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農業論文投稿之小麥良種繁育方法 為大家推薦本站優秀雜志:《麥類作物學報》,《麥類作物學報》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辦,著重報道有關麥類作物等經濟作物的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合評述、經驗交流、應用技術、科技簡訊、信息研究及有關其他生物、綠色食品和環境保護等科技文章。
摘要:介紹了小麥良種繁育技術,包括種子田基礎建設、品種選擇、種植管理技術、合理運籌肥水、加強病蟲草害防治、田間去雜、收獲與貯存、清選與包裝、發放二證等內容,以為小麥良種繁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論文投稿,小麥,良種,繁育技術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小麥種子需求量非常大,均在200萬t以上,但近幾年來小麥種子退化現象較嚴重,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制約。小麥良種繁育是解決小麥種子混雜退化,保證良種供應,促進小麥持續、穩定增產的重要技術措施。目前我國實施的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對小麥良種繁育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和挑戰。為切實保證項目順利實施,提高小麥良種純度,保證種植業戶增收增效,必須嚴把種子質量關。筆者結合實際制種經驗,現將小麥良種繁育技術要點綜述如下。
1種子田基礎建設
1.1基地選擇
選擇生態條件能滿足種子生產需要,具有良好的光、溫、土壤、排灌等基礎條件的地塊,同時基地單位應配備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
1.2地塊要求
種子繁育田應選擇在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地力均衡、一般小麥產量在6 000 kg/hm2以上的地塊,不應在病區及檢疫性病蟲害地區種植繁種。應選擇交通方便的地塊,以便于種、管、收、展示和檢驗。且最好有自花作物的適當隔離條件,防止異常氣候、自然災害等造成串花(生物混雜)。一般要求有25 m的空間隔離,以防止生物學混雜及機械混雜。
1.3整地施肥
1.3.1機械深耕,提高整地質量。耕深一般在20~25 cm左右,耕后要迅速整平,耕耙結合,達到上松下實,防止跑墑、失墑,以保證出苗率。并拾凈根茬,清除田邊雜草、玉米秸,達到地表平整[1]。
1.3.2在耕地前施足基肥。施腐熟的優質有機肥45 t/hm2以上,氮磷鉀配合施用。根據產量水平確定施肥量,在生育期一般施純N 200~225 kg/hm2、P2O5 90~120 kg/hm2、K2O 75~120 kg/hm2。全部磷、鉀肥及總氮量的50%作為底肥施用,剩余的50%氮肥在第2年春季小麥拔節期追施[2]。
2品種選擇
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地力水平和市場需求,選用符合當地生態條件、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并在當地主推品種范圍內的高產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在寧陽縣伏山鎮,繁種面積700 hm2,可選用近年來表現較好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濟麥20、煙農19、淄麥12、泰山9818、濰麥8號、濟麥22等。在選好品種的前提下,為提高繁種質量和純度,應從正規科研單位購買原種進行種子繁育,以生產純度高、質量好的大田生產用種。
3種植管理技術
要求集中成方連片種植,種植區域內不得隨意種植其他品種。足墑適期播種,以10月5—12日播種最佳。統一專機播種,播前根據不同品種、播期、地力水平進行測算確定播種量,播種深度4.5 cm左右,不出現缺苗斷壟。初春及早鎮壓、劃鋤,通過壓碎坷垃,破除板結,彌封裂縫,使土壤表土沉實,從而使土壤與根系密接,促進養分、水分的吸收利用,減少水分蒸發。在表層土化凍2 cm時,進行早春“頂凌期”劃鋤,以促根壯蘗。
4合理運籌肥水
根據小麥長勢、地力水平、田間持水量、天氣條件等各方面因素,合理運籌肥水。在小雪至大雪間澆好越冬水,確保麥苗安全越冬,先澆群體小的麥田,后澆群體大的麥田。拔節期追肥澆水,地力水平較高、適期播種的麥田,要在小麥拔節末期追肥澆水,以獲得更高產量。地力水平一般的麥田,要在小麥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一般結合澆水追施尿素225 kg/hm2。小麥開花期至灌漿中期的土壤水分含量,以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尤其是小麥開花期沒有降雨。土壤比較干旱的地區,應在開花期澆好小麥揚花水,也可在灌漿初期澆水。注意有風不澆,防止倒伏。
5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5.1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
根據當地病蟲發生情況選擇適宜的種衣劑或拌種劑,可有效防治苗期病蟲害,保證小麥苗齊、苗全、苗壯[3]。
5.2病蟲防治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主要防治麥蚜、紅蜘蛛、條銹病、白粉病,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375 mL/hm2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粉銹寧)1.5 g/hm2對水900~1 050 kg/hm2噴霧,可兼防兼治。
5.3雜草防治
于11月中旬前后,雙子葉雜草葉齡2~4葉、單子葉禾本科雜草葉齡2~3葉時,用75%苯磺隆(巨星)干懸浮劑13.5~21.0 g/hm2加6.9%驃馬水乳劑750~1 050 mL/hm2對水450~600 kg/hm2均勻噴霧。
5.4后期一噴三防
于小麥揚花后針對穗蚜、吸漿蟲、條銹病及白粉病、赤霉病,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 kg/hm2+辟蚜霧可濕性粉劑375 g/hm2+磷酸二氫鉀3.75 kg/hm2+尿素3.75~7.50 kg/hm2噴防,防治赤霉病可加50%多菌靈1.5 kg/hm2噴霧。一次用藥,既防病又治蟲,還有利于預防“干熱風”的危害,防止小麥早衰。
6田間去雜
①苗期田間去雜。于冬前到第2年返青拔節前進行,識別苗相、葉色等形態,凡是有異者連根拔除,全田拉網式去雜1~2遍[4]。②抽穗期田間去雜。主要看抽穗整齊度,過早或過晚,結合品種株型、葉姿,有異者帶根拔除。③成熟前田間去雜。在進行以上2次去雜后,還要在成熟前看植株高低、穗形、落色,嚴格去雜1~2次。④對禾本科雜草去雜。如節節麥、野燕麥、大麥在苗期至抽穗期應盡早拔除,保證在田間收獲驗收前徹底清除。
7收獲與貯存
采用統一專機收獲,聯合收割機收割前要進行3~5次內部、外部清理,對清雜不夠徹底的、先收獲的50~100 kg小麥種子要當雜麥處理。收獲后統一晾曬,場面晾曬要清場2~3次,禁用碾過大麥的場面,禁止在棚布、水泥地上晾曬,要求含水量不大于13%,不小于8%,貯放前要清掃倉庫,確保單庫、單倉,安全貯放,分倉時要裝袋嚴防混雜。
8清選與包裝
種子收獲后,要及時統一精選,以應達到國家一級種子質量標準,即標準凈度不低于99.8%,純度不低于99.0%,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無砂石土粒等雜質,無霉爛粒,種子完好,破損率小于2%~3%。
9發放二證
收獲前由專人進行田間檢驗,驗收合格后發放田間檢驗合格證(卡),統一精選檢查后,登記種子產地、產種數量和質量(純度),發放種子檢驗證(卡)。
10參考文獻
[1] 范秀華.旱地夏播春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10):14.
[2] 姚國才,楊勇,馬鴻翔,等.不同氮肥運籌對弱筋小麥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8):159-163.
[3] 崔艷麗,高振坤,孫偉霞.小麥新品種豫農201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8):26.
[4] 張文英,柳斌輝,彭海城,等.小麥品種抗旱性鑒定指標遺傳規律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9,23(6):92-95.