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表演藝術刊物發表藝術二人轉的地域文化特色

時間:2014年12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淀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摘要: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淀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關鍵詞:表演藝術刊物投稿,二人轉,地域文化,東北地區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從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傳統二人轉歷史上沒有固定的名字,俗稱雙調、蹦蹦兒、對口唱、雙玩意兒、小秧歌等等,二人轉的最初定名大約是在偽滿時期,即20世紀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東北民間,并且常常被禁演,許多藝人都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傳承并發展這門藝術的。到了50年代,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在新中國的文藝界得到承認,它終于獲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在遼闊廣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存質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模式。應該說是東北地域文化造就了東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審美情趣,進而影響了二人轉這一東北民間藝術的風格特征。

表演藝術刊物投稿

  首先,從二人轉的表演形式來看。二人轉一樹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種,最常見的是二人對唱對舞,俗稱“雙玩意兒”;一種是只有一個人邊唱邊舞的獨角戲,俗稱“單出頭”;另一種是由多個演員扮角色同臺演出,俗稱“拉場戲”。二人轉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戶,據記載,直到20世紀初,二人轉的演出還是:“村店之間,時有二三人在屋內、窩棚等地演唱雜劇”,并逐漸發展成小戲班,走村串店,在窩棚、地窨子、“子孫窯”(農戶家)、打魚人的“網房子”、挖參人的“棒槌營子”、大車店等地演出,后來才發展成為唱“屯場”、唱廟會、唱江邊碼頭的茶館、長伐木的“木邦”,唱金礦、煤礦等。這與東北地區的生存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東北地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游牧地區,幾千年的時間里,這里雖有很多少數民族繁衍生息卻依然是未開發的蠻荒僻野。雖然歷史上這里不時也有少數漢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對于遼闊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無幾。所以這里四野茫茫,地廣人稀,廣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遠,才能稀疏地見到幾戶人家,居民相對集中的村鎮非常少,因此很難有固定的戲園子,很難有可供大戲班演出的舞臺,居民更少有請得起大戲班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經濟實力。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地方藝術只有以小而靈活的特點,才能生存下來。二人轉演員人數少,演出形式簡單,道具較少,有小型樂隊伴奏即可,各處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當然,“單出頭”的形式在人數少這一點上似乎更占優勢,但表現力遠不如“雙玩意兒”,因此二人轉便成了最為流行的藝術形式。

  二人轉的藝術特點是集說、唱、舞于一體,以唱為主,且唱且舞,中間加上一些口語說詞,表演時拿手絹、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過程中不時加一些類似于雜技的“絕活”,一些藝術表演的基本要素幾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特點,體現的是一種“自給自足”式的文化意識,這是東北地區封閉式文化特征的一種折射。

  東北地區雖然廣闊,但周邊環境卻是封閉型的,從自然地理風貌上看,北部為大小興安嶺,西部為蒙古戈壁,東部為茫茫的太平洋,與中原地區唯一的通道是山海關,然而歷史上一旦出現政局動蕩,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大門隨時都會關閉,使得這里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圈。在這樣的地域文化區域中,“外來文化”難以深入,“內部文化”也難以輸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難。所以二人轉自產生以來,藝術形式變化較小,發展水平也難以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時間大體相近的京劇,卻能夠在200多年前通過遠在安徽的“徽班”進京,很快發展為“國粹”,而二人轉盡管與北京近在咫尺,卻只能在東北地區“轉來轉去”,難以沖破難關、傳遍全國、登上大雅之堂。在這樣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二人轉,不可避免地帶有了封閉式特點,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給自足”進行自我調劑,追求自身藝術要素上的“小而全”,藝術技能上的“絕”,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證。

  其次,從二人轉的演出時間來看。在東北民間,二人轉演出的季節性比較強,一般都是在東北地區的“農閑時間”,在一年之中有兩個主要階段,一般是從每年的農歷九月初秋收結束開始,至第二年農歷三月中旬的春耕時節結束,為演出的第一階段,從每年的農歷六月農村掛鋤開始直至農歷八月初秋收開始時節為止,為演出的第二階段。從時間上看,一年之中大約有八個月時間可以演出二人轉。

  演出的這種季節性特點,是東北地區氣候條件造成的。東北地區在地理位置上緯度較高,屬寒溫帶地區,一年之內大約只有120天的無霜期,農耕的特點是春種秋收。加之這里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給了東北地區的農民以豐厚的賞賜,使得這里的農民不必像南方農民那樣,一年到頭都要埋頭在田地里,靠精耕細作才能勉強糊口,一年一季莊稼的收成,就已經夠他們生存所需了。他們一年之中只有春秋兩季是真正的農忙季節,而冬閑時間竟然多達幾個月,所以這里的農民形成了“貓冬”的習俗,掛鋤的時節也不去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是追求閑散和娛樂消遣。東北地區歷史上開發比較晚,文化積淀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娛樂形式比較單調,休閑消遣的常見方式無外乎走親戚、串門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幾乎也成了一種娛樂的方式,也多是發生在這個季節。在所有的娛樂形式中,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二人轉這種民間演唱藝術了。因為二人轉雖然形式比較簡單,但在東北民間卻是藝術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具魅力的藝術享受。

  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平原,區域內部一馬平川、一望無際,與南方的山區水域相比較,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優勢就是沒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區、各民族之間交流起來比較方便,因而這里可以做到同氣連聲、風俗相融,平常說的“十里不通風、百里不通俗”,在這里是用不上的。所以,東起長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興安嶺,南到長城山海關,形成一個統一的地域。生存在這里的人們,無論是生活習俗,還是語言習慣,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賞口味也基本相同,這才使得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在如此廣闊的區域里得到流傳,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愛。

  再次,從二人轉的演出風格看。二人轉是一種比較粗樸的民間藝術,在二人轉演出中我們看到的是演出氣氛的熱烈火爆,唱腔的粗獷豪放,表演的詼諧幽默,演唱的粗聲大嗓,口語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許多露骨的說口粉詞和動作,演唱過程中時常加入一些與內容不相干的拳打腳踢,這是東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實寫照。東北人的文化性格與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積淀等分不開。

  從地理特征的角度看,東北地區平原廣闊,一望無際,站在任何一處,都能看到天的“邊沿”、地的“盡頭”,一覽無余,盡收眼底。一年四季,季節鮮明。長期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人們直爽的性格。辦事說話直來直去,“一桿子捅到底”,絕不會拐彎抹角,閃爍其詞。[1]說話也高聲調、大嗓門,毫無顧忌;從氣候特征的角度看,東北地區一年之中有幾個月的時間都是漫天風雪,天寒地凍,寒風刺骨,“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是東北人對冬季氣候特征的夸張式描述。這使得東北人對“火”情有獨鐘,睡火炕、烤火盆、燒火爐、吃火鍋。他們需要火一樣的激情來抵御來自大自然的寒氣的威逼,所以培養起東北人火辣辣的性格。

  從人文積淀的角度看,東北地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居住在這里的民族主要有滿族、朝鮮族、回族、納西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游牧狩獵文化居于主導地位。幾千年來有大量少數民族在這一片開闊的大平原上游牧狩獵、馳騁廝殺。因此,勇猛彪悍,粗獷豪放,是這里生存的居民最初的文化基因。漢人的大批涌入是在清代初期,可最先來此地的卻是“三藩之亂”后被清政府流放的一批罪人。后來大量流入東北的,是直隸、山東一帶為躲避天災人禍而逃來的災民。這些人被生活所迫而到處闖蕩,不免形成好勇斗狠的習性,這是東北人身上又一重要的文化基因。東北地區還是戰亂頻發之地,且不說歷史上土著少數民族之間為爭奪水草、獵物的廝殺,只看遼、金、元、清與中原漢族之間的戰爭,俄羅斯、日本等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等,都使得這塊土地成了戰火連綿的決斗場。[2]

  不難看出,以上無論哪一種因素,對東北地區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因素,為了求得生存的可能性,東北人自然形成一種快樂、尚武好斗的精神,粗獷彪悍的文化心態不斷被強化。在這樣的地域和文化環境中生存的民眾,不可能具有南方人中的那種溫柔細膩,也不可能有中原民眾的忠厚憨實。他們的性格必然是粗粗拉拉,風風火火,敢怒敢恨,敢打敢罵,有時難免粗野低俗。那么,作為在東北老百姓中廣泛流傳的二人轉,具有這樣的風格特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時至今日,人們對二人轉各執己見、褒貶不一。貶低者說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獎者卻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這實際上反映的是兩個文化階層的審美價值取向的矛盾。貶低者多是知識層、文化層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意趣’”,所以他們比較看重藝術的理性特征和教化功能;褒獎者多是民間百姓,“民間欣賞‘情趣’和‘語趣’”[3],他們往往憑借自己的喜好來對待藝術。盡管這種爭議至今沒有停息,社會主流意識和文化強勢力量也在不斷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干預,但二人轉仍然以不可阻擋之勢走紅于當代民間,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識為導向的社會藝術大舞臺,這無疑證明了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必須用一種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它、研究它、認識它,還要進一步發掘整理,進而使之發揚光大,令其在我們的民族文化建設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吳伯鴻.你是哪里人[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2]李顯卿.東北地域文化與文化性格[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1)

  [3]郝曉光.論二人轉藝術表達方式與民族欣賞習慣[J].戲劇文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