份的建構。比如選擇出入歌劇院欣賞歌劇來標榜自己的消費偏好,進而完成所謂的高雅身份建構。二是文化本就可視為消費者對符號消費偏好的外在表現,人們追求某種文化消費以獲得自我和社會的認同感,以滿足對更高社會等級的心理需求。三是對文化的認同相較于一般消費品的認同更具空間指向性。如布迪厄對巴黎空間的研究中證明富豪階層以“消費"巴黎右岸空間(商業中心)作為自己特殊的品位:文化精英卻以"消費”左岸空間(大學生、作家、藝術家匯集之地)作為自己的品位t

  2.3繼承性

  在對大眾進行文化普及和認知的過程中,文化消費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歷史和藝術知識在寓教于樂中被大眾所知曉,為既有文化的傳播搭起橋梁,具有傳承性。文化消費的對象除了消費物質方面的商品和服務外,還需附加上它們所包含

  “地方”和“傳統”的文化意義所帶來的價值。即在某個特定地點瀏覽和消費這些物品的活動,游客也會“消費”該地點,以確認這個地點展示“正宗”的老景觀情況,即消費“文化框架”空間[。這種特性使市民在參與城市空間的過程中進行消費活動,這個空間的使用可以變相被看作消費的一部分。從近年來城市更新背景下,老舊建筑改造成文化旅游景點、舊工廠改造為文化產業空間的大潮中可以發現,消費在資本驅動下已經成為城市文化延續的助推器。

  3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的發展動向當前文化生產實踐中供需雙方的變化也催生了文化消費的實踐發展。從供給方看,過往承載文化消費空間發展的商業地產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量發展之后,也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存量運營時代,由于線上消費的沖擊和空間同質化、類型化競爭,倒逼傳統文化消費空間轉型升級。從需求方看,隨著文化消費群體年輕化、細分化的態勢出現,公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在不斷提升,需要更多更高質量的文化消費空間。文化消費空間在實踐中的發展也呈現了新的變化。

  3.1 文化消費空間從單純的商業空間向創新型、體驗型文化空間延展

  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的塑造,不僅局限于空間本身,更多是旨在通過生活方式和地方認同的構建,讓人群通過文化消費與城市空間建立更廣泛的社會關系。傳統文化消費空間面臨重構,通過導入主題活動,形成藝術文化空間符號,滿足消費者對新購物體驗場的想象,傳統文化場所均進一步呈現了文化藝術消費轉型。原有的購物商場、產業園區、商住社區等實體空間,都在不斷深入拓展文化休閑娛樂消費綜合體潛力,開辟公共創意空間,策劃舉辦創意市集,形成創意產品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消費。

  頗具代表性的文化消費空間是一些城市推出的“文化商圈”計劃。通過在消費人群聚集的重點商業區域,引入一些戲劇演出、圖書展銷、傳統手藝、美術展覽、創意產品等文化元素,推動文化與商業跨界合作,打造了一批匯聚藝術表演、閱讀分享、觀影體驗、生活美學、休閑餐飲、設計店鋪等文化消費業態的商業綜合體,代表性如北京的“北京坊”

  “文化三里屯”等一系列特色文旅消費街區。另一種有代表性的空間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共融的文化創意市集,通過在園區、社區等公共空間,策劃舉辦主題突出、靈活便捷的文創市集,通過非遺傳承展示、創意產品銷售、動漫游戲互動、家居生活體驗等形式,讓消費者感受購物樂趣,激發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潛力。此外傳統商業空間本身,也在利用“藝術+商業+體驗”為傳統商業綜合體注入新的活力。北京僑福芳草地、上海K11購物中心等都是這類型的代表。

  3.2 文化消費空間從實體空間向虛擬性、臨時性文化空間延展

  早期對文化消費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節慶場所、賓館、主題公園、百貨商店和超市等看得見的景觀。其中,購物商場作為典型代表是消費地理的長期研究對象[]。后來一些學者把研究推廣到非正式的、平凡的、流動的、短暫的消費空間。如特定的消費季、設計節、音樂節等。這種研究對象的拓展也推進了消費地理已有概念和空間理論的認識,并帶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聯系的新空間,而與消費服務相關聯的空間、社會和主體將是未來的研究重點和難點。

  尤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加速了空間形態的延展,數字消費已經成為主流消費渠道,文化消費領域也不例外,后疫情時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這種趨勢。根據德勤于2020年6月發布的《全球消費者狀態跟蹤2020》中國報告顯示,對書籍的購買方式中36%的消費者門店與線上對半分,36%主要線上,更有10%的消費者選擇僅線上購買。在數字服務的使用意愿方面,在線觀看娛樂內容中,39%的消費者有可能觀看,30%的消費者非常可能觀看1。文化消費空間正不斷從劇院、書店、電影院等實體性消費空間轉向以在線直播、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數字文化消費為代表的大眾的、虛擬的消費空間。但目前在互聯網+文化消費層面,大多數機構更多地利用"加法”的思維,把互聯網當成促進文化消費發展的工具與通道,強調互聯網在交易層面的渠道與通道作用,但很少從文藝美學的機制層面來找準用戶痛點,優化用戶體驗。傳統的文藝美學在互聯網語境下發生了新的改變,如何在促進線上文化消費的同時提升傳統藝術美學來吸引互聯網用戶,構筑真正意義上的虛擬文化空間,這是一個嶄新的命題[回

  以各類文化節為代表的臨時性文化消費空間也成為當前文化消費空間塑造的重點。全國各地頻頻舉辦文化博覽會、藝術節、設計節、圖書節等,形成了一系列品牌。以北京文化消費季為例,整合凝練了原本分散的文化主題,形成了更為鮮明的文化消費導向。僅2018年北京文化消費季期間就整合篩選出269個參與主體,比2017年增漲了41.5%,組織了282項主題鮮明、傳播力強、影響力大、市場化程度高、與消費季主旨匹配度高的文化消費主題活動,先后開展1.2萬余場次。發展夜間經濟也助推了臨時性文化消費空間的繁榮,如"798"2020年9月4日至6日舉辦的Young Days潮流藝術市集,吸引了潮流、藝術、設計主體和活動的臨時性集聚。互聯網原住民95后消費群體的興起,進一步激活了臨時性文化消費空間。易觀與蘇寧易購聯合發布的05后年輕人群消費趨勢洞察2020》顯示,95后人群已經成為演唱會、音樂節等現場娛樂消費的核心人群,以草莓音樂節為例,86.52%的用戶為90/95后群體[13.3文化消費空間從生產一消費供需體系向多主體多尺度的支撐網絡延伸

  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的塑造已經不再局限于本地化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的二元結構,而在于整合各主體、各領域、各區域資源投入文化消費空間的營造。過往對文化消費空間的設計營造,往往是政府引導或設計師視角下對消費空間的設計管理,以此吸引消費者多消費[。當前文化消費驅動下的空間轉型,文化消費空間的構建不僅需要政府管理者和設計師,更需要深刻理解消費者與空間的關系,消費者在具體消費點表現出復雜性和自主性,如生活方式的選擇、認同的構建,還有與對地點、人群相聯系的家庭、種族和社會性別等廣泛社會關系,文化產消者更是模糊了原來生產消費的二元邊界[。而政府對文化消費空間的管治,會邀請文化及相關產業領域社會組織、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通過更好地整合行業資源、優化文化供給,進而形成綜合性的文化消費支撐網絡。文化消費空間也從單一行政區向跨行政區域拓展,從國家尺度已經推動建立了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的溝通聯絡機制。

  不僅是橫向的多元主體關聯,也呈現出縱向尺度上的多尺度耦合。過往對文化消費空間的研究往往將消費者放在商場、集市和主題公園等某一特定空間框架中,可能會忽視商場購物空間反映的其他關系、網絡和非商品活動。當今文化消費空間的研究已經轉向消費是如何在地點作為社會空間而發生的,文化政治如何影響主體,并賦予消費過程意義,一個地點的改變如何與其他空間尺度(如國家政策、城市政策)相關聯,與特定的物質和符號形式中的社會關系相關聯[0全球數字文化消費加速的背景下,文化消費空間的研究越來越呈現較強的跨空間尺度特征,關注網絡虛擬空間與真實世界的關聯及社會意義[2]。如巴黎的"Station F",依靠數字創新,借助5G、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出一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全球最大的創業孵化器,讓奢侈品與科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體創新中心。

  4我國文化消費空間的發展建議

  在當前文化消費空間發展動向之下,重新審視我國文化消費空間的發展,發現存在著“雙效沖突"虛實脫鉤“要素離散“主體缺位”等問題。具體而言,文化消費空間的文化價值并未凸顯,忽視了社會文化效益溢出的重要性:虛擬文化消費空間和實體空間互動不足,實體文化消費空間與社區的互動不足:文化、科技和金融等要素之間并未充分盤活,科技和資本對文化消費空間的助力并未凸顯:文化消費空間呈現不均衡性,許多弱勢主體在消費過程中缺位等,且我國文化消費基本還以基本型和享受型為主,發展型文化消費供給不足。立足文化消費空間的特征,從文化消費空間提升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4.1 切實關注文化消費空間對城市文化塑造的特殊性

  打造文化消費空間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從消費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在于通過文化消費空間可以更有效地讓參與主體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第一,以“保障基本型文化消費、夯實享受型文化消費,培育發展型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消費總量”為方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不斷提升文化消費能級,優化文化消費結構,發揮文化消費空間在促進經濟升級轉型、居民綜合素質提升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第二,切實增強區域文化傳播力和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市場適應性與競爭力,深入結合區域文化建設,增強主流文化價值供給,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促進區域歷史文化消費。第三,突出文化傳承,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發和市場開拓,積極引導消費者參與各類親子互動體驗、非遺技藝傳承、智能產品推廣、旅游健身休閑等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推進文化認同、理念更新、素養培育、文明提升。

  第四,把握時代熱點,突出文化傳播,結合國家重大戰略,提供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的正能量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構建強大宣傳矩陣,擴大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的輻射和影響范圍。第五,優化文化消費工作“雙效統一”的評價,探索文化消費的社會效益評價,在關注消費者和商家消費滿意度的同時,關注參與主體的精神獲得感和滿足感。

  4.2 促進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空間綜合發展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虛擬文化消費空間對實體文化消費空間的滲透性不斷增強,實體文化消費空間與虛擬文化空間相互塑造是文化消費空間綜合提升的必然方向。第一,進一步加大數字文化產業比重,整合網絡文學、動漫游戲、音樂影視、創意設計、在線教育等方面資源,利用新媒體傳播途徑和消費渠道,推進線上線下活動的互相滲透、深度融合。第二,大力促進我國文化消費自主強勢知識產權(IP)形成,鼓勵和支持更多具有原創性、民族性的文學、美術、演出、影視作品加入消費季活動體系,以IP串聯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空間。第三,加強數據聯通。把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分享經濟理念落實到文化消費空間打造的方方面面,構建更便捷高效的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供需對接和資源鏈接服務平臺。第四,做好線上線下綜合媒體矩陣宣傳,組建線上和線下,傳統和新興等多渠道、全媒體、交互式宣傳方式,全面推動文化消費理念快速傳播。利用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拍賣、VR游覽等手段,進一步提升文化消費的參與度。

  4.3 激活文化消費空間文化、科技、金融多要素融合

  科技能提升文化消費品質,金融能撬動文化消費市場。文化消費空間提升過程中離不開科技、資本、人才要素等參與,目前文化、科技、金融的融合能量亟待進一步彰顯。第一,在組織機構上保障,整合形成由文化、金融和科技促進文化消費聯合工作小組,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各方資源的集成與互動。第二,構筑文化、科技、金融在文化消費促進領域的示范平臺,探索文化消費多要素融合發展示范路徑,引導企業研發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消費領域融合創新產品,并加強在文化消費季或其他文化消費空間的應用與推廣。第三,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重視文化消費領域文化、科技、金融復合型人才的培育與儲備,從各平臺機構實際用人需求出發,激發人才創新意識,培育一批文化消費領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文化、科技、金融相融合的創意人才。

  4. 4 進一步擴大文化消費空間“弱勢”群體參與度

  政府在引導文化消費的同時,應充分調動不同主體塑造文化消費空間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文化消費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繼續加大“優惠”力度,著力擴大“普惠”范圍,實現惠民惠企的雙向“互惠”,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給企業帶來更多創收之惠,讓

  百姓獲得更多讓利之惠。第二,繼續擴大文化消費輻射范圍,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努力消除城鄉差異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的位階差異,確保更大范圍主體可以參與文化消費活動。第三,細分設計主題內容、合理布局時間空間,提供多樣化、分眾化、特色化、質優物美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不同年齡階層、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費偏好的群體都能在文化消費中各得其所、各享其樂。第四,在促進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空間綜合發展的同時,提高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謹防“數字鴻溝”,使更多群體、更加深入的參與到數字文化消費中來。

  【參考文獻】

  [1]楊魁,董雅麗,消費文化理論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視野和歷史的維度[M].人民出版社,2013:13-16.

  [2]唐婧嫻.京津冀文化消費空間的數量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A].中國城市規劃會、沈陽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2016:295-307.

  [3]林耿,王煉軍.全球化背景下酒吧的地方性與空間性-以廣州為例D.科,2011(7):794-801.

  [4]武前波,寧越敏,西方城市消費文化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中國名城,2008(2):49.

  [5]張京祥,鄧化媛,解讀城市近現代風貌型消費空間的塑造--基于空間生產理論的分析視角D].國際城市規劃,2009,24( 1) : 43-47.

  [6]Millar D.Consumption: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M].Routledge,2001

  [7]趙玉萍,汪明峰,孫瑩,全球化背景下上海時尚消費空間的形成機制研究[].上海城市規劃,2019(2):90-97.

  [8]Zukin S.Urban lifestyles:diversity and standardisation in spaces of consumption[].Urban studies,1998,35(5-6):825-839.

  [9]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9.

  [10]包林,時尚的生產與消費D].裝飾,2002(11):10-11.

  [11]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劉精明,譯.2000.

  [12]Zukin S.The cultures of cities[M].Oxford:Blackwell,1995.

  [13]Belk R W.Studies in the new consumer behaviour[M]1/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Routledge,2005:61-102.

  [14]Mansvelt J.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M].Sage,2005.

  [15]德勤,全球消費者狀態跟蹤(中國)2020[R].2020

  [16]桑子文·藝術品消費調查分析-機構篇[].藝術商業,2016,(1):33-38.

  [17]易觀,蘇寧易購.95后年輕人群消費趨勢洞察2020[R].2020.

  [18]宋曉東,消費文化影響下的體驗型商業空間環境的營造D].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2(6):77-79.

  [19] Paterson M.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 M ].Routledge,2017.

  [20] 高慧智,張京祥,羅震東. 復興還是異化? 消費文化驅動下的大都市邊緣鄉村空間轉型———對高淳國際慢城大山村的實證觀察[J]. 國際城市規劃,2014,29( 01) : 68-73.

  [21] 扈海鸝.“新消費空間”下青年個體社會化———一種消費文化視角的分析[J]. 社會科學,2012( 12) : 62-70.

  [ Abstract ]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mostly from the economic viewpoints, but the research on geography of culturaconsump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paper focuses on combing the confusing pairs of studies on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and propose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ublicity, symbolism and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is extending from traditional space to innovative, experiential, virtual, temporary spaces. The supporting network also extends from both ends of supply and demand to multiple entities and scale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cose attentior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to the shaping of urban cultur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online and offline cultural consumption, activate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 of technologv, culture and finance in the consumption field, and further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weak"groups in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 Keywords ]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Consumer Cultural Space; Consumption Geography; Consumer Society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邁出我們合作第一步

符合規范的學術服務 助力您的學術成果走向世界


點擊咨詢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