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歌劇文化是發源于歐洲的主流音樂文化形式,之后發展遍及全世界。文章主要從西方歌劇的樣式種類方面加以介紹;并分析出在各民族歌劇發展中所具有的不同特色;從美學觀念的基礎上提出歌劇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最后作出歌劇在任何條件下發展都是歌與劇的完美結合的總結。
關鍵詞:歌劇藝術雜志社,歌劇,歌劇樣式,民族特點,美學觀點
最近從幾本歌劇雜志和音樂報刊中讀到有關歌劇、輕歌劇等方面的研討文章和音樂學教育方面的文章,覺得很有興趣,引起很多聯想,這里僅就筆者從事西方音樂史教學以及在相關資料中得到的有關歌劇發展的感受談些個人體會。
(一)歌劇樣式
歌劇樣式在世界各國的不同歷史時期有多種表現形式,但作為廣義的歌劇,又有其許多共同之處。當然,也正是因為有共同點,才有可能被人們承認和歸納為同一藝術門類。
歌劇(opera)就其廣義而言,通常是指戲劇與音樂相結合,將道白或部分地采用歌唱方式表達的多種藝術綜合表現的形式。
歌劇可根據劇情特點、結構樣式和劇本樣式、時代特征和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因此,歌劇有不同的類別,如輕歌劇、喜歌劇等。但作為多種表現形式統稱的歌劇,又都將歌唱演員、器樂演員,時而還有舞蹈演員和戲劇演員組織到同一作品之中,共同完成某些劇情規定的特定場景和舞臺演出。
廣義的歌劇所包含的具體樣式,通常見到的或許有如下幾種,按法文字母順序排列大體是:
1.敘事歌劇(opera-ballade或ballade opera)是指一種特定的音樂戲劇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在喜劇中插入某些敘事性民歌唱段,有時重新填詞,有時沿用舊詩。敘事歌劇大體于18世紀產生于英國,在德國北部、美國、俄國等地也多有流行(vaudeville)。
2.歌劇芭蕾(opera-ballet)是指18世紀法國歌劇的特定樣式。主要特點是在歌劇中間加入大量舞蹈動作。歌劇芭蕾不要求劇情統一,可以允許有幾個短小劇情單獨存在。與歌劇芭蕾相當接近的還有法國的英國芭蕾、芭蕾歌劇、喜劇芭蕾等。大多產生于17-18世紀法國歌劇創建和發展早期。
3.滑稽歌劇(oprea-bouffe)是指法國特有的歌劇樣式,以示與輕歌劇(operette)的區別,滑稽歌劇主要特點是戲謔模仿,令人發笑,創始人奧芬巴赫1855年在巴黎創建了滑稽劇院(Bouffe-Parisiens)。
4.喜歌劇(opera comique)是一種道白與歌唱交替出現的歌劇樣式。在法國1714年出現于集市舞臺上,以戲謔嘲諷為主,很快流行開來。盡管當時巴黎大歌劇院居于絕對統治地位,喜歌劇的最大特點是有道白,近似于法國的歌舞劇加小詠嘆調(ariette)。大體從1750年起,法國著名喜歌劇盛行了整整一個世紀,促成了輕歌劇(operette)的誕生。
5.半正歌劇(opera semiseria或dramma semiseria)是兼有滑稽歌劇和正歌劇雙重特點的意大利歌劇樣式。半正歌劇具有滑稽歌劇的結構和正歌劇的某些戲劇特點和聲樂特點,其中大部分是正歌劇歌唱演員;但同時又配有少數滑稽歌劇的聲樂演員,特別是低音滑稽演員;劇情往往是傷感的,甚至還有些是悲劇性的,但又多有美滿結局;劇中主人公大多是個天真無邪和地位低下的脆弱女子或年輕仆人,因種種緣由受到虐待,后來經過許多曲折,突然得到拯救。半正歌劇常常采用法國式的哭哭啼啼的做法,因此常被認為是滑稽悲劇。但半正歌劇產生于意大利新古典主義時期,要比滑稽悲劇晚許多年。半正歌劇又常被稱作英雄歌劇(opere heroique)、英雄喜劇(heroi-co-mique)、悲喜劇(traqicommedia)、正喜劇(commedia seria)等。
6.正歌劇(opera seria)是一種沒有任何喜劇場面的意大利歌劇樣式,產生于18世紀初期,主要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或英雄故事,有較為固定的劇本結構和富有哲理的圓滿結局。宣敘調主要用來發展劇情,詠嘆調盡管樣式較多,但都需要用美聲唱法來演唱。其中有些作品被稱作正歌劇(tra-qedia seria)。到19世紀,正歌劇常被壓縮至兩幕,采用滑稽歌劇的結構,用多聲部以悲劇方式結束全劇。1830年以后至今,盡管“正歌劇”一詞仍在繼續存在,但卻常常與戲劇和悲劇混為一談。
7.輕歌劇 (operette)在今天的含義,已經是喜歌劇的變種,即在主題內容和音樂方面比喜歌劇更加輕快。輕歌劇繼承了喜歌劇的優美和魅力,既高雅又為大眾所喜愛。兩者的區別通常在于:喜歌劇是一種音樂喜劇;輕歌劇是一種喜音樂劇。但實際上,在輕歌劇、喜歌劇、滑稽歌劇、滑稽輕歌劇和后來的音樂喜劇之間,很難劃定明確界限。有時,往往是根據作曲者本人意見或上演該部作品的劇院的意見而定。
除上述七種常見歌劇樣式和在解釋這七種樣式中提到的相關樣式之外,還有大歌劇(grand opera)和乞丐歌劇(opera du queux或英文The Beggar`s opera)等樣式。
(二)民族特點
歌劇,盡管在樣式方面各個國家大體相近。但仍有許多不同的民族特點。這些不同之處,往往體現在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和美學觀念等各個方面。這里或許可以概括列舉如下兩個方面:
1.在歌劇發展早期的1745年8月,意大利一些歌劇團體到巴黎上演《女傭人變成了女主人》等一系列意大利喜歌劇,后來被稱為是“丑角劇團”,在巴黎引起了軒然大波,發展成為意法歌劇大戰,成為歌劇史上最激烈的爭斗和最深重的隔閡之一。不僅涉及到了歌劇文學、哲學、政治等各個領域,就連法國皇宮也未能避免這場爭論,形成了對立的兩大派:以王后為代表的意大利學派贊成意大利丑角劇團,認為丑角劇團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以國王為代表的法國學派則堅持維護法國民族歌劇,并于1754年5月下令將意大利丑角劇團驅逐出法國國境。
那么,法國歌劇與意大利歌劇有哪些不同呢?概括起來說:意大利歌劇作品中有許多觀眾所期待的輝煌唱段。盡管意大利各位作曲家的風格不盡相同,但作品中的聲樂部分都是很重的,而且多是個人的大段詠嘆調。這是因為意大利人特別喜歡聲樂而形成的。但法國人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樣式和獨特的規律、習慣、傾向和情趣。法國宮廷在16—17世紀大體與意大利宮廷是很相近的,然而,法國人更喜歡芭蕾,使有道白的戲劇芭蕾得到了加強,成為法國歌劇的重要傳統特征。法國歌劇的另一個特征是崇尚武功和理性原則,因此寫出了大量的抒情悲劇。法國甚至至今將歌劇藝術稱之為抒情藝術(arteyrique)。法國還將歌劇中的道白加以音樂化,用音樂加以擴展,形成了法國所特有的朗誦調,記住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就連法國早期的音樂學院都與朗誦有關,例如法國最著名的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onservatore National de Murique et de Declamation)。法國的歌劇藝術,歷來將歌詞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這種歌詞重于音樂的做法,使法國歌劇與意大利歌劇形成了鮮明對照。
2.在輕喜歌劇的樣式方面,盡管法國、西班牙、德國與奧地利均采用舞蹈音樂,構成邊歌邊舞的歡快場面,但由于國家和民族文化不同,舞蹈方式和音樂表現也很不一樣。法國輕喜歌劇中經常采用小步舞曲(menuet),是因為小步舞曲是典型的法國宮廷舞曲,多為3拍結構,節奏較慢,起源于法國路易十四宮廷,在法國歌劇鼻祖呂里的作品中經常使用,法國小步舞與法國民族傳統密切相關,又是法國社交場合經常跳的一種集體舞,因此能長期保留下來。
反之,奧地利與德國輕喜歌劇卻大多是以華爾茲為基本素材寫成的。“華爾茲”的本意就是旋轉,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男女舞伴成雙起舞不停地旋轉。這種舞蹈音樂形式由來已久,直到18世紀中葉,才逐漸定名為“華爾茲”。華爾茲實際上與奧德等國的連德勒民間舞很相近,但后來為奧地利宮廷所采納,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維也納華爾茲”。華爾茲還可以分為高雅的、感傷的、激情的或夢幻的多種形式,有些華爾茲要急速旋轉,有的則緩慢旋轉,有的則與風笛舞曲混為一體,在民間廣泛流傳。維也納著名輕喜歌劇都是用維也納華爾茲寫成的,以至出現了維也納三代華爾茲之王:第一代的施特勞斯家族,第二代的弗朗茲·雷哈爾(Franz lehar)和第三代的羅伯特·施托爾茲(Robert Stolz)。這三代華爾茲之王留下的大量歌劇珍品至今仍活躍在世界歌劇舞臺上。
至于西班牙的“薩蘇艾拉”,則是西班牙所特有的帶有歌舞式音樂伴奏的民間戲劇形式。薩蘇艾拉大約在16世紀至17世紀產生于馬德里附近的薩蘇艾拉宮,并因此而得名,主要取材于當時的現實生活,以歌唱和芭蕾相間的方式進行。薩蘇艾拉曾經較長期淹沒在西班牙多種歌舞藝術之中,到了1860年前后,突然興起,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就。薩蘇艾拉經常把民間哼唱的或家喻戶曉的熟悉曲調加以豐富和發展,然后用在諷刺戲謔的戲劇作品中。薩蘇艾拉既與時事政治、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密切相關;又扎根和依存于城鎮民間音樂和帶有阿拉伯及安達盧西亞特色的坎特·洪多(Comte Jondo)音樂,從而使西班牙輕喜歌劇獨具一格:歌唱深沉而又浪漫,好似要唱出吉卜賽人的痛苦心聲;主導動機鮮明而又為廣大群眾所熟悉,很容易廣泛流傳開來。
(三)美學觀念
歌劇,作為歌與劇的完美結合,盡管在藝術總體框架和揭示主題的總體手段方面是一致的,但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和不同藝術人員的具體運用和總體觀念上又是相區別的,至于采用哪種美學觀念演出某些作品,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哪個國家,面對哪些觀眾以及經濟狀況如何,由導演和劇院領導通盤考慮,不是哪個人主觀臆造出來的。
參考文獻:
[1]《簡論西方歌劇的流派及歷史發展》 選自《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增刊
[2]《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選自《黃鐘》1990/1
[3]《西方歌劇簡史和賞析》復旦大學出版社 艾倫·斯溫杰伍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