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2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shù):
醫(yī)學研究雜志如何治療小兒遺尿癥 推薦本站特色雜志:《醫(yī)學研究雜志》醫(yī)學論文發(fā)表 于1972年創(chuàng)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主管,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醫(yī)學學術雜志,月刊。
【摘要】 診治小兒遺尿癥。依據(jù)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從先天稟賦不足,下元虛寒,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肺脾氣虛,膀胱氣化功能失調(diào)進行辨證求因,選用桂附地黃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小兒遺尿癥,臨床療效頗佳。筆者有幸憑借臨診,現(xiàn)將治療小兒遺尿經(jīng)驗,淺談個人見解。
【關鍵詞】醫(yī)學研究雜志,小兒遺尿癥,治療經(jīng)驗
1 病因病機分析
遺尿又稱遺溺,俗稱尿床,是指3周歲以上的兒童夜間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癥。認識小兒遺尿癥,多從腎虛、膀胱失約著眼,故有《幼幼集成》云:“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采用溫腎固澀為治法。筆者認為遺尿的發(fā)生與肺、脾亦有密切關系,肺主治節(jié),為水之上源,具有上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肺虛則治節(jié)失司,令膀胱失約而發(fā)病。故《雜病源流犀燭》云:“緣肺主氣,以下降生水,輸于膀胱,肺不能為氣化之主,故溺不禁也”。脾主固攝,為水液運化之樞紐,脾虛則固攝無權,令水濕不化,直趨下焦而令自遺。《金匱翼·小便不禁》云:“肺脾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上虛不能制下者也”。大量的臨床驗證,較多患兒有沉睡不易喚醒、或喚醒后仍處于神智昏朦狀態(tài),考慮可能與心神有關。《素問·經(jīng)脈別論》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經(jīng)四布,五經(jīng)并行。”《靈樞·九針論》說:“膀胱不約為遺溺”。說明了遺尿是因為不能固攝所致。《諸病源候論·遺尿候》指出:“遺尿者以膀胱虛冷,不能約于水故也”。后世醫(yī)家對小兒遺尿大多認為是腎與膀胱虛冷所致。本病的病因病機不外乎先天秉賦不足,或后天調(diào)養(yǎng)失宜,或暴受驚恐,致腎氣不足,下元虛寒,溫化閉藏功能失職,而夜主陰,夜臥則陽氣內(nèi)收,下元虛甚,故而睡中小便自遺。濕熱蘊于肝經(jīng),濕熱下注,膀胱失約,亦可遺尿。臨床上暴受驚恐,胃氣不足,下元虛寒并不難見,且較難治。《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焦、膀胱等臟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古代醫(yī)家多認為遺尿系下元虛寒、膀胱失約所致。如《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大小便諸證》記載:“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制約。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里自出,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俱虛挾冷所致也。”雖然最后導致遺尿的直接原因是膀胱失約,但是也與其他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水液代謝失常有關。 小兒遺尿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下元虛寒或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肺脾氣虛,膀胱氣化功能失調(diào)所致。因腎為先天、封藏之本,元氣之根,腎氣有固澀下元之功,職司二便;脾為后天之本,正氣之源,脾腎為生命活動根源。而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中又以肺、脾、腎三臟不足更為突出。腎陽不足,溫化無力,膀胱失約則遺尿。脾屬中土,性喜燥惡濕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維持機體水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若肺脾氣虛,上虛不能制下,則尿不禁故也。總之,遺尿的發(fā)生雖責于腎虛、膀胱失約,但與肺脾氣虛、三焦、有密切關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 治療法則
治療時應溫補腎陽,培元益氣,固澀小便。
自選桂附地黃湯為基本方加減:本方出自于《醫(yī)宗金鑒》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八味藥組成。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元。
主治腎虛、虛陽上浮;附子補火壯陽。用于心不足、腎陽虛衰;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用于肝腎陰虛,盜汗遺精;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用于遺尿尿頻;山藥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納差,腎虛遺尿;澤瀉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于陰虛潮熱;茯苓滲水利濕,健脾,寧心,用于脾虛食少,心神不安[1]。補腎固精止遺加桑螵蛸,收斂固澀、安心安神加龍骨,滋養(yǎng)腎陰亦補心陰加龜板、遠志,補益元氣加黨參,心腎不交,心血不足加當歸,溫補脾腎,固精氣,縮小便加益智仁;調(diào)氣散寒加烏藥,肺脾氣虛則加黃芪、白術;肝經(jīng)郁熱加龍膽草。小便混濁加萆薢;腎氣不足加巴戟天、莵絲子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醒腦開竅、化痰濁而利心智加石菖莆[2];補腎固澀,縮泉止遺加補骨脂、覆盆子、桑螵蛸等。
3 案例舉隅
案例1:鄒某,男,8歲,2006年12月8日就診。其家屬代訴:小孩夜睡時經(jīng)常把尿屙到床上已有3、4年了,每晚尿床好幾次不等,大人非常老火,心痛又心恨,天冷的時季,小孩也非常難受,看了好多醫(yī)生,中、西藥都吃過,不見其效,故來求醫(yī)診治:問病把脈,家屬介紹:小便量多,其色不黃,大便溏,納食不馨,神疲乏力,面恍白,熟睡不易驚醒,怕冷,觀其舌象,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無力。治以溫補腎陽,固精縮尿,健脾和胃。選桂附地黃湯為基本方加減:肉桂8g、附子6g 、熟地黃8g、山茱萸5g、山藥10g、莵絲子8g、丹皮6g、茯苓5g、補骨脂10g益智仁8g、巴戟天6g甘草3g,4劑,文火水煎,飯前溫服,日3服。服藥7天,遂來復診:訴服藥3天后,尿床有所減少,但尿量仍多,身體轉(zhuǎn)熱,不覺怕冷。上方去茯苓、丹皮,加覆盆子8g、臺烏藥8g、黃芪8g、桑螵蛸10g,10劑,用法同上。服藥半月后,前來3診:近1周來隅爾尿床,且尿量明顯減少,飯量增加。為了鞏固療效,方便服藥,將上藥加量,另加五味子15g、雞內(nèi)金15g、焦三仙30g、金櫻子15g,太子參15g。將上藥共為細末,蜂蜜濃煎和藥攪拌,做成6-8克小蜜丸,每次1丸,日服3次,藥后5年隨訪,諸證全無,且無復發(fā)。
案例2:胡某,男,5歲,2010年8月26日就診。遺尿病史3年有余, 患兒常在睡中遺尿, 每夜1至3次不等,甚則5、6次,睡眠深沉不能叫醒, 遺尿不覺,有時夢中尿床,小便清長, 大便稀溏,身涼怕冷, 納差,易感冒咳嗽,精神不振,舌淡苔白, 脈沉遲而細。治以溫補腎陽, 固澀小便。方以熟地黃、8g、山茱萸6g、山藥10g、澤瀉5g、丹皮5g、茯苓、肉桂5g、附子3g 桑螵蛸8 g、益智仁8g、白術6g覆盆子8g、五味子8g金櫻子5g、煅龍骨8g、煅牡蠣8g、臺烏藥7g、桔梗6g、雞內(nèi)金8g、炙甘草5g。便下藥6劑,囑其水煎溫服,每日3次,服藥期間,注意休息,適當活動,飲食不要太清淡,食鹽要咸一點,以助腎陽。藥后諸證大減,唯有遇風則感冒,食欲欠佳,見飯則飽,前來復診:守上方加巴戟天6g、黃芪8g、防風5g、五谷蟲10g、山楂12g,投藥15劑,開闔有序,遺尿自止。
4 討論
遺尿以腎虛、肺脾氣虛為多見,尤以腎氣不足,膀胱虛寒為多見。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陰而寓元陽,下通于陰,職司二便,與膀胱互為表里。膀胱為津液之府,尿液之余,若小兒腎氣不足,下元虛寒,不能溫養(yǎng)膀胱,則閉藏失職,不能制約水道而成遺尿;脾屬中洲,為水液運行的通道;肺主治節(jié),為水之上源,具有上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肺虛則治節(jié)失司,令膀胱失約而遺尿。故臨證當補腎固脬,培補元氣,溫補下元使其開闔有度,兼以健脾益氣以制水,調(diào)暢三焦氣機,開竅醒神、交通心腎使水火相濟,勿使水液泛濫,外溢成疾, 治療當以肺脾腎三臟同治。結(jié)合整體,辯證求因,方能奏效。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三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
[2] 江育仁,張奇文.實用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760 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