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3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介紹了山區稻瘟病病害種類及癥狀、病害侵染途徑、發病條件,并提出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以為山區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論文加急發表,水稻稻瘟病,種類,癥狀,發生規律,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安徽金寨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發展快,危害重,損失大,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都會發生,根據受害時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其中以穗頸瘟對產量影響最大。金寨縣屬于丘野山區,受地勢環境影響,近幾年稻瘟病發生比較嚴重,農民損失較大,通過幾年實踐觀察及試驗,將山區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1病害種類及癥狀
(1)苗瘟。主要發生于育苗期葉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時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綠色霉層。
(2)葉瘟。一般于分蘗期以后發生,由于品種和氣候條件不同而有4種形式,除褐點型(抗病品種上產生)、白點型(感病品種嫩葉上產生)外,在田間常見的有急性型與慢性型病斑。
(3)節瘟。多發生于劍葉節下第1~2個節上,初為黑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病斑可環繞節的一部分或全部,使節部變黑色,后期病節干縮、凹陷,使稻株折斷而倒伏,影響結實、灌漿,以致形成白穗。
(4)穗頸瘟。發生于穗頸部、穗軸上,病斑初為暗褐色小點,以后上下擴大形成環狀黑褐色條斑,并上下擴展,輕者影響結實、灌漿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結實。
(5)枝梗瘟。多發生于枝梗上,初為水漬狀暗褐色斑點,后漸作環狀和上下擴展,變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時籽粒不飽滿造成秕谷,影響產量。
(6)谷粒瘟。發生于穎殼或護穎上,初為褐色小點,后擴大成褐色不規則病斑,有時使整個谷粒變為褐色、暗灰色而成為秕谷。
2病害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在病稻草上或病種子上越冬[2]。除病種子在旱育秧條件下有可能發生苗瘟外,若溫濕度適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水稻上,傳播距離10~1 000 m或更遠,遇到適宜溫濕條件時很快萌發,直接穿透表皮侵染葉片,引起初次侵染,使葉瘟發生,再經氣流傳播引起再侵染,使葉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而引起穗頸瘟、節瘟、谷粒瘟發生。
(1)第1次侵染。寒地稻作區由于早春溫度低,在苗床上很少發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來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當氣溫上升到15 ℃、濕度又適合時,就能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孢子經過風雨傳播引起稻苗發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濕和11~26 ℃條件下,飛散速度較快,雨天對孢子飛散量影響較大,有利于病害傳播。
(3)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葉中央部位,12 mm×15 mm面積上可分別著落220、117、33、8個孢子,越是底部,葉片越多。
3發病條件
(1)品種抗性。不同品種間的抗性有明顯差異[3],當前生產上所用抗病品種多屬于垂直抗性品種,其抗性因生理小種組成只能保持一定時期抗性,一旦劣勢小種變為優勢小種,某些品種則喪失抗性,而使病害發生。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樣,一般以分蘗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節期比較抗病。就葉片而言,開始展葉40%至完全展葉后2 d最易感病,5 d后抗病性增強,13 d后很少感病。穗頸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 d后抗病性逐漸增加。
(2)菌源數量。如病種多,又未進行浸種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進行銷毀或處理不徹底,越冬菌源多,初次侵染菌源數量多,在具備發病條件下發病重,反之就少。寒地稻作區初次侵染主要來自病稻草、殘茬及雜草等其他寄主。
(3)氣候條件。溫度、濕度、光照、生理分化是稻瘟病病原菌發生的4個必要條件,溫度、濕度、光照、云量和雨、風是稻瘟病發病的幾個關鍵氣候條件。如分蘗期雨日較多,形成高濕、低溫、寡照的環境,可以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利于葉瘟發生。抽穗期前后仍為連雨天氣,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對病原菌孢子的產生、孢子萌發侵染有利,其中,高濕有利于病菌孢子萌發與侵染,而低溫、寡照條件使穗頸瘟、節瘟、谷粒瘟發生常常較重。
(4)稻田管理。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種類、用量和時期,特別是氮肥用量和時期對發病輕重影響很大;二是灌排水,經常冷水灌、深水灌等,會降低水稻抗病力,發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間郁蔽,風和日光透性差,葉片上長時間存在水滴,易發生葉瘟;四是播種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強。
4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擇抗病品種及無病種子田,減少種子帶菌量;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減氮增施鉀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消滅池埂及四周雜草,減少病菌來源。
(2)化學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環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靈1 500 mL/hm2,對水150~225 L/hm2莖葉噴霧。葉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對水225~300 L/hm2莖葉噴霧。穗頸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齊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艷可濕性粉劑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對水225~300 L/hm2莖葉噴霧。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時)必須防治稻瘟病時噴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關重要。
(3)注意事項。一是噴液量要充足,保證噴霧均勻一致。二是搶(趁)晴噴藥,水稻葉瘟、穗頸瘟發生時節正值雨季,降雨日數多,影響正常噴藥,為及時噴藥防病,應根據天氣狀況,抓緊時機搶晴天(5 h內不降雨)噴藥。三是根據多年稻瘟病防治經驗,節瘟發生重,在防治葉瘟、穗頸瘟時對稻株所有節部亦應噴到藥[4]。不論穗頸瘟、葉瘟、節瘟均應做到及早防及時治,并做到噴霧均勻,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5參考文獻
[1] 王國君.信陽地區稻瘟病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7):183.
[2] 劉海龍,王慶印,李春琪,等.寒地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2010(2):21.
[3] 曲慶華,馬學禮,劉春暉,等.水稻稻瘟病發病因素與防治對策[J].現代化農業,2010(5):29-30.
[4] 劉作文.水稻稻瘟病的癥狀及防治要點[J].致富天地,20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